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自学成才的墨家大师栾调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182
颗粒名称:
自学成才的墨家大师栾调甫
分类号:
K827
页数:
9
页码:
126-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自学成才的墨家大师栾调甫,包括了生不逢辰、死不适时、不求人知,鲜为人晓、严于治学、严中求实、勤于笔耕、勤中求博。
关键词:
山东
自学成才
墨家大师
内容
栾调甫堪称本世纪文坛上的一大怪杰,他“怪”得连自己的家人也难道出个究竟。40年代,有的书上写他是“一位奇特之士”、“齐鲁一大怪杰”。生前,他漠视一切人间事,无昼无夜,无冬无夏,目不窥园,心无二致,潜心于书卷、笔墨之中。身后,他又是一穷二白,但却又无声元息地遗留下了一大堆没有见过世面的手稿。可喜的是,他的手稿既经清理整成200余册,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尽其所有,巨著小文、杂考评述、随笔杂记、乡情家记,包罗万象,其价值,远非金银财宝,百万遗产可以比拟的。从这些遗著中,对栾调甫之为人为学,倒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生不逢辰、死不适时
栾调甫,山东蓬莱县人,1889年5月1日出生于上海。那时,正值晚清政治腐败,国家多难之秋,他伴随着贫穷,来到了人间。由于天灾人祸,兵燹马乱,匪盗横行,民不聊生,到处一片衰落景象。他的祖父携眷逃荒,栖居在那座濒海仙境,但又十分闭塞的蓬莱古城,他的父亲以微薄的十元月薪孤居上海谋生。
正由于他的父亲13岁时仍目不识丁,吃尽了睁眼瞎之苦,所以,尽管家道艰难,仍使栾调甫较早地接受了启蒙教育,五岁时,由其父在家授读《三字经》,六岁入学堂。由于家贫如洗,读书求学谈何容易,他一会儿进私塾习经书,一会儿又去义校学洋文,一年一变,两年一换,反反复复,时辍时续,上着免费学,读着便宜书。这种蹦跳式的“学历”,积累起来,总共也不足五年。13岁,他终于彻底失学,随其父在上海当起小伙计来了。穷而弥坚,他愈益苦学,从而打下了良好的汉学和英语基础,为日后的自学,攀登学术高峰开辟了道路。
栾调甫从不浪费一丝工余时光,他更克扣自己的睡眠,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寒窗十载,面壁念年。青年时期已经是自学成才,初露锋芒。中年时期已经攀登了学术高峰,誉载中外学术界。梁启超著文称“栾调甫的造诣,即使不是绝后,也是空前。”就这样,他从小伙计一跃而成为全国知名的学者,曾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山东省书馆设计委员、山东省科学院研究员、山东省政协常委等职。
他的晚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度过的,从建国后到文革前,是他坎坷一生中难得的一段恬静生活。他以毕生心血积累下来的丰富学识和大量资料,百不失一,精工细作地写作不休。只是好景不长,在那“史无前例”的大动乱之中,他被“勒令”站墙,眼巴巴地望着自己珍藏的万卷古籍惨遭“横扫”。面前的景象,他还未来得及细想一下,神经就开始错乱起来,神志不清,以致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既至瘫痪。伴随着苦难,他离开了人间,斯时1972年12月5日。
不求人知,鲜为人晓
