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抗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30
颗粒名称:
抗高
分类号:
K265
页数:
6
页码:
1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2年是日寇侵华,天上也时有飞机侦察、扫射和轰炸,鲁北大地一时腥风血雨,乌云滚滚敌伪据点星罗棋布,地面部队采取铁壁合围、拉网战术对我根据地、游击区进行围剿堵截。
关键词:
日寇
飞机轰炸
抗高
内容
1942年是日寇侵华烧杀抢掠最嚣张的一年,敌伪据点星罗棋布,其地面部队采取铁壁合围、拉网战术对我根据地、游击区进行围剿堵截;天上也时有飞机侦察、扫射和轰炸,鲁北大地一时腥风血雨,乌云滚滚。
敌人也进行所谓的政治攻势,宣传“王道乐土”,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中日亲善”,并推行保甲制度,在敌占区发放“良民证”,组织联防自卫团等等,企图用种种手段扼杀抗日力量。但这些“黄鼠狼给鸡拜年”的伎俩,在中国人的眼里不攻自破。
6月下旬,县政府派文教干部郭德元和崔振东来说,目前“青纱帐”已起,有利于我们的穿插回旋游击活动,上级考虑建立一个“抗日游击高小”,一方面进行抗日宣传工作,一方面做为动员青年参军参政的桥梁组织,籍以补充和扩大我们的抗日力量。“抗高”跟县大队活动,主要是学习文化和进行抗日爱国教育。
两天后,通知我到了八区所属的五槽碾马庄,当时校长由周至刚担任,赵青祥、孙子和和我算是教员。几天后,由县、区政府推荐挑选了十几名青年干部,又在各乡、村动员了数十名青年农民,总计二十七名学员,就算“抗高开学”了。
开始几天跟随县、区武装部队活动,一天转移一个地方,中间也曾随杨忠的二营辗转于德县八、九区。住到一个村庄后,除给群众进行些宣传,帮助群众干些农活外,就是在大庙里或树林里上课学文化,利用门板当作黑板,用扒庙的石灰团做粉笔,没有什么笔墨纸张,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小本上写,在地上画,晚上师生在一个炕上睡觉时,也提问讨论。这种不正规的教学,现在回想起来。倒把识字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什么形象化、直观性、讨论式、谈话法等等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环境不断恶化,斗争十分残酷,这样的“抗高”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活动七、八天之后,就感到一种矛盾不易解决。“抗高”不紧随县大队没有武装保证和依托,时时随部队转移,有时又会增加部队的负担,况且部队是夜间行动,白天到一个村后,先进行封锁(本村人不准外出,外地人进入本村,也暂不准再出村,意在封锁消息),然后设岗、休息。“抗高”却是白天上课,尽管躲在庙里或树林里,不准唱歌和大声喧哗,究竟是在作息时间上有矛盾。何况晚上跟随行军数十里,白天有时也疲惫不堪。就这样,“抗高”只随军维持了一个月零七天,就被日本鬼子的飞机在杨集树林里,一阵机枪扫射给停办了。
一天下午,“抗高”的几十名师生在杨集村东头一片松树林里上课,还有这个村的几个儿童围观,忽听到嗡嗡地飞机声响,霎时间有两架日本飞机由西向东,来到松林上空盘旋一圈后,马上俯冲下来,对着人群扫射。当时事出意料,有十几名学员缺乏防空知识,到处乱跑,我和赵青祥同志高喊叫大家卧倒,我躺在了一个坟包的西面,紧靠我身边的是一个学员王金贵,眼看着两架飞机上下翻飞,交叉扫射。这时在村东站岗放哨的一位战士伏在崖头上向飞机打了两枪,两架飞机又扫射一排子弹即呼啸而去。
飞机走后,我们有3名学员被打死,2名被打伤,还有本村的一名儿童也被打死。其中就有伏在我身边的王金贵。王金贵年龄19岁,八区王集人,贫农家庭,因向往读书,报名参加抗高学习,不幸在这次突然事件中丧生。
县大队干部战士和我们一起,分别将死者送往家乡,做了些善后工作,当晚部队转移到六区王蛮、薛桥一带。
据知,第二天上午惠王、义渡、德平的敌人又对杨集一带“扫荡”突击了一次。
事发的第二天,县政府、县大队的领导同志即召集我们开会,说明环境紧张情况和保存有生力量,动员我们暂回家待命。
这一次遭到在杨集日寇的机枪扫射,和身边不幸牺牲的王金贵只毫厘之隔,又算是在生死线上走了一回。
1942年10月,农村的秋收基本完毕,抗日“青纱帐”亦被季节“撤销”,日、伪、警、宪、特的活动更加猖狂起来。肖华的主力部队早已转移到沂蒙山区,杨忠的二营地方部队,也转移到滨海一带,县、区武装的活动相当困难和艰苦。这时,渤海二分区传达上级指示,要我们保存力量“化整为零”、“分散斗争”,根据“干部地方化”、“教员家乡化”的布署,进行“隐蔽”斗争。同时也传达了毛主席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战争方针。
一天晚上,县教育科王一清和崔振东来给我说,经研究确定要我去夏庄当教员,由政府通知该村村干,以村办形式办一所学校,内部定为抗日中心小学,并为抗日通讯联络站,和渤海二分区办的《黎明报》联系。教员伙食由村里筹办,所用粮米从每年所交公粮中扣除。夏庄是一个回民村,多是贫苦农民,和抗日政府有多方面的联系,有浓厚的阶级感情。村西南一华里多就是边临镇敌人据点。村东紧临马颊河转弯处,过河就是几十里方圆的“东下洼”,都是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丘岭荒碱地,长满了茂密的红荆、芦苇、碱蓬草,当时这一片土地就被人们戏称为“八路军的陕甘宁”。
次日,夏庄村长高端和,温玉泉来约我一同到夏庄,开始了抗日政府领导,但四面受敌的“教书生涯”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