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屏年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558
颗粒名称: 朱树屏年谱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12
页码: 158-16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这个年谱是根据朱树屏生前有关资料,朱树屏夫人王致平同志的回忆,以及他的学生、女儿和采访的资料编辑成的。
关键词: 朱树屏 年谱 回忆

内容

朱树屏,字锦亭或锦庭,山东省昌邑县北孟乡朱家庄子人,生于1907年,逝于1976年。海洋生态学家。毕业于中央大学,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后被聘为英国蒲利茅茨海洋研究所淡水所和美国乌兹赫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因浮游生物培养法研究成功,曾获英国海洋生物学会“雷兰克斯特”研究奖。
  1947年1月自美国归国,先后任云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以及山东大学水产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水产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任中央水产实验所(即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还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全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山东水产厅副厅长,当选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副主席等。对海洋湖沼学、浮游生物生态、海洋化学研究等均有卓著成就,是我国水化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他发明了朱氏培养液,被誉为经典方法,至今被国际广泛采用。
  解放后他先后主持过烟台、威海渔场调查、渤海诸河口综合调查,成功地研究了海带自然光育苗、紫菜人工育苗及养殖和岱海调查等,对我国水产科研和生产的发展卓有贡献。
  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培养液矿质组成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渤海河口综合调查报告》、《中国近海浮游植物与水文及渔业的关系》,主编《太平洋西部经济渔类名称对照手册》以及《水中矿质成份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力——定量及定性的效能》等。
  朱树屏已被列入《世界名人辞典》。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农历二月十九日,朱树屏生于山东省昌邑县朱家庄子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
  他5岁时,就黎明拾粪,白天随父母下地干活。因为常吃不饱饭,体力弱,对重体力的农活不能承受,母亲对他常加以挞罚。这时他就喜欢水生动物,常到湾里捉蛤蟆解剖。
  1912年(民国元年)
  饥饿与皮肉之苦不能忍受,又因得罪了富户,于初秋的一个傍晚当母亲骂他干活不力时,脱掉衣服摔还她,裸体逃出。他本来想去外祖父家,但不记得路了,被邻村一个锄地的抱回家,次日送他到外祖家池子村。父母来叫他回去,他死也不肯。外祖父刚出狱不久,决定让他在这里住下去。
  1913年(民国2年)
  外祖父出狱后在本村小学教书,朱树屏陪伴比他大两岁的三舅跟外祖父读书。
  1917年(民国6年)
  与其三舅同时考入4里外的北孟村县立乙种蚕业学校。外祖父每晚教他与三舅读《四书》。
  1920年(民国9年)
  蚕业学校毕业,但找不到工作。
  外祖父对他爱护备至,每晚睡觉前先让他背诵他喜欢的《孟子》里的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则处艰难忧患者其可以兴矣!外祖父再与他一同背诵一遍才允许他睡觉。这时他脑子里透沏地浸润着“人性皆善”,“人不知而不愠”、“犯而不校”、“克苦力行”,“读书明理”、“民贵君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等人生哲学。
