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将军临危受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651
颗粒名称: 张自忠将军临危受命
分类号: K825.2
页数: 6
页码: 85-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7年3月15日于安徽省芜湖市武之棻纪念张自忠事迹的一篇文章。
关键词: 张自忠 纪念 文章

内容

武之棻
  “七·七”事变的发生,震惊了南京军民。陆军大学的第二十九军学员,更是义愤填膺,宁愿放弃学业,急速回军请缨抗日。王长海、田新起、过家芳、蔡国华、吴迪吉、谷云明、杨学房、孙鸣玉和我,乘学校放暑假的机会,返回部队,谒见宋哲元军长,请求回军参加抗日作战。我想,议定回军请缨参战,必非短期可以返回南京的。我的妻子兰云湘带着儿子惟煌及小女惟范将怎样生活呢?回家商量,云湘说:愿意回到原籍居住,途中有族弟武鸿谋(来南京谋事未成回家)同行,可以照顾。还有同住的吴迪吉的妻子,也要同车回山东博兴老家。于是我们同乘津浦路客车北上。吴太太在济南下车,云湘等在德州下车,改乘汽车回家,从此分手。我们继续乘车北驶,经过沧州以后,车上乘客一空。因知张自忠师长兼任天津市市长,驻在天津。所以蔡国华、吴迪吉和我在天津下车,晋谒张自忠市长。(其他先赴北平谒见宋哲元军长)当时是在英租界张公馆接见的。张曾往日本参观访问。归国后,日本又大肆宣扬说张自忠访日是暗中签订日中亲善条约,并承认冀东伪组织等等谣言。张自忠仇日心切,一直未向记者发表谈话,显然是精神上不愉快。对我们回军晋谒倒是表示满意,即予接见。我们陈明对日愤慨之心,请求调回部队参加抗日作战,为国效力。张问:“南京方面对我军舆情如何?政府内部对战与和如何看法?”继续说:“有人传说我张某不肯抗日,反倒说别人(是指冯治安)是主张抗日的,这只有天晓得。待看将来的事实吧!至于你们的要求,须先共同往见宋先生(本军内部习惯的敬称)看如何指示,再作决定吧!”我们三人当天晚车离天津,前往北平谒见宋哲元军长。
  在“七·七”事变发生时,宋哲元正在山东乐陵原籍扫墓,闻变即返北平。当时北平由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代理主持。芦沟桥中国军队与日军发生军事冲突后,经秦德纯和宛平县县长王冷斋向日寇几度交涉,不得结果。而日寇气焰猖狂,大有进犯北平之势。所以北平市不但在郊区增添军事设施,构筑工事,又在市内重要街口设置街垒,以防不测。及宋哲元返回北平后,力主对日和平交涉,免致事态扩大,肇成大战。所以一面交涉,一面下令撤除街垒,保持安定状态。待我们到达北平时,已恢复交通,市面平静。他们先来的人王长海等已谒过宋哲元先生,说是仍让返回南京陆大上学,有需要时另行电调云云……次日,蔡国华、吴迪吉和我谒见宋军长时,宋正在会客。宋说:“没有外人,让他们来吧!”见后我们陈述关心国事日急,怀念本军将士,觉察日寇屡次挑衅,势在必战,表示愿意回军参加抗日作战,听候驱使。并说本是与王长海副师长一起回来的,因在天津拜谒张市长(三十八师师长)来迟一步。宋说:“他们昨天来过了,我告诉他们,中日争端,事态是严重的,我们力争和平交涉,以求解决,不使事态扩大。军暂不缺人,你们还是回南京上学,莫错过你们的求学机会。将来需要人,我会电调你们回来工作的。”我们只有唯唯而退,在旅馆暂住。我们报国之心拳拳于怀,殊不恰意。
  宋哲元自北平军分会撤销以后,成立冀察绥靖公署,自任绥靖主任,两省(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河北省主席冯治安)两市(北平市长系副军长秦德纯兼任,天津市长系张自忠师长兼任)均以实力控制,暂时比较安定。但日寇在军事和政治外交方面的捣乱继续不断,希图宋哲元搞“华北自治”,脱离南京控制,以便成为日本外交的对象,进一步搞所谓“华北特殊化”。因而出现冀察政务委员会,宋任委员长。其中委员多系华北地方性的人物,也有接近日本的中间派,但对真正亲日派如王揖唐、王克敏等人拒绝接纳。外交事务方面,虽取得较多的独立性,但对日本所希望的“特殊化”如——(一)兴修天津至石家庄铁路;(二)降低对日本贸易进口的关税,增加英美贸易进口的关税;(三)取消华北的民众抗日活动,宣传中日亲善等项目,被宋哲元坚决拒绝,并严词抗议。日寇在外交方面不能得手,乃在平津铁路沿线搞小部队军事演习。有一次日寇部队在丰台附近夜间演习,实弹射击,向我驻军挑衅,妄图造成混乱,以武力强占我丰台车站,控制我铁路交通枢纽。被我军坚决自卫反击,经一度激烈战斗,日军被迫停止演习,自行退去。次日,日寇派人来交涉,说什么发生“误会”。其手段狡黠至极。这次7月初,日寇又在芦沟桥附近搞军事实弹演习,诡称在夜间演习中失踪日兵一名,要求进城搜查。于7月6日夜以炮火威胁,非进城搜查不可。我三十七师团长吉星文自卫反击,发生激烈战斗,各有伤亡。经宋哲元返北平后的一度交涉,暂成僵持对立状态,双方都在调整部署,进行作战准备。
  7月28日凌晨,日寇空军突然对南苑袭击,对第二十九军军部、第三十八师师部和驻军平行投弹,纵横交织,轮番轰炸。我副军长佟麟阁殉国,三十八师副师长王锡汀被炸伤,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作战阵亡。部队伤亡严重。宋哲元的和平外交终成泡影。宋当天下午手令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当时在北平),着其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他即率机要及护从人员乘汽车赴保定。行前指示张自忠部要接替北平城防,以便将冯治安的部队调到北平以南防堵敌人南侵。
