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藏书旨在传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187
颗粒名称: 学人藏书旨在传后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6
页码: 135-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学人藏书旨在传后,包括了转瞬一念间,阔别五十年、写下千篇文,藏得万卷书、后继有人在,何处去寻求、学人善藏书,旨在传后人。
关键词: 山东 栾汝珍 学人藏书

内容

转瞬一念间,阔别五十年
  光阴荏苒,背井离乡,不知不觉与我的父亲栾调甫阔别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那还是1937年的暑假,父亲从青岛山东大学返回济南家中,我们这些分散在外地上学的孩子也回家团聚,度着假期,尽管一时沙丁鱼似地拥挤在三间小瓦屋里,但毕竟还是尽享天伦之乐。岂能料到为时不久,芦沟桥一声炮响,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了,战火迅速蔓延,我们不得不分别提前返校,随校流亡南去,就这样,短暂的相聚后又和父亲分开了。
  父亲穷年累月埋头于古籍研究之中,无冬无夏,无昼无夜地读书写作,平时节,很少和子女们谈东道西。分别时,面临着这兵荒马乱、命途多乖、骨肉分离、前程莫测的当儿,父亲更是寡言少语,他神情凝重地说了声“走吧”!多么简单,又是多么沉重。谁又能料到日后我们却远去异国他乡,这一别离竟成为永诀!
  80年代初,我返回大陆探亲,再也看不到父亲的身影,只能在家中墙上看到挂着的父亲放大了的遗像,也只有去英雄山烈士灵堂里悼念父亲在天之灵。今年,1989年正值父亲生辰100周年,又使我缅怀起离别50年的父亲。
  写下千篇文,藏得万卷书
  父亲毕生精力研究学术,一刻也不曾离开过古籍旧书。他不仅写下了千篇文,誉载文坛,天长日久,还成了一位古书收藏家。他面向古人,但也不忘后人,他不仅在古学术研究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他的大量藏书也是旨在承前传后。
  父亲到底收藏了多少古书,是难以计数的。因为,他收藏了一辈子书,又散佚了一辈子书,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他的藏书,藏而复失,失而再收,得失相间,祸福相生。父亲晚年,他的藏书被视为“四旧”,“横扫”一过,已是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全套不全,残本更残,有的甚至化为还魂纸“古为今用”去了。既至父亲谢世以后,尚残存万余册古书,以此概算,他一生藏书,前前后后,当以万册为单位来计算。
  父亲非常爱好古书,也十分珍惜古书,他节衣缩食,把钱全都买了书籍,不少时候,难免忍寒挨饿,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去购置古书。1943年9月,他在生活的困境中买了几部书,不胜感慨地说道;“……虽不足万元,亦数日之食粮矣!夺白腹之奉以购书求之,今世恐无几人也!”知情人说他是,“治了一辈子学,读了一辈子书,买了一辈子书,穷了一辈子人!”
  父亲对在学术研究中有使用价值的书不惜破金候时以求,甚至明知古书铺老板敲竹杠,他也只有买下,诸如,书店老板吕小升送来《顾虎头画列女传》一部书,父亲说:“明知出价大,不得不忍痛出之。”梁本《礼仪读本》一书不见著录,也不见别刻之本,他说:“30年代仅得此帙,可谓稀有者矣!”所以,在父亲的藏书中不乏稀有珍本甚至孤本古书。不少时候,正由于一些古书经久难遇,今夕不用,明朝有用,备而无患,甚至本人不用,他人有用,馈赠学友,他都买了下来。总之,他的藏书始终贯串一个“用”字。
  父亲由于学术考据上的需要、尽量购齐收全一类书或一组书。各种各样版本,成套、散装、残册、抄本、木刻、铅印、石印、油印、影印,无所不收,无所不买。诸如他研究墨学,不仅历代版本墨子书,而且相关的经学子书、一切参考用书都在广收之列。历代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著、评述、手记、题跋,有则必收必读。外国汉学家的著述,英文版本的,他买来就可以读,他虽不懂日语,但日语版本的他也买,以求教他人,他的藏书可谓之大全。
  大约也是与学人需要丰富的知识面和广阔的视野有关,他的藏书,上自天文,下至地舆,远则四海广闻,近则乡土习俗,方方面面的古籍,万签插架,可谓之丰富至极,漫游其中,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可倍增对祖国光辉灿烂古文化的热爱。
  后继有人在,何处去寻求
