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199
颗粒名称: 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
分类号: K827
页数: 6
页码: 212-2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是我国早期研究古代服饰考证的学者,也是我国研究蜡像艺术的开拓者,国内举办《中国历代服饰蜡像艺术展览》,誉满京沪穗等地,受到中外观众交口称赞。
关键词: 山东 蜡像艺术 程枕霞

内容

不久前,看了上海歌剧院的大型舞蹈《金舞银饰》,使我真的动了“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舞台上“玑珠罗绮变”,使我们能漫步在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代服饰演变的长廊之中;同时还让我又深深怀念一位现在鲜为人知的长者,我的大伯父——程枕霞先生。
  程枕霞(1899.2.28—1966.9.3)名联铨,祖籍浙江绍兴十二圩,生于济南市,原“中国美术会”①(中国美术会是1932年创立的美术团体,会址南京。后改名为中华全国美术会,部分省、市设有分会。)干事,是我国早期研究古代服饰考证的学者,也是我国研究蜡像艺术的开拓者。早在50多年前,先伯父在国内举办《中国历代服饰蜡像艺术展览》,誉满京沪穗等地,受到中外观众交口称赞。
  据现住上海南昌路,已91岁高龄的伯母刘崇光老夫人和我堂兄堂姐等人回忆,先伯父早在20年代,于北京大学求学时,他就对我国古文化中关于历代典章制度产生浓厚兴趣,引起他潜心研究历代服饰的愿望。那时他因家庭经济状况所迫,没能毕业而中途辍学,他就一边找工作以维持全家生活,一边继续钻研起历代服饰考证这一冷僻的专题。
  为了这项研究,他必须阅读大量资料。北京图书馆藏有象海洋一样浩瀚的古籍文献,他几乎天天去,日日在阅览室查找资料。先伯父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感动了图书管理员,他们将馆内珍藏不轻易借出的善本、孤本等也破例借给这位学生。单单这项工作,就把他的时间精力耗去一大半。另外,他还在旧书店、估衣店、博物馆,以至古典文学诗词中去搜集有关资料。随后跟着是繁重的考证工作,在这些工作实践中,他逐渐发现某一时期流行什么服饰样式、喜好那些面料、崇尚什么色彩、盛行什么图案、有哪些印染技术,有哪些刺绣工艺等等,都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文化素质、社会心态、生产能力、技术进步、审美意识等等息息相关的。是中华民族总体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如同他后来在《新民报》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第二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北京版)第101页介绍,1943年4月《新民报》第五卷第十期11页30页论文《中国历代服饰之沿革考略》;作者程枕霞。)上撰文所述:
  衣服之作用有三:一曰护体,逸雅云:“凡服上曰衣,依也,人所以庇寒暑也。”二曰避羞,递通曰:“衣者隐也,所以隐形也。”三曰装饰,左传有之“衣身之章也”。前二者,为衣之本,后者为文化之表彰,是故历代服饰多有变迁。精以求之即可真其文物进化之梗概矣。
  正由于先伯父有上述认识和追求,所以他决心一辈子献身于他的中国历代服饰的研究。为了更能体现研究所得,除了文字总结外,在他夫人的鼓励下,还用各种绸缎试着仿制了几件古代服装。这时,在一个偶然机会中,先伯父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处,见到一份伦敦杜索夫人蜡像馆(MuseumofMmcTussand′sW—axwoyks)的说明书,从中受到启发。他想自己动手制做蜡像,其目的是把仿制的古代服饰附着在蜡制人像的身上,以便具体生动地向大众介绍我国历代服饰文化,弘扬我国古代文明之精华。接着先伯父就靠自己幼时爱好美术,学过素描,懂得一点人体结构和蜡像馆说明书上一点零星资料,动手研制蜡像。
  然而,我们知道,会画画并不等于会搞雕塑,会雕塑也不等于会制作蜡像。何况蜡像制作精细、工艺复杂,早在60年前,在中国是没有蜡像实物可资借鉴的,就连知道世界上有这种“蜡像艺术”存在的人,在我国为数也极为稀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这如同他过去研究古代服饰一样,是从零开始,遇到的困难之大,是可以想见的。值得欣慰的是,先伯父此举,得到我伯母刘崇光夫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在经济拮据时,伯母就变买手饰来维持全家的生活以及购买资料图书和原材料;为了节省开支,全家就搬到不要房租的山东会馆居住。全家夜以继日地在家熬蜡、翻模做实验,以寻求既能表现不同皮肤质感,又便于塑形和保存的最佳配方,还从医院买来假眼,从市场购进头发。他们清人做蜡像的框架,并租借各种道具,以至装配成同真人一样大小的蜡胎。他们为了让蜡像装上的头发有逼真感并便于梳理,还设计出一种能在蜡胎上插入一根根头发的钢针。其间,先伯父还学会了古代染织技艺,伯母学习古代刺绣工艺。
