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224
颗粒名称: 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
分类号: K827
页数: 15
页码: 46-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在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赵将军身先士卒,率领爱国将士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与敌人生死相搏的动人事迹。他那为祖国谋独立,为民族求生存,浴血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世代相传,流芳千古。
关键词: 赵登禹 爱国将领 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

闻名中外的卢沟桥东侧的五道口,一片苍松翠柏间,有一座新修缮的长4米、宽2.2米的烈士墓,这就是原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将军长眠的地方。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赵将军身先士卒,率领爱国将士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与敌人生死相搏的动人事迹。他那为祖国谋独立,为民族求生存,浴血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世代相传,流芳千古。
  出身贫家志在救国
  赵登禹,字舜诚,于1898年5月16日出生在菏泽县(现为菏泽市)杜庄乡赵楼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祖父赵景行,祖母赵氏;父亲赵锡君,母亲郝氏,都是忠厚朴实的农民。他兄弟三人,大哥赵登銮,二哥赵登尧,登禹排行第三;此外,他还有一姐一妹。赵登禹少年丧父,依赖慈母抚育成人。他事母甚孝,后曾亲书“孝思维则”四字,作为恪守的准则。他家仅有二三亩薄田,入不敷出,生活拮据。他常和兄弟姐妹采桑养蚕,换几个零钱,用以补家,但有时也不得不四处行乞。
  赵登禹的两个哥哥都没能上学,他只在七八岁时读了两年书,因家贫而中途辍学。他从小聪颖过人,性格倔强,胆大机智。
  闲暇时节,赵登禹最爱听老人讲武侠故事,那些侠士们扶困济贫的义举深深打动了他。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地里割草,见邻村一个富家子弟正欺侮一个年幼体弱的穷家孩子,威逼穷家孩子趴在地上给他当马骑。赵登禹气愤不过,狠狠揍了那家伙一顿,周围的伙伴无不拍手叫好,异口同声地夸赞赵登禹是好样的。赵登禹12岁那年的麦季,同村的孤寡老人赵郭氏,眼看着自己八分多地的麦子要焦化在地里,无奈自己年迈多病,无力收割,因此焦急万分。赵登禹得知后,连忙找到同村好友赵书林,他俩用一夜时间,帮老太太把麦子收运到家里。当老太太烧开水喊他们喝时,他俩却早已不声不响地走了。
  赵登禹13岁那年,他决心练功习武,象侠士们那样,将来以自己的青锋宝剑为天下铲除不平。于是,他和哥哥赵登尧一起,拜了当地颇有名气的朱楼村的武术教师朱凤军为师。在练功中,赵登禹勤奋好学,刻苦认真,一招一式从不马虎。他春不避风尘,夏不避炎热,秋不避阴雨,冬不避严寒,一年四季,昼夜苦练。时间不长,蹦、跳、腾、挪、劈、挑、撩、刺,技艺大进,深得师傅欢心。于是,朱凤军对他更加另眼看待,着意指点。不到三年,赵登禹就把太极、八卦、少林等各种拳术及枪、刀、剑、棍诸多兵器,练得样样稔熟。赵登禹身高体健,臂力过人。他与人角斗,十多人难近其身。几百斤重的碌碡连续翻动三四十次,面不改色,气不发喘,众人都称他为大力士?
