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16
颗粒名称: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分类号: K892.452
页数: 19
页码: 159-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实行的是土葬。由于受儒家传统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仪式相当繁琐。因贫富不一,故其形式各不相同。
关键词: 德州 汉族 丧葬风俗

内容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实行的是土葬。由于受儒家传统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仪式相当繁琐。因贫富不一,故其形式各不相同。现将旧社会汉族的丧葬风俗叙述如下,供历史研究者之参考。
  一、倒头
  过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老人生前即把寿衣寿木等准备齐全。待老人病危时,给他穿上寿衣,抬在灵床上,停在正房中间。灵床上铺一绣莲花图案的黄色褥子,身上盖一床绣有八仙图案的被单。条件差的贫穷人家也要铺一床黄色褥子,盖一床兰色被单。病人倒头(咽气)后,谓之“寿终”(男人死亡谓之“寿终正寝”)。
  如果儿孙们守在床前,就算得了儿孙的“济”,否则就空养儿孙一场。儿孙们也认为没有尽到养老送终的责任。
  老人咽气后,要将一枚拴有红线的制钱(富有之家则用珍珠或金玉等物)放入死者口内,谓之“噙口钱”。再将一面镜子面朝里放在死者胸前。灵床前摆设供桌,上摆糕点、供果、长明灯、打狗饼子、打狗棒,小碗一个内放小米当香炉。然后,焚香烧纸,全家举哀恸哭。这时来帮忙的亲友将准备好的冥马(俗称倒头马)拿到大门外焚化(如死者是女性则焚烧冥轿,又叫倒头轿)。然后由死者的儿孙们哭着到土地庙前烧纸“报庙”。这一仪式要从老人亡故到“送三”前共进行七次。
  通过上述烧倒头马、报庙等活动,附近的邻居亲友及本家闻知其家有人亡故(当地称“过去了”),即可登门吊祭,谓之“热吊”。此时吊祭只表示亲近,不送祭礼。
  老人亡故后要“封门”。如果是祖父或父亲亡故者,要“封全门”——把门心、门框、门楣上的贴对联处全贴上白纸。如祖母或母亲死亡而祖父或父亲都健在,则门楣上不能贴白纸。这是按照封建礼教的传说,男人为“天”,而门楣代表“天”,故男性长辈健在者不能“封全门”。
  丧主办理丧事要邀请有经验、懂礼仪的人来主持丧葬的各项事务,俗称“总管”或“总理”。总理要按照丧主的意见及其家庭情况来筹措丧事的规模大小。一般都要办好下列各项事务:
  (一)、报丧,写一报丧单,写明某街某巷某某先生或太太于某年某月某日逝世,定于某月某日送三候吊等字样,后面写明被通知亲友的姓名、住址,派人逐户告知,也有的人家不写报丧单,只派人到亲友家口头告知。
  (二)、安排人分管帐屋(收祭礼、写谢帖)、支屋(负责一应物品的购置和发放)、监厨(负责膳房的一切事务)、男、女迎送(招待前来吊祭的亲友)等职务。
  (三)、设膳房,备酒席,招待前来吊祭者。
  (四)、预定送三及发引时所需之各种纸扎用品。
  (五)、搭设灵棚、经棚、待客棚等席棚。