  1922年(民国13年)
  秋,考入青州四师。伙食、服装、文具皆由学校供给,假期亦可住校食宿。
  四师未毕业,外祖病逝,得知后悲痛不能自持。
  1925年(民国14年)
  四师毕业,这时患肠炎,同学李鸿〓筹款帮助他去济南齐鲁医院治疗,并考入一师数理专修科。因无钱交入学保证金,决定放弃进入专修科学习。在省教育厅工作的同乡于恩波、朱仲廉听说他考取了第一名,于是替他筹足保证金才得入学。半年内,他以代抄文件所得报酬还清保证金。因家中有两弟一妹,父母生活极端困难,决心继续利用晚上时间抄写文件,所得报酬除自补外资助家庭。
  1928年(民国17年)
  一师专科毕业。
  该年春北伐军入鲁,张宗昌惨败,日本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朱树屏想赶紧把借来的一本《有机化学》看完,未能及时离校。学校驻满守城军队,终日弹如雨下,为协助救护,腿部中弹片。后来一部分军队退出学校,朱树屏趁机逃出城外,险为日本兵刺死。时省府已迁往泰安,他到省府教育厅登记后,被派往临清十一中教数理和英文。
  1929年(民国18年)
  在临清十一中半年后,化学教师朱骏声被委任为益都省立十中校长,暑假后即约他去十中教数理。
  1930年(民国19年)
  在十中教书一年后,于该年暑假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三年级。入校后,因三四年级的物理课程已经读完,又转入生物系二年级学习。因无钱交学费,暂休学到济南第一女子中学教书,积攒钱继续求学。
  1931年(民国20年)
  暑假后回中央大学复学。教书所得仍维持不到毕业,又利用课余时间翻译科学论文补充资费。此时生活清贫,有时两三天不得饱餐,饿了买地瓜充饥。
  1933年(民国22年)
  该年暑假读完中央大学生物系三年级,适逢中央海洋学会资助各大学生物系三年级以上成绩优越者赴厦门研究海洋生物,朱树屏被选中,在中华海洋学会秘书王家揖(曾为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所长)指导下,研究夜光虫(海生浮游动物)的分布。这是他研究工作的开端。
  大学三年,他为中国科学之落后吃惊,生物课没有参考书,几乎全部是欧美各大学用的西文原版,教材内容也几乎全部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生物是有地方性的,尚如此缺乏资料,其他各科就更可想而知了。中国如不大力提倡科学研究,科学救国毫无可能。
  1934年(民国23年)
  海洋学会毕业。因在校与同学、教授没有联系,和山东教育界也失去联系,谋不到教书机会,幸得考入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7月1日到职,月薪60元,尚足维持生活。大学生活之艰苦,到此告一段落。
  在中央研究院研究浮游生物,积极努力,从有色体鞭毛虫研究起,数年如一日,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经验,为后来留学英国顺利完成和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创造了条件。
  大女儿出生。
  1936年(民国25年)
  二女儿出生,其母与三妹赴南京共住。因薪水不足维持生活,其母与三妹于年底偕妻子王致平带两个女儿返益都王致平的娘家。
  1937年(民国26年)
  “七七”事变发生,8月日军攻占上海,紧接着轰炸南京。南京失陷前,他随研究院经汉口、长沙、南岳、衡阳、桂林等至广西阳朔。
  是年生第三女。其父死於胃癌,次女、三女亦相继死去。
  1938年(民国27年)
  日寇占领益都,王致平携长女逃往青岛,设法转往后方,朱树屏叫先往上海,转道香港赴阳朔,约定日期到香港迎接。他到香港迎接时恰值留英考试广州专场临时迁往香港,其中有习水产专业的两个名额,他即参加考试。考完得妻子王致平自青岛来信,说正设法逃出虎口,遂扫兴回阳朔。
  9月15日,《大公报》登载留英录取生名单,中央研究院社科所所长陶孟和持《大公报》向朱树屏报喜,说已派人给他买船票,17日即由香港乘船赴英国。
  朱树屏对留英一事毫无准备,内心极为踌躇,妻女随时可到阳朔,若赴英,中研院立即停薪,妻女无以维生,若放弃留英,留在国内仍是困难。当时中研院院长蔡元培号召:抗战固艰难,战后建国更艰难,因此必须固守研究岗位,作战后建设之准备。当时缺乏仪器及参考文献,如为准备战后建国,以赴英求学更为有效,遂决定留学,将结婚戒指及衣物等留在阳朔,以便妻女到阳朔维持生活。
  船迟误两日,9月19日与其他留英官费生21人同船,10月到达英国。
  脱离祖国渐远,不觉泪如雨下,曾作诗与同学共勉:
  “食犬吐之食,(公费出自庚子赔款退回部分)
  勿忘其臭!
