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学医报效祖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330
颗粒名称: 立志学医报效祖国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5
页码: 145-1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沈子廉被保送到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国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尽力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留学 沈子廉 德国

内容

我名沈子廉,1901年出生于山东曹县沈店村一个农民家里,父母都是勤劳善良的农民,幼年时的我,生活在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里。在我9岁时,不幸父母同时染上伤寒病,相继去世。从此失掉了父母之爱,在伯父的照料下与哥嫂们一起生活。
  9岁入本村初小上学,课余时间放羊、拾柴或干些家务活。升入曹县高小后,我学习越发勤奋,因为成绩优良,每天可以得到8个铜元的奖学金,依靠这项奖学金才得以完成高小学业。16岁时,考入山东省立菏泽六中。县教育部门对我这样家境贫寒、学习较好的学生,每年资助20元的学费。在上中学的4年,我刻苦努力学习,为人诚实忠厚,深得校长和全体师生的喜爱。
  中学时代的我,时常想到病魔夺走了双亲的生命,年老的伯父正受着肺心病的折磨,眼见家乡贫困落后,老百姓患病不能得到治疗,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外国人把我们中国人说成是“东亚病夫”。这种令人心情沉痛的因素,激励着我立志要学医,以发展医学来救国救民,希望将来能和全国医务工作者一道,奋发图强,争取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
  我19岁时,立志学医的愿望实现了,我考入了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在医专两年的学习期间,得到曹县县政府每年资助25元的助学金,母校菏泽六中校长丛禾生先生也从自己薪水中资助50元。尽管有所资助,我还是十分节俭,不肯枉花分文,以便省下点钱买成书,充实自己的医学知识。学习期间,生活很艰苦,我住宿在山东会馆里,冬季空空的屋子象冰窖一样寒冷,双手冻僵了,两只手捧着煤油灯罩,借这一点微弱的光热暖和一下,再继续学下去。两只脚长了冻疮,血肉和棉布袜子粘在一起,难以脱下,夜里只有一条薄被子,冻得瑟瑟发抖,难以入睡。一日三餐在校内小饭铺里,每顿饭只吃两个窝窝头,喝一两碗稀饭。艰苦的生活,锻炼了我的意志。两年完成了医学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在该校前期毕业。
  1922年,山东省招考官费留学生,我满怀信心地奔向济南参加考试。考试后迟迟不见发榜,后来才知道应考的学生有的是达官贵人的子弟,有的是与当时有权势的官僚有关系,他们暗中活动,致使负责考试的人员左右为难。后来研究决定,索性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择优录取。在300余名考生中录取了8名,我名列第四。山东省政府以每月百元的官费保送我到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
  1923年,我怀着喜悦和自豪的心情,离开祖国踏上了德国土地。我当时身穿一套棉布哔叽西装,生平第一次穿上皮鞋。在异国,和中学时的同学何思源相见了,他一见我这般打扮,惟恐被外国人嘲笑,就立刻领我到街上买了一身毛料西装和一顶帽子。尽管重新打扮了一番,仍然免不了被德国同学评头论足,当然,我是不屑一顾的。从此,我这个23岁的留学生,开始了既紧张又艰苦的留学生活。
  在当时的旧中国,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在政治上干涉,经济上掠夺,我们青年留学生焦虑不安,不甘心祖国处于内忧外患、贫穷落后的局面,满怀报国之心,立志以科技、教育振兴中华,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我以顽强的拚搏精神,如饥似渴地、不知疲倦地学习,就连星期天也不肯休息。我在生活上也十分勤俭,开始时足足吃了3个月的干面包,喝了3个月的白开水,省下一些钱购买书籍阅读。
  经过5年的刻苦学习,终于在1927年暑假毕业于柏林大学医学院,通过严格的考试,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当时我是第一个得到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外国人也刮目相看。这一事实,也一定程度上批驳了一些洋人鄙视中国人愚昧落后的谬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有高尚的民族精神。旧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好的社会制度,没有一个先进的执政党的领导。记得我在德国毕业后,与几个同学去德国西部参观游览,在参观克虏伯炮厂时,经理对我们中国学生说:“你们中国人口很多,物产也很丰富,中国人能吃苦,也很聪明,只因现在没有好的领导才落后了。将来你们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那时我们就得派留学生到中国去学习了。”他这一番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是第一次听到外国人对我们祖国的赞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鼓舞着我奋发图强。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国家终于有了好的领导,有了好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繁荣昌盛的景象。回首往事,面对现实,那位德国炮厂经理的预言得到了验证。
  我在德国毕业后,曾有德国商人约我留下与他合伙经营医药生意,这当然是赚大钱、个人发财致富的门路。但我不为此所动,我志在学成回国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尽力,使祖国走向繁荣富强,早日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所以,我断然回绝了。
  1928年,我由德国回到奉天(今辽宁)。在黑暗的旧社会,我虽有医学博士学位,同样遭到毕业即失业的命运。幸有同学和亲友的帮助,在沈阳私人行医为时4年。1932年应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的邀请回到济南,担任了山东省立医专学校教务长兼妇产科教授。学校缺少教材,我用了几年的业余时间编译了《妇科学》、《产科学》、《难产百症》等教材,填补了当时缺少妇产科教材的空白。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形势逼迫下,我随山东医专迁至四川万县。抗战后期,学校一些倾向进步的学生掀起一场学潮,校长尹莘农宣布要开除十余名学生,并要叫宪兵逮捕这些学生。当时身为教务长的我,意识到这是校当局迫害学生的罪恶活动,激于义愤,挺身而出抗议,我说:“学校这样干,我辞职不干了。”接着几位教授也声明辞职。校长尹莘农迫不得已取消了他的罪恶决定,一场保护学生免遭迫害的正义斗争胜利了。
  1945年日本投降,我率领学生百余人迁回济南,学校改名山东省立医学院。
  1948年秋济南解放了。当时学校正值暑假,多数师生离开了学校。我和崔祝生到师生家里讲明党的政策,很快便把师生召集回校。从此山东医学院回到人民手中。1950年秋,我调济南市立医院任妇产科主任。后调济南红十字会助产学校任校长。1954年调山东省卫生厅工作。曾先后担任省、市政协委员。1960年调山东中医学院,后离休。
  在工作岗位上,我先后编写翻译了《产科学》、《难产百症》、《眼科学讲义》、《妇科病的激素疗法》、《衰老与疾病》、《人奶治疗癌肿和其他疾病》等书籍,共约100余万字。为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做了一点贡献。
  我是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知识分子,新旧社会的对比,使我感慨万分。我十分感激党对我的关怀,并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使我能把掌握的医学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我虽已届耄耋之年,欣逢盛世,心情无比舒畅。愿在有生之年,继续为祖国的医学事业竭尽全力。(作者系山东省中医学院教授、民革成员。本文由王立登整理)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的情况,主要内容为记述我国许多知识分子为了振兴祖国,造福人民,满怀救国之志,远涉重洋,赴异国留学,老一辈知识分子在海外留学的艰苦生活,旨在以生动、翔实的“三亲”资料,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人们为改革开放、早日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子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沈子廉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