  张自忠将军临危受命,急速调动部队进入北平城内,接替三十七师冯治安部的防务。
  我和蔡国华、吴迪吉住在旅馆,闻知南苑被日机轰炸,市民震惊,正不知如何是好。适张自忠派副官召我们三人,到府右街椅子胡同张公馆接见。张对我们说明敌我情况及作战方针,指示速拟城防警备计划,要明天拟好呈阅,以备部队进城后依照计划下达作战命令,遵照执行。我们三人经过研究,推蔡国华执笔,拟订城防警备计划,次日呈阅,经张批准,即将按照施行。至第三日(8月1日)早晨,张叫侍从副官马孝堂传见我们。张说:“现在作战计划有变更,平津铁路已不通,日寇迫近城下,为保存故都文物,不在城郊作战。师部及部队已转开青县附近布防。你们最好回南京上学,如愿回部队,即设法去青县找副师长李文田。蔡、吴二人表示:他们是陆大十三期,再有半年就毕业,就是回到南京,学也上不成,故坚请赴青县参战杀敌。我说:“我是陆大十五期,才入校半年。”张即说:“那你还是去上学,即时准备离开这里。”张出大门上汽车去政务委员会,我们仍在张公馆等待。至中午侍从副官马孝堂回来,带来现款一千元,给我们三人每人三百元,给张的勤务兵一百元,传达张的指示说:“所有的人都即日离开,只留看房者一人,此房不再使用。”看来情况紧急,我们即时离开,各找住处。我回到前门外旅馆时与边维忠见面。他是前门外珠宝市信诚珠宝店的学徒。他的父亲是三十八师的中医处长,与我叔父武协恭是至交。北平眼看要打仗,市民惊慌。我虽是穿着便衣住在旅馆里,但都知道我是军人,无法保证安全。我决心回南京上学,急速动身。平津铁路恢复通车,但有日军检查。于是我找边维忠帮我化装成商人,并写信给天津法租界义聚银行侯某,请他为我安排住处,代我购赴沪船票等,送我至前门车站上车。同行者有十五期同学孙鸣玉和孙的两个朋友(都是学生)共四人。车上乘客拥挤,很多人没有座位,站在通道或车门旁。车行至廊房,有日兵上车检查,主要是检查有否中国军人携带武器。有两个日寇检查我和孙鸣玉的身上及手提箱,没有查出什么来,就走了。有的不愿让检查或推诿迟延,便会遭到日寇兵的打骂。车行走的很慢,沿线站点都停车。下午抵天津总站,下车过桥即到法租界,又受法国巡捕检查。只问是干什么的,答是商人、找朋友即放行。按信上所写的地址,我找到义聚银行侯先生,他热情接待了我们,允许我们暂住等候船期。此时船期不定,不予售票,使人心烦。感到中国人在中国土地上,乘车受日寇兵检查,住居(法租界)要靠法国人保护,坐船要等英国的轮船。深切感到殖民地人民的耻辱和痛苦。
  有幸有小轮船“北铭”号一百吨客货轮的船票,开往烟台,我即挤购四张船票。明知小船有危险,也顾不得了。回到寓所,同伴们都很高兴,总算有了行期。
  当天下午义聚银行侯先生传来消息说:“原天津市市长张自忠已由北平潜来天津,住英租界某楼。”在楼顶上可以看到他住的楼房,我急上楼顶去看,并为张自忠脱险而庆幸。
  张自忠奉宋哲元之命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委员长留在北平,原想以三十八师固守城垣,抗击日寇与城共存亡。后来宋哲元又想保存故都文物,免遭破坏,又令张自忠将三十八师撤至青县,设防御敌。部队去后张自忠只身留在政务委员会,虚与委蛇,和日寇周旋。日寇则企图滞留张自忠于北平,以便向宋哲元及南京蒋介石要挟。(因日寇不知三十八师已秘密从北平撤走,不敢贸然攻击)张的处境异常险恶。凡属二十九军三十八师知情的军人莫不为张担心,我亦心急如焚。兹闻知张自忠已脱险潜来天津,我心中欣悦之情莫可言喻。但愿消息属实。张在天津并未久停,即去南京谒见蒋介石,蒋予慰勉。后来发表为五十九军军长(原三十八师扩编的)。
  次日早(8月10日左右),我登上“北铭”号客货轮到达烟台,又改乘汽车和火车到达济南,连夜返回南京。正逢“八·一三”上海我军对日作战,日机不断空袭南京,陆军大学迁校至长沙,开始了战时生活。
  1987年3月15日于安徽省芜湖市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八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八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我国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烈士血染疆场,壮烈殉国五十周年。张自忠将军,是一位军人的楷模,是一位民族的英雄,是值得我们缅怀、景仰和纪念的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本书内容包括:追述张将军一生或某个时期的文字,回忆淮河与临沂战役、鄂西会战的内容及张将军的亲属纪念他的文字和追忆他的史料,选择了周恩来同志和冯玉祥先生的纪念文章,作为对张自忠将军一生抗日功勋和精神境界的整体评价。

阅读

相关人物

武之棻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自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