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纺织公司的盛衰与华北棉业的成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360
颗粒名称: 华新纺织公司的盛衰与华北棉业的成败
分类号: F407.81
页数: 5
页码: 19-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华新纺织公司的盛衰和华北棉业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 纺织工业 经济 山东

内容

华新纺织公司创办于民国四年(一九一五)第一次欧战时期,当时计划甚大,拟在直鲁豫三省设厂,资本一千万元,官股四成,商股六成,股本年息八厘,请政府保息五年(八厘系固定的官息至盈余较多之年另分红利)。第一次官商股各筹四分之一,官股系由长芦盐商应还大清银行旧欠一项指拨,商股则由灰矿集团与北洋军阀官僚投资。第一厂设在天津,向美商慎昌洋行订购美国沙可老尔厂机器二万五千锭,当时天津除有地方官办的模范纱厂仅五千锭陈旧机器外,别无他厂;在上海方面,趁欧战时机,棉纺织业已经风起云涌,而北方尚无动静。自华新开其先河,而后倪幼丹氏之裕元纱厂,王克敏氏之裕大纱厂、刘柏森氏之宝成纱厂,天津八大纱号合办之北洋纱厂,先后继起。同时由曹锟、曹锐投资改组模范厂为恒源纱厂,遂奠定了天津棉纺织业之基础。当时华新为官督商办,由袁政府派吾叔周学辉(实之)为督办,但因机器迟到,建筑延期,吾父既已去财政部,遂有人欲攘为官有(浙人陶兰泉运动财政部将委为督办),股东得讯,星夜集会,议决醵资将官股退回,完全改为商办,取消督办,由吾父邀无锡人杨寿枬(味云)分任总协理,共同主持。杨家办无锡业勤纱厂,因招无锡匠工来漏夜安装,短期内完成开工生产,获利甚厚。最初采用包工缴办法,由无锡人殷廷良包办,每件纱规定付工缴若干元,至工资多少,用料省费不问也,所谓剥削之中又有剥削,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在当时花贱纱贵,股东盈余甚厚,遂筹办第二厂于青岛。盖自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吾父侍吾祖于青岛,曾买进德国贵族所办的缫丝厂旧址于沧口,德人经营失败,机器房屋犹存。吾父买入之后,拟改建纱厂,向德商瑞记洋行买英国爱色利斯厂机器五千锭未到而欧战起,因弃厂离青。日人占青岛后,英商和记洋行强占该厂,招募华工赴欧洲,几经交涉,始获收回,因作为华新第二厂,将厂产作价三十万元,另招现金凑足一百二十万元,订购美国怀丁厂机器,初为一万五千锭,又续增五千锭。查创议之始,青岛无纺织工业,及因厂址交涉,迁延岁月,日商内外棉纱厂遂得捷足先登,为青岛第一个开工的纱厂。但当时竞争尚不尖锐,及至四方的大康、隆兴纱厂、沧口的公大,富士、宝来纱厂先后成立,已将华新包围;数年之后又有水清沟的丰田纱厂、上海纱厂和沧口北端的同兴纱厂,遂使华新以一敌九矣。在欧战停止以前,纱厂是繁荣时代,资本家追求利润,遂不顾资力,盲目扩充。华新第二厂尚未建成,即同时筹备第三厂于唐山,第四厂于卫辉(河南汲县)·均订英国赫直林敦厂机器各一万二千锭。当时英机受德国潜水艇影响,久运不到,又以一万二千锭规模太小,遂决议将英机全并归唐山厂为二万四千锭,另将原拟兴办模范厂的美国文素厂机器一万锭,并再加订一万锭拨归卫厂,因此原在临清所买厂址遂作放弃,当时欧战已停,外汇与机价起了剧烈变化,在欧战时期,机价贵而汇价贱,每万锭全套纺纱机器约美金四十余万元,但美金每元合华币仅七角余,欧战既停,汇价逐步上升一二倍,机价则跌去一半,上海许多纱厂如聂云台氏的大中华纱厂、王正廷的华丰纱厂,均因外汇未结,遂至失败,华新亦受此影响,唐、卫两厂均有搁浅之势。