  赵登禹少年时期的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践踏着神州大地,炎黄子孙的鲜血染遍城镇乡村。从赵登禹刚懂事的时候起,国家的不幸,民族的灾难,便朦胧地在他幼年的脑海中闪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爱国意识萌发。他常慨叹国家之不振,民族之势微,渐渐萌生了当一名军人去拯救祖国的意念。可是,在那军阀混战的年代,到哪里去找能为穷人撑腰,忠心拯救国家的军队呢?这时,他听别人常讲,冯玉祥将军的军队如何爱护老百姓,纪律如何严明,冯本人如何爱兵如子等等。他认为冯部算是国家可以指赖的军队,便暗自下定决心去投奔冯玉祥。
  随冯转战几度升迁
  1914年春,刚满16岁的赵登禹,伙同二哥赵登尧及同村好友赵学礼、赵全胜,毅然离开家乡,踏上了千里投军的征途。他们爬山涉水,风餐露宿,盘缠短缺,沿路行乞,一连走了20多天,才来到古城西安。可是事不凑巧,冯玉祥的部队此时不招收新兵。他们软缠硬磨,好不容易才在冯玉祥的16混成旅第一团第一营佟麟阁连当了个副兵。按当时规定,当副兵只吃粮,不发饷。赵登禹却说:“我当兵不是为发财,要是为发财,就不来当这个兵了。”
  1916年,冯玉祥的部队调到通州、廊坊、天津三处驻防。一次阅兵时,赵登禹以武艺出众被冯玉祥看中,遂被冯调到身边当了随身护兵。从此,赵登禹在冯玉祥身边待了六七年,耳濡目染,受其影响颇深。
  1918年,冯玉祥兼任湖南常德镇守使时,赵登禹随其驻于常德。常德境内有座德山,山青水秀,林壑幽美。有一次,部队在此练习野战,忽然从草丛中跃出一只猛虎,身长八尺有余,众人无不惊恐。赵登禹艺高胆大,与兵士和当地居民联合围击。在猛虎中弹受伤之际,赵登禹跃身虎上,挥拳猛打,将虎打死。后将老虎抬回营中,官兵饱餐一顿。当时曾有人将赵登禹的打虎雄姿拍照下来。1937年7月31日,冯玉祥挥笔在照片上题写了“打虎将军”四字,刊载于报纸,以示追念。
  1921年夏,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奉命由河南信阳开往陕西,协助陆军第22师师长阎相文武力接任陕西督军。在打败拥兵自卫、拒不交职的原督军陈树藩后,冯部被改编为第11师,冯任师长。此时,有土匪头子郭坚的部队驻凤翔,打着靖国军的旗号,在地方上奸淫掳掠,横行无忌,弄得人民怨声载道。郭坚住在省城张某家,姿意玩弄妇女,禽兽不如。阎相文认为此人荒唐至极,既不可理喻,又难于统属;冯玉祥又得知其上司陆建章的眷属被污辱一事也与郭有关,于是,阎、冯二人便同吴新田(第7师师长)等人商议决定,第二天在西关军官学校设下“鸿门宴”,宴请郭坚,乘机干掉他。
  那天,郭坚到后,预先埋伏的一连人,因无经验,急着自墙上探头挤看,竟把一座砖墙挤到。郭坚带的二三十个卫士,看事情不妙,便掏枪实行护卫。郭坚见状,大吃一惊,掏出手枪,起身便走,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赵登禹挺身上前,三拳两脚,将郭坚击倒在地,象缚鸡一样把他捆了起来。此时,埋伏的手枪队也一拥而上,将郭的卫士全部缴了械,遂后将郭予以公开枪决,暴尸于新城。围观群众拍手称快。从此,赵登禹高强的武艺更赢得了冯玉祥的赏识和众人的钦佩。
  赵登禹由于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于1922年升任排长;1924年升任连长;1925年又先后被提拔为营长、团长。1926年5月,广东革命军出师北伐。9月17日,获得苏联和中国共产党支持的冯玉祥在绥远五原誓师,积极响应。随即向陕、甘进军,同北伐军造成南北呼应之势。此时,赵登禹奉命率部进军陕西凤翔府一带,剿灭祸国殃民的土皇帝党毓昆(外号党拐子)。在围城后的第三日,利用夜间将城墙爆破,赵登禹身先士卒,率军一跃登城,守军惊溃。入城后,赵部打开粮库,救济饥民,并将匪徒抢掠的财物,登册让人招领,被匪徒抢去的妇女,一一让家人领回。赵登禹亲自督察,毫不懈怠。当地居民感激涕零,齐赞赵登禹的部队为爱民的军队。至今凤翔一带的耄耋老人,谈及此事,还啧啧称赞不止。1927年5月,冯玉祥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赵登禹升任旅长;1928年又晋升为第27师师长。在冯玉祥指挥下,出潼关、克卞洛,转战于冀鲁豫各地。北伐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举行全国编遣会议,打着统一编制、统一番号的旗号,排斥异己,因而冯部被缩编。1929年,赵登禹又回任28旅旅长。1930年春,冯玉祥、阎锡山联合讨蒋,赵登禹被委任为第四路军第25师师长。在冯军战事顺利,胜利可望之际,不料此时张学良被蒋收买,通电拥蒋,并派兵入关进占北平,致使战况急转直下。再加上其他原因,不久,阎、冯联合讨蒋宣告失败,第四路军被迫退至山西运城一带。后被改编为第29军,赵登禹任该军37师109旅旅长。
  长城鏖战威震敌胆