  (六)、有条件的要邀请和尚或道士前来诵经、送三、放焰口。
  老人亡故后,孝子、孝眷等都要穿孝服。孝服式样有严格的区别。孝子穿白孝袍,覆全白鞋,头戴用长条白布折叠成的勒头布,如系父亡母在者,勒头布的后飘带则左短右长。父在母亡者则后飘带左长右短。如父母双亡,则两边一样长。儿媳、女儿则穿白布衣裤,头带勒头布。孙子及五服以内的子侄则穿孝衣、戴双尖形孝帽,覆半白鞋,服支越远者则覆鞋面积越小。孙子及曾孙等在鞋的后跟处缝一红布或在孝帽上缀一小红球以示区别。五服以外的本家则只戴孝帽、扎孝带。家境贫寒者则到租赁铺租赁孝衣,对近亲本家只散发孝帽。
  二、入殓
  把死亡人的尸体装进棺木里谓之“入殓”。
  入殓时间不统一。棺木早已准备好的,一般在死亡的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早晨入殓,如有亲人在外地,则要等他们赶回来看一看遗容再入殓。临时准备棺木的也要“赶热活”,必须在送三以前入殓。
  入殓习俗:首先将由七家灶膛内掏来的草木灰铺在棺材里(以防尸体腐烂后污水渗漏出棺外),然后在灰上铺一层白纸,富有之家则铺上一块“七星板”,即在一块长条木板上按“北斗星”形状钻七个孔,在纸或板上放制钱七枚(头部一枚,双肩各一枚,腰部一枚,左右胯各一枚,双脚之间一枚),入殓时全家围在亡人周围作最后一次瞻仰遗容(此时停止哭泣),由孝子抱着死者的头,其它孝眷及亲友等手提尸体下面的褥子将死者抬起轻轻放入棺木之内,随即将打狗棒放入死者的左衣袖里,将打狗饼子放在右衣袖里,再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撕破后卷成卷,塞在尸体周围,防止抬棺时尸体晃动。贫穷人家衣服不多,而用纸包土坯代替。富有之家有的还要放些殉葬品,如珠宝玉器或死者生前喜爱之物等。然后进行“开光”,由孝子用新棉絮在碗内沾一点清水,顺着死者两眼由内向外轻擦一下,将棉絮塞入死者的两耳内。“开光”完毕,把死者胸前放的镜子取出,并把噙口钱取出后扔到房顶上。最后盖上棺盖,钉上“银钉”(一种异形木钉)。钉银钉时孝子等要念诵爹(娘)“躲钉”。此时孝子等可举哀恸哭。钉完银钉后将棺木停放在正房中间,灵前设供桌一张,上摆供果点心、茶、酒等供品,此时点燃香、纸,孝子等在灵前叩拜后,再拜谢帮忙的亲友,入殓仪式结束。
  入殓以后,灵前香火不能中断,一日三餐要按时供奉饭食,并焚化纸钱哭祭。
  三、送三
  人死后第三天要举行送三仪式(送三也叫接三,伴宿、伴座、送盘缠)。富有之家在这一天主要进行开吊、诵经、送三等项仪式,贫穷之家只举行送三仪式。
  丧家要在停放棺木的屋门前搭一灵棚,挂一帐幔或竹帘,将灵前供案移至灵棚内,供案上摆荤素菜类五碗,馒头两盘,供果五碟;茶、酒各三杯;香炉一个,白烛、蜡台各一对。供案前设拜垫,孝子等跪伏在供案前两侧的苇席上候吊。富有之家还要搭设客棚,设酒宴款待吊祭者。有的还要搭设经棚供和尚或道士诵经。
  前来吊祭的亲友都要送祭礼。至亲好友的祭礼一般是祭饯一桌(12碟为一桌,包括糕点及干鲜果品)、香烛四事(白烛一对、高香一封、“大金、银元宝”一对、烧纸一刀),冥马一匹或冥轿一顶、古箔一块。一般亲友则只送其中一种或几种均可。也有的送钱,谓之折仪。有的送祭礼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而派专人代送,这时丧家要视其情况,开给来人赏钱。
