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马保三、刘民生、张伯秋三位抗战老人“隐居”五花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395
颗粒名称: 忆马保三、刘民生、张伯秋三位抗战老人“隐居”五花营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25-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1940年12月从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调到莒中县委后,回忆马保三、刘民生、张伯秋三位抗战老同志隐蔽在五花营村的过程。
关键词: 山东莒中县 抗战 五花营 马保三

内容

我是1940年12月从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调到莒中县委任组织部长的。当时的县委书记是白炎波同志,他1942年调地委后,由我任县委书记。莒县的农村党组织,以莒城西南七区一带基础最好,党员人数也最多。农村支部的党员忠实可靠,革命热情高涨,上级布置的任务都很积极地去完成。日伪军安了据点的村,支部工作照常进行,斗争非常顽强。他们利用地方情况熟悉、亲朋交往之便,经常送出一些可靠的情报,如主大嫂、盛大娘都50多岁了,她们还深入到敌伪内部去当保姆,探到敌人许多真实情况,向当地区委和县里汇报。
  1942年8月初,我任莒中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时,临沂、沂水日伪军“扫荡”滨海区。当时中共山东分局、战工会、省军区住在滨海朱樊一带,为了反“扫荡”的胜利,省级机关精减人员,疏散物资,安置老弱病员到地方工作基础好的农村隐蔽起来,以便安全度过敌人的“扫荡”,积蓄力量以利再战。8月初,我接到滨海地委书记王众音同志的信说:省战工会三位抗战老人到莒中,由县委负责妥善安置。我感到这个任务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县委机关住在牛家沟,随后马保三、刘民生、张伯秋三位老同志都到了。这三位抗战老人我都认识,1938年9月至1940年12月,我在山东分局办公厅和分局组织部工作过,经常和他们接触;特别是1940年秋,山东省联合大会召开,我是大会上的总支书记,和三老接触很多。马保三同志是寿光人,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8支队司令员,调政府后作政府、统战工作,1940年选为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后任青岛市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长)。刘民生是沂水人,是开明进步人士,也是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后任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张伯秋是进步人士,是对法律司法有研究的高级知识分子,为省战工会成员(后任司法厅长、省政协副主席)。
  三老到县委后,谈了敌人“扫荡”和省级机关准备向西大转移的情况。他们行动不便,领导要安置他们到地方来。他们说,我们是老熟人了,到了这里由你安排就是了。我们当即考虑了这个大难题:三人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省级干部,政治地位很高,万一出了问题,责任难负。三人在一起不好安排生活;不在一起,安在三家,易于暴露;村里工作是否有十分把握,也使我难以放心。我们对隐蔽地点、隐蔽方式、生活安排和今后联系办法等问题作了研究,最后确定到旺疃区,但到哪村去还要和区委书记杜信同志商议后再定。我立即通知杜信到何家庄子何庆余的药铺去商议。三老也同时去了。最后,地点选在五花营村。这个村是边沿区,离莒城15里,在台潍路旁敌人经常路过的地方,村西头伪军设有据点,敌人认为这是他们的控制区,八路军不会到这里来。这个村党支部工作很好,伪军设了据点以后,除村里推出一个人应付敌人外,村里没有坏人,群众基础好,杜信同志就是这个村的,亲朋活动方便。考虑到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把三老安排到这个村是比较安全的,确定把三老安置在张学忠家。张家是进步群众,张学忠死后,家里只有小云(女,6岁)和她的母亲两人,和外边接触少,易于保密;他家有房子,西屋闲着,经常锁着门,外人也不去;小云她妈可以做饭,生活好安排。商议好后,三老也很同意,杜信立即回村作准备。一切安排好了,当晚9点多钟乘夜间安静、敌人不出动、群众已入睡的时候,杜信将三位老人带到小云家。在这段时间里,杜信经常去看望三老,安排生活,我也乘黑夜便于活动的机会,去看过三位老同志。他们觉得安排得好,很放心,很高兴。这样安全地隐蔽了30多天,敌人“扫荡”结束后,我们接三老出来,送回山东分局、战工会机关,三老非常感谢地方党、政府对他们的安排。
  1944年,我又回到山东分局办公厅工作,曾和谷牧、舒同同志讲过这段故事。每逢见到马保三、刘民生、张伯秋三位老同志,也都象讲故事一样讲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事后我们分析对三老隐蔽安置的成功,有三个主客观条件:(1)安置在敌伪设据点的村,出其不意地利用了敌人鼻子底下这块“治安强化”的地方,利用了敌人的麻痹思想。敌人“扫荡”一般只重视深入我内地,对我安置在敌我边沿区以内的“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地方是意想不到的。罗荣桓同志总结反“扫荡”经验时常提到“反边战术”,敌人向我内地进攻,我们也深入到边沿区与敌人周旋,可以取敌致胜。(2)群众基础工作好村里没有通敌伪的坏分子,党支部和当地干部忠实地执行上级指示,认真负责地对待革命、对待同志,他们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觉悟是高的,认为掩护好革命干部就是自己的职责。(3)军事上也作了预防发生事态的布置,五花营南面的山头渊村有游击小组、民兵,我们让县大队派一个连经常在山头渊村一带活动,五花营据点伪军有什么活动,我部队可以立即出动支援,以防不测。(4)张学忠的夫人张大嫂和女儿小云有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万一三老暴露,她们同样会遭到危险,这同经历枪林弹雨没有两样,把她们比作红嫂是恰当的。1984年秋,我旧地重游,到五花村张学忠家去看望,并把这段历史讲给当地的同志们听,大家对张学忠家冒着生命危险掩护革命干部的革命精神表示钦敬。张大嫂已不在世,只找到小云见了一面,他讲了那时她母亲为三老操劳的一些情况,使我加深了回忆。当年6岁的小姑娘,我只是在夜晚见过她一面,现在已经50多岁了,生产、生活很好,三个孩子都已成了家。在我离开阔别41年的莒县五花营时,我深深感到莒县党和人民是光荣、伟大的,是我的第二家乡,她温暖如春。

知识出处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分述了,回忆抗日战争初期郓城县的统战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斗争中的滨海区、抗日战争初期党对泰山区道会门的统战工作、争取刘子昭部杆子会加入八路军的经过、忆汉斯·希伯参加英模大会片断、沈鸿烈在沂蒙山区、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先良、李先良与赵保元角逐的前前后后、忆省立第一乡师老校长鞠思敏先生、刘景良部活动片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维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马保三
相关人物
刘民生
相关人物
张伯秋
相关人物
山东莒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