当时四厂虽同属一总公司,但规定各计盈亏,互不牵涉。唐、卫两厂虽有启新、滦矿的投资,有滦矿新事业存摺的基金挹注,仍无法解决困难,遂联合组织了唐卫厂管理处,仍由吾父统筹调拨,唐厂得以提前开工,卫厂则最后仰赖银行接济,发行月息一分二厘(百分之十四点四)的公司债一百八十万元,以全厂财产作抵,由中国实业银行担保还本付息,经金城、中南等银行包销。当时吾父丁忧南下,余实在津奔走,是余和银行界接触发行证券的第一次尝试。当时一般银行均靠北洋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公债库券重利盘剥,真正投资包销公司债尚属创举(启新公司亦曾发行公司债但不是银行包销的)。时欧战早已停止,纱厂极不景气,津青两厂均入困境,但唐、卫两厂因产棉销纱地点优胜,故年年盈余,公司债如数还清,但就华新公司总的说,已走下坡路,因于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经过协商,四厂分家,各自独立,取消总公司的注册。嗣后命运各有不同,但最后随着国势变迁,同归于尽,其情况大致如下:
  首先是唐山华新纱厂在殷汝耕冀东政府统治之下,受日、伪双层压迫,而北戴河为日商走私集中地点,大批纱布随意卸运,唐厂遂无意竞争,最后经当地势力指定与日商东洋纺绩株式会社合作,改为中日合办。其后天津华新纱厂亦因亏赔不堪,股东内部意见分歧,急于脱手,于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八月以一百二十万元售于日本钟渊纺绩株式会社。当时裕元纱厂已于同年先售归钟渊矣,至裕大纱厂因原欠日本债款,故在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即为日本东洋拓殖会社接办,宝成纱厂亦于同年由债权人东亚兴业会社拍卖归日商购去,仅余北洋、恒源两纱厂,由金城、中南两银行组织通成公司,将北洋收买,恒源改为债权人管理,至此天津纺织业遂成为日商所控制。查日本对中国棉纺织业的侵略,除大连有内外棉等少数纱厂外,主要集中在上海,第二个中心地区则为青岛至天津地区。自华新等厂创办以来,原为华商清一色之局面,但在“七·七”事变以前,已风云变色矣。至青岛日商纱锭绝对数字,虽不如上海之多,但以中日纱锭比例计算,则日商占绝对优势,竞争压迫之剧可以想象。但青岛华新苦撑十余年,赖各方支持,幸免倾覆(详情另记)。至“七·七”事变起,余闻青岛在不守之列,因僦船装运一部分机器(计二万余锭合全厂五万锭之半数)至上海,原拟转重庆设厂,已与华西实业公司胡仲实签妥合作契约,因南京失守,运道中梗,遂改计在上海租界建信和纱厂,当时已将青岛厂产作契约售予与余有关的美商中华平安公司,悬美国旗以抗日寇。及日军入青岛,将平安公司华经理顾志恒扣押敌宪兵队,并由天津日领事向平安公司美人爱温斯交涉,最后将青厂售归日商宝来纱厂,顾始获释,余以售价清偿北方股东款项,将余家及亲友所得,南调至上海投资信和纱厂,自命为复兴旧业,实际断送了青岛的中国纱厂。最后卫辉华新纱厂在日寇进占河南之后,亦被迫与日商合作,至此华新事业,遂了无子遗矣。直至抗战胜利后,青岛、卫辉二厂通过国民党政府赎回,而天津、唐山二厂迄无结果。语曰:覆巢之下无完卵。国祚已将倾覆,私人事业当然不能保持,此固常理。但当时不应接受日寇的血腥钱,断送本国的企业,这是应当痛切反省的。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回忆抗战前的山东乡村建设、对山东乡村建设运动的回顾、梁漱溟先生及其在山东的乡村建设、冀鲁豫边区的东平中学和第七中学等十几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