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回忆南贾村乡农学校军训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369
颗粒名称:
回忆南贾村乡农学校军训生活
分类号:
G418
页数:
7
页码:
88-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焦化民会议南贾村乡农学校的军训生活情况。
关键词:
军训
学校教育
山东
内容
“乡农学校”是三十年代初期韩复榘主鲁时,梁漱溟在山东推行的“政教合一”、“地方自治”、“乡村建设”的地方基层组织。
乡农学校的宗旨,根据梁漱溟的理论,概括起来是:“谋求农民和社会共同进步,培养农民树立自治精神,达到遇有灾荒、急难,人人都有自救的能力”。所以乡农学校提出:“互助合作”、“敬业乐群”、“澄清吏治”、“建设农村”、“人人皆兵”、“村村为营”、“打击坏人”、“保护民众”等一系列的口号。梁的理论和口号,与当时念念不忘扩军的韩复榘是十分吻合的。因而,乡农学校也就在山东应运而生了。
一九三一年“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县成立,开始分批培训“乡村建设”的骨干人员,此即为韩、梁计划在全省普遍推行“乡农学校”的前奏曲。接着于一九三四年在济宁设立了“县政建设实验区长官公署”,委任王绍常为区长官。这就准备把该区所辖的济宁、滋阳、曲阜、宁阳、汶上、东平、巨野、郓城、鄄城、金乡、嘉祥、鱼台、邹县、滕县等十四县全部划为推行这一运动的试点。一九三五年冬,调原燕京大学教授,当时任邹平研究院院长的梁仲华来济宁,改“实验区长官公署”为“山东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任梁仲华为专员。重点使命是改革县政,推行乡村建设。梁仲华是学者,又系“乡建”学说的身体力行的人,针对斯道当然驾轻就熟,所以莅任伊始,即着手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专、县两级合署办公,并委专署秘书长王怡柯兼任济宁县长。一时广揽贤才,澄清吏治,裁汰冗员,精简机构,在本区县出现了一派新局面。与此同时乡农学校也在上述各县的大部分农村中先后建立起来了。在筹建期间,由邹平研究院会同省教育厅将济宁全县原有的八个行政区,分划为十个学区,作为乡校辖区,同时还划分若干整日制小学联合区,作为儿童教育的阵地。除城关第一学区成立市民学校外,其他九个学区自第二学区起按数序为:南照寺、南贾村、石桥、鲁桥、谭口集、唐口、大流店、安居、大长沟等处各设乡农学校一所(各校下属村农学校,共有二百二十七处)。乡农学校的职权很大,主要是负责推行法令,集训武装学生,主持乡村建设,处理地方民事,维持各村治安,征收地丁田粮等工作。同时撤销了原有的八个区公所,以各乡农学校取代了区、乡基层政权。
南贾村乡农学校,居济宁县的第三学区,並被定为全县开展乡村运动的试点。该校建立的速度快,配备的人员整齐,一切条件较为优越。当时勘定的校址是在南贾村的西部庙基上。新建房屋三十间(每排十间)以第一排为教室、礼堂、办公室,校长、主任及教练的住室。第二排为学生宿舍。第三排是伙房、庶务、文书、电讯兵、伙夫的住室。第一期学生入学时因校舍尚未竣工,暂在班村苏家胡同东头的天齐庙里开学集训。到了一期结业,二期入学时即全部迁入新址照常开学。
南贾村乡校的组织是:设校长一人负责领导全校的行政业务。首任是冯树芝(邹平乡建研究院的毕业人员),继任是魏永清(北平燕大毕业生),三任是师××(由邹平调来)。教育主任是邹世康(主持组训、教学全盘事务)。军事教练(亦称主任)是郭耀峰(由韩复榘的第三路军派来的现役军人),他亲自主持术科的军事训练事宜。教员若干人负责学科。庶务主任一人,文书、事务二人,电话兵、通讯兵各一名,伙夫五名。每期抽调学生五十名。
当时,各校集训学生的统一办法是按地亩多少,分期依次征调,第一期为十顷地以上居住在各该校辖区内,年满十八至二十五岁的青壮年农民,自带步枪一支,分别到各该校报到。但必须本户子弟,不得雇用顶替。如仅在该辖区内有如上数之地亩,而居住城里或外地之户,须送枪一支,不征学生。二期的条件如上,只是土地在三至五顷者。三期是八十亩至一顷地以上者。四期是五十亩地以上者。五、六期是下余之零星小农户,无力购枪者由学校发给。
我是该校第三期的集训学生。是在一九三六年秋季被征入校的,这期也是五十人,开班之日我们按时人枪俱到。到校后首先学会校歌。歌词是:
“南贾村区,在济宁县东部,人口三万有余,乡镇十二,村庄一百零六个。丁银五千余两,大多数人务农业,既贫苦,近年来更可虑,水旱灾,纷纷遇,最可怕,乡村金融日蹙,一般农民无衣食,那有机会受教育。望大家,快觉悟,团结起,将互助。”
我们这期共分两个班,我班的班长是李鸿栾,另一班长是王福堂。每天的正常课业是“三操两讲堂”。即是术科、学科相结合。以三次军事训练为主,上下午两次讲堂教授学科。文化课是用小学程度的教材兼学珠算。还有精神讲话、唱歌。讲话的重点内容是“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团结互助”,“敬老睦邻”,“管理地方事务尽忠职守”。唱歌课不学谱,只要求按照多年来的军歌调子学会歌词。