  父亲自幼年起即醉心于古学术的研究,而且越研究越着迷,越感觉祖国的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富多彩和非常宝贵稀世的,越发坚定他要全力以赴、献身祖国古文化的决心。他不仅大胆地独自做下去,而且热衷于一代人的集体创造,甚至要后继有人去完成这一使命,他深知大成之乐非取乎一音。
  既至父亲治学的中期,他曾考虑过自己学术研究的后继有人和他的藏书后传问题。他教书数十载,桃李满天下,日后,他的学生活跃在文史界的为数不少。但是,在旧社会那漫长的日子里,处处不安,朝不保夕,谈何学术研究,谈什么后继有人。他的学术研究的后继理想也只有变成空想,他的藏书的后传愿望也只能落得个失望。
  父亲也曾比较过古人郑珍和菉友二人所著的书。他不胜感慨地说:“郑珍所著书,其子知同以一生之力为之订正,故遗书颇可观览。菉友治《说文》数十年,其勤力不劣于郑,而所著书竟无一可,是故人家贵有佳子弟,岂谓兰桂之树者耶!余深慨之!”由此,他也曾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儿女身上。1941年,他陷入生活的逆境之中,他失业,孩子失学,他又一次想起了他的事业——藏书的后传问题。他嘱意让他的小儿,我最小的弟弟笔录新郡县异同表和探索王莽改郡县名避忌的因由等,随后,他发现这年仅14岁的幼子大有培养和继承的前途,只是这时的家境已走上了绝路,这唯一能继承他心愿的幼苗忍受不了苦难,不幸弃世。他的一线希望变成了绝望,只有挥泪写下:
  汝诗为余第四子,……余颇佳其能考据,有索隐之才,以为可以有成,孰意天不予年,而以夭死。昔仲尼之哭颜回,以无继人,余之值此何以异!”
  尽管父亲的希望变为失望,又成为绝望,但他相信自己的研究自有后来人,正由于此,他把尚存的古书全部捐献给国家。
  学人善藏书,旨在传后人
  尽管数十年来父亲的藏书未能如愿以偿地后继有人,但他却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他的藏书而操劳,不论在古书的选购、修整,还是校注上,他总是考虑到传后人的问题,尽其量把一部书、一套书搜集齐全,修整完善,整理顺当,卷里书外考详尽至,以方便后来人,使其信手可得,拿起来就用。
  他在古书铺里找到一部明万历吴琯本《水经注山海经》合刻本,适时,他正在校《山经》,他买下了其中的《山海经》,转念一想,一旦就此一套全书分离,后来人就难以配套成龙,于是,他又买下了那本《水经注》。用父亲的话讲;“复斥法币六千购之,使成完书,勿令后人有龙津求合之感焉!”古书经久流传,天灾人祸,鼠咬虫伤,残缺伤损,屡见不鲜。人为地以次充优、以残充全,以今充古、以假乱真,也是为数不少。父亲每当遇此,感叹之余,总是精工细做,拾缺补残,毫不马虎,有时数页残缺,他模仿原书格式、字体,一笔一画照补无误。这样,不论何时,不管何人,读起来就方便多了,不致因残缺而搁浅。
  有的书贾和不屑之徒肆无忌惮地剜改古书,诸如,《诸子奇赏》整套为51卷,父亲说有人竟“取其一卷,剜去卷目,补钤朱印,以充全帙。”一部完整的影印宋本《列子》,父亲说:“书贾抽去影印之序,以充宋本。“害得黄正烈误认为是宋绝版书,夺以重资而收藏,且当为家宝相传,日后,又为郑观应误收,真是受骗弗浅!
  古书中由于作坊的粗制滥造,错版、错订、缺页、重页、漏印、误印,也时有所见,这些差错,只要经父亲的手,他都会一一发现,予以纠正。
  不仅如此,父亲还对古书写下了不少题跋、书识、他的批点评注,字里行间,比比皆是,诸如,他说《先秦自然学概论》一书“作者于科学所知未深,于经学又无研究,竟欲操笔著书,可谓大胆已极,……如此之类,实足为旧学忧,聊题数字于此,以告读者。”有的古书缺少目录,查阅不便,他就在卷首编目。有的书作者知名度低,他就在书后写下作者简介,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不言而喻,为什么别人总喜欢阅读父亲读过的书,甚至书贾也喜欢有父亲墨迹的古书,以便高价出售。
  父亲这些捐献给国家的藏书,当时移交给山东省文史馆时,一位王君过目后说其中有几部书属国宝,日后,辗转收藏在山东省图书馆中。省图书馆曾组织专家,学者对这批存馆古书进行清点鉴定,存馆古书1030种、4705册,其中元版古籍相当珍贵,明版古书颇多善本,省图书馆并说:“更为可贵的是,在这些书籍中,有的已经栾老先生评点批校,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栾调甫的藏书不仅捐献传诸后人,他那爱书如命、视书为宝的优良作风也流传下来!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九辑并发表了《革命老人范明枢》、《抗战功臣万春圃》、《从举人到革命者——亓养斋生平》、《附录打不得九论》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栾汝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