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32
颗粒名称: 清真寺小学
分类号: K265
页数: 4
页码: 2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2年秋,夏庄清真寺小学出现的敌伪侵犯事件。
关键词: 清真寺小学 敌伪侵犯 抗日

内容

1942年秋,德县抗日政府分配我在八区夏庄小学当教员,并建立抗日通讯站,我在这个回民村整整工作了三个年头,一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离开这里。
  夏庄四面有十几个敌伪据点,最近的是西南方相距仅两华里边临镇。边临镇是德县东最大的一个街镇,敌伪驻有重兵把守,除日寇一四一五部队一个中队外,还有伪县警备队、特务队、警察所、新民会等敌伪军政组织。西北方向有大道孙敌伪炮楼,相距六华里;东北有徽王庄、敌伪据点,相距十华里。
  回民清真寺小学,座落在村中央,一排六间房,一个宽阔的单独院落,北面是清真寺,和学校毗连。清真寺虽已破旧,但建筑古老宏伟。两进院落,有高敞的大门和中门,大门嵌有回文匾额,西面是能纳二、三百人的礼拜堂,南北各有厢房三间,中门外还有水房子(供回民洗澡用的)两间,架子房(有放抬回民棺材的架子)两间。清真寺和清真寺小学是清朝光绪年间集资兴建的,砖墙瓦顶,雕栋画梁,完全是回教的民族形式。院内青砖铺地,古槐蔽日,颇为清雅。清真寺的诵经声和学校的读书声,日日夜夜隔墙相闻。当时主持清真寺的阿訇姓白名玉壁,德县五间房人。这位老人年逾古稀,童颜鹤发,胡须垂胸,两目炯炯有神,虽已年迈,但眼明耳聪,体格健壮,走起路来疾如风火。白阿訇粗通文墨,能顺利地阅读书报、经文,更值得敬佩的是,这位老者为人忠厚,心地善良,深明大义,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我与白阿訇年龄悬殊,回汉有别,但相处三年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忘年之交。
  1945年麦收前,抗日战争胜利已成定局。德县全境除县城(即现在的德城区)和城东边临镇外,大小敌伪据点都为我拔除,边镇的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就在敌人濒临歼灭的时候,却发生了一次汉奸队长陈少发率人到夏庄抓捕我,白阿訇为掩护我而惨遭毒打的事件。
  一天中午,我吃过午饭正在圈改学生作业,值班放哨的学生夏守功、夏万春气喘吁吁地来告诉我:“南边道沟里有许多汉奸持枪跑步到咱们村来了!”话音未落,就已听到街上鸡飞狗叫,人声嘈杂,同时听到汉奸威吓质问学生的声音:“你们的老师在哪里?”几个学生故意互相询问后,大声回答说:“不知道去哪里。”这时,我飞速跑出教室,越过墙头跳到清真寺。我说:“汉奸来势汹汹,可能是抓我!”这时,七十多岁的老阿訇三脚两步十分机警果断地把我带到“架子房”,用猛力抬起回民“棺匣”(即回民棺材)说:“快进去,躺下!”这个“架子房”有两具“棺匣”,房子里面存放了些高梁秫秸,由于平常很少人进去,满墙蜘蛛网,一屋子尘土,霉暗阴森。我刚躺好,略为镇静时,即听到外边汉奸的嚎叫声:“这里的教员哪里去了?”阿訇说:“不知道!他是教员教书,我是礼拜寺的阿訇,住在两个院子,我怎么能知道?”于是,响起一阵激烈地辱骂毒打和老阿訇高声辩解反抗的声音……。由于敌人知道自己已到了末日,我们县、区部队已控制了整个局势,乡村的民兵联防也随时能集合战斗,所以,他们在村里匆匆转了两户,抓了几只鸡,就急急忙忙窜回据点。汉奸走后,我到阿訇的卧室,见他满脸血迹,腰骨受伤,呻吟不止。这种惨状,使我热泪直下,悲愤难言!
  我与老阿訇做了交谈商酌和给学生干部做了简短布署后,即迅速跑到九区杨集找到县长郭毓芬同志,向他汇报情况。他的分析是有坏人告密,但伪军的目的是在他们撤退之前,抓捕部分干部、群众,进行敲诈勒索。最后他说:“敌人已到山穷水尽之时,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日寇即将投降,汉奸已有明显预感,我们为了减少损失,想争取部分汉奸缴械投诚,现已给他们书面通知,明天即由敌工部长李连贵同志去边临镇据点与汉奸队长会面谈判,今晚你在这里住一夜,明天即可回工作岗位。”第二天,李连贵同志带一名通讯员进入边临镇,在伪军据点会面时,李连贵给他们说:“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日本鬼子投降已成定局,全国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你们作恶多端,民愤很大,应该及早醒悟,要自己给自己留出路,争取反正立功……据点附近的抗日家属、抗日教员、抗日基本群众,你们负责保护,否则,你们都是本地人,你们的家属、亲族都在抗日政府掌握之中,出了问题,后果是不言而喻的……。”自此,夏庄清真寺小学即未再出现敌伪侵犯事件。
  这些事距今已有五十余年,但记忆犹新,那些为抗日战争不惜一切做出贡献的夏庄老阿訇、老村干和父老兄弟,他们的崇高精神和英雄行为都宛在目前。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