  (一)、开吊。即亲友等向死者吊祭的一种仪式。开吊时孝子及死者之侄、孙等跪伏在灵棚的两侧,故称候吊。吊祭者至灵前哭号哀悼时,如系死者长辈,则哭号后一揖而退,如系死者平辈或晚辈者则要行叩拜大礼。孝子等候吊者以叩拜礼回谢。如系女眷,则直接到室内灵旁哭祭,孝眷等则在室内陪祭并叩头致谢。
  丧家对来吊祭的近亲要分送孝衣一身、孝帽一顶、孝带一条。如系远亲则只送给孝帽一顶、孝带一条。“老”姑爷或“少”姑爷前来吊祭时,先到灵堂哭祭叩拜后,由职事人陪伴送入客厅,不论年龄大小,都要让至上座,派专人作陪。随即由传会人(一种专为婚、丧事服务的职业人员)一手托着孝衣、孝帽,一手搀扶孝子至客厅前,传会人高呼:“孝子恳姑老爷(少姑爷)孝!”孝子行叩拜礼,并跪候传会人给姑爷(少姑爷)穿好孝服,传会人再高呼:“孝子谢姑老爷(少姑爷)孝!”孝子再叩头后起立由传会人搀扶返回灵棚。姑爷(少姑爷)身穿孝服,由职事人陪同再次到灵前正式行拜祭礼,先上三柱香,后行四拜礼。姑爷的孝服要穿到送三以后才能脱掉。
  (二)、诵经。富有之家在送三时要邀请和尚或道士诵念经文,以“超度亡灵早升天界”。有关宗教佛事活动,《德州文史》第六辑已有详述,本文不予赘述。
  (三)、送三。送三这一天,要把“吊钱纸”按男左女右之别挂在大门口。晚饭后,把“吊钱纸”取下来放在棺木上,把冥轿放在灵棚内,在大门外设供案一张,上摆供品、香烛等物,案前放冥马(牛)等纸扎品。用点燃的香在冥马(牛)、轿伕的眼睛中间烧一小孔,意为它们都睁开了眼睛。
  待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后,送三仪式开始。孝子、孝眷及亲友等齐集灵堂,首先由孝子从棺木上取下吊钱纸放入冥轿内,口念:“请爹(娘)上轿啦”!这时传会人搀扶孝子恳请亲友行送三礼,众亲友等依次到冥轿前行跪拜礼,然后由和尚(道士)到冥轿前诵经,诵经毕,吹奏乐器走向门外,孝子、孝眷等抬着冥轿随行,出门后将冥轿放在供案后面,然后跪在供案前面,候僧(道)诵经完毕后,将冥轿及各种纸扎品全部焚化,孝子等恸哭一场,然后叩谢亲友,送三仪式结束。
  (四)、放焰口。送三完毕后,至戍、亥时刻开始放焰口。有的户为了充分准备或许推迟几天。在灵棚内供鬼王像,院内放置金桥、银桥、杠箱、楼子等纸扎品。仪式开始,由孝子手捧亡人灵位,在僧人引导下走至院内,让灵位在金桥,银桥上方通过,然后将灵位放于鬼王像前,众僧开始诵焰口经,诵经毕,主持僧将事先准备好的水、米、岁数馒头(与死者年龄相等数量的小馒头)以及制钱等撒于院内,口念:“无主孤魂野鬼前来领取钱粮!”等语。然后将灵位放入纸扎楼子内,连同其它纸扎品一齐移至大门外焚化。僧人再次将剩余的水、米、馒头、制钱等撒于门外,并口念:“晚来的孤魂野鬼前来领取钱粮!”仪式结束。
  这一仪式是赈济孤魂野鬼,替死者祈福的意思。也含有为死者亡灵早升天界的意思,故孝子、孝眷等不能哭泣。
  四、烧“七”
  送三以后,普通人家就安排出殡了。出殡日期一般在老人死后的第五天或第七天,而富有人家还要请堪舆大宾(俗称风水先生)选好“风水地”才能出殡。在此期间还要进行烧七仪式。
  据迷信传说,“阴曹地府”设有十殿阎君,是专门审理死者灵魂的神,行善者升“天堂”,作恶者入“地狱”。每殿阎君审理亡魂需时七天,十殿阎君审理完毕共需七十天。因此儿孙们在老人亡故后,每七天要烧纸哭祭一番,谓之“烧七”。烧完“十七”为“尽七”。但一般人家只烧“五七”或“七七”。
