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以前的山东出版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436
颗粒名称: (一)清代以前的山东出版业
分类号: G23
页数: 6
页码: 111-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东汉时期至清代山东出版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建国前 山东省 出版业

内容

山东为齐鲁之邦,素有文化传统,文献经籍极为丰富,出版事业亦有悠久的历史,无论编辑、印刷、发行都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
  早在东汉时期山东就有图书进入市场,山东宁阳人刘梁“卖书于市以自资”。印刷术发明不久,五代汶阳须昌(今山东东平)的词人和凝(898——955年)即以雕版刻印自撰文集数百卷,据(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一百二十七卷“和凝列传”记载,和凝“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和凝自著、自篆、自刻,曾被世人称为“三绝”,对后世出版业有很大影响。元代农学家、东平人王桢,他在毕升胶泥活字的基础上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以木刻单字排字成行,削竹为界;他设计的转轮排字架,活字以韵排列,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大德二年(1298年)曾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所著《造活字印书法》,并绘活字版韵轮图等,附载在《农书》之末,成为我国最早系统地叙述活字印刷术的珍贵文献。元代家刻技术已较为精致,东平人丁恩敬刻《元丰类稿》,版式宽大,字划精正,被认为是元刻的代表作。
  明清以来刊刻出版业又有发展,文人学士竟相刊刻,家刻、坊刻日渐增多,官刻也有记载,刊刻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如明嘉靖十一年(1533年)刻印出版的陆釴等纂的《山东通志》(四十卷)、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刻印的于钦等纂的《齐乘》(六卷附释音一卷)、崇祯十三年(1640年)泺源叶氏友声堂刻《历城县志》等,都是明代有影响的刻本。
  明末清初,东昌府(今聊城)成为我省主要雕刻出版地,曾有书业德、善成堂、宝兴堂、有益堂等刻印木板书的作坊数十家,刊刻出版的四书五经,“闱墨”等品种不下千余,除供给本省的需求外,还远销北京、太原、大同、绥远、张家口、洛阳、奉天等地,遍及我国的北部。闻名于海内的四大藏书楼之一的聊城杨氏海源阁,不仅藏书浩瀚,且自刻本甚丰,杨以增主持编纂、刊刻的《海源阁丛书》数十种,其中《蔡中郎集》等以“校审精严”著称。其子杨绍和、其孙杨保彝、其曾孙杨承训也都相继主持编篡、刊刻过《楹书偶录》、《海源阁书目》、《海源阁金石书画目录》及杨氏几代诗文集。
  清代编纂、刊刻的版本就较多了,其中不乏大型丛书,如曲阜孔家刻的《微波榭丛书》、《顨轩孔氏所著书》,德州卢见曾编纂刻印的《雅雨堂藏书》,德州田氏刻的《德州田氏丛书》,历城周氏刻的《贷园丛书》,滋阳空山堂刊刻的《空山堂全集》,绣江李氏(李廷棨及其后人)刻的《玉函山房辑佚书》、《玉函山房全集》,福山王氏刻的《天壤阁丛书》,荣成孙氏刻的《山渊阁丛书》,利津李氏刻的《石泉汇》,山东尚志堂刻的《张杨园先生集》等,都是数十卷乃至数百卷的大型丛书、套书,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藏。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章丘人马国翰编纂的、绣江李氏刊刻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与《玉函山房全集》。《玉函山房辑佚书》是马国翰集唐代以前散失的经籍,共594种,739卷,规模之大乃屈指可数。这部巨著开雕刊刻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开始,到咸丰三年(1853年),用了整整9年时间。马氏不仅收集整理了这些经籍,而且作序冠于每种之首,还附以《目耕帖》31卷于后。这部巨著被誉为“第一流的文献学巨著”。马氏自己还写了大量诗文,有《竹如意》、《红藕花轩泉品》、《玉函山房文集》、《王函山房诗集》等,后人集他的著作为《玉函山房全集》,有12种,41卷之多。马国翰(1794——1875年),字词溪,号竹吾,祖籍章丘,后定居济南,教塾馆近29,年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士,历任敷城(今陕西洛川)、石泉、云阳等地知县;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升任陕西陇州(今陇县)知州;咸丰三年(1853年)辞官归里,4年后卒于济南。马氏为发掘和保存祖国文化遗产“殚心搜讨,不遗余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套丛书署刊刻者绣江李氏,即马国翰亲家、章丘人李廷棨。李廷棨,字戟门,道光五年(1825年)拔贡,八年(1828年)中举,九年(1829年)为进士,曾任直隶新城县知县,二十七年(1847年)任直隶通永河道道员,二十八年(1848年)卒于任所。李故后的一些刊刻本,虽仍署绣江李廷棨,实为李氏后代刊刻。