术科是各乡校的主要课程。一切都是军事化,以《步兵操典》为标准。首先是以徒手各个教练开始,随后循序渐进为:持枪的基本训练,四刺枪(训练克、碰、打、推剌四面的刺枪术),两套劈刀(按西北军的劈刀术,达到人人娴熟),全套小红拳(必须路数熟练,招架正确),班排教练(以步法、转法、变换队形为主)。以上这些科目每人必须在一至三个月内熟练掌握,如有不及格者要在课余加班补训。进入第四个月后,主要课程是“打野外”,进行以连为单位的“连教练”。内容根据步兵操典,检查劈刺教范,筑垒教范,野外勤务。同时还学习游击战术,贯彻“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吃苦耐劳,行荒走僻”等一系列的理论与技巧。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这些知识。
我们的军训生活,每天严格遵照作息时间进行活动,都以吹号为令,行动非常敏捷。早晨起床后集体要唱《早起歌》,一日三餐要唱《吃饭歌》,息灯前要唱《睡觉歌》。每天讲堂上的文化课,上午两节中间休息十分钟,下午一节。内容是识字教学、珠算练习,精神讲话(有时讲历史知识,有时讲时事新闻,乡建大义等)。术科为训练重点,按上述科目逐步进行,有时术科训练紧张,把讲堂的学科机动为操场训练。每星期一上午的讲堂课照例举行“纪念周”,也称“周会”。由全校师生齐集礼堂,校长领导唱《国歌》,向党(国民党)、国旗及总理(孙中山)遗像行三鞠躬礼,集体朗诵《总理遗嘱》;然后由校长、主任作党务、政治、校务报告及讲话。因乡校还负责防匪、防盗和处理地方民事纠纷、凶杀、斗殴等违犯治安的刑事案件,学生有轮流值勤,各路巡逻和抓烟、抓赌等抓差办案的任务,训练后期还有息灯后紧急集合练习夜行军的训练,所以我们一直是保持紧张的战斗作风。
由于受到了军事化的训练,要求学生具有爱集体、守纪律的精神,每天起床号响后各班很快地唱起了《早起歌》,歌词是:
“黑夜过去天破晓,朝日上升人起早,扫庭院,修路道,要内外整洁,晴光无限好。团结一齐,努力奋斗,挺身逞英豪。”
一日三餐前都在饭厅里齐唱《吃饭歌》,歌词是:“这些饮食,民众供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应当努力,救国救民,吾辈天职,愿大家要顶天立地,步伐整齐,救我同胞四亿。”息灯号后我们齐唱《睡觉歌》,然后上床息灯。《睡觉歌》歌词是:
“枕戈待旦,月正中。鸡鸣起舞歌《大风》。气薄星河,准备出征,我们要提高警惕,及时猛醒,待命奔征程。
我们这期的学生与上两期同样是四个月学完全部课程,举行结业时集合九个乡校的毕业生在大校场举行大会操。由第一区专员兼保安司令梁仲华偕同驻军军官,专署、县府的主要官员为检阅官。全县四百余名本期毕业生全副武装,进行分列式、阅兵式、排连操演、实弹射击等各种作业。最后集合训话,合影散会。这一天,还举行一次丰盛的聚餐。
在这四个月的集训中,我们完全是军事化生活。开学后,每人发蓝军装一套,裹腿一副,每人每月发给三元的伙食费,被褥自带,集体吃住。我校当时大部分吃细粮、熟菜,青黄不接时也曾吃过短期的黑白面花〓。每十天或年节还有肉鱼等犒赏。南贾村乡校,由于是全县“乡建”运动的试点,各地检查、参观、实习者经常此来彼往,络绎不绝。如“邹平研究院”,“华北农业改进会”和兄弟校的人员来时都与学生同吃同住,所以我们的伙食标准只有逐渐提高从未下降,相应的训练和工作也始终是紧张和刻苦的。后来在第三、四期学生毕业后,曾在全县九个乡校的历届毕业生中选拔出三个营的人数,送至兖州,为韩复榘的第三路军补充了兵源。
一九三七年的春季,第一区专员公署又成立了“师资训练班”,设在济宁学门口街文庙内,选拔专署所辖各县的农村小学教员和历届乡校的优秀毕业生集中训练。我被选拔到该班又受了三个月的师资训练,结业后被派往南贾村本校任第四期以后的班长。这个训练班的主任是龚玉贤,派赵道一主持教务,文科教员是姓成的和姓杨的二人。军事教练由驻兖州的二十师派来两个连、排长担任,并聘有专署秘书、参议。张问山、杨天竞等不定期地来班作精神讲话。本班的教学内容仍然分军训和文科。但比起乡校来不单纯是重武轻文了。文科所学的大致是“乡建理论”、“历史知识”、“文学修养”之类的课程。所以我经过这三个月的训练在知识领域里开扩了不少。我被派回南贾村乡校当班长时,已经调训到第四期和五期的交替时间。不久,“七·七”事变的消息传来,接着各地抗敌救亡的旗帜纷纷竖起,华北各县的流亡学生也如潮水般地涌向南来,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成了当时各阶层的中心任务。此时我校也曾接待过一批批地过路学生。一时,“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到前线去吧!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等救亡歌声,响彻我们校园的上空。这些全国人民发自肺腑的怒吼,很快地激发了广大乡校学生救亡图存的民族正义感,到了一九三七年的后期,我县不少乡校毕业生,随着广大的爱国人民涌进了抗日救国的洪流。
(袁静波整理)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回忆抗战前的山东乡村建设、对山东乡村建设运动的回顾、梁漱溟先生及其在山东的乡村建设、冀鲁豫边区的东平中学和第七中学等十几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焦化民
责任者
袁静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