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明史》中的山西洪洞移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40
颗粒名称:
《明史》中的山西洪洞移民
分类号:
K248.105
页数:
7
页码:
53-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史》中记载的有关山西洪洞移民的事迹。
关键词:
明史
洪洞
移民
内容
八十年代中,在“中国人口报”上读到一篇长约千余字的散文《洪洞古大槐树记》,作者王家铃,对这次移民作了概略的、艺术化的描写。美中不足的是所引史料极少,仍不足以解决我的疑问。但却也再度燃发了我的热情。乃自费购置了二十五史,在业余时间抉微钩沉,仔细研读。终于有所发现:
《明史》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食货一;户口、田制〈上海古籍版“明史”第二〇七页〉记道:“……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宗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我为之狂喜,不管怎么说,“正史无载”的说法被打破了!没有文化的奶奶那“书里准有”的预言被证实了!
同文记道:“明初,尝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余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这可以领会作明代政府对移民的经济补贴政策。
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在“民政部主管农民生产生活事宜的司长刘九皋的建言”下,明初的移民工作成为一项长期的、用以恢复元末以来因战争造成的农业经济的破败局面的有力措施。同文记道:“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指南京〉充仓脚夫。太祖时徙民最多,其间有以罪徙者。建文帝命武康伯、徐理往北平度地处之。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自是以后,移徙者鲜矣!”
又记道:……中书省言:‘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及直隶、淮安诸府屯田。凡官人牛种者十税五,自备者十税三。诏且勿征,三年后亩收租一斗’。”这可以领会成明政府对于屯田性移民的体恤和照顾,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
正史的记载总是简略的。涉及到明永乐帝的就那么一段。明史为清相张廷玉等所修,当不至于有“为尊者讳”的顾虑。中国的正史除“前二史”即《史记》、《汉书》为当代人写当代史以外,余皆为后世人所修,在这类具体问题上应该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而问题是,原始档案的阙如与详略不当均可能造成许多地方的隐诲不明。不过就是这样,也已经为明初的移民勾划了一个相当清晰的轮廓了。
由于元末长达数十年的农民战争,由于战争的善后无人问津,造成尸横遍野、瘟疫流行,又由于水旱灾害频仍,华北地区人烟稀少,耕地过剩。在德州地区的许多县份都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新任地方官为了验证人少到什么程度,把银元宝放置到原野上的交岔路口上,三天后前往验看,元宝仍在草丛里银光闪烁,无人拾捡。这位朝廷命官大哭一场,给皇帝上书说:臣请从人多地狭之区往这儿移民。三个月不见移民到来,请陛下看在臣追随多年的份上,派员来给臣收尸。臣无民可牧,有疆难守;与其当不称职的地方官被皇上处死,还不如自裁了事。生不能当大明忠臣,死愿作大明忠鬼。把我埋到这里,也算大明曾置官设守管辖过这里的见证……朝廷怕他上来这股子孤忠脾气当真自杀,又为这番铮铮烈烈、忠忱感人的言词所动,乃决定从速移民。移民的主要来源地选在了山西平阳府,即今天的临汾地区。临汾地处晋南平原,左有太行屏障,右有吕梁回护,俨然一个天然的“独立王国”;这里风调雨顺,人和物阜,人民勤劳,极富耕作经验而又极少受兵燹之害。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造成了这些地区“地狭人稠”、“村庄相连不盈里”,与山左、河朔、中原地区的地广人稀形成尖锐对照。迁民总站选定在人口众多、地理适中的洪洞县广济寺。因这里有一株千年古槐,遂被称为大槐树下、老鹳窝等俗名。
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决策;这是一幅何其悲壮的画图!
先民们按着政府的抽丁,往大槐树下集中,然后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横越太行山脉,往华北地区迁徙。别了,世代生息的热土;别了,依依长流的汾水河;别了,埋葬先人的祖茔;别了,相依为命的兄弟姐妹、三亲六故、师长睦邻……从此天各一方,何年何月再见?过去我和你吵过架,骂过街,这全都怨我,原谅我吧;高看我那留在这里的老父老母、兄弟姐妹一步吧!我给父老乡亲们磕头了……
长须过胸的老族长们强忍悲恸,进行最后一次家训:“我的孩子们,你们不是去逃难,你们是为光大祖宗的荣誉,为皇上、为国家拓荒垦殖!不要忘了你们是尧帝的子孙!不要忘了列祖列宗是在尧帝的国土上发祥的,不要忘了祖茔还在这尧帝的故里呀,无论走到那里,都不要给家乡丢脸哪!记住这棵大槐树吧,这里有你们的根……”说着,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于是,人们眼含热泪,虔诚的、高尚的向家乡行了一跪四叩的诀别大礼,然后带着那份崇高与感动,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屯垦拓荒的征程。当他们眼含热泪走出一箭之遥,再向家乡投去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最后一瞥时,他们只看到了大槐树上那高高的老鹳窝……
六百三十年后,他们的一个子孙在他的小说《故读》里,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对这次移民作了真情灌注的描述,曾受到诸多评论家的赞许……
那时候,在作家的心海里,那些衣衫褴褛的先民们,在太行山脉的高陵深谷、羊肠小道上,前攀后援、艰难跋涉着。一路上,他们辞娲庙、过尧山、经微水、出石门……历经千般辛苦、万种悲楚,终于走出了大山的遮敝,来到了前所未见的广袤苍莽的大平原上。那身影,象最伟大的青铜雕塑那样富于立体感;那画面,象最伟大的油画作品那样清晰而又带着经典的古铜色。
他觉得这就是我们民族历劫不复、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流,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一根砸不断、烧不烂、世界上任何力量都无法折损的链条。
这幅画面就此在他的心灵的底片上定影了。……
于是他联想到共互触山、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羿射九日……
于是他想起了尧与颛顼、舜与娥皇女英、禹与皋陶……
于是他想起了孔孟、老庄、墨翟、公孙龙和他们的百家争鸣……
他还想到了李世民和他的下级、包文正和他的上司、从岳飞到彭老总等等……
他还想到了那些除去管不了让老百姓吃饱肚子之外什么都能管的物事儿……
他还想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的大大充盈和精神的相对匮乏……
理所当然的,他还想到了“科学与文化、民主与法制”这样一个几乎涵盖了现代生活的全部内容的概念,他觉得这是和人类社会相始终的永恒的话题;以及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还将讨论着这些话题生活等等……
于是,他比任何时候都强烈的意识到了一种责任: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以“炎黄子孙”的共同名分生活而且感到骄傲的人,都应该非常自觉的把自己变成民族文化的载体,以世代相续的“藜焰传薪”精神,把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下去;这种传绪,正由于“文革”刚过对于民族文化实行了空前绝后的、全方位的、立体的大摧毁而濒于绝灭,因而特别迫切;
思考至此,顿觉视野为之开阔,心胸也豁然开朗,于湖居士有诗云:“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是何等境界!
所以他想再写一部;
所以他需要寻根;
所以他要到洪洞去……
……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