  富有人家在烧七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诵经一天,至时邀请亲友参加,并设酒宴款待。也有的亲友花钱请僧(道)为亡人诵经,谓之“送经一坛”。
  烧七仪式要在晚饭后进行。灵前供桌上摆腊台一对,白烛通明,供奉荤素菜肴五碗,茶、酒各三盅。香烟缭绕,孝子、孝眷等跪伏在灵柩周围,焚化烧纸,恸哭一场。
  贫穷人家虽已将亡人埋葬了,也要每七天到坟前烧纸哭祭一番,直至烧完“五七”。
  五、点穴
  旧社会有一种迷信说法,认为后世儿孙们的富贵兴衰与祖茔的风水好坏有关。因此在老人亡故后,也要请风水先生择一风水“宝地”将已故老人安葬,这一过程谓之点穴。
  旧社会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祖茔,俗称坟地。风水先生只要在祖茔内按照昭穆排列形式,或携子抱孙,或雁翅形排列,点定穴位,指定亡人头枕何方,脚踏何方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风水先生认为祖茔不好,就得另选新坟茔地了。
  点穴以后,风水先生即可按照亡人的生辰八字和历书的条文规定,选择好出殡日期,丧主即可向亲友散发讣告,通知发引日期。
  六、发引
  发引是丧葬习俗中最繁琐的仪式。有的进行三天,即:成主、家祭一天,开灵候吊一天,发引安葬一天。有的分两天进行,即:成主、家祭一天;候吊、发引一天。一般人家只用一天,即候吊、发引。富有人家多在候吊这一天邀请和尚或道士念诵经文。
  灵柩发引前,孝子等要跪伏灵柩两侧候吊,静候亲友等对死者行最后一次拜祭礼。
  亲友来吊祭时要送祭礼,谓之奠仪或奠敬。祭礼多数送钱,至亲好友则送挽联或挽幛。挽幛上一般书写“驾返瑶池”、“西方接引”、“驾鹤仙游”、“一代英杰”、“一代女英”等词句。挽联则书写对死者品格情操的赞颂之词。
  发引前丧主要设宴款待吊祭者。
  发引俗称“出殡”。出殡前一般都要准备下列物品:1.引魂幡,发引前放在棺材上,发引时由孝子扛着,如系父亡用左肩扛,如系母亡用右肩扛。2.丧杖,俗称“哭丧棒”,发引时由孝子用手拉着。3.仙水缸(罐),内放麦麯一块、杂粮及小米干饭,上口盖一大糕(此糕形似枣糕,但不用枣,而用面粉做成枣状)。用缸者在出殡时由两个人抬着送到坟地,用罐者由死者儿媳在出殡时兜着带到坟地。4.旧式小瓦两块,一块瓦的阳面上写一“盆”字,盆字外面用墨画一圆圈,在黑圈周围再用银硃画一红圈,见(图一)。此瓦在发引时由孝子摔碎(农村风俗摔瓦盆)。在另一片瓦的阳面上先用墨笔画一符咒,见(图二),再用银硃在黑符咒上重画一符咒,见(图三),五个红点点入五个黑圈内。此瓦的阴面写明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见(图四)。此瓦在埋葬时放在棺材盖上。5.死者入殓时开光用的碗,连同菜刀一把放在屋门口左侧备用。6.备好抬灵柩用的卧轿。卧轿由底杠和上罩组成。抬卧轿的人数视丧局的大小和棺木的轻重而定。7.雇好吹鼓手。8.有条件的要请僧、道、尼姑等吹奏送葬。9.预购各种纸扎用品。
  [=此处为插图:图一(图一),图二(图二),图三(图三),图四(图四)=]
  发引时间城乡各异,农村在下午两点左右进行,城里多在上午十一点左右进行。有神主亭的大户在起灵前还要举行安主仪式。其程序如下。
  传会人先扶孝子至礼傧处叩请,礼傧由陪宾陪同,在鼓乐队导引下进入灵棚,开始颂赞礼。
  赞:“执事人引孝子出庐!”传会人将孝子引至灵棚。
  赞:“供案前就位!”孝子至供案前站立。
