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人范明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155
颗粒名称: 革命老人范明枢
分类号: K827
页数: 34
页码: 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革命老人范明枢,包括了范老生平、范老在战前、范明枢在战时是一生事迹。
关键词: 山东 革命老人 范明枢

内容

范明枢,抗战之前无缘识荆。但是,我却久闻范老的名声。当范老任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时,我们沂水县的学生,争相奔赴二师投考。虽然当时青州有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沂水到青州又比去曲阜路程近,而且交通方便,但是,求学者竟舍近求远,想见对范老景仰之深。
  1938年,我跟刘民生同志参与沂水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工作,有幸得识范老。聆听教诲,令人敬佩。当时,72岁高龄的范老耳聪目明,志坚神健,毅然投身于战火之中,怎不教人肃然起敬,衷心钦佩!1939年,从筹建鲁南国民抗敌协会起,我就和范老朝夕相处,直到1947年范老逝世,对范老的高风亮节亲身感受,承蒙言传身教获益良多,音容笑貌时萦脑际。
  一、范老生平
  范明枢,山东泰安县(现泰安市)城里徐家花园人。原名范炳震,字明枢,后以字行。于1866年1月出生,1947年10月病逝,享年81岁。家庭虽不富裕,却是书香门第。范老才思敏捷,勤奋好学,早年于清末考中秀才。光绪25年(1899),考入泰山上书院,次年在上书院肄业,钻研古籍。1906年,去日本留学,专攻师范。学成回国,志在振兴教育事业,和邑人同榜庠生王退轩先生,在泰安创办劝学所、宣传所,还创办教育图书社、泰城小学等,为桑梓培养人才而进行文化教育活动。之后,去济南创办模范小学校。后又任教于曹州山东省立第六中学,讲授语文课(杨汉章任校长)。1919年,范老应聘任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监。1920年春,任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直到1927年年底。
  范老离开二师后,任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图书馆主任。
  1932年3月间,范老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以“进行赤化宣传”、“共产党嫌疑”等罪名逮捕入狱,后经冯玉祥将军营救使范老得以解除铁窗之苦,恢复人身自由。
  这时,范老虽然已是64岁高龄,但是却一时一刻也不肯消闲,去泰安城附近的山口村,找到老友姚新府和张兴圣等商量,共同集资,筹办山口村民众小学校,范老亲任校长,兼教甲班历史课。
  1933年,冯玉祥将军隐居泰山时,延请范老,拜为老师,为之讲授《左传》、《春秋》和《易经》等古籍。后来范老又受冯将军之托,为教育泰山周围穷苦人家子弟,创办武训小学15处。范老任总校长,领导这15处武训小学,广施教化,造福乡里。
  1937年“七·七”事变,范老不顾古稀高龄,毅然脱下长衫,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先是在泰安组织泰安抗敌后援会,支持抗日战争,接着成立泰安人民抗敌自卫军,开展武装斗争。这支人民抗敌自卫武装,后来成为有名的徂徕山起义的重要力量。
  1938年,泰安城被日军侵占后,范老从敌人的罗网中脱身,径往鲁南寻找党的组织。这时,中共山东省委已在鲁南广泛开展工作。以徂徕山起义为嚆矢,大力发展地方武装,组建地方工农青妇文等各种群众团体,开展工农业生产,开创文教事业,建设根据地,与敌伪进行坚决斗争。时国民党杂牌军六十九军石友三部,从徐州一带转进鲁南,分驻在莒县、沂水、蒙阴、新泰、莱芜等县。我党中央为团结六十九军共同抗战,派张友渔同志任六十九军政治部部长,形成较好的国共合作的政治局面。中共山东省委和六十九军政治部,团结广大爱国进步知识分子,共同组织鲁南抗敌工作团,进行抗日战争的宣传鼓动工作,还共同组织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做战时勤务工作。范老以72岁高龄,不辞辛苦,不避艰险,四处奔波,做宣传鼓动组织群众等工作。范老用巨幅白布,请人绘制抗日宣传图画,固定在独轮车上,载着简单行李,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组织行动起来的方式方法等等,获得广泛积极的反响。范老的苦口婆心和实际行动,博得革命老人的美誉。