  他们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在三十年代初,蜡像研制成功。开始只做了一二个如同真人大小,身着仿制的古代服饰的妇女蜡像,放在北京绒线胡同友人家,请了几位文化艺术界的朋友,广泛征求意见。当时的学术界、美术界人士如顾颉刚、郭绍虞等学者都给予赞许和鼓励。后来在1939年,完成了20多尊蜡像,它们身着仿制的唐宋元明清历朝服饰,在当时的北京饭店六楼举行了第一次个人作品展。这次展览吸引了文化艺术界、新闻界、史学研究者的普遍注意,受到了各阶层的好评,热心的观众在留言簿上写下“中国第一家”的赞誉之言。在展览会上,先伯父为作品所撰写的历代服饰考证说明,还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一致认为:对中国五千年文明之一的历代服饰考证研究是一个学术界的新课题,值得继续探索。
  在北京饭店举办的这次展览会,还引起国外知识界的兴趣,当时德国驻北平的文化官员鲁亚文(译音)当即购买了八件作品运往法兰克福去陈列。事后,还有外国友人邀请先伯父带着他的作品到欧美诸国去展览。
  从那之后,又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厅、颐和园等处新辟展厅,並时常介绍先伯父古代服饰研究的新成果,进而更换展品内容。1948年,他又带着作品南下上海,先在旧城自忠路山东会馆举办来沪第一次我国历代服饰蜡像艺术展。解放后,又在上海、杭州、芜湖、天津等地相继办此展览。先伯父在展品中增加了古代纺织村姑、活字印刷工人等内容。当时的《人民画报》,还用彩页专版介绍他的艺术成就,画报的编者写道:
  蜡像的作者程枕霞把历代各阶级的服饰配合到蜡像上,成为具体的形象。这里有劳动人民自己的服装;也有劳动人民自己费尽心机、穷年累月地创造出来的精美绝伦的服饰。然而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变成了封建帝王、贵族夫人的享受。
  1957年,先伯父又带作品南下广州展出,此行受到广州文化局的厚爱,聘他在局属文化公园出任公职,评为高级知识分子,设专厅长期展出他的作品,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长设的古代服饰蜡像展览馆。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为了事业历经艰辛的老人,到这时才算有了安定的工作环境,生活上也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他此刻感到应将长期研究的成果和一生所收集的丰富资料,系统地整理出来。但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贫困的生活,身体也累垮了,留给他的是严重的胸椎、肋骨增生症,直不起腰。到了晚年,已坐不起来,只能靠在躺椅上,膝上垫块木板看书写稿。可悲的是,这些文稿还未问世,史无前例的“文革”来到,先伯父作为学术权威多次受到冲击。面对这样的打击,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人难以承受,于1966年9月3日,他带着冤、带着爱、更带着恨,孤寂地离开了人生世界,终年67岁。他的作品、遗稿、资料,文物等珍贵遗物也受到一场浩劫,他集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呕心沥血的艺术成果,就这样毁于一旦。
  先伯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在历代服饰研究和蜡像艺术上的成果,还有他那自力更生,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他的创新不失传统,他的作品经得起推敲和考证。他能大胆设想,将古代服饰与蜡像技艺这两种文化艺术相结合,就是一个创造。而严谨的工作态度又是他进行创作时,坚持不懈的宗旨。他对蜡像的服饰及其神貌形态,均做到有源有据。在历年举办的展览会上,先伯父编写的服饰蜡像介绍,常常有众多的大学生、知识学术界人士和青年们带着笔记本在展览会上,边参观边抄录这些说明,把展览会变成学习传统文化课堂。他的考证和成果,得到社会上重视和承认。正如50年前《良友》杂志上所叙:
  中国美术会干事程枕霞君素精雕塑,並潜心考据历代服饰之沿革,虽一髻之式、一带之色,亦旁征中外史籍,作到深刻之探索。其于古代染织一道,更有精博搜剔,而于人像之高低丰瘠,悉如真人,在我国社会文物,可谓独辟蹊径。
  而今我国服饰研究及蜡像艺术又得复苏,画册《中国古代服饰》、及沈从文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相继出版,老家曲阜孔庙内和河南开封、广东中山、北京地坛公园内已陆续开办各类蜡像馆,上海舞剧院的同志还为古代服饰艺术配上精彩舞蹈;特别是近几十年又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它为服饰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佐证;新的原料和工艺又有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一切使得我国历代服饰及蜡像艺术能做到尽善尽美,为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做出新的贡献。
  此时,我更加深深地怀念为研究我国古代服饰和蜡像艺术贡献毕生精力的大伯父。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九辑并发表了《革命老人范明枢》、《抗战功臣万春圃》、《从举人到革命者——亓养斋生平》、《附录打不得九论》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程云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