栾调甫又是一位鲜为人晓的人物,报刊上曾载文写他鲜为人晓的原因:“一方面是他研究的学问比较专门、高深;另一方面则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无视功名,无求利欲、不求人知的学人。”他从13岁自学开始,就热衷于古学术的探索,15岁即立志献身国故的整理。他薄祝一切,忘其一切,潜心学问,终生不移。他的忘我苦学,不求人知,在学术界是有口皆碑,书刊报章、信函口传,都不乏其说。《异行传》一书写他“由20年的苦功,把两耳都累聋了,才成了一个既博学且精深的学者。”
他十几岁时,就潜心于墨子书中最艰涩、最深奥、最难读的《墨经》研究。21岁时(1910年),他就攻破了这尘封很久的绝学铁门,毅然写出了日后为学者们称赞的《名经注》,摘取了祖国古文化的宝珠。与此同时,他埋头在济南山水沟那间小茅屋里,写出了不少墨学研究论文,可是,他从未想过要去发表问世,去谋利求名。日后,他开始发表文章,着实是对祖国古学术认真负责的具体表现。
那是1922年,梁启超耗费了20年的精力写成《墨经校释》一书。栾调甫读了这本在当时墨学界具有权威地位的专著,深感梁启超对《墨经》的曲解,势必贻误后人,于是他奋笔而起,赶写出《读梁任公墨经校释》的文章。正象日后他给墨学家张纯一信中所写的“拙著因梁任公《墨经校释》任意删改荡弃旧法,藉其盛名,唱和成风,颇足为古书危,故草是篇,聊作规劝,兼以质正海内。”他毫无为己之心,所以,他在托《哲学》杂志社转寄给梁启超的那份文稿中,既无发函地所,又无附函,害得梁启超海里摸针,花费了两年多的时光,才找到这位不求人知、鲜为人晓的文坛怪杰。40年代,齐鲁学人王献唐在与栾调甫《论墨学两地书》中,说他“治墨40年,发表太少,深以为憾!”就这样,他的不求人知的高洁性格,使他只有在身后遗留下大量未曾发表过的手稿。
栾调甫不仅在学术研究上不求名利,不求人知,在职务、荣誉、地位面前,也是退避三舍。他深知发掘和继承祖国古文化,绝非单枪匹马和一代人所能及的,必须发挥集体智慧,更要后继有人。1923年,他在复墨学家伍非百信中说道,“以《墨经》深奥,废绝已久,欲自沉霾中求光明,决非一二人智力之所能逮。”
1957年,在函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信中也写道,“虽然我们费过很大的力气,但工作的成就却是微小的,我认为是单干的必然结果。”所以,他在大学里任教时,一心一计,专心致志于国学研究和国学教学,发掘祖国遗产,培养后来人。1930年,他一手规划和具体组建了国学研究所,他极不愿意担任领导职务,可是事与愿违,他终于没能摆脱掉这个所主任的职务,别人求之不得,他却推之不掉。同样情景,他百般无奈地承担了数届齐大中文系主任的职务。
1941年底。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占领,人员被赶走,他陷入绝境,食无隔夜粮,人无当日饱,即是如此,他坚决不就日伪山东省图书馆馆长伪职,饮冰茹柏,隐居在济南十亩园,保持了民族气节。
1947年,张君劢组建民社党依附蒋介石,提名栾调甫任职,认为:“海内人物,咸以为邹鲁物望首推先生(笔者按:指栾调甫)。”拉他加入民社党,诱他候选立法委员,逼他竞选国大代表。人不迷官官迷人,张君劢接连三封航空信,都遭他拒绝。栾调甫堪称大成之人不为名,一代高风不为官的学人!
诚然,他绝非窗外无闻的隐士,也绝非之乎者也的老学究,他爱憎鲜明,是非必争。1949年,江山还我人民怀抱,新中国自东方站起,栾调甫光荣地被推选为山东省政协常委,参加到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去。
严于治学、严中求实
栾调甫在他一生的治学中,自始至终贯串着一个“严”字,不论是读书,还是写作,他都是“严”字当头,严中求实,正如他在《思想总结》中所说,“我治学一向是求真实、不曲解为主要态度和主张。”
他有一种锥子精神,不管是大的课题研究,还是一字一画之误,他都要追根求源,紧追不放,一追到底,必至至确无误,尽善尽美,方肯罢休。一疑破解,往往数载,诸如他解得“尾巴”与“乙把”异同之谜时写道,“此说疑之数年,苦无显证,今偶得之,是知事证在眼前,昧者不能汇参耳。大快!大快!”