  1938年底,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从鲁西转鲁北后又到鲁南,驻在沂水县东里店(现属沂源县)。在鲁村召开的军政会议上,范老向沈鸿烈提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等建议。沈鸿烈慑于范老的威望,当面满口答应,但是事后却又变卦,要求撤销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当时,中共山东省委从统战角度考虑,作出让步,暂停鲁南总动委会的日常活动。
  1939年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范老和李澄之、刘民生、张伯秋、梁竹航、杨希文、耿光波等同志,创建鲁南国民抗敌协会,广泛团结各阶层知识分子,共同抗日。还创建了国民抗敌自卫军,由梁竹航同志任司令员,李澄之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在八路军统一指挥下,抗击日本侵略军。同时,恢复了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工作,使鲁南抗日战争和根据地的建设,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40年七八月间,在中共山东分局领导下,先后在沂南县的青驼寺镇和孙祖镇等地,召开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联合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成为山东省人民的最高权力机关。范老当选为议长。马保三、刘民生当选为副议长。1945年成立山东省参议会,范老仍当选议长,马老、刘老仍当选副议长。常川驻会主持日常工作。1947年10月,范老因病在乐陵逝世,享年81岁。
  二、范老在战前
  范老热心教育事业,成就斐然可观,与当时的鞠思敏、于丹黻、王祝晨等被后人誉称为齐鲁四大教育家。1919年,范老应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聘请任学监。在“五四”运动爆发时,范老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反帝反封建的行动,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为济南学生运动的中心。在反动军警武力包围第一师范学校、封锁校门、禁止学生外出的严峻时刻,范老临危不惧,率先冲出校门,冲破武装军警包围圈,为学生打开了出路,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宣扬爱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二十一条卖国条约。范老这种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博得各界人士的崇敬和赞誉。
  1920年春,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熊观民仰慕范老学识声望,聘他任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范老以整顿学校、改革教育、培养人才、振兴民族为己任,不畏权势,摆脱封建势力的把持干扰,独立自主地办好学校,积极教育青年学生,爱国忧民,追求真理,关心政治,钻研学业,认真实践。治校八年,成绩显著。
  范老一到曲阜第二师范学校,就亲自制订“真、善、美”三字校训,镌刻在大木牌上,悬挂在学校大门口校名横额之下,使学生出入瞻仰,照此做人。范老很推崇“天下为公”的精神,常为学校师生阐述:“天下,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教导学生为国、为民、为公的远大志向。他还亲自书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挂在学校办公室的墙壁上,与师生共勉。
  范老教育自己的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人民。常用“吾不如老农”这样的话语,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常亲自带领学生劳动生产,如种菜、植树、养花、挖池。受他的影响,学生都养成积极参加建校劳动的优良习惯。校园里处处是成行的树木、菜圃和花畦。学校的污水池改造成了鱼池藕塘。芜杂的校院变成了优美的花苑。
  范老还经常教导学生,要“养吾浩然之气,锤炼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范老秉性恬淡,生活艰苦朴素。在曲阜二师住校八年,一直在学生食堂就餐。趁共同吃饭时间,与学生交谈。讲些做人和做学问的哲理。他严以律己,公私分明,从不假公济私,从不以权谋私。除领取应领的薪俸外,从不动用公家分毫,成为清正廉洁的楷模。范老纯正无邪的思想言行,感染力强,受其影响,学生大都养成言行正派、追求进步、诚实吃苦、不尚吃穿、治学谨严的优良品格。当时,整个校园,朝气蓬勃,一派淳朴风气。