  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三令五申东北驻军不得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很快沦于日军之手,人民横遭屠戮,山河饱受蹂躏。面对此情此景,赵登禹义愤填膺,恨不得立刻奔赴战场,一刀一枪与日军拚个痛快。可是,蒋介石的卖国政策和条条禁律,象紧箍咒一样束缚着他,使他不得不忍辱含愤,枕戈待命。
  为了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赵登禹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倾注到部队的训练上。他深入连队,亲自示范,教士兵劈刀、刺枪、打拳、射击,一丝不苟。同时,他更加注重军纪的整顿,凡是部下,无论亲疏,倘有违犯,定严惩不贷。赵登舜是赵登禹的叔伯兄弟,此时,在赵部任机枪连连长。一次,赵登禹派他外出招兵,结果他误期月余方回。赵登禹勃然大怒,为严肃军纪,立即召开军人大会,当众宣布革除军职,重打40军棍,以儆效尤,赵登舜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一直卧床两月有余才能走动。痊愈后,他在赵登禹家住闲多年,再也没被启用。
  在严谨治军的同时,赵登禹还常以“誓死保卫祖国,完成军人的天职”教育部属,鼓励支持官兵排演观看和抗日救国话剧,不断邀请东北流亡学生到部队讲演。这就更加激发了广大官兵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请缨北上,要求洗雪国耻,与日军决一死战。
  1933年1月,日军占领了山海关。3月9日,日军尾追万福麟撤退部队,直抵长城喜峰口。这时国民党政府手忙脚乱,急命29军速赴长城一线御敌。驻防蓟县的赵登禹接令后,即派217团急往救援。该团在团长王长海的率领下,顶风冒雪,于是日午后进抵喜峰口,随即抢占关口两侧高地和长城一线,并与来犯的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所属部队展开激战。日军乘其长驱之锐,以炮空联合的炽盛火力,疯狂地向217团发起进攻。该团则依有利地形,充分发挥近战火力,迭次歼灭敌军于阵前。战至夜晚,几经肉搏冲杀,双方伤亡惨重。夜深,日军又增调5,000余人,拟定翌日晨9时,再次发起猛攻。赵登禹在此危难之际,被委任为喜峰口方面作战军前敌总指挥,率后续主力部队以日行160里的长途急行军先敌一步赶到,两军夹山为阵,日军对赵部阵地,上以飞机狂轰烂炸,下以炮火猛烈轰击。霎时,山崩石飞,硝烟弥漫。赵登禹沉着镇静,采用诱敌之计,命士兵悄悄离开战壕,伏卧各峰峦幽僻之处,以避其锋。日军轰炸长达3小时之久,赵军始终未还一枪一弹。日军指挥官以为赵部均已丧生,于是令步兵蜂拥而上。此时天色昏沉,黄沙扑面,赵登禹命所属官兵乘敌炮火暂停之时,屏息悄然返回战壕,待日军离战壕数十步时,从烟火中一跃而出,一声呐喊,万刀齐挥,与敌军血肉相搏,几经进退。这时,赵登禹左腿负伤,卫兵赵清山脱下白衬衣为之包裹,劝他退后指挥。他说:“肢体受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才算大纪念。”依然率众奋进。激战终日,日军寸土未得,反被消灭大半。11日傍晚,赵登禹分析了两日战况,制定了兵分两路,绕到敌后夜袭日军的方案。并在阵地上召集了营以上官长会议进行动员。他说:“抗日救国,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只有不怕牺牲,才能救亡。今夜我们绕至敌后,要与日军拚个你死我活,让小日本知道我中华民族还有不怕死的军队。”参加会议的团、营长,在血战两昼夜极度困乏之情况下,听后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眼含热泪表示决心,坚决执行夜袭方案,予敌以歼灭性打击。
  是夜,月明星稀,寒气逼人。赵登禹裹伤拄杖,率队潜行。他们攀悬崖,越峭壁,出潘家口经蓝旗地绕至敌后,如天兵降临,突然出现在敌炮兵阵地和宿营地。他一声令下,和士兵们一起,挥动大刀、手榴弹向敌人冲去。顿时,杀声震天,血肉横飞,打得敌人晕头转向,鬼哭狼嚎。敌炮兵大佐于酣梦中就做了刀下鬼。这一仗,他们把敌野炮营官兵和在狼子洞、黑山嘴、南北杖子等处宿营之敌砍杀殆尽,得大炮18门和许多装甲车及枪械,并烧毁了敌人大批辎重粮草。尤其缴获了一份日军侵占我长城一带兵力配备详图,为以后歼灭日军起了不小的作用。在这次战斗中,赵登禹战前用180块大洋买的两口异常锋利的大刀,也砍杀得不堪再用。12日夜,赵登禹又率众袭击夺取了日军的机关枪阵地。致使日军闻之胆寒,从此再也不敢向喜峰口发起进攻。当时曾有人写诗一首这样赞扬道:
  男儿报国不虚生,气冲东海吞长鲸。
  一旦妖氛塞上平,还须长驱收辽京。
  壮士手挥百练刀,直前砍敌不留情。
  白刃闪处肢体裂,杀声吓得天地惊。
  敌人如鼠我如虎,或呼爷爷或呼父。
  飞机大炮全失效,辎重粮秣皆被掳。
  二十九军驰名久,今日再现好身手。
  扶桑连接噩耗后,全国上下应发抖。
