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待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86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待兵
分类号: K827
页数: 11
页码: 10-20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东省冯玉祥待兵他对待士兵的原则是“同甘苦,共患难”,要求各级军官要“爱士兵如子弟,士兵爱官长如父兄”。上下相爱,互相关心,始足以言经武,言团结,才能使军队成为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是他对待士兵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 冯玉祥 将军 士兵

内容

待兵者,如何对待士兵之谓也。士兵来自不同地方,出身不同家庭,文化高低不等,体格强弱不同,性格年龄各异。总之,士兵情况复杂,而对待士兵的方法与态度,自当针对具体情况以诚恳、关心、爱护的思想态度对待士兵。
  冯玉祥将军对待士兵的根本原则就是两句话:“官长待士兵如子弟,士兵爱官长如父兄”,归结为一句活就是“待士兵如家人”。他的教导与要求是这样,各级军官也均能贯彻执行。这种上下互尊相爱的作风,将军是率先躬行,以身作则的。因此官兵一致,官兵团结的气氛是比较浓厚的。
  各级军官,特别是连、营两级军官是所谓亲兵之官,对将军提出的待兵原则,多能诚心实意地认真执行。首先是对士兵的生活,其中尤以对士兵的伙食甚为注意。西北军经费不足,薪餉缺乏,是有名的穷苦军队。在这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保持上下亲密无间,亲兵之官须在艰苦的条件下,想尽办法,办好伙食,使士兵吃飽吃好。更为重要的一项要求,就是贯彻将军所教导的“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这两句话也常常对部队讲述。军官的伙食不特殊,与士兵同吃,所以士兵无怨言。
  将军对待官兵确实“如父兄之待子弟”,官兵感到“有恩可怀”,有鼓励,有教育,有温暖;也感到“有威可畏”,犯了错误有申斥(批评),有责罚,有体刑;受之者无怨言,无误解,均感到是为了自己的长进。总之,由于他待兵真诚,所以官兵对他有发自内心的爱戴与敬畏。以上情况,非亲身经历者,是不能真正体会“官长待士兵如子弟,士兵爱官长如父兄”的深切含义的。我想以我自己为例说明将军对士兵的真挚爱护。我十七岁当学兵,某个夜晚在他的办公室外站岗(他的外卫兵是手枪队——卫队),将军正在孤灯下夜读。夜深了,忽闻将军问:“外边谁站岗?”我立即报了自己的姓名。将军说:“进来。”我于是走进他的办公室。将军问长问短,甚为详细,并叫我读了他正在阅读的《饮冰室文集》中的两三页。还勉励了许多话。这是首次直接聆受将军的训诲,感受甚深,记忆甚深。真是最直接地接受了他的教导和影响,确实永久难忘。我受到这次接见,曾为诗一首,录之如下:“办公室外任警卫,将军夜读伴孤灯。将军问道谁站岗?小兵立正报姓名,将军召唤入室内,持枪肃然军礼行。将军离坐手抚肩,问罢年龄问家庭。命读“饮冰”两三页,将军颔首露笑容。谆嘱勤学苦操练,男儿自强将无种。听罢教导回岗哨,激动心情久不平。从此操课更勤奋,常记将军训诲声。”他对待士兵就是如此的慈详,可是当你犯了错误的时候,就要按法办事,向不姑息。以上我只是举我个人的一个例子。他对待其他青年也是一样的。他能推心置腹的对待士兵,士兵自然对他是爱戴和敬畏的。
  将军对待士兵的态度,具体表现在喜欢常与士兵见面。他与士兵在一起,是生活中最大乐趣。他无论到那个连队,事先并不通知其营、团长,甚至当他到那个连队去之前,随从人员也不知道确实要到哪里。这样做,是为了看到士兵的真实情况。往往在士兵吃饭时,他不声不响地走到士兵跟前。按军队的规定,谁首先看到官长的到来,立即发“立正”口令。正在吃饭的士兵当即起立,以示敬礼。当他来到时,也是如此,他叫士兵坐下继续吃饭。这时他就顺便坐在某一个班里,班里的士兵就给他盛一碗饭,他同士兵一块吃起来,边吃边说甚是热烈。士兵毫不拘束地七嘴八舌和将军说起话来。某日,他来我所在的连队(那时我当班长)与士兵说:“饭菜还不错嘛!当然咱们军队的经费不足,条件很不好,大家只好艰苦一点了。将来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我们的伙食也会好起来。”当时军队吃饭前先唱《吃饭歌》。歌词是:“这些饮食人民供给,我们应该为人民努力,帝国主义国民之敌,救国救民吾輩天职。”这首歌,每饭必唱。他和士兵一起吃饭,可以了解士兵的生活及情绪,为此,即使伙食差些士兵也就没二话可说了。
