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抢救祖国文化遗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175
颗粒名称: 四、抢救祖国文化遗产
分类号: G112
页数: 5
页码: 88-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王献唐先生抢救祖国文化遗产,为抢救保护古代珍贵遗存作了大量工作等。
关键词: 文物遗产 王献唐 文化

内容

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为抢救保护古代珍贵遗存作了大量工作。
  (一)清末民初,山东一些著名藏书家、金石收藏家的图书文物逐渐散出,其中有不少宋元明佳刻和山左先贤的手稿。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文化遗产大肆掠夺。为了保存这批善本书籍和名家手泽,使之不致外流,先生不辞辛劳,奔走呼吁,希望引起各界的重视,并于1930年在《傅斯年书》中,提出了具体的收集、整理计划。他说:“去秋到馆以来,曾与友人栾调甫先生相约,拟就乡贤遗著,无论已刻未刻,使俾藏馆中,俟大集之后,即与调甫,仿提要式合辑一山东艺文志。再择未刻而确有价值者,赓续印行之,拟名为《齐鲁先哲遗书》”。(笔者按:此即后来准备编印的《山左先哲遗书》,内容略分数门,尤偏重金石小学。)收集工作早已在进行。1930年先生在《九经古义》跋文中说:“吾东藏书,有清乾、嘉之际,以林汲、南涧为最。春秋忝长图书馆,颇欲搜罗齐鲁文献,尤注意周、李二家藏书。一念所召,竟于去冬及今岁春初,陆续收得南涧藏书及批稿本数十种。今午书友又负书包至,检之,则‘籍书园’旧藏之毛刻《词林万选》赫然在焉。”从齐鲁书社出版的《双行精舍书跋辑存》正续两编和屈万里《载书播迁记》附《山东省立图书馆第一次运往曲阜金石典记书画目录》中看,先生先后收集到的乡邦文献,有李文藻、周永年、桂馥、牟庭、王筠、许瀚、陈介祺、刘喜海、宋书升、高鸿裁以及聊城杨氏的手稿和藏品不少。当时这些手稿和藏品有的散佚,有的将要外流图书馆经费紧缺,不能多购书,只好尽一切努力,用征购的办法,纳入省馆保存,对于将要流散异邦的图书文物便及时向上反映,并通过报纸向社会呼吁,引起国人重视。此外,先生又从先贤后裔、藏书家、书友、亲明中购得或抄录一部分有的竟用旧报纸换得于“打鼓担”中。先生又奔走于济南所有书肆及冷摊僻市,如南门书肆、芳润阁书肆、茹古斋、敬古斋、蓬莱书局、小布政司街逢原阁、大布政司街敬文斋、山东书局、聚文斋书店等处访求,山水沟市也是先生常去的地方。每至一处,翻检架上丛残,或寻觅于故书堆中,即使尘灰渍手如漆也在所不顾,如检得一善本,辄大喜而归,欣欣然忘寝食,篝灯展读,恒至夜分,不以为劳。经先生8年的收集,益都李氏大云山房、曲阜孔氏微波榭,聊城杨氏海源阁、新城王氏池北书库,德州田氏古欢堂、历城马氏玉函山房、诸城刘氏嘉荫移、日照许氏攀古小庐、潍县陈氏十钟山房,高氏辨蟫居、海丰吴氏双虞壶斋藏书遗存,均荟萃于山东省立图书馆。其总收数无精确统计,但有材料证明,至1936年,先生己为图书馆收得山左先贤著作达716种。先生个人还收藏有60余种。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直到今天我们能读到这些乡贤遗著,并陆续整理出版,这不能不归功于先生的辛勤搜集。
  先生在广泛搜集乡邦文献的同时,即着手进行整理工作,在《傅斯年书》中已提出了整理的重点。他说:“以此事在山东方面,为陈簠斋、刘燕庭之金石,王箓友、桂未谷、许印林之于小学,丁以此之于古韵,皆卓绝一世,尤应及先表扬。献唐所最注意者,为牟陌人、许印林两家。”先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已将先贤著作中有价值者陆续整理出来,准备刊行流传。这就是抗日战争前委托浙江瑞安陈准绳仿古书局出版的《山左先哲遗书》。据先生所撰《山左先哲遗书提要序》称:“全书分十编,每编收书约在二十册左右,以山东先贤未刻遗著之属于实学者为限,间有刊本,亦皆早有绝版,世求其书不可得者。”当时编定甲、乙、丙、丁四编:计甲编5种,乙编4种、丙编4种,丁编4种,共计17种(据王国华同志说,至1937年已整理出20种,约200万字)。因抗战爆发,能卒业。