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访美观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331
颗粒名称: 留美访美观感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2
页码: 150-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马贤成于1935年8月初与80余位中国留学生同船赴美,于1937年8月底回国赴青岛山东大学医学院任教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留学 马贤成 美国

内容

我于1935年8月初与80余位中国留学生同船赴美,于1937年8月底回国。抵美后即入设在美国中北部的明尼索达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寄生虫学和医用昆虫学。本来拟3年完成博士生的课程及论文,由于1937年7月日军侵华及8月13日日军轰炸上海,我立即回上海探亲。本想看看情况然后再返美,但船行驶至上海吴淞口,日军封锁黄浦江,不能进入码头,邮船改航至香港,下船后我乘火车至广州,在广州被聘为岭南大学生物系讲师。1938年6月,日军连日轰炸广州,我于7月间离广州经香港返沪,被上海医学院聘任寄生虫学讲师。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我于9月底赴新成立的青岛山东大学医学院任教,于1956年该院成为独立的青岛医学院,我继续在该院任寄生虫学教授兼教研组主任,直至1988年4月退休。
  在明大2年学习期间,是平凡的,没有值得可写的见闻。在平时,除学习外,与主导教授接触的机会少,学习主要靠自己。在周末常与美国同学在一起,参加社团活动,如舞会、观看足球赛、音乐会及话剧。我所接触的美国学生大都是诚实、热情和勤劳的,当然也有些对中国人有偏见的。在圣诞节新年的假期中,除教授外,也有地方上的医生、经理等人请我们去做客。相当多的美国大学生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和生活,他们从小就养成凭自己劳动所得供自己使用的习惯,即使是富有的家庭,也有不满10岁的子女卖报及干其它的轻活,满18岁后有不少青年离家外出,自己谋生。做父母的不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如有些有名望的科学家、教授的子女,按各自的兴趣选择工作。美国有些最著名的剧作家、演员、电影明星、设计师等不是大学毕业生。
  我在国内时是在教会中学和大学就读,常与美国老师交谈,英语听、说有些锻炼,且生长在上海,受西方影响较深,因此,抵美后并不感到陌生。有一位细胞学教授,除第一次自己讲课外,其余节章分配给学生讲。当我讲完后,一位美国同学向我提出问题,说我讲得不清楚,而且有些错误。但下课后有3位同学说我讲得很好。美国人有民族优越感,总认为自己白种人比其他种族高明。
  1988年4月我退休。7月初我赴美探亲,住了21个月,除探亲访友外,大部分时间去图书馆阅读书刊,交些新朋友,了解美国的现状。今日美国人的观念、信念、价值观、风俗习惯与30年前无多大变化。虽然物质供应丰富,但精神道德方面日趋下落。70年代越战失败,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使美国老百姓失去信心和自尊心。70年代初学生大规模抗议示威游行,罢课,工人罢工,产品质量下降,日本家电、汽车进入并占领市场。人们思想混乱,经济衰退,失业人数激增。吸毒及犯罪等社会问题严重。
  我在解放后的40年中做了平凡的教学和一般科研工作,没有什么贡献可言。因政治思想水平低,对美国了解也很有限,本文一定有不少缺点和错误,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作者系青岛医学院教授、山东省第五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成员)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的情况,主要内容为记述我国许多知识分子为了振兴祖国,造福人民,满怀救国之志,远涉重洋,赴异国留学,老一辈知识分子在海外留学的艰苦生活,旨在以生动、翔实的“三亲”资料,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人们为改革开放、早日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阅读

相关人物

马贤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马贤成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