  及至晚清更有官办山东书局出现,山东书局建局时间不详,据《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及所见山东书局版本推断,约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现保存下来的山东书局刻本有同治十年(1871年)的《验方新编》,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论语》、《孟子》及据尚志堂藏版开雕的丁宝桢等校的《十三经读本》(附校刊记,共130卷),这些刻本为当今所见山东书局最早刻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山东书局改称山东官书局,由官家招商经营。山东书局不仅承继木版雕刻印刷技术,而且引进石印、铅印、照像等设备,出版各类图书3,000余种。山东书局历时70余年,为已知山东省最早、存在时间最久的官刻业。
  明清两代除书业外,画业、碑帖业亦十分兴盛。文人墨客钟爱的碑帖,民间妇孺皆赏的木版年画、灯画等都在山东有很大的发展。木版画曾有“江南桃花坞,直隶杨柳青,东潍西聊在山东”之说。“东潍”即以潍县杨家埠为主要代表。杨家埠木版年画源起寒亭(今潍县县城)西杨家埠的杨氏家族,何时开始制作年画已无文字可考,但到清康熙、雍正年间,西杨家埠已有众多木版年画的刻印作坊,如公茂、永盛、吉兴、吉盛、广盛太、万顺等,历时200多年。鼎盛时杨家埠年产年画5,000万张,用纸张达20,000余令,从事年画刻印者800余人,产品销山东大部地区及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及东北等地,到了道光年间,在这诸多木版年画“专业户”中间,还曾出现过“经销对口的专业户”,如大顺画店印制专供东北群众需要的整张纸一幅的大门神,专销东北,因而被称为“关东庄”,此类“临朐庄”、“莒州庄”、“沂州庄”、“胶州庄”等等还有许多。“西聊”即指东昌府一带,东昌府一带木版年画在康、乾鼎盛时期,长达一里的聊城天治大街(今东关大街)有画店200余家,被称为“东昌画街”。年画的品种曾达数千,印刷精致,一般套三、五色,精品有十色之多,“西聊”年画源起寿张(今阳谷)张秋镇,由山西移民传入,张秋镇在明末时建有刘振升画店,清康熙时建有源茂永、鲁兴聚画店。清末、民国西聊木版年画因运河交通滞阻、战乱而逐渐衰落。除东潍西聊外,象嘉祥大张楼等地,木版年画、灯画业亦很有名,那里的画业生产始终遵循三句“密诀”:“画中要有戏,百看才能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所以,年画、灯画业历时300多年而经久不衰。
  山东借助于泰山、峰山、孔府、孟庙等地的石碑,碑帖出版业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泰山1,300余处石刻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泰安拓帖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光绪初年泰安出现葆文斋的拓帖堂号,清末民初又有宝古斋、洪文斋、汉文斋、翠文斋、聚古斋等号先后开业。开始大都拓帖,因有的石碑拓帖有一定危险性,且索购者赠多,需要量增大,于是出现碑帖的刻印装订。葆文斋裱装的拓本有简装、精装之分,简装据字体大小决定开本和半页的行数、字数,将拓片剪贴后线装成册;精装多系梵夹装(经摺装),分绫边、绢边、全绫三种,样式美观,鉴赏保存极为方便。曲阜《圣迹图》亦是历代临摹刻版印刷的对象,明代孔庙东宿斋曾雕刻《圣迹图》120幅,清代也有刻本,主要供孔府进贡及馈赠官员亲友之用。
  清代印刷技术方面,还曾有磁版(“磁”同“瓷”)发明。磁版是以磁土为原料雕刻书版锻烧而成。泰山徐志定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创制磁版印刷,并用磁版印制过《周易说略》、《蒿庵闲话》等书。《周易说略》一书扉页有:“泰山磁版”字样与“泰山真合斋藏书”戳记,徐氏序记:“戊戌冬,偶创磁刊,坚致胜木,因极为次弟校正,逾己亥春,而易先成”,“康熙己亥四月,泰山后学徐志定于七十二峰之真合斋”。《蒿庵闲话》也有“真合斋较正”、“真合斋磁版”字样。据考这两书所用磁版,不是单个磁活字,而是磁整版雕印,书版整条断裂就是整版锻烧所致。磁版印书是我国印刷史上的新发现,实属罕见,这两本书被视为稀世宝卷。
  (二)

知识出处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分述了,回忆抗日战争初期郓城县的统战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斗争中的滨海区、抗日战争初期党对泰山区道会门的统战工作、争取刘子昭部杆子会加入八路军的经过、忆汉斯·希伯参加英模大会片断、沈鸿烈在沂蒙山区、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先良、李先良与赵保元角逐的前前后后、忆省立第一乡师老校长鞠思敏先生、刘景良部活动片断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