  范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五四”运动倡导的新文化精神。注意用新思想教育学生。为此,专门聘请具有革新思想的进步教员,以熏陶学生。范老认为进步图书是学生的精神食粮,图书馆是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的宝库。特意聘请得力人员,如胶东籍早期共产党员辛成智等任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并不顾当局的禁令,大量购进“五四”运动后出版的新书刊,供师生阅读。范老还支持学生集资创办“黎明书社”,专门介绍购售进步书刊。学生刻苦阅读进步书籍,形成风气。对《共产党宣言》、《向导》、《新青年》等刊物,争相阅读。李大钊、鲁迅、瞿秋白等人的著作,广为流传,革命思想日浓,民主气氛弥漫。康有为、梁启超、梁漱溟等名家学者,都纷来二师讲演。时人谓“具有新思想之人士,除省立二师外,殊不多见”。二师乃成为曲阜进步势力的中心。博得“红二师”之美称。
  “红二师”引起国共两党的注意。1922年早期共产党员王尽美到二师开展工作。1925年共产党又派杨荫鸿、张观成以学生身份到二师活动,并与辛成智组成共产党小组。不久,成立中共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支部,共产党员发展到20多人,马守禹为党支部负责人。1924年,国共两党实行合作,发动第一次大革命,国民党在曲阜也开展活动。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张维中到二师发展了一部分国民党员。1925年7月,早期中共党员王尽美、邓恩铭参与组织并任执行委员的中国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成立。是年秋,省党部直辖的曲阜区分部在二师成立。国民党员发展到30人(多数是学生)。这时,二师便成为国共两党在曲阜活动的中心。
  范老对国共两党成员在二师的活动措置得当。凡是反帝反封建、有利民族解放、有利于革命事业的一切活动,范老都给子支持。这时,在中共党的领导和范老的支持下,二师学生运动深入开展起来。国内重大政治斗争,在二师都有反应。如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二师学生停课半月,上街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抵制日货,声援工人斗争。1926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还在二师校内组织学生演讲会,王毓诠讲《共产主义ABC》。蒋连萼等人讲“学生怎样读书救国”。演讲会公开宣传马列主义、反帝救国,对广大师生树立共产主义思想,起了启蒙作用。二师教导主任左宗干始终参加学生的讲演活动。二师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校内革命气氛非常浓厚。大革命高潮到来时,一些共产党员学生投笔从戍,南下考入黄埔军校,如张观成就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范老在二师采用导师制,由教员分担各班训育教导责任。1920—1922年,沿袭旧四年制,一年预科、三年本科。1923年,进行改革,施行新制,前后师各三年,共六年。前师招收高小毕业生,学习三年,成绩合格,自然升入后师。后师自1924年起,分文理两科。
  范老在任二师校长期间,领导分工明确,教学管理严格,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学校设教务、训育、庶务三处。教务主任左宗干、训育主任袁厚庵,都是山东优级师范毕业。对学校管理、思想教育都有丰富经验。庶务员车宗鲁手勤、腿勤、嘴勤。工作任劳任怨深受学生欢迎。
  范老在二师期间,办学突出两个特点:一是牢牢把握师范的宗旨,培养合格的初等教育师资和教育行政人员;二是引导学生手脑并用,重视实践。范老要求学生不仅学好国文、数理、英文等主要课程,其他课程也要学好。否则不能毕业。范老还很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二师专门辟有宽阔的操场,备有各种运动器械,要求学生不但体育好,而且能掌握各项体育活动的规则,能在体育场上指挥。因此,二师体育运动,在全省师范学校中,名列前茅。
  范老在二师一贯要求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采。各科都按年级建立学习会、研究会,两会经常举办演讲会。两会评选出的优秀文章、诗歌、讲演词等,登在校刊上,供全校师生阅读,还定期集中印刷成册。二师的文艺活动也非常活跃。每年演一二次大戏,节日期间招待各界人士,还邀请广大群众来校欣赏节目,影响极作。