他深晓读古书之艰难,时光流逝,年代变迁,古书日见残缺,既不多见于书铺,也难索求于旧家,往往求得一书,有待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毕生不得求。对此他只有感慨而已,说声:“古书日少,购求既难,见亦不易。”他说,“古书难读,首在句法、字法之与今异,而其寓意深远,每在字里行间之外。”所以,他一贯主张多读书、真读书。他在《复田庆湘书》中写道,“人必真实读书,方有致用之实,学识从读书中出,读书而无学识,便非真实读书。”古往今来,名流学家之所以出现谬误错论,归根结底,还是读书不够,学识不足,没能真读书。他说,“圣叹(笔者按:金圣叹)聪明有余,学识不足,其批解《杜诗》、《左传》,逞臆造说,如此类者,不一而足,所批《水浒》、《西厢》,亦恒不免前人诋讥,非无故也。”
他也深知那些无识而好妄作之徒,著书立说,危害极大,他蔑视、唾弃、痛恨,称其为“浅人”、“狡黠之徒”,他说,“浅人每好改书,如此之类,最为害人。”他也为旧学担忧,他说“……轻举妄动,曲解附会,是中国文人一脉相传的病根,要不力加根除,很难使学术纳入正规,政治走向光明。以后研究学术,唯有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强不知为知,知道一点算一点,不怕知道的少,就怕知道的不真,这样,全中国联合起来,才能整理前人的旧遗产,才能创造未来的新文化。”
栾调甫这种严以治学、求真求实的作风,绝不因时而异,因人而变。1942年,山东莒县有人慕名而来,求他考证家藏的一面古镜。经他考证,认为是东汉时物。那人原本希望考证其越古越好,自己的身价也可水涨船高,因此,不满地说,铜镜上并无“东汉”二字,弄得栾调甫啼笑皆非,信笔写下,“昔人谀墓之作,有焚笔毁砚之恨。余非卖文求活者,逢此俗物,不觉为之失笑。”他有时看到谀墓之作,不觉怆然,说道,“达官好古,寒士作伪,一受人欺,一损清操,亦风雅中之地狱相也。”
栾调甫不仅对待正本著作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即是随笔杂记,也是严谨以求,他说,“余尝谓著墨随笔之作,亦当详核原书,未可率尔凭臆。”他不仅严己,也严他人,不仅严人,而且也严“圣人”。30年代,他以高水平、严要求,主编了两集《国学汇编》,选入集中论文,破私人情面,而以“严”字决定取舍,深获国外盛誉。他对待古代学家之说,还是当今名流之言,一律从严从实相待,他极其尊重学者名人,先辈前人,但他更尊重历史事实,事物真理。只要文墨有误,眉头鱼尾,字里行间,皆多评点批校。80年代,山东省图书馆说他捐献的藏书,“更为可贵的是,在这些书籍中,有的已经栾老先生评点批校,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勤于笔耕、勤中求博
栾调甫又是一位很能读书、写作的学人,说他的勤奋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确是恰如其分,当之无愧。幼年时期,他泡在穷海之中,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粗衣淡饭,习惯成其自然。成年之后,他沉溺在书海之中,更是衣不完采,食不重味,单衣瓢饮,清贫度其一生。他别无所好,唯有极大的书瘾和烟瘾,抽烟不停,书写不止,就餐时,手不释卷,目不离书,既至深夜宽衣入寝,仍要卧床夜读,偶有所思,旋即起床,俯案就笔。他夜读《尔雅》,忽然想起“亡友吴君秋辉有废《雅》之说,谓为治经之障,夜中不寐,起而校读《释诂》睹篇,益觉其然,有今日思此人不可得之慨。”有时,夜梦醒来,偶有新感,即是一字一义之得,也不留待天明,腾地起床,或成一稿,或暂笔记,他说,“中夜之作,顿悟此义,爰就所见书之,不及详为推校,留待后考可也。”他不时写下:“此解笔下得之,真可谓之神来矣!”