  赞:“释扙!”孝子把哭丧棒放在地上。
  赞:“行请主礼!跪!四匍匐!”孝子跪下四叩首。
  赞:“撒吉红!”传会人把红毡搭在孝子双臂上。
  赞:“请主于孝子!”传会人把神主盒放在孝子的双臂上。
  赞:“兴!引主入亭!”孝子站起,由传会人扶至神主亭前站立。
  赞:“跪!以下皆跪!”孝子等在主亭前跪下。
  赞:“执事者请主入亭!”传会人将神主盒连同红毡放入主亭内。
  赞:“行安主礼,四匍匐!”孝子等四叩首。
  赞:“兴,回府请柩!”孝子等起立返回灵棚。
  赞:“执事人领孝子行起柩礼,跪!四匍匐!执魂幡!执丧杖!”孝子等跪在灵前四叩首。传会人把引魄幡及丧杖交与孝子。
  赞:“三元职事请柩出堂,合家举哀!”此时传会人高呼:“谢礼傧老爷!”礼傧由陪宾陪同返回客厅。
  在行请柩礼时,杠伕们即围在棺木旁,做好抬棺的准备,当礼傧高呼请柩出堂时,在杠伕头的指挥下将棺木用手搭起,这时由专人用菜刀把放在门边的碗砸碎,孝子,孝眷等举哀恸哭。在吹鼓手的引导下,缓步将棺木搭至大门外,安放在棺架上,孝子等跪伏棺前,待盖好棺罩,女眷们都坐在灵后的送灵车上,其间派人将死者生前的枕头拆开,按男左女右放在大门边用火点燃。这时执事人高呼:“起灵!”孝子拿起写有“盆”字的瓦用力摔碎,起身回头引导杠伕们抬起卧轿随行。
  送葬队伍的顺序。排在最前面的是各种纸扎品,其间穿插着吹鼓手、僧、道、尼等乐队,后面是送殡的亲友,主亭、影亭,灵柩前面是死者的子侄,服支远的在前,儿孙在后,孝子后面是灵柩,最后是女孝眷及送殡女眷坐车跟随。
  发引时还要派一个人身背“巴斗”,内装纸钱,沿途扔撒,谓:“买路钱”。
  在送殡队伍行进中,有的至亲好友在途中设供案拜祭,谓之“路祭”。遇有路祭者,送殡队伍停止前进,棺木不能落地,孝子跪伏一旁,候拜祭完毕,孝子行叩谢礼后再继续前进。
  当送殡队伍将要走出大街时,送葬的亲友即站在路旁不再前行,这时执事人高呼:“孝子谢送殡的老爷们!”孝子即向送灵的亲友们叩头致谢后,送殡的亲友同僧、道、尼等各自返回,唯吹鼓手送葬到坟地(因下葬时还要奏乐),但出街后停止吹奏。
  灵柩抬至坟地后,放在事先挖好的坟坑旁,遵照堪舆大宾的指挥,将棺木放入坟坑内,调好方向,将仙水缸或仙水罐放在棺木前面,把画有符咒的瓦放在棺木上面,孝子等绕坟坑一周,各抓一把土撒在棺木上,然后跪伏一旁举哀恸哭。杠伕们挥锹填土将死者棺木埋葬,并堆成坟堆。埋葬的同时将纸扎品全部焚化,把引魂幡插在坟堆上(坟堆不准用锹拍平)。至此孝子等终止哭泣,待叩谢亲友及职事人后,脱掉孝服,丧葬仪式结束。
  孝子孝眷等回家时,有人在门口给他们每人一小块馒头,让他们吃下后才能进门。
  出殡后第三天是圆坟的日子,孝子等要到坟上烧纸哭祭,然后给新坟添土。圆坟以后,孝子要到送礼吊祭的亲友家中叩谢,谓之“谢孝”。
  七、其它
  (一)父母死后,在出殡以前,孝子见了亲友,不论他是长辈还是晚辈,都要给他们磕头,故有“孝子的头,满街流”之说。
  (二)、引魂幡只能由长子扛,如长子已亡故,则由承重孙(长子的长子)扛幡。如长子无子,则由本族近支中过一个侄子为继子扛幡。死者的次子、三子等都不能扛幡。
  (三)、死者儿媳的娘家,除送祭礼外,还必须送一匹白土布,出殡时斜搭在儿媳肩上,谓之“搭肩布”。
  (四)、已出嫁的女儿或孙女,如其父母或祖父母亡故,必须先回婆家给婆母磕头“讨孝”,待婆母允许后,才能穿孝服。