  范老参加了蔡元培先生组织的“中华教育改革会”。该会曾在二师礼堂开过“中华教育改革年会”。范老深受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学术上主张“兼容并包”。既反对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又不一律排斥古文化,包括孔子思想。“兼容并包”的主张,也是范老聘任教员的一个原则。当时,教员均由校长聘请,半年一聘,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延揽入校任教。
  范老对教师十分尊重。每次路遇教师,一定主动立在道左,坚持让教师先走。与教师同桌共餐,总是让教师先坐。在范老带动下,二师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范老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每周听一次课,及时总结指导。对敷衍教学者,严厉批评,甚至解聘。因此,二师师资队伍素质较强。为了逐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范老还经常请一些国内外名流、学者、专家、教授来校讲演。
  范老领导的二师教学质量越来越好,慕名考学的愈来愈多。每年报考二师的学生不下千人,约合30人取一名。所以,被录取的新生,都是各地高小学校毕业生中之佼佼者。加上优良教师认真教诲,二师学生学业踏实不言而喻。
  范老在二师还采取学生自我管理民主制。建立学生自治会。既协助学校处理学生事务,又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范老还主持创作二师校歌,制作校徽,兴办平民夜校。平民夜校,由高年级学生任教,不仅教文化,还讲时事,启发人民觉醒,培养社会进步力量,也是学生的教学实习。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二师形势逐步恶化。二师国民党有派头目,把持了国民党曲阜县党部,进行“清党”,20多名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员被开除。右派国民党员还勾结张宗昌军阀政府迫害共产党员。以致有的学生退学,有的学生转往外地,环境急剧恶化,进步力量受挫,革命处于低潮。范老对此义愤填膺,进行了积极的斗争,然而无力扭转危局。于1927年底,范老愤而辞职。范老虽然离开二师,但是,范老八年的辛苦经营,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和汗水,浇灌出来的优良校风,革命传统,延续无穷。
  范老于1931年,应聘到济南乡村师范任图书馆主任。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高尚人格,正义精神,革命情操和进步思想言行,感染着济南乡村师范学校的青年学子。姚仲明、赵健民、董琰等同志,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都受范老的熏陶。范老多方购买进步书刊,介绍给学生阅读。如《共产党宣言》、《向导》、《新青年》、《现代世界观》、《莫斯科印象记》等等,充满图书馆的书架。范老工作积极负责,热情诚恳。特别对青年学生,爱护备至。对向他请教的,总是尽其所知,倾其所有,无保留地给予满意的回答。到图书馆阅读图书的人总是川流不断。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举国震惊。济南乡村师范学校的学生召开声讨大会,学生会主席刘开濬主持会议致简短开场白后,范老登台讲话。他虽然是65岁老人,但是,精神抖擞,声音宏亮。他在讲话中,疾言厉色,怒斥日寇的侵略野心,呼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奋发抗御外侮。并引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以民族大义激励人心。他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讲话,句句扣人心弦,激发着人们奋起抗日的热情。
  1932年3月23日凌晨4时左右,韩复榘派遣大批捕共队(是中国青年党头目曾琦来山东济南,纵恿韩复榘组建起来的。以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为专业),大量逮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以“进行赤化宣传”,“共产党嫌疑”的“罪名”,给范老扣上重型手铐投进了监狱。同时被逮捕的还有40多个学生。范老一进阴暗潮湿肮脏混乱的监狱,看到了徐步云同志(陶钝),徐步云同志感叹地说:“范先生这么大年纪,也受这样的苦,我非常难过。”范老那时却回答:“你别那样说,我能同这些青年一起过过这样的生活,这是我的光荣!”全监的青年听了都非常感动。范老沉默了一回儿,又以凝重的口气自言自语地说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夜里,12个人睡在狭隘的斗室里,象沙丁鱼一样排列起来。室外不时传呼“犯人”的名字,头两个字很短促,后一个字高声漫长,特别尖锐,和枭鸟的叫声一样难听。