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东鲁学校的开办和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374
颗粒名称:
东鲁学校的开办和经过
分类号:
G639.285.2
页数:
10
页码:
171-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东鲁学校的开办和经过的发展史。
关键词:
东鲁学校
校史
概况
山东
内容
近中,看到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刊登的张公制口述的《田中玉操纵山东省议会和议会反田斗争》一文,内有涉及东鲁学校和我的事,凡熟悉当时情况的人,都觉得谈及的有些事离真相太远。我是筹备曲阜大学预校东鲁学校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东鲁学校开办后第一期的校长,认为有责任也有必要加以说明,以澄清事实真相。在此,我根据开办东鲁学校的宣言,和民国十六年六月印行的同学录以及其他各种事实,分别先后加以叙述,请读者对照参考校正。下面就将东鲁学校的开办和开办经过先概述如下:
辛亥革命初起之际,群情一至向明,望治甚殷。及至民国改元,渐失所望。始而袁氏专权,引起二次革命,既而洪宪窃国,后以张勋复辟。又因军警包围议会,强迫黎元洪下野。从此段、冯之争,奉、直之战,据地称兵,迄无宁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日在愤慨忧闷之中,与友好数人,屡经讨论,都认为欲作根本之图,非从教育入手不可。于是在民国十一年即与王鸿一、张易吾、丁佛言、庄心如、侯雪舫等,议定筹设曲阜大学。王鸿一于赴京途中过津,与靳云鹏(已卸总理职)谈及此事,彼颇为赞同。稍过几天,靳又为早日实现此举,电我赴津面商,并许在经费方面尽力援助。我回济之后,曾亲自到曲阜查勘校址,并作出计划。当时以所拟规模宏大,基金未充,一时不能开工。又经发起人开会议定,拟在济南先设预备学校,作为大学预科。这时日人丰田孤寒所办之“东文中学”处于既难于发展,又不能停办的困境。丰田听到我们要办曲阜大学预校,认为可以借此机会结束“东文中学”,即托人向我们提议,情愿将“东文中学”校舍及一切设备,不涉外交,不涉政治,全部供用。当时我由济南回郓城葬母,在乡间居住。王鸿一、张易吾来电约我回济商量此事。我对此颇费考虑,而一般朋友中如庄心如、熊观民、侯雪舫等,则认为是极难得的机会,都说若非丰田遇有困难,我们就是出数十万代价亦难收回,应从速决定,恐生其他波折,何况趁此机会,亦可把“东文中学”取消,这不是极好的事吗?这样我才同王鸿一、张易吾与丰田孤寒订立了合同。合同上说明,我方接收校舍之后,除不得变卖拆毁外,校内一切行政用人,均由我们完全主张(事载于东鲁学校宣言中)。我们三人和丰田都在合同上签了字。我们接收了“东文中学”校舍以后,于民国十二年正式成立了东鲁学校,印发了宣言,招考了学生。当时的校董为我和王鸿一、张易吾、丁佛言、汪星南、侯雪舫等。校长一职,因为王鸿一是偏于一党的主持人,张易吾是山东高等审判厅厅长,皆不便担任。以我平素对东方文化略有研究,而又无任何党派,于是众人一致推荐我担任校长。教务长一职由孔令灿担任,他是由王鸿一、熊观民推荐的。丰田孤寒任学监(载于民国十六年六月印行的同学录中)。至于东鲁学校的经费,熊炳琦任省长参观东鲁学校时,认为一切规模、设备、教授、管理都很好,主动地准许拨十万元,但当时并未发给,是到了龚积柄任省长时才发给的。靳云鹏曾承诺十万元,后来他的妹夫高延文任警察厅厅长时,才仅挪出五万元。这是当时的实况。
我们创办东鲁学校的精神是参照旧制书院的办法,在学术上要求专精,对于学年制的规定,学生所习的功课,都和一般学校有所不同。当时校内学生三百余人,专任教员二、三十人。校董中担任课外主讲的均系义务职。我担任主讲王阳明李二曲学案,张易吾主讲政治哲学,丁佛言主讲文字学金石篆隶,李云林主讲史地。这是当时别的学校中所未有的。宣言发出之后,引起了各方面的极大的注意,更为军阀官僚们所嫉视。因为我在辛亥革命时任山东联合会会长,丁佛言、侯雪舫都曾在独立时任重要工作。他们怕东鲁学校培植出革命人物,反对他们。及至张宗昌到山东之后,更不相容。竟说我宣传赤化,下令通缉。我在民国十四年冬由青岛东渡日本,东鲁学校校长一职由侯雪舫代理。我于民国十六年回国,养病津沽。到了民国十七年听说东鲁学校已改为省立中学。