  他有时在大风大雪的天气到连队去看看。因为他是行武出身,知道士兵的疾苦,也知道在那种恶劣的天气中士兵的心理。他能不避风雪到连队去看看,会给士兵以很大鼓舞,同时这种办法也最能引起士兵的敬佩。一个统兵的人,能以这种态度对待士兵,自然易于得到士兵的拥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他这种体贴入微的暖流,自然注入每个士兵的心里。
  为什么在一般人看来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冯玉祥将军却在士兵身上如此操心呢?这种情况自有其历史原因。他当兵时在满清末叶,军队腐败已达极点。军官,特别是中级和高级军官高高在上,只图他们享受,作威作福,对待士兵如草芥。士兵与官长离心离德,所以军队平时涣散鸟合,作战则软弱无力。将军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他对待士兵的态度,则一改过去之军官视士兵如路人的态度,要求各级军官待兵要如父兄之待子弟。这一原则,是站得住脚的。
  将军每到连队,常首先用手摸摸坑上的铺草是否够厚,是否干燥。他当兵时的连队士兵很多生疥疮。原因是铺草既薄且潮湿不堪。将军有鉴于此,故对铺草厚薄干湿非常注意,而各级军官对此自亦重视矣。
  将军在熄灯号以后,也会常到连队查铺,看看士兵睡得如何,盖得如何。发现盖不好的,还把被子给士兵盖好。
  将军不但对士兵生活体贴入微,对生病者更是特别关怀。过年过节他必到医院看望病员,平时也常去看看。看望时给士兵买鸡蛋、挂面,以示慰问。他这样做不但士兵感到温暖,顿生感激之情,对医院的医生及护理人员也是个督促,使他们更好地照顾病员。他每到医院,能走动的病员,都愿走到他的身边,和他谈谈话,握握手。不能走动的人也在病床上亲切叫声“检阅使”、“总司令”。对疑难病症更是要求医院的负责人想方设法地治疗。我记得有一个姓黄的排长,头部患了“疸毒”,病情严重,当时对这种病是很辣手的,将军要求医院院长杨振声向北京协和医院求援,终于将病治好。黄某感激非常。
  将军还组织各级军官家属到医院服务,侍候病员。这种服务工作虽不是长时期的,却也体现了“军官爱士兵如子弟”的精神。远离家乡亲人的病员得到军官家属的照顾,自然会产生欣慰、亲切之感。
  将军对官兵家乡的来人招待,也是诚恳亲切的。每过一段时间,便要求所辖各部队呈报家乡来人的情况。报告中说明来营探亲的家属与官兵的关系,如祖父母、父母、弟兄等。把人数统计好,便由付官处准备饭食,定期宴请。宴请时,是地地道道地“坐席”。把一张张苇席铺在他办公室外的院落里。被请的人,每人一碗红烧肉。一碗炖鸡,吃馍馍,喝小米粥。将军和其陪客的将领与客人,盘腿坐在席上,边吃边说,亲如家人。将军说:“乡亲们!你们在农闲时期前来看看自己的孩子或者弟兄,我也借此机会和大家见见面,谈谈家常。没有什么好吃的,大家随便谈,随便吃吧。”还有趣地说:“咱们这是地地道道地‘坐席’呀!”宾主都大笑起来。他又说:“咱们虽然坐席,可是没有酒,因为咱们这个军队是烟酒必戒,所以没有准备烟酒。你们自己有旱烟袋的,可以吸嘛,不要拘束。”说罢又笑一阵。宾主边吃边说笑,气氛非常和偕亲切。有的年长者感动地说:“唉呀!检阅使真是待咱象家里人一样,孩子跟着你,我可以放心,孩子反正只学会好,不会学坏。”
  西北军没有请客送礼的风气。但上级对下级有宴请,有馈赠。将军对下级的馈赠,一般是学习用品,如自来水笔、墨盒、笔记本之类的物品。还有使用的物品,如手表、毛毯、行军床及行军保暖水壶等。对下级的老人也有馈赠,如冬天送皮袄,暖季则送布料。这种事情,往往是在过春节期间赠与,也是事先察知官兵的老人来军营后买而赠之。我的祖父就穿过将军赠送的皮袄。那是一九二五年将军任西北边防督办时,我是排长,在他身边当传令员。他对我的家庭情况知之甚详。在春节之前,塞北张家口颇为寒冷。他有一天问我:“你的祖父还健康吗?多大岁数了?”我回答说:“八十五岁了,身体还健康。”将军说:“八十五岁可算高龄了。”过了一天,他命令队长王克明(安徽蒙城人,也是我的朋友)买来一件皮袄亲自交给我,并嘱咐说:“把这件皮袄给你祖父穿去,叫老人家穿上皮袄过个好年。”我立正,恭恭敬敬地接过皮袄,感激的心情使我的眼睛湿润、模糊了,一时说不出话来。将军接着说:“早一点寄回去,春节还可能穿上呢!”我谢过将军,转身回到传令队,慢慢把眼泪拭去。类似我这种事情是很多的。
  将军送我一支钢笔,在这里也提一下。一九二八年,将军送一批青年军官分别去英、德、俄、日等国学习,我是被派到德国去学军事的。临行前,我晋谒将军辞行并请求指示,他把他自己使用的自来水笔,从他的军服左上袋取出来给了我,并严肃而慈详地说:“出去以后要努力学习。”接着给当时总司令部的军需处长魏宗晋写了一张便条,批给我三百元。又说:“我知道你当旅长没有钱,出国前把钱寄回家去。”我鼻子发酸,喉咙哽咽,说不出话来,只是勉强说了声“谢谢总司令!”就默默地辞别了他。当时送给我的那支钢笔直到现在还保存着,并放在我的写字台上,天天看到它,以鼓励我学习。