脚镣锒铛声响,从另一间里传出来,向着外边走去,越听越远。当想到这些人要受毒刑,或被残害时,范老悲愤填膺常常深深地叹气。特务们估摸透了范老的脾性,就在精神上折磨他。当讯问范老时,特务们把范老在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图书馆读书时所做的笔记作为共产党的证据。范老词严义正地予以驳斥。特务们对他无可奈何,就想方设法折腾他。把济南乡村师范学校的青年学生提了来,要他们证明范老是共产党员。青年学生理所当然地不胡乱指证。特务们用鞭子、棍子毒打青年学生,打得血肉模糊。起初还听到叫喊,以后打得声息微弱了,放下来苏醒了再打。让范老在一旁看着,使其精神上受痛苦。范老几次同他们争辩,要求不要打无辜的青年学生。回到监房,范老因受刺激太厉害,长时间恍恍忽忽。他清醒时对同志们说:“我站了4个钟头,看这些青年学生们挨打,每一鞭子、每一棍子,都打在我的心上。我想还不如打我,那样,我受的痛苦或许轻些。”
  范老入狱后,他的女婿鲁庆藩急忙到泰安县衙,约请老同事刘竹斋,一块去见老上司,当时的县长周伯锽,恳请设法为范老解脱。周很为难地表示:对范老的事,他应当尽心。但是,他人微言轻,不敢直接向韩复榘为范老求情。因为韩很仇视共产党,弄不好,会使事情更糟。周平时很尊敬范老为人,对范老66岁高龄,身陷囹圄,深表同情。乃提议由他转请息影泰山,好学爱才敬老的冯玉祥将军出面营救,比较有把握。因为韩是冯的老部下,韩虽叛冯投蒋,然而仍有旧谊。只要冯开口,韩不会拒绝。
  周伯锽第二天一早就驰往泰山普照寺,求见冯玉祥将军。详细陈述范老的高尚道德品质,强烈的爱国热情,博古通今的学问,以及现在韩复榘以“进行赤化宣传”、“共产党嫌疑”,将范老逮捕入狱、遭受折磨等等情况,请冯先生予以营救。
  同时,泰山普照寺住持僧义澄,也很钦仰范老为人。听说无端被韩复榘关进监狱,受苦受难,愤愤不平。此时也向冯玉祥将军进言,赞扬范老的渊博学识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美德。冯玉祥将军听了这些说辞,对范老深表敬仰和同情,对范老系狱受刑很是气忿,慷慨允诺营救范老出狱,当即亲笔给韩复榘写信,信中有这样的话:“你治理下的山东省,66岁的老人,当共产党治罪、那还了得,快快放出来!”(应周立锽的要求,信中不涉及周的名字)信写好,命孙营附持赴济南。次日,孙营附返回泰安,报告说:“韩主席说没有范先生啊!”冯玉祥将军听了,非常恼火。立即给韩复榘打电话,劈头就说:“省主席大人,我冯玉祥跟你要个人!”韩复榘虽然背叛了冯玉祥将军,却仍然表示尊敬。便很客气地问:“冯先生,你要什么人呀?只管说嘛!”冯说:“泰安人,叫范明枢,听说叫你们抓起来了。我要保他出狱。”韩复榘下令抓的人很多,有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范老是政治要犯,冯将军提出保释,感到为难。但他深知冯将军的脾气,也不想为了一位教书先生得罪冯将军。第二天,韩就宣布释放范老。在被释放时,一块蹲监狱的难友,主要是济南乡村师范学校被捕的学生,知道范老将恢复自由,大家都很高兴。然而,范老却感到悽怆。因为他亲眼看到这些青年学生,还在蹲牢房,受折磨深感难过。不胜慨叹地说:“光我自己出去有什么用?!只要我有一口气,我不会忘记了你们。”
  范老出狱后,本想立即面见冯将军致谢,但是因冯当时忙于军事,未果。1933年5月,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触怒了顽固执行“先安内而后攘外”错误政策的蒋介石,以高压手段强迫冯将军停止抗日。冯将军忿而辞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职务,隐居泰山,埋头读书。
  冯将军在泰山读书期间,除聘请专家、学者、教授为他讲专门知识外,还学书法、绘画。采纳北京大学马列主义经济学教授陈豹隐的建议,成立“研究室”。该室的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冯将军本人的学习。“研究室”的成员,多是山陈豹隐教授介绍来的北京各大学毕业的优秀学生。他们给冯将军讲《政治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国际政治》、《辩证唯物论》以及《物理》、《化学》、《地理》、《文学》等课程。每一两周还组织一次讨论当时的国际形势或者某些专题的座谈会。冯将军象小学生一样,按时上课,按时到会。
  但是,冯将军对这些学习并不满足。还想学习《经》、《史》,钻研中国古籍。普照寺住持义澄和尚,了解冯将军这一心思,趁机向冯将军进言:“范明枢先生,早就要来晋见冯将军,感谢营救他出狱的恩德。”冯将军很高兴地说:“早想求教。他不必致谢,我倒急于拜师。”义澄和尚立即告知范老,并约定了会晤时间、地点。届时,义澄和尚在普照寺一品大夫松树下,摆了一张小桌,沏了一壶茶,范老见到冯将军,表示谢意。冯将军很风趣地说:“你因为宣传抗战坐了监,我因为抗击日寇下了野,咱们是同病相怜嘛!”范老说:“先生组织同盟军,抗日救国,顺民心,合民意,所以,连战皆捷,如不是……”冯将军打断范老的话,说:“咱们今天不谈论抗日,因为如今谈抗日,是有罪的喽!”