栾调甫就是这样穷年累月,一丝不苟地醉心在深耕细作之中。他写下了千百万字,一本又一本的文稿,一篇又一篇的题跋,一封又一封的信函;在古书中,他的眉头批注,行间圈点,比比皆是;他笔下的字,满象些不知趣的小爬虫,烟盒反皮,信封背面,都爬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在他的《文字学》稿本中,他万无一误,毕恭毕敬地书写近万字的篆文古字,龙蛇飞动,感人肺腑。他常与学友谈论勤于笔耕之道,他说:“书本上的资料要采集到不漏不缺,农工们的传说要采访到真实不虚。”(《复王祝晨书》)“博考不厌其详,精研不厌其细,本此为之,当可有成。”(《复心田书》)“但这是校理古书应有的规则,我们应当不厌其烦去作的。”(《复辛树帜院长》)
他在辛勤的笔耕中,总结出一套写文章的方法,他说,“文字当分笔前、笔下、笔后三种:笔前文字如黄河之水,滚滚东下,不无泥沙同流;笔下则细赋尽致,亦不免纡折,未至流畅之境;迨经笔后增削,则理足文畅,方成大手笔。”为了笔后文字的理足文畅,一部巨著,他不借耗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精力;为了笔下文字的细赋尽致,他反复推敲,百般锤炼:他披星戴月,日复一日地忙碌在古书丛里和资料堆中。他把自己比作蚕,吐丝作茧,直到把自己埋葬在成茧之中。
购齐买全之能事,所有版本、印本、抄本、稿本,无所不收。有关著述、注释、评论、题识,有则必收,收则必藏。难以买到的,借来就抄,抄后即存,诸如:墨子书、文字学、《聊斋》等各类书,都是配套成龙,今古大全。他对于费尽心力不能求全的书则认为抱残守缺,聊胜于无,也尽力搜集其残本。他也重视善本、孤本,也作希世奇珍之藏。正是这些书,使他漫游在那无际的中国古文化的瀚海之中。
他不仅有“为文三笔”之说,也有“为书三读”之谈。古书到手,一气读完,粗读之中,稍有所感,或加评语,或写注释。他的精读细赋尽致,弄清来龙去脉,辨明是非真伪,即是一字一言之谜,一点一画之疑,也不轻易放过。最后研读,全歼余下的疑难点,书中诸多以假乱真,以近为古,以残充全者,都必寻根求源,一一纠正。一书经他“三读”之后,序跋题识,评点批校,洋洋洒洒纷现于书页之中,这正是人们为什么喜欢读他读过的古书的原因所在。
他的博学使他除了与学友论学,给学生讲书以外,还要接待来自各方求教的客人、来函。越有学问越没有架子,他的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博得人们的亲近和赞赏。尽管他的时间极其宝贵,但是,不管是街坊邻舍,还是陌生的人,不速之客,他总是热情地从速从细给予答问解难。他的案头,积函盈尺,他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无不在最短时间内函复。1956年,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王统照函请他考证“二月二吃炒黄豆”的老传统,是由于迷信,抑由于习俗?三天之内,他考证成篇,迅即函复,别人称他为“快速活辞海”,即查即得。
听过他讲“字”的人们说,他讲字鞭辟入里,妙处横生,每每使人百听不厌。一个汉字,横竖撇点,七八画,十几画,给他一讲解,点点画画,从起源到演变,讲得有头有尾。某个时期、某个地域,某个音韵,某个典故,谈得有声有色,犹入文字之国,久久难忘。他总是这样有问必答,有问能答,上自天文,下至地舆,远则四海广闻,近则乡土习俗,他都能照答不误。他不是旅游家,不曾亲临过的名胜古迹,也能了如指掌。他不是农业家、科学家、翻译家,他却写出《中国园艺的起源》,解人之难。他还辑释我国古代的飞行尝试和航空思想等等。这皆由于他博览群书,使之达到了古今中外,天文地舆无所不通的境地。早些年,炎夏傍晚,乘凉纳闲之时,人们坐听他讲古,奇情异趣,颇动听闻,致有大人听了不感其俗,小儿听了不感其深之妙。
30年代初,他与老舍同在齐鲁大学任教,二人谈古道今,形影难离。过来人常称他二人是文学院讲演会上的两名讲手。老舍讲词中总喜欢串插一两个足以使听众哄堂大笑的幽默小段。栾调甫的演说中,时而带进一些深入浅出,闻所未闻的有趣故事。他知道的古人古事,讲之不完,他的博古通今,也是陈述不尽的。
今年,1989年,正是栾调甫生辰100周年,值此年份,略记一些往事,作为对这位文坛奇特之士的追思吧!
正由于栾调甫的勤于笔耕,他读得万卷书,写下千篇文,获得了极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面非常广阔,对于古代事物,几乎进入无所不晓的境界。他一生购买了大量的古籍旧书,买了复失,失了再买,前后不下数万册。可贵的是,他对一类书,尽其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九辑并发表了《革命老人范明枢》、《抗战功臣万春圃》、《从举人到革命者——亓养斋生平》、《附录打不得九论》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栾汝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