  喜峰口大战,它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连日军自己也承认是“明治建军以来未有之大耻”。自此,29军声名大振,抗日虎将赵登禹的名字被人们广为传颂,国民党中央统帅部向他颁发了勋章。不久,赵登禹的109旅奉命扩编为132师,赵晋升为该师师长。
  护国尊严不避风险
  日军猖狂进逼,华北危在旦夕。在这国难当头之际,御侮救亡,本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蒋介石却无视遍及全国的抗日救亡呼声,大肆叫嚷什么“每遭横侮之来,惟有反躬自省”。倘若有人胆敢不遵,轻者撤职查办,重者军法处之。真是救国有罪,卖国有功。在此情况下,赵登禹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横暴不足畏,威吓不足屈,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挑衅,不避风险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3年秋,29军入察,赵登禹率领132师驻防张北县,遂令217团向独石口、沽源进军,驱逐敌伪蒙李守信的骑兵部队,并驻守该地。在此期间,日本驻屯军为了吞并察省,经常派特工人员窜扰独石口、东栅子、小厂、张北县等地,进行挑衅。有一次,日本驻屯军参谋川口清健中佐和池田外务书记官,从张家口去多伦的途中,路经张北县、赵师城防守卫部队要查看他们的证件,他们不仅无理拒绝,反而对卫兵进行侮辱。赵登禹遂令部属将他们带到132师司令部,进行讯问。川口清健和池田蛮横拒讯,气焰十分嚣张。为了使其就范,赵令人从特务营挑选高大健壮士兵100名,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10人一班,五分钟一换,轮流刺向歹徒头部约一寸远,让其知道中国军人不可侮。这两个色厉内荏的歹徒,顿时吓得屁滚尿流,跪在地上连连求饶。在他们赔礼道歉,立据认错,保证不再重犯后,才予以释放。1935年5月31日,四名日军特务机关人员,由多伦出发到张家口路经张北县时,又不服检查,赵部又将他们抓到师部拘留了一夜。日军丰宁县参事官一行无视我方规定,擅自闯入我东栅子防区,赵部立即开枪射击,日军吓得抱头鼠窜。这就是中日外交史上的所谓“张北事件”和“热西事件”。
  1935年,赵登禹率师移驻南苑,该师217团驻兵于四营房。内有日军飞机库,并有一排日兵看守,不准中国军民过路,并常有无端欺凌我军民事件发生。赵登禹感到:日军如此蛮横,必须好好教训他们一番,于是指令一营营长耿德星,立即派兵一连包围机库,不准日军出入一步。一连几天,日军吃喝无着,不得不低三下四地几次找我谈判。直至日军再三表示歉意,保证不再凌辱军民和拦阻过路方止。
  1935年1月,赵登禹提升为陆军中将。是年夏季的一天,29军政治部主任宣介溪突然被日本人无故抓去。赵登禹得知后,和29军其他几个将领在北京住所商议说,日本人竟敢擅自抓我们的高级将领,对我们侮辱太甚,不能示弱甘休。于是,赵登禹命人将负责中日传话的陈某(亲日派)叫来,愤怒地对他说:“限他们两小时以内,好好地把人送回,超过时限,我们就干啦!”说完,赵登禹和冯治安(37师师长)都气愤地拿起电话向部下发布命令:两小时以内完成作战准备,待命行动。此时,陈某吓得脸色苍白,仓皇地去找日本人。不长时间,日本人只好将宣介溪送回,并向29军表示,此次抓人纯系误会,还假惺惺地道了歉。
  故乡之行感慨万千
  1936年麦季,赵登禹回到了阔别20余年的故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他都倍感亲切。弯弯的七里河水依然北去,低矮的茅屋草庐是那么熟悉。赵登禹回乡后,对赵楼的乡亲挨门逐户进行了走访,特别是对孤寡老人,更是问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困难。家乡的老人喊他一声乳名“小三”,他喜在心
  怀;若是谁尊称他一声师长,他就感到刺耳、心烦,非说你几句不可。赵登禹虽然只上过两年学,但他对学校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回乡的第二天,他就到母校看望老师,并在村西麦场上对学生做了慷慨激昂的讲演。他从国际形势讲到国内现状,从庚子赔款讲到东北三省的沦陷,从日军的暴行讲到爱国军民的抗战,从自己幼年失学的痛苦讲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要乘现在青春年少精力充沛的时机,奋发读书,切莫虚度光阴;将来学有所成,好为国家出力,为抗战立功,做一个保国卫民的英雄。在讲演中,他那处处体现出的忧国爱民的思想,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登禹看到学生们大都穿得破破烂烂,留下钱给每人做了一身新衣服,并资助每人一元钱作为书籍费。