  在交谈中,冯将军见范老出语不凡,应对敏捷,就问“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范老答:“我读的是私塾,清末考中秀才,后曾赴日留学。”冯将军说:“我是穷苦人出身,小时候,只上了两年学,从年轻就当兵,后来当了军官,觉得文化重要了,就请人教我学点文化。久慕先生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桃李遍山东,如不嫌弃,我想拜你为师,在我这里住下,教我学些古代文史。”范老说:“教书倒是我的本行,可是没教过你这么大官职的学生啊!我不敢当。”冯将军说:“我这个学生好教,保证规矩,听老师的话。”范老说:“愿为将军效微薄之力。”这时,冯将军肃然起立,向范老鞠了一个躬,说:“范先生,从今天起,你便是我的先生,我就是你的学生。”范老连忙站起来,说:“不敢当,冯将军,你是十万大军统帅,我乃一区区教书先生,实在难当啊!”冯将军说:“范先生:有道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我冯玉祥是个武人,12岁从军,50岁求学,己深感不足,先生博学,还望先生教诲。”从此,范老便住在冯将军这里,专给冯将军讲《春秋》、《左传》、《易经》等等。两人半师半友,十分投契,结下了深厚情谊。
  范老在青年时期,就熟读《经》、《史》。直到任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时,仍然常常背诵抄录,并在抄本书眉上,写有简明评语,如“理明语透”、“各有至理,可参究之”等等。据范老的好友姚新府说,范老为了给冯玉祥将军讲好《经》、《史》,事前作了充分准备。除熟读背诵外,并用白话写了《左传》部分篇章的译文。还把天津《益世报》上有关讲解《左传》的内容,剪贴成册,做为参考。范老在给冯将军讲课时,总是先简要介绍文章的概要,随后,结合政治、军事,向冯将军讲述古代政治斗争和治军的经验教训。冯将军听课时总是用心听,并认真思考。他每听完一篇历史故事,必定发表他的心得体会。后来,冯将军把范老为他讲课所记的心得体会,汇集出版了《冯玉祥读春秋左传片记》一书。
  一次范老到武训小学第四分校视察时,对该校教师范继陶说:“我读书一辈子,教书大半生。在给冯玉祥将军讲《春秋》、《左传》时,每讲完一段,冯将军即加以复述和解释。比我讲的还明自、透彻。并结合国计民生实际。冯将军真是大将才!”
  冯玉祥将军,第二次息泰山后,注意到山民生活贫困,没有学校,贫苦子弟不能读书,文化落后。为使山区青少年有读书的机会,学习抗日道理和科学文化知识,于1933年冬,冯将军委托其夫人李德全主办,副营长孙继颜协助,在普照寺西隅的三间草房内创办了第一处小学。1934年春,冯将军为了使更多的泰山周围贫困子弟有上学的机会,设想扩充小学校,便在范老为他讲课告一段落的时候,和范老商量,更多地发展小学校,以扩大教育面,要求范老肩负扩展小学的重任。范老不顾年老力衰,慨然应允。以范老的社会地位,在教育界的声望博得各界人士广泛的响应和支持,很快就顺利地解决了师资校舍等问题。不久,泰山小学校兴办起15处。还在第一分校(王家庄子)增设了高小班。冯将军和范老商量,这些小学定名泰山武训小学校。设泰山武训小学总校,聘请范老为总校校长。下辖15处分校,统由范老领导。
  在范老、冯将军办学思想指导下,特别是在范老精心筹划下,泰山武训小学校,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形式。由总校领导分校,总校除校长外,设一名副校长,兼管教务工作,设一名总会计,负责学校修建,教具设备和经费开支。办学经费,由冯将军和范老筹集和募捐。为扩大经费来源,总校实行半工半读,由冯将军出资,提倡各分校购置校产,种植苹果、柿子、桃树等等。发展经济园林,建立木、石、铁、编织等小型工厂,以增加学校收入,解决贫困学生的部分费用。对教师,除每月发给工资外,还发办公费和柴菜费(对任职时间长的教师,还发给被、褥、蚊帐和雨具等)。对学生一律不收学杂费。学校供给课本和学习用品,对家庭困难很大的学生,每年发给一身单衣、或发棉衣和煎饼费(最多的每月三元)。每6名学生,发给一个搪瓷脸盆。还定期发给学生毛巾、肥皂。
