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冀鲁豫边区的东平中学和第七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375
颗粒名称:
冀鲁豫边区的东平中学和第七中学
分类号:
G639.285.2
页数:
6
页码:
181-1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冀鲁豫边区的东平中学和第七中学的建学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东平学校
七中
校史
概况
山东
内容
在战火纷飞的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七年,尽管当时环境十分艰苦,但我们党仍然十分重视抓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创办学校,为党、政、军、民各系统培养、输送急需的人才。
我曾经在冀鲁豫边区一中分校,冀鲁豫边区东平中学和冀鲁豫边区第七中学工作过,现将当时的概况记述如下。
一、建学及沿革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侵犯我国领土,在中共中央领导下,我们抗日力量愈战愈强,军事胜利接踵而来。我们每取得一城一地,必需立即配置上一批相应的干部开展工作,这就出现了人才奇缺的困难。因此党除对干部边干边培养外,还把在根据地的中学也办成培养干部的场所。当时冀鲁豫边区第一中学本身,不足适应客观需要,故又于一九四四年初,在东平县境内的商老庄教堂内增设了一所分校。
分校校长由当时的昆山、张秋、东平、汶上、南旺五县办事处主任马继孔同志兼任。副校长、党总支书记为宋辛夷同志,教导副主任王克平同志,总务主任为林心斋同志。分校开始招生了两个班,从一中拨去一个班,各班设班主任(有的是干事)。干部中(含校级)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政治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较高。同年六月冀鲁豫边区党组织派我任该校的教导主任、党总支书记。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东平县日寇、国民党和当地大地主撤离东平县城,中共东平县委、民主政府进驻城内,一中分校也由商老庄搬到城内,住在书院和逃亡地主林风章等院内进行教学。
一九四六年春,一中分校改为冀鲁豫边区东平中学,扩招了一个中学班,编为中学四个年级,另招了师范班、师资训练班和政民干部训练班。
同年七月,冀鲁豫边区成立职业学校,调宋辛夷同志任校长,任命我为东平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
一九四六年一月,济宁解放后,接收了国民党办的原第七中学、女子中学、济宁师范和汶上中学的部分师生,于一九四六年十一月由我们派去工作的领导同志带领,北撤到东平县境,奉命与东平中学合并,定名为冀鲁豫边区第七中学。校长、党总支副书记由原济宁师范校长赵紫生担任,副校长、党总支书记由我担任,教导主任为王克平,总务主任为刘志廉。该校党的关系归冀鲁豫边区七地委直接领导(地委书记万里同志),行政业务归冀鲁豫边区七专署领导(专员秦和珍同志)。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国民党军队继续北犯,迫近东平县城,学校奉命由东平县城内转移到城东北辛庄一带教学。不久学校就在黄河东西两岸以拉锯形式活动,敌进我转移河西,敌退我返东平。学校无固定地址,但都住在农村,当时我们向师生进行了群众观点的教育。每住一地,师生员工就给房东挑水、扫地、帮助抢收抢种,加上学生来源是党、政、军、民干部子女,进步人士子女和进步知识青年,群众称七中是八路军学
校。从一中分校、东平中学到冀鲁边区第七中学,学生全部享受供给制,与党、政、军、民干部同样吃小米,略有菜金。这所学校无固定学制,党、政、军、民各系统什么时候需要初级干部人才,什么时候就向学校抽调学生任用,连临时性的任务,迫切需要人力时,也向学校临时抽调,如战勤、土改、反奸诉苦等,任务完成后再返回学校。全部学生均由我政府分配工作,这和解放后的中学性质不同。
冀鲁豫边区行署于一九四八年五月决定,把边区内所有中学,统一由行署领导,为调整干部,适应学生就业,将第七中学合并于原第二中学,仍定名为第二中学,暂住阳谷县。六月上旬两校师生员工在阳谷县的孟营召开了合并大会,冀鲁豫边区第七中学到此结束。
二、教学
根据当时的客观现实,如果不把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赶出国土,中华民族就要做亡国奴;对国民党蒋介石反动大军如不战而胜之,中国人民就难得解放。因而各条战线必须一切服从战争。学校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为战争服务,加之学校的学生随时都可能被抽出去工作,因此,在教学上主要是抓紧向学生进行服务战争的教育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以及最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
