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乡试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305
颗粒名称: 清末乡试制度
分类号: D691.349
页数: 4
页码: 232-2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沿用明代科举取士。每隔三年,秋天在各省会举行考试一次,名曰秋试,亦称秋闱,中式者为举人。次年春各省举人(包括以前中者在内),在京都举行会试,又名春闱,亦称礼部试,中式者经过朝考殿试,分为三甲。
关键词: 清末 乡试 制度

内容

清代沿用明代科举取士。每隔三年,秋天在各省会举行考试一次,名曰秋试,亦称秋闱,中式者为举人。次年春各省举人(包括以前中者在内),在京都举行会试,又名春闱,亦称礼部试,中式者经过朝考殿试,分为三甲。计一甲3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一名授职翰林院修撰,第二、三两名授翰林院编修。二甲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即第四名称为傅胪),授翰林院编修和翰林院庶吉士。以上简称为翰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简称为进士,签掣省分,以知县即用。考试时用八股文和诗。清末改用经义和策论。兹将乡试制度情况,就见闻所及,择要分述于下:
  考试场所:名为贡院,因围墙高大,墙头遍插荆棘,又称棘闱。济南贡院座落布政司小街东首道北,北至大明湖南岸。正门南向,名曰龙门,中间甬道宽广,门北为明远楼,楼北甬道左右各建号舍若干排,皆南向,每排各有小屋相连若干间,每间容试子一人,为作文之所,屋小高仅过头顶,宽深不过四五尺,南面大敞,不安门窗。屋内有木板两块,一块安置较高,作为写作之案,一块安置较低,作为坐板。每排之间走道甚狭,排首各有木栅,可以启闭。每排用千字文列号(如天字第一号至若干号,地字第一号至若干号,余类推)。故又名为坐号。此项号舍,北至至公堂,能容试子数千人。后因与考人数增多,原号舍容纳不下,乃于贡院东北和西北先后各建新号舍一处。原号舍北至公堂,为贡院内最大之建筑物,相传匾额为明严嵩所书,堂北并列衙署三所,中署深大,内有堂二座,堂后为大监临办公居住之处,左右两署较小,只一层,东署为提调道办公居住之处,西署为监试道办公居住之处。三署以北为聚奎堂,乃正副主考官阅卷居住之室,堂东院落一所,正主考居之,堂西院落一所,副主考居之。再北则为帘官阅卷居住之室,室凡三排,每排各有走道。余如誊录室及各官员夫役住所甚多,不及细述,每届考试前,由历城县派人打扫修理粉糊陈设一新,试毕遍加封锁,有专官看守(各省贡院建筑大致相同)。清甲辰科后停科举,兴学堂,将至公堂北一段改为客籍学堂,后又将至公堂北东西开通街道,东接鹊华桥街,西连抱厦街,西通新西门。街北中间一段改为第一中学校(客籍学堂早已迁往学院),后又改为民众教育馆。东新号舍经提学使罗正钧改建山东图书馆,新西号舍改建山东省议会。至公堂以南改为官署及师范讲习所、模范小学等。
  考试官员:(一)典试官2员(即正副主考官),由京临时简放,主持衡文取士。(二)大监临1员(如皇帝亲临监视一样),例由巡抚充任,如巡抚因公不能入闱,可奏由学台(即学政)代为监临。(三)监试道1员,由科甲出身的道员充任,管理考试中一切事宜,但不管阅卷取士。(四)提调道1员,例由现任首道充任,管理场内一切事宜。(五)同考官12员(即帘官),由科甲出身的现任知县调充,名为调帘,专管阅卷荐卷,为场内衡文主要人员,考毕仍回本任。(六)誊录若干人,临期考用,专为誊写朱卷。(七)其他文武官员及各色夫役若干人。
  试子:各县优拔岁贡、生员、监生等,均为试子,由各该县教官发给凭照来省城报到,准备入闱考试,中式者称举人,即举于乡试之义。前五名为五魁,第一名称为解元。
  考试期限:每隔3年,在8月举行,遇覃恩则增加一次,名曰恩科。每次考试3场,每场3天。考毕试子即可回籍,等候放榜报喜,或者在省守候。考试各官须俟考试完竣发榜后方能出闱。
  入闱:在古历八月初六日正副主考先至巡抚公署,会同监临、监试、提调及帘官等,依次入闱(正副主考和监临朝衣朝冠坐亮轿),日夕开始按府按县点取试子入场。试子按照预定的府县次序,按时分别在贡院外听候唱名入场,领取试卷,卷面盖有某字第几号字样,即按号入号舍。经过一番安置后天已大黑,可以稍寐,听候发题。每排号舍内都有号军,专供试子驱使。试子入场各背考篮一只,内装应用书籍(以前禁止带书)、纸笔墨砚、食品、炊具、衣服等物;最重要的需有油布一块,入号后以一头钉于号舍前檐,以一头钉于南墙(即前排号舍的后墙),即能遮雨,又能挡阳,为必不可少之物。试子完全入场后即升炮闭龙门,非到放场时任何人不准出入。试子号舍栅门亦同时封锁,有官在栅外看守,号外另有官巡查,贡院大墙外亦有武官梭巡。
  试题:典试官在京先行拟出试题数道,奏经皇帝选定封固,交典试官带省,入闱后才能拆视,立交刻字印刷工人当场刻印(数量按照入场试子人数定之),分发试子每人一张,因时间短促,刻木赶办不及,预先备好豆腐干临时刻之。
  试卷:试子作文之卷预先由官备妥,一式2份,卷面书写姓名、籍贯、年龄、出身等,再用纸粘封上盖官印,名为弥封,任何人及试子本人亦不准拆视,直至取中填榜始行开封唱名。此种弥封卷以一本发交试子作文,名曰墨卷。以一本留待试子交墨卷后由誊录生用朱笔照誊,名曰朱卷。墨卷经过誊写校对后即行封存。朱卷则分交各帘官衡阅。故帘官及大主考只能见到誊写之朱卷,连笔踪亦无从辨别,防弊之严,可以想知。帘官见到佳文则圈点标批,荐于聚奎堂,名曰荐卷,经主考核定加批,即为中式卷。中式卷有定额(约80余本),如额数已满,再遇佳卷则作为备中卷,以备临填榜时发现已中卷中有错时,即由备中卷中补之。在闱中除试子用墨笔写作外,所有各官一律禁用墨笔。主考、监临、监试、提调用朱笔,各帘官用蓝笔,以杜抢改诸弊。
  放榜:取中之卷确定后,于一定日期(在重阳节间)的夜间,主考、监临、监试、提调、12帘官等,齐集至公堂,堂上下高烧巨烛,名为魁蜡。各官依次而座,将中卷陈于公堂,先由第6名开始,拆弥封,唱名填榜。每唱一名则原荐卷之帘官桌上即增红烛一盏,以烛多者为荣。最后填前5名。在唱名时即有人传给龙门外守候的报喜人,立即分往中式举人所在地报喜,讨取喜金,有远至数百里前往报喜者。
  以上各种为乡试主要情况,其他从略。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秋瑾殉难记、六月六日与李钟岳、忆我的父亲——齐鲁大学校长刘世传、忆冯玉祥将军在重庆宴请毛主席、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前前后后、回忆何基沣将军片断、从旧军人到起义将领、我所知道的汪伪政权内幕情况、博山县商会在日伪时期的活动、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魔窟——济南“新华院”等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钧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