以上是我知道的东鲁学校实际情况,现将东鲁学校开办的宣言“节”、同学录前两页附后,请参阅。关于丰田在中国的时期,据我所知他自清光绪末年来中国,直到日寇投降约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在清光绪末年。丰田在日本以幸德秋水一案,反对他们的政府,逃亡来中国,到曹州找王鸿一(王在日本留学时他们认识)匿迹销声约二、三年,只充任教员,无其他活动。
第二个时期,在清宣统末年。丰田与山东留日学生渐有联系,对当时的革命方面的人物,起过代通消息和掩护革命的小作用。
第三个时期,在日本占领青岛后,丰田在华多年,已成了中国通,渐露头角。他由日本商人帮募得大批款项后,在济南开办了“东文中学”。后来因种种原因,“东文中学”不能发展,出于对日本出款人无法交代,所以丰田情愿将“东文中学”校舍全部供用。丰田原名孤寒,在民国十六年以后改名神尚(是在东鲁学校改组之后)。
第四个时期,在济南沦陷后。丰田被日本特务机关派为嘱托,声势渐长,炙手可热。从此丰田就开始成为日本政军方面有关系的活动人物了,当时伪组织的道尹厅长,如朱桂山父子、王子丰等,皆受其支持。
对于张氏文中不符事实处加以说明:
(一)张氏说:“东鲁中学原是日本人丰田孤寒所办”,这是完全错误的。
丰田所办的是“东文中学”,以教日文日语为主(民国十二年以前),“东鲁学校”是我们办的曲阜大学的预校(民国十二年六月到十六年以前)。“东鲁中学”是由东鲁学校改组成的一般性的中学(民国十七年以后),“东鲁学校”开办,“东文中学”就不存在了。以上三个学校其性质、内容、名称、时间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二)张氏说:“收回东鲁中学,用款十五万元左右(可能是十五万两,已记不清),是由财政厅拨出盐务存款来支付的。……大概是靳云鹏、潘复等授意田中玉办的”,更与事实不符。
民国十一年,山东省议会选举,某派竟将投入柜中的选票,偷出更换,田中玉加以包庇,我和王鸿一极力反对,已与田中玉立于两不相容之地。我们办学,田中玉何能拨款相助?何况东鲁学校是田中玉去职后开办的(民国十二年夏)。至于说靳、潘授意田中玉,更是毫无其事。因为田中玉包庇开柜换票一事,靳、潘均不为然。我鲁人士当时参加反对者甚多,现今恐尚大有人在。此事经人控诸法庭,有案可稽。
(三)张氏说:“东鲁收回后,于丹绂任校长,而丰田则任该校董事长,形同太上校长。”这更是没有的事。
“东鲁学校”自开办以来,只有董事,而无董事长之名。查民国十六年六月印行的同学录,丰田仍是学监。当时校内教职员三十七人,并无于丹绂之名。如果他任校长,那是民国十七年以后的事,与“东鲁学校”无干。
(四)张氏说:“进步党山东支部成立之后,李莪卿任部长,夏溥斋和我,还有别人,分任副部长”,“夏溥斋是进步党负责人之一,却经常帮王鸿一的忙”均无其事。
民国初年,进步、国民两党的人,多是我在辛亥革命时的同事和朋友,认为加入那一党都是不相宜的。
当时在进步党里的朋友只有丁佛言、侯雪舫二人,他们知道我的性格,从来没有劝我入过党。至于国民党里的朋友有王鸿一、庄心如、于孔彰、陈明侯、张子安、谢一臣等,为数甚多。各党强拉有声望的人入党,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就把名字写上,是当时的风习。
进步党在什么地方,我都不知道,张氏不但说我是副部长,并说我是该党负责人之一,更非事实。那时候都知道,进步党中最有力量的是安鹏东、张季骧,我和他们的意志始终是绝对相反的,既不在党内,更谈不上负责之言。
我之所以不在任何党,实因为我的性格是不合于当时党的活动,在我写的诗文中,也屡屡提及。
民国元、二年,我在山东,因辛亥革命山东独立的问题,为袁党所忌。民国三年把我由岱北调河洛,不久又把我由河洛调汝阳。因为河南是袁世凯的家乡,他把我来回调迁,就是隐寓监视之意。我因母病,请求辞职不准,又因叔丧,请求回籍,又不准。前后四次辞职,均未允许。京中友人传来消息,万不可再辞,若是坚执,恐有不测。我这时候只有忍耐待时,一方面领导阖署人员研究学术,一方面整顿豫南各县的吏治。鲁人中跟我在河南的有临清张树德(内务科长),昌邑张书绅(教育科长),惠民阎容德(道视学)等。湖南则有益阳潘潢,四川万县谭光鉴等,他们对于政教之词,各有所长,均能虚心向学,实心任事(略见于我作的《鲁东誊稿凿琴歌》的序文中)。在那个时候,做梦也不会想到有社会主义。更说不到五十年后有今天的新国家和历史空前惊动全球的伟大成就。但当时在河南的陈腐环境中,却造成了另一种新的风气。直到民国五年,洪宪倒闭之后,我才得到辞职的机会。连电请辞,整装待发。预备回鲁,而地方人士又纷纷挽留。河南省长田文烈尤不放行。自五月起,函电往复,到了冬初,他们见我辞意坚决,势难再留,于是才得摆脱。