  赵登禹离开故乡时,乡亲们去送行。当时才12岁的赵学启乘人不注意,偷偷爬上了赵登禹乘坐的汽车。当家里人发现后把他拉下来时,他哭闹着非跟赵登禹去当兵不可。赵登禹抚摸着他的头说:“你还小,等几年你长大了,我一定带你去打日本。”
  赵登禹的故乡之行,虽有与乡亲们团聚的欢乐,然而更多的却是目睹农民的疾苦,使他心情倍感压抑。20年来,斗转星移,沧桑变换,政权几度更迭,可背负青天、面对黄土终年辛勤劳作的乡亲父老,依然是那么贫穷;栖身于难遮风雨的草栅中的童年朋友,常为一家人的温饱愁肠百结。赵登禹不能不们心自问,自己作为一个拿国家俸禄,食人民膏脂的将军,若不能保国卫民,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有何颜见家乡父老!若提起入伍前的雄心壮志,岂不更令人可羞可叹!乡亲们的深情厚望,挣扎在日军铁蹄下的同胞们的声声呼唤,使赵登禹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心以身许国,雪洗国耻,报答养育自己的中华民族,决不做炎黄的不肖子孙。
  血战南苑以身殉国
  1936年9月18日,日军华北驻屯军第20师团河边旅团,故意制造事端,强行侵占了丰台。在日军占领了丰台,三面包围了北平之后,卢沟桥就成了出入北平的唯一交通要道。日军为截断北平与外界的联系,以完成对北平的四面包围,又处心积虑挑起事端,企图进一步侵占卢沟桥。1937年7月7日,日军在事先未通知我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又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夜间演习。晚11时许,日军诡称演习中士兵一人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我守城官兵婉言予以拒绝后,日军一面发出恫吓,一面派兵架云梯偷偷登城。我守军发现后当即开枪,顿时10余个爬城的日军纷纷坠于城下。这震破夜空的枪声,就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从而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卢沟桥畔的枪声,振奋了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7月8日这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中国同胞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实行全民族抗战;赞扬并支持29军爱国将士的抗日义举,提出了“武装保卫平津,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口号。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动员各阶层人民,采取各种形式支援前线,给了29军爱国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此时,29军军长宋哲元正在山东乐陵老家休养,29军参谋长张樾亭又在南京,守宛平部队的团长也在庐山受训。部队如果仍照平时一样分驻各地,这将对作战十分不利,赵登禹和军副参谋长张克侠(中共地下党员)立即乘飞机到保定转往乐陵接宋回军部主持大计。一路上,张克侠力劝宋哲元坚决抗战,并把根据中共北平地下党的意见拟定的积极抗战的方案交宋,以期宋能付诸实施。但是宋哲元于11日夜回到天津,立即受到汉奸及投降派的包围。他竟不顾民族大义及爱国将领的劝告,秉承蒋介石的旨意,企图“以外交之方式,谋和平之解决”。7月18日,宋哲元依日方要求,亲自到北平东郊民巷日本驻屯军司令部,向日军司令官香月清司致歉意,并下令宣布解除戒严,禁止群众对29军的支援。由于宋哲元采取了妥协乞和和不抵抗的方针,这就不可避免地为平津抗战增添了悲剧的色彩。
  日本帝国主义在“和谈外交”的掩盖下,却于17日召开五相(即首相、陆相、海相、外相、藏相)会议,决定动员40万军队投入侵华战争,以求尽快灭亡中国。宋哲元却仍与日本代表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不再搞军事准备。日军恰恰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星夜火速向关内调兵,同时天天轰炸和袭击我北平城外各地驻军,战斗规模逐步升级。7月26日,日军在北平增兵已达10万人左右,分三路对北平、天津实行了包围,并发出了限令29军28日正午前撤离北平及其附近地区的最后通牒。鉴于这种情况,国民党政府和华北当局才不得不下令29军各部奋起抵抗。
  27日傍晚,赵登禹接到在南苑统一指挥作战的命令后,火速前往,并立即召开了军事会议,进行了战斗部署。