  泰山武训小学校设置课程,注意文化知识课、技术课和政治教育课。各校教师主要教国语、算术、历史、自然常识(采用普通小学课本)等课。唱歌、图画、劳作等科的教师,都在总校,各分校选拔年龄较大的学生,到总校分别学习上述科目,回分校再教其他学生。这样,培养“小先生”,采取“兵教兵”的办法。对“小先生”每月发给3元钱的补助费。体操课和武术课,由冯将军的卫队派专人教。政治教育课,用自编自印的课本,内有冯将军撰写的文章和歌谣,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形象,有宣传抗日的,有鼓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也有孝敬长老等方面的。
  泰山武训小学校,除实行“四二”分段制(初级4年、高级2年)外,并接受了陶行知的建议,试行半工半读的学制,课程设置和毕业年限另有规定。平时,各分校按总校的教学计划,自行安排教学和成绩考核。每学期末举行统考,总校统一出试题,组织各分校教师监考、阅卷和汇总成绩,张榜公布。泰山武训小学的教学设备很好,在总校设有“泰山陈列馆”,内有植物标本室、理化室、生理卫生室,图书馆,馆内各种实验仪器也比较齐全。
  冯将军和范校长经常到各分校检查指导工作。冯将军给范校长配了一辆人力车,范校长到各分校检查工作时,自己放个空茶叶篓子在车上,内装煎饼、咸菜,在分校吃饭时喝白开水、吃煎饼、咸菜。冯将军有时偕夫人李德全到学校检查工作,也是只喝自开水,不准其他招待。冯将军和范校长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给泰山武训小学师生以很大教育。
  16处分校按地区分片编为几个营,每月举行一次检阅,检阅时,由营负责人(冯将军卫队中有专人担任)检阅操法、武术、精神等内容。总检阅时,各分校师生都到总校集合,冯将军或范校长到场讲话。总检阅完结时,学生会餐一顿。
  泰山武训小学,每星期一举行一次周会,每星期六下午举行一次校会。每年寒假期间,还组织教师训练班,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时事等。以上这些活动,都由范校长主办。冯将军有时也到场讲话。
  根据范校长的工作能力和繁重的任务,冯将军决定每月发给范校长100元的工资,范校长不同意。冯将军说:“你十多年前就是高师校长,你现有的教育工作能力,满能胜任大学校长。目前大学校长的月工资一般是100元。”范校长说:“泰山武训小学的经费是你筹集和募捐的,我对学校只有办好的义务,没有从中取得高工资的权力。”尽管范老坚持义务办学,但学校总会计还是每月照发工资给他。范校长要求减少所发工资数目,并把这工资储蓄起来。约一年后,他用积蓄的工资,在总校附近买了几亩山地,作为学校的试验园林,除在园内栽植果树外,并建了几间房屋,供总校和校长办公使用。
  冯玉祥将军,本来就尊师重教,在范老师给他讲《春秋·左传》期间,每天迎师上山,送师下山。经过办泰山武训小学,冯将军看到范老师更多的优良品质和崇高思想,对之更加尊敬和器重。1936年10月底,冯将军将去南京离别泰山前,叮嘱范校长继续办好泰山武训小学,提高山区文化水平,培养建国人材。冯将军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后,邀请范校长和教师到南京参观。1937年4月,范校长率领泰山武训小学全体教师到达南京,冯将军热情接待,并亲自带领范老师等一行,参观了辛亥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子女学校、中央博物馆、中央大学和南京化肥厂、蚕丝改良所、农场等单位,在参观结束临别的时候,冯将军恳切地对范校长和教师们说:“你们回去好好地教书,把学生培养成抗日建国的栋梁之才。到那时,我冯玉祥真得五体投地地谢谢你们。”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军兴,泰山武训小学的师生,有许多人参加了抗日战争,并且有很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革命烈士,如鲁宝琪、马子刚、齐传石、史传江、郑春海、燕仁、王树生等等。冯玉祥将军、范老明枢校长,为创办泰山武训小学,费了心血,流了汗水。为国家民族培育抗日和建设人才的夙愿,历史使之成为现实。冯将军之墓,范老之冢,都在泰山之阳,处于泰山武训小学旧址之间。九泉有知,当亦欣慰!