这时山东境内不安,吴大洲、居正进军潍县、周村一带,而日本已占据了胶青,局势非常紧张。旅京山东同乡听说我在河南已经辞职,就有人提议推荐我为山东省长,并征求我的同意。我复信力辞,原函较长,其中有句云:“两军来居临涑水,喜读潜虚。地近南阳,久安淡泊。况以孤介不党之身,兼以刚忭迂阔之性。鲁省一席,万难胜任”。还有句云:“幼读独行傅,拳拳志不欺,踽凉惭故步,世路况多歧”。这几句话,都可以证明我是素无党派的。
至于我帮王鸿一反对“开柜换票”都是实事。我若是进步党,何能再去帮他。我和王鸿一虽同是郓城人,但仅在清末光绪年间同考秀才时,有一面之识,到了民国元年他任山东教育司长,才相往来。他的为人,我在辛亥革命山东独立记中曾经追叙了大概。在共谋地方兴革和社会事业,意见有相同之处。民国十三年因曹州独立问题,我不赞成他的主张,曾通电反对,从此未曾会面,直到民国十六年,我由日本回国,在天津与他见过一次。又过了几年,他在北京故去了。这就是我和王鸿一的关系经过。至于在济南王鸿一的墓碑上有人写上我的名字,这是我不知道的事,也是我不同意的事。
附录:东鲁学校宣言
学失於官,而存於下,道亡诸己,而求诸人,三代后类然,未有敝於今日者也。患学之不适,思有以济其穷。济之不得其本,而困乃益甚。国家发帑,以兴黉序,人民纳费,以供脯修。殚举国上下心力,办学二十年,縻费千百万,每岁中学毕业者,不知凡几。求其文可自述,技可自给者,盖不多观。其肄业於学者,又往往随波逐流,贻父兄忧,此其设学初意哉。夫青年学子,本质皆良,如金待镕,如丝待染,未覩裁成,先失故步。其濡渐而成为今日之情状者,似未应侭咎学生也。方今学制,初中修业时仅三年,除星期假、例假、寒、暑假、春假,全年受学不过七月有奇。三载卒业,为时仅逾年半。而学生事假、病假,尚不在此限,历时虽短,授课又繁。勤奋者,困於琐屑枯燥,迷罔莫知所以。怠惰者,反得悠忽酣嬉,堕落无以自拔。夫学有本末,逐知识艺能以为学,而不思循何道以贯通运用之,一旦遇作所习,则眝眙张望,难为举措。沟浍之盈,固可立待。宜乎国家未收兴学之益,而有子弟者,且每以入校为深戒者矣。同人等鉴兹荒落,思图补救。因念事穷则变之义,拟就曲阜筹建大学。近圣则观感易兴,依经则折衷有托,会同学轨,发扬国光。顾以造端既宏,事难立就。思于济南设一预备校,颜曰东鲁。先办中学部,用备升科。适有日本丰田孤寒君,精研汉学,辅翼华风,居东廿年,服膺孔孟、自愿以其所营创之东文中学校舍基,及一切设备,不涉外交,不附条件,全部供用。至于本校嗣后经费,全由发起人任捐任募。现经筹备就绪,开校有日,谨为旨趣之胪陈,用贡愿学者商榷。(一)本校纯为讨论东方之文化,阐发固有学术。其可损益者,随时宜以会通之;其不可迁就者,矫时俗以教正之;(二)在校同人,恪遵本校旨趣,专心言学,不涉党派竞争门户标榜之习,(三)来学诸生,应严守校规,维学是求。凡与学无涉者,概毋干预。硁硁之守,各行所知,不舍己以徇人,不强人以从之,力矫入主出奴之弊,略存守先待后之思。所愿向学之士,识言行以蓄德,储技能以应世,学一日求一日之益,治一艺收一艺之长。中才以上不限以科级定式,阻其进取之意;中才以下亦不导以高深玄远,致启望洋之叹。卒业之日,曲阜大学建筑告成,则升入大学,未成则暂就本校添办大学部,以资学级衔接。庶几津途有籍,向往有归。识大识小,各存尊闻行知之心。有本有文,容见经正民兴之效。英才乐育,非曰能之,爰作嘤鸣之求,冀偿共学之愿。海内明达,幸鉴斯旨。
注:此文是在民国十二年,我与济宁李云林两人合作的。当时由开县李公约用金冬心字体写出石印的。今照原文录出,一字未动。我在《漫谈书院》一文中亦曾引入此篇,不过其中丰田孤寒以下数句,因与书院问题无关,故尔节去未录。
王宝滨整理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回忆抗战前的山东乡村建设、对山东乡村建设运动的回顾、梁漱溟先生及其在山东的乡村建设、冀鲁豫边区的东平中学和第七中学等十几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夏溥斋
责任者
王宝滨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