政治课和历史课,教材是由学校教师选编的。政治课主要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彻底解放全人类”的基本理论知识。历史课主要讲历史唯物主义和近百年史。同时进行抗日战争是正义战争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当前敌我力量悬殊,战胜强大的敌人,除必须具有机智善谋而外,还要具有奋不顾身、自我牺牲、吃大苦、耐大劳、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高贵品质。还进行革命乐观主义的教育,坚信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一定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其他如语文等课程,也结合文化科学知识,进行如上思想品德教育。
进行全校性的大集休教育。或请上级领导同志作形势任务报告,或揭露日寇奸淫烧杀的残暴罪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行径等,宣传我们的战争胜利成果,坚定必胜的信念。
参加社会上的实际斗争,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参加战勤、反奸诉苦、土地改革等活动,既为现实战争服务,又借以锻练革命意志,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本领,并加深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当时文娱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主要是揭露旧社会统治阶级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以及对敌斗争的决心,学校学生曾排演过《风波亭》、《打鱼杀家》、《抓壮丁》、《白毛女》、《血泪仇》等剧和街头短剧,特别是每逢集合都大唱革命歌曲,气氛活跃。
除政治教育外,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设有语文、数学、历史等基本文化科学知识课。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又不固定,教材编写一是简要,二是重视联系实际,特别是工作实际,如语文课中加应用文,数学课中加学珠算、丈量土地(土改用),历史课重点讲近百年史和社会发展史等。
三、学生的革命斗志
学生对我党的方针、政策、指示、号召和学校的教育要求,都是乐于接受和坚定执行的,这表现在积极参加现实斗争、以苦为乐、勇于牺牲等方面。
根据党和政府的指示,教师带领学生经常参加战勤、土改、反奸诉苦、社会宣传等活动。当时生活极为艰苦,环境十分险恶,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而学生不论男女、年龄大小,则是调谁谁就勇往直前,并做到了不怕苦,不怕死,以苦为乐,视死如归。如一九四六年底抽调学生去汶上县,发动群众反奸诉苦,这场和地主还乡团、国民党反动军警的斗争是极为尖锐的,学生曹元山(肥城安庄公社岭上村人,早已被追认烈士)在对敌斗争中壮烈牺牲。面对险恶情景,学生们没有被吓倒。这时上级指出让七中动员一批学生参军,我们就在东平城内利用为曹元山同学开追悼大会的机会,向全校同学提出“到部队去,拿起武器,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为死难烈士报仇!为曹元山同学报仇”的口号,各班学生义愤填膺,纷纷报名。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冀鲁豫边区党委号召干部随军南下大别山,插到敌人心脏里去开展工作,要七中动员一批师生随军南下。大家明知去大别山环境极为险恶,但也都争先恐后地报名请求南下。
一九四七年初国民党军队侵犯东平县境,第七中学就开始了以黄河为依托的游击学习生活,河东以东平县境内为根据地,河西以阳谷、东阿、张秋等地为落脚点。敌进我转移河西,敌退我东渡黄河,至一九四八年春一年多的时间里,师生员工们就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生活。
当时七中有中学班五个,政民干部训练班一个,师资训练班一个,小学教师轮训班一个,共八个班。学生年龄悬殊,小的十三、四岁,大的二十二、三岁。文化程度不齐,有的是初小水平,有的是初中水平。活动在农村环境,以班为单位,分别住在群众腾出的房子里。一到群众家里,学生们就为房东打水,扫院子,帮助农忙,和群众建立了鱼水关系。并用政府拨给的一部分步枪,就地站岗放哨。情况紧急时,还派出侦察,遇敌情迫近,不分昼夜,立即整队转移,有时一夜急行军百华里以上。春夏秋三季,白天村头树荫下就是好课堂,学生搬块土坷垃当凳子,两腿支并当课桌。虽没有设备,但教师还是认真地教,学生认真地学。师生们面对饥饿、严寒、长途跋涉和敌机轰炸等艰险困苦,总是精神振奋,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回忆抗战前的山东乡村建设、对山东乡村建设运动的回顾、梁漱溟先生及其在山东的乡村建设、冀鲁豫边区的东平中学和第七中学等十几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贯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