  28日拂晓,日军在向宛平城、衙门口、八宝山和北宛等地发起进攻的同时,另以步兵三个联队、炮兵一个联队、飞机30余架向南苑进攻。他们先以猛烈的炮火轰炸赵部阵地,然后以步兵发起集团冲锋,气势汹汹地向前推进。当日军行至离赵部阵地200米处时,赵登禹一手紧握驳壳枪,一手挥舞大刀,大吼一声,率众向敌军冲杀过去。刀枪相搏,杀声震天;炸弹轰鸣,硝烟弥漫。众将士见师长亲自冲锋陷阵,士气倍增,一鼓作气把日军驱退了一里多路,日军被击毙者不计其数,路旁到处可见日军的尸体。
  南宛一带是平原,无险可守,在日军的飞机、大炮狂轰烂炸下,守军虽然伤亡惨重,但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由拂晓战至过午,始终士气高昂,英勇抗击。忽闻大红门发现敌军,副军长佟麟阁恐敌截断北路,率兵亲往堵截。至大红门时,不幸陷入重围。佟将军在指挥部队向日军突击时,被敌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他稍退裹伤,佟将军坚定地说:“情况紧急,抗战事大,个人安危事小……”,带伤率部奋勇冲杀。官兵见状,士气激昂;拚搏冲杀,前仆后继;战斗激烈非常,当敌机低空轰炸扫射时,将军头部又受重创,不幸以身殉国,为抗战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佟将军牺牲后,赵登禹指挥部队奉命向大红门集结,准备反击。日军一部利用青纱帐先我潜占大红门,并在公路两侧树上架设机枪猛烈扫射,以密集的火力封锁了道路。当赵登禹亲率一排士兵冲杀到离大红门不远的黄亭子时,不幸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炸弹的爆响,使他从昏迷中醒来。他看到身边眼眶盈满泪水的传令兵时,吃力地对他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份,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北平城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他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他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说罢,赵登禹将军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浩气长存千古流芳
  佟、赵两将军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出,北平人民痛哭失声,全国军民同声哀悼。国民政府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赠佟、赵两将军为上将,生平事迹宣付史馆,以彰忠烈。冯玉祥将军8月1日在南京作《吊佟赵》诗一首,诗中云:
  二人是一样的忠,二人是一样的勇。
  如今同为抗敌阵亡,使我何等悲伤!
  但我替他二位想想,又觉得庆幸非常。
  食人民脂膏,受国家培养。
  必须这样死,方是最好下场。
  后死者奋力抗战,都奉他们为榜样。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赵登禹将军,北京人民把西城区白塔寺东侧的一条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把烈士的遗骨安葬在卢沟桥畔的五道口。通县人民也将城内一条大街命名为“赵登禹大街”。在湖南的衡山,还建有“双忠亭”,立碑纪念佟、赵二将军,使之“金石永寿,万古流芳”。
  新中国成立后,赵登禹的遗属得到了党和政府的热情关怀和照顾,人民政府确认赵登禹将军为抗日烈士。1952年6月11日,又向其家属颁发了毛泽东亲笔签葺署的第80号烈属证书。1980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又重新修葺墓地,树立一碑,让赵登禹将军的英名永垂千古,流芳百世。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秋瑾殉难记、六月六日与李钟岳、忆我的父亲——齐鲁大学校长刘世传、忆冯玉祥将军在重庆宴请毛主席、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前前后后、回忆何基沣将军片断、从旧军人到起义将领、我所知道的汪伪政权内幕情况、博山县商会在日伪时期的活动、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魔窟——济南“新华院”等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正源
责任者
赵学武
责任者
赵学芳
责任者
赵学存
责任者
赵广安
责任者
赵清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赵登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