《山左先哲遗书提要》每篇都简要地介绍了各书作者的生平、学术成就、著作的流传和保存情况,以及收集和整理的经过,并论述编著的体例、学术源流及其价值,条分缕析,多精辟中肯之言。其中对栖霞牟庭所撰《同文尚书》、《诗切》的评价尤高,他说:“有清以来,治《尚书》者,未有如先生是编之旁参博征,精辟独到者也。”“诗学至先生,殆于汉唐宋清诸家之外,别辟新域,亦清代株守传笺,陈陈相因之风气有以激迫使然。沈霾数百年,举而出之,使震旦学林,焕发异采,亦一块事也。”这里不但高度评价了山左名贤遗著,同时反映了先生对先贤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先生对乡邦文献的整理,使我们清晰地窥见齐鲁学术近300年未发展变化的一个轮廓。这一工作虽然因种种原因未能全部完成,但它已为今天整理山左名贤遗书树立了楷模。
  (二)1927年,山东聊城海源阁藏书经三世收藏,开始变卖散失。当时著名藏书家周叔弢与刘少山先生唯恐典籍流散异邦,乃尽力抢救,收购不少。1928年8月,土匪王金发进驻聊城,匪兵占据海源阁,大肆劫掠焚毁藏书,使海源阁珍藏遭到一次空前浩劫。先生对此痛心疾首,大声疾呼,力图挽救。1929年亲赴海源阁调查,写了《聊城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理》二文,其文记述所见惨状说:“见其书零落,积尘逾寸。宋本《史记》残余一册,宋本《咸淳临安志》残余两册,均散置地上,与乱纸相杂。字画碑帖,仅余轴木夹板,中心多被撕去。杨至堂(以增)图像一轴,撕裂如麻,投置几下。黄尧圃手校本《蔡中朗》,竟以抹拭鸦片烟签,涂污满纸。其家人并谓匪徒每以阁上书籍炊火,旧书不易燃烧,竟愤言:谁谓宋版书可贵?”先生愤怒揭露了军阀和匪徒抢劫、破坏海源阁的罪行,指责当局熟视无睹的态度,提出善后处置的具体办法。并以一介馆长的微薄力量,从济南敬古斋等处为图书馆收购了一部分海源藏书。这对于先生那颗热爱乡邦文献的拳拳之心,可能是一点安慰。1932年,海源阁第四代书主杨敬夫先生将劫余之书,收装50箱,运抵济南商埠宅房,亟求脱售。献唐先生为保存中国文化计,曾提出三条解决办法向杨氏磋商:一为杨氏委托山东省立图书馆代为保藏;一为半捐半卖办法;一为评价收买办法。杨氏迟迟不答,后同意第二种办法,但要价30万元。先生已看出山东的“当轴”韩复榘绝不会拨30万元巨款去买这50箱“破书”的,迳无结果而散。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先生对此只能暗自凄楚而已。后来这批书被运到北京,于民国32年(1943年)出售。消息传到济南,辛铸九、苗兰亭、张蔚斋等集资300万先(联合储备银行伪钞)购买,复运回济,存于麟祥南街道德总社。抗战胜利后,这批书由辛、苗、张悉数捐入山东省立图书馆,实现了夙愿。
  (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先生恐馆藏善本图书与文物精品落于敌手或毁于兵焚,无以对齐鲁父老。拟迁书物于远者,俾使安全。在济南陷落前夕,舍妻离子,只身率编藏部主任屈万里先生和工友李义贵同志携书物10巨箱(书400余种,2600余册装5巨箱;金石器物730余品,装3巨箱;汉魏石经残石百三十二由,为1箱·书画百五十余轴,为1箱),经曲阜到汉口,又由汉口到四川万县,历尽艰难险阻,最后抵达重庆歌乐山。在抗战的8年里,先生强忍身世之痛,长年流寓于岩洞佛寺之中,锐然以馆长自任。用自己在大学和学术团体任职的微薄收入,维持图书馆的开支。在清贫困苦之中,衣食不继,而志守弥坚。先生将书斋命名为“那罗延室”(梵语坚牢之意),以示坚守齐鲁文献的决心。每遇敌机轰炸,也从不舍书物保性命。有人劝他走避,先生总是坚定地说:“这些东西,就是我的生命,一个人不能失去了生命!”先生爱护乡邦文献胜过自己的生命,这种崇高品德,令人肃然起敬。解放后,这批保存在重庆歌乐山长达10多年的珍贵文物图书,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终于运回济南,完好地交给了山东人民。先生为保存吾东一脉文献,确实做了竭诚尽力,甚至损害自己的健康也在所不惜。先生抢救祖国文化遗产的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九辑并发表了《革命老人范明枢》、《抗战功臣万春圃》、《从举人到革命者——亓养斋生平》、《附录打不得九论》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