  忍辱负重,
  庚款锥刺骨:
  胯下学勾践,
  共看建国大业时,
  再聚首联欢。”
  船到伦敦即往伦敦大学皇后学院谒Fefyzxsch教授(该院水产系主任,英国海产生物协会主席),后考试(基础学科、英语等),审核(已刊及未列论文、学历等),即开始浮游生物研究。
  1939年(民国28年)
  因研究需要(如仪器、文献等),由Fsitsch教授接洽转剑桥大学工作。旋即欧战爆发,Fsitsch教授亦随伦敦大学迁剑桥,加上伦敦大学各院的仪器,设备、师资等,教学内容之充实在世界学术史上向无先例。朱树屏决意利用优越的研究条件,以上课学习为主,课余、假期研究,必要时牺牲研究工作和博士学位(因学位无足轻重,研究工作回国可以进行)。他读完动物、植物两个系后又读生物化学系,学完高级课程又学初级课程,特别留意各教授的教法和实验材料,准备归国教书,培养人才。
  这时他却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他只在假期和晚上进行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很快就获得了人造淡水研究及培养浮游植物的成功,并被伦敦自来水公司及英国淡水生物研究所采用,效果甚好。
  1941年(民国30年)
  年底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在英国留学期间,他走遍了英国的大小湖泊,采集了大量标本,卓有成效地研究水质及浮游生物,发表了不少论文。
  1942年(民国31年)
  他的第一篇论文在英国《生态学》杂志上发表,被聘为蒲利茅茨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雷兰克斯特”研究员)。到职前先到苏格兰的米儿堡海洋研究室研究一个时期,目的是学习和搜集经验。在这里参加人工施肥种海及防止海中生物腐蚀研究,对海洋藻冻粉制造的研究也下了一番功夫。到蒲利茅茨即进行海产浮游生物研究,特别侧重浮游生物对海水中有机磷的应用。研究成果发表在1946年英国《海产生物学》杂志上。
  1944年(民国33年)
  英国淡水生物学会水产化学部主任被调从军,浮游生物部主任出嫁,随夫前往剑桥大学工作。水产化学及浮游生物部无人负责,朱被聘前往主持。这里研究设备有相当的基础,进展甚为顺利,研究成果皆刊于该会1945年报刊中。这时他发明了17种藻类研究法中的第10种,被誉为经典方法,命名为“朱氏10号培养法”,一直被国际广泛采用。
  1945年(民国34年)
  二次大战结束。英国政府对海上交通仍控制很严,他虽得到回国乘船之优先权,但求不到船位。已应云南大学生物系主任罗芝兰教授之聘,但无可奈何。美国wooch海洋研究所代理所长(浮游生物专家)Geclark从朱树屏的论文中了解到他的才能,直接向他函聘(为研究员)。去美国的船位好订,他欣然前往美国,欲假道美国回国。
  1946年(民国35年)
  他的海水中有机磷研究成果,在该年《海产生物》杂志上发表。
  一日,乘船至加拿大纽芬兰,转乘飞机到美国,为乌兹后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此时购买吉普车、各种仪器、帐篷及筹集款项等,加上在英国搜集的文献资料,准备回国自费从事野外研究。
  1947年(民国36年)
  1月得船回国抵达上海。此时妻女已随中研院到上海。上海很乱,他连公共汽车都挤不上去,中国的现状令他失望。吉普车等款项好容易领出来,但无法运到昆明云大。
  到云大后,在生物系主任罗芝兰教授及全体同仁热心支持下,一个学期内即利用授课余暇对云南各大湖的生产性能和水性环境做完初步调查,使地方人士对淡水资源及其科学管理之重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48年(民国37年)
  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欲加强水产生物研究,让朱树屏返院任动物所专任研究员,研究海洋湖沼。暑假后欲赴职,山东大学又与所方洽妥借聘一年。该年9月底赴青岛山东大学,兼水产系主任,主持水产系。他一人承担授课任务,课程有《浮游生物学》、《海洋学》、《湖沼学》、《海产养殖学》。其中海洋、湖沼学系自编教材。因不擅处理人事和系与系之间的关系,凡事到处碰壁。
  1949年
  寒假后召返中研院动植物研究所,住上海,作舟山一带的海洋调查。
  这一年他又著文阐明某些水域中浮游植物水H/P比值有关的重要论点。并申请创办水产研究所,被批准。
  1950年
  因中央研究院水产研究所无人主持,未招生而停办。
  苏联藻类学家推荐了“朱氏10号培养法”。
  1951年
  黄海水产研究所负责人专搞鸟类,海洋水产方面无专家。朱树屏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室(今海洋研究所)借调到黄海水产研究所任所长。当时人员缺乏,机构不健全,工作不好开展,他从体制、结构、组织、发展方向、人员配备、远景规划等诸方面,都作了全面开创性的部署。
  1952年
  任《鱼名辞典》总编辑。50年代初期,中、苏、朝、越、蒙五国组成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决定出一部拉丁、俄、中、朝、越、蒙、日文的《太平洋西部经济鱼类名称对照手册》,各国均出一名鱼类专家参加编写,朱树屏被推为总编辑。该书《序言》中说:“应该提到的是r·g林德别尔克教授(苏联学者)和朱树屏教授对这本鱼名对照手册的编辑工作曾付出了很多劳动。”