  (五)、按照旧时皇历的规定,如当年不宜埋葬者,或老人在外地亡故以及其它原因而近期不能埋葬者,必须将棺木厝于寺庙或义地内,俗称“丘子”。即将棺木放在地上,用砖砌一外套以避风雨,待择定日期后再进行安葬。
  (六)、孝服时限与类别。1.斩衰(cuī)服。儿子、儿媳、未出嫁的女儿为父母穿孝,承重孙为祖父母穿孝,妻子为丈夫穿孝,孝期为三年。2.期(jī)服或齐衰(zīcuī)期服。为祖父母、叔伯父母、未出嫁的姑及平辈的兄弟穿孝皆为期服或齐衰期服。穿孝期为一年。丈夫为妻子穿孝也是一年。老人为儿子、侄子、嫡孙穿孝谓之返服,服期也是一年。此外已出嫁的女儿为祖父母、父母穿孝也是一年。3.功服。分为大功服和小功服。为堂兄弟、未出嫁的堂姊妹、已嫁的姑或已出嫁的闺女为叔伯父母、兄弟穿孝皆为大功服,服期为九个月;为本宗中曾祖父母、叔伯祖父母、堂叔伯父母、未出嫁之祖姑、堂姑、已出嫁之堂姊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及未出嫁之从堂姊妹皆服小功服,服期为五个月;为外祖父母、母舅、姨等穿孝亦服小功服。4.缌麻服。为本宗中高曾祖父母、曾叔伯祖父母、族叔伯父母、族兄弟、未出嫁之族姊妹及外姓中的中表兄弟、岳父母穿孝,皆为缌麻服,服期为三个月。5.五服以外的本族及外姓远亲皆为袒免(mèn)。即仅在出殡时戴孝帽、扎孝带,出殡以后不再戴孝。
  (七)、凡妻子先亡者,不得占正穴,须待其夫亡故后,点好墓穴,再与其夫合葬。
  (八)、几种专用的悼词。学生悼念老师可写“吾将安仰”。悼念舅舅的写“渭阳增痛”。悼念岳父的写“泰山其颓”。给亲密挚友的悼词可写“痛深挂剑”。悼念老人可写“一朝千古”,“典范犹存”。悼念老年妇女则写“瑶池添座”,“宝婺星沉”等。
  (九)、富有之家的大丧局要把职事人员的姓名职务在客棚里张榜公布。点主官、题主官、堪舆、礼傧、大宾、文引、武引及陪宾的姓名要用红纸书写,总管、帐房、支屋、坐陪、监厨、内、外迎送等人员的姓名则用米黄纸或白纸书写。
  (十)、按照汉族习俗,未婚之成年男女,死后不能葬入祖坟,必须找一配偶合葬。这一习俗谓“结阴亲”。
  结阴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男女双方都早已亡故的,经人提亲,双方家长同意后,男方按照迎亲方式将女方棺木迎至男方坟地合葬。另一种是一方早已亡故,另一方新丧尚未下葬,如新丧者是男性,则女方将棺木起出,候男方去卧轿“迎娶”。双方棺木抬到坟地后,举行完婚仪式后合葬。如新丧者为女性,则将棺木直接抬至男方坟地,举行仪式后合葬一处。
  结阴亲也要有媒人,也要更换庚帖,迎娶时棺木上要披红挂彩,女方也要扎制一些纸扎用品作为妆奁赔送。有的还要收礼待客,双方家长如同亲戚一样往来。
  1989.10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本书收德州教案、我所知道的德州绿营兵、日军投降前后德州的日、伪、顽、杂军队记述、宋达民其人、忆我在德州的一段经历、德州解放前夕一家三易其名的报社、记军事调处执行小组在德州、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德州古瓷窑考、解放前德州儿歌选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史振三
责任者
关家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