  将军对官兵讲话时常讲述战国时秦国的将领白起诚恳待兵的故事,以教育军官用爱心对待士兵。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白起为将,对所属官兵甚是爱护,有一士兵患疽化脓不能放出,病甚危。白起用口将疽中之脓吸出,该士兵始得保住生命。士兵之母闻之,哭甚。其乡邻说:“白将军如此爱护士兵,使汝子痊愈,得以保全性命,此乃好事为什么哭呢?”母曰:“其父曾在白将军属下当兵,患重病,为之治疗,因得痊愈。为报白将军恩,作战时奋勇当先,后战死。今吾子又患重病,白将军为之吸脓,得全性命,尔后作战,又必为白将军奋战,故尔悲也。”冯玉祥将军常将白起待兵的故事讲给官兵听,目的就是要求军官待士兵如子弟,这样就能养成“可与之生,可与之俱死”的上下关系及勇敢精神,同时也可以培养成士兵爱官长如父兄的感情。
  将军常讲的另一个故事,就是《翳桑饿人》的故事:赵宣子(即赵盾)出猎,见士兵饿倒在路旁,宣子给以食,饿人吃了一半便不吃了。宣子问:“为什么不吃了呢?”饿人说:“戌边三年了,不知老母是否还在人间。今离家己近,愿留下一半,以事奉老母。”宣子深佩服饿人对老母之孝心,便对饿人说:“你吃飽吧!另外再带些食物给你的老母。”当屠岸贾率军队攻打赵宣子时,宣子因无备,处于危急之中。突有一人从屠岸贾之军队中反戈击屠军,奋勇异常,大败屠氏,宣子得脱危险。战罢,宣子问其姓名,为何倒戈相助?回答说:“我是翳桑饿人。”说罢执戈而去。将军讲完这个故事以后,便解释说:能救人之危,饥者食之,渴者饮之,雪里送炭,诚恳待兵,那有受恩不报的呢!”
  他也常讲汉朝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爱兵故事。西汉大将军霍去病打败了匈奴,汉武帝派钦差特使携美酒若干坛前往慰问致贺。霍去病考虑到,胜仗乃全体士兵奋勇战斗的结果,自己不能独享赏赐,应和全体将士共饮御赐之酒。但酒少人众,颇难分配。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大将军想了个办法,把酒倾入泉水中,与将士同饮泉水。这样每人都可喝到汉武帝所赐的慰劳之酒了。据说,酒泉的来历即由于此,至今酒泉的公园里尚有这口井,泉水汨汨,清澈流畅,成为古迹。大将军这个办法,似乎是“平均主义”,但是如剔除所谓“平均主义”的色彩,则透出了霍大将军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待兵美德了。由此以推论霍大将军战胜匈奴的原因,其对待将士的诚恳爱心是重要条件之一。
  关于我国古代将领善于待将士的故事,历史多有记载,更有许多作家著文流传,为人所熟知者亦复不少。三国时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对待将士就有许多可以称颂的史迹。在《将苑、将情》篇中说:“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张,将不言困;夏不挥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与众同,就是不搞特殊。按孔明的要求,只是不搞特殊化还不够,还必须对士卒的生死冷暖体察入微。他主张,“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丧之;饥者,舍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冯将军常用以上所述的历史事例教育官兵,特别是教育军官,而自己则率先躬行,各级军官感染甚深,多能遵照施行。他还常讲他所谓的“三礼”、“二要”。所谓三礼者,即“夏不挥扇,冬不衣裘,雨不张盖”;“二要”即“军幕未张,将不言困;军炊未熟,将不言食”。总之,他对待士兵的原则是“同甘苦,共患难”,要求各级军官要“爱士兵如子弟,士兵爱官长如父兄”。上下相爱,互相关心,始足以言经武,言团结,才能使军队成为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是他对待士兵的重要原则。
  由于他如此作法,所属将领在离开他的岁月里,基本上能按他的传统待兵,起码在言论上是因袭了的他教育。

知识出处

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彭秉信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南京)执教和任研究员二十年。一九七○年该学院撤销,始离休济阳。彭秉信同志虽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却“活到老,学到老”,把“亦学亦写”当作养生之道。他热心于县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克服诸多困难,撰写了《冯玉祥将军治军忆要》这部回忆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