  1953年
  进行岱海调查与岱海养鱼研究。岱海自古为患,不仅淹没村庄,水质有毒,人畜接触即腐蚀皮肤,饮用则腹泄,甚至致死。经朱树屏率领调查,对环境、水质及浮游生物作了科学分析,发表了《岱海调查报告》,制订了岱海养鱼实施方案。经农业部支持,发展鱼业生产的问题得以解决,自1953年开始养鱼,至今供应本地和北京食用鱼。
  1954年
  用同位素研究硅藻生理。这在世界科研史上,至今仍属相当新的内容。
  美国在太平洋以及浅海中散布放射性毒素,中央指示朱树屏任组长组成调查组,调查结果表明对中国大部近海影响不大,鱼类可照常生活,只有海南岛附近海域毒素浓度较大,影响鱼类生长。
  在周总理主持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朱树屏被列为应保护的科学家之一。
  1956年
  代表中国海洋学、湖沼学专家参加太平洋西部渔业会议,发表《烟、威海区鲐鱼鱼场调查》、《黄、渤海区小黄鱼的回游及其有关环境因素》、《中国近海浮游植物与水及渔业的关系》等重要论文,受到委员会及各国专家的好评。
  随中国经济代表团赴蒙古做了湖泊考察,主要解决了贝尔湖鱼类的起源问题。
  1957年
  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访苏科技代表团,为水产组代表顾问。回国后,参加七年规划定稿和与苏部分合作项目的实施工作,对推动我国水产技术发展有一定贡献。
  1958年
  2月,白佩珩部长和王采石同志将他用自然光育苗法培养生产的新鲜大海带向李先念副总理汇报,李很高兴,即送人民代表大会会场。朱德委员长在大会上当众表彰,并说:
  “这是中国第一次培育出的新鲜海带。”
  创建青岛水产学院,朱树屏任院长兼授专业课。
  1964年
  国家科委、水产部组织紫菜养殖小组,朱树屏任组长,遂去福建作育苗试验。
  提出建立生产力研究室,并拟定了实施方案(“文革”期间以“唯生产力论”被废,现黄海水产养殖所重新组织此项工作)。
  1965年
  从福建带回在那里培育的紫菜幼苗,在青岛栈桥海中培育成功。
  日本藻类学家田宫清、渡边笃氏著的《藻类学实验法》一书中,专门介绍了“朱氏10号培育法”。
  1972年
  发现身患癌症。
  该年9月3日病倒时周总理指示说:“听说朱树屏同志病了,请认真治疗。”后转上海中山医院,收到李约瑟博士的慰问信,称他为著名藻学家,祝他早日康复。
  1973年
  印度G·S·renkelore—man著的《藻类培养》一书中,13处提到中国朱树屏在藻类培养方面的重要贡献,重点评价了“朱氏10号培养液”经典配方。
  1976年
  6月5日至7日的遗嘱:“……不幸,我生了这种病,不能继续工作报答党和人民了,但只要可能,我还要工作……。”“……解放以来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海洋水产事业和科学研究,我的足迹踏遍了祖国沿海和重要湖泊,将来把我的骨灰撒在我所到过的沿海和湖泊……。”
  6月11日说:“我是一个要过饭的苦孩子,我在饥寒交迫中渡过了青少年时代,白天上学,晚上干活………我什么苦头都吃过了………。”“我生于劳动人民,长于劳动人民,劳动人民的血汗把我造就成为一个人民的科学工作者,我是属于人民的。”
  6月21日:“……我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也许我不能继续再为人民工作了!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我已经来不及将自己的工作整理总结交给人民,愿后人来完成吧。”
  6月26日:“我在生病期间一直受到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1972年9月3日在我病危的紧要关头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亲切关怀与指示,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力量,这是我终生最大的幸福与光荣,是我最感激最难忘的一件事。你们要永远记住救命恩情,你们要听党的话,你们要努力工作。”
  7月2日5时20分与世长辞。
  (说明:这个年谱是根据朱树屏生前有关资料,朱树屏夫人王致平同志的回忆,以及他的学生、女儿和采访的资料编辑成的。)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六辑情况包括怀念綦际霖先生、回忆1902年——1916年的山东师范学堂、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三十年代的山东大学、山东大学1946年——1947年学生运动的回忆、从抗日流亡到投身革命——原山东一临中进步活动纪实、杨氏海源阁藏书记略、朱雨辰从文和堂书局到鲁东文化社与胶东文化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徐言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