  三、范明枢在战时
  (一)创建泰安抗敌组织
  1936年夏,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范老被选为该会执行委员。抗战爆发后,当时国民党的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率十万大军,不战而逃,溃退出山东。敌人长驱直入,战火燃遍齐鲁锦绣河山。范老不顾71岁高龄,亲自组建泰安各界抗敌救援会,泰安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自己亲任主任委员,还组建泰安抗日自卫团,积极从事抗日救国的活动。还亲自撰写了抗日救国的宣传材料。并到处发表演说,为抗日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1938年7月7日,泰安县各界代表和群众,在泰安县西麻塔村召开的“抗日周年”纪念大会上,范老面对遭受日军蹂躏的父老乡亲,慷慨陈词。动员团结抗日,保国卫家。范老带头跪倒在坚硬的鹅卵石上,领导众人宣誓,表达誓死抗战到底的决心。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正在宣誓之际,邻近起火,人声鼎沸,疑是日军来袭,范老的好友朱玉干、姚新府等劝范老转移。范老却反而劝他隐蔽,坚持自己留下来,此事虽属误会,但可见范老先人后己,临危不惧的崇高精神。
  (二)参与鲁南抗敌工作团
  中共山东省委(当时黎玉同志任省委书记),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于1938年元旦,领导徂徕山武装起义,大刀阔斧地开辟并建立鲁南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创建山东纵队,成立山东纵队指挥部。张经武同志任总指挥,黎玉同志任政治委员,王建安同志任副总指挥(后来张经武同志调中共中央任职,实际上是王建安同志指挥纵队),江华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同年夏,当时还在抗日的石友三率其所部第十兵团,六十九军,以及高树勋任军长的新六军,奉命从徐州一带转进鲁南山区。其指挥机关及部队分驻新泰、莱芜、莒县、沂水、蒙阴等地。中共中央派张友渔同志任六十九军政治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稍后改为中共山东分局),与张友渔同志密切联系,团结发动地方抗日爱国民主进步人士,建立地方抗日群众组织,成立鲁南抗敌工作团,开展地方抗日工作。范老和李澄之、梁竹航、杨希文、耿光波、田佩之等同志,都参与其事,做了大量工作。这些知识分子,赞成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执行我党关于团结广大人民,普遍发动群众,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主张和政策。都自觉自愿地追随我党,致力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
  (三)参与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
  1938年8月,为了适应抗日战时勤务工作,在鲁南抗敌工作团的基础上,扩大成立了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名义上是由新六军军长高树勋任主任委员,实际上是由范老负责。田佩之同志任秘书。组织部长是六十九军政治部的张克威同志(中共党员)、副部长是郭子化同志(中共山东分局统战部长)。武装部长是梁竹航同志。宣传部长是李澄之同志,副部长是杨希文同志。后勤部长是耿光波同志。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后,推动建立鲁南各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贯彻执行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发动群众,团结抗战,宣传国共合作,抵制国民党政府压制群众,限共反共,制造磨擦的反动政策。
  范老在鲁南,不顾年老体弱,不辞辛苦劳累,除到各县推动建立动委会外,还参加具体的抗日工作。他用一条被单那么大的双幅漂白细布,请鲁迅艺术学校的同志画了两幅彩色宣传画,揭露敌人凶残暴虐兽行。用独轮小车推着到乡村和集市上去宣传,范老就站在画前面,揭露敌人的罪恶,阐述抗日战争的必要,鼓舞群众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激励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他强烈的爱国热情,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着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打动了围观听讲的群众。对激发鲁南地方群众的抗日热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1939年初,鲁南抗敌工作团和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坦埠(现属沂源县)开会,推选范老等三位委员为代表,赴国民党山东省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在鲁村(现在也属沂源县)召开的军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范老提出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张,以及军事、政治、经济、民运等四方面的具体措施。沈鸿烈对范老所提建议表示全部接受。在军政会议闭幕时,作了恳切的致词。介绍参加抗战工作的经验,说明鲁南抗战工作团、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抗战必胜表示了极大信心。年逾七旬的范老,对抗战工作,不辞辛劳,不避艰险,受到各方面的崇敬。可是别有用心的沈鸿烈到了东里店之后,便翻脸不认账,硬要撤销鲁南抗敌工作团和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沈是在团结抗战,还是在分裂抗战,他自己的行为,做了清楚的说明。
  (四)参与鲁南国民抗敌协会
  1939年春,国民党军统系的秦启荣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太河事件,惨杀我几百名抗日干部。强迫我撤销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停发经费,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迫使以李澄之同志为校长的山东省第四联合中学解散。说鲁南动委会,省四联中,都是共产党活动的场所。所以不容许存在。同年夏,日本侵略军发动鲁南“大扫荡”,沈鸿烈党政军一伙作鸟兽散。范明枢、刘民生、张伯秋和李澄之、梁竹航、彭畏三、耿光波、冯基民、路雨亭、杨云阶、杨希文等同志,在中共山东分局领导下,创建鲁南国民抗敌协会。还组建了以梁竹航同志为司令员的国民抗敌自卫军,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指导下,奋力作战。同时,恢复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活动,在中共山东分局领导下,万众一心,戮力协作,坚持团结进步,坚持山东敌后抗日战争,建设山东抗日根据地。
  (五)主持山东省宪政促进会
  1940年春,成立山东省宪政促进会,范老被推选为会长,李澄之为秘书长。范老对国民党及其政府不讲民主,深恶痛绝。严正批评国民党及其政府不实行宪政。制定了一个《五五宪法》(草案),即使极不完善,也从未打算实施。所以,号召大家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促使国民党及其政府实行宪政。在范老的影响下,在山东省宪政促进会的推动下,省各界和各地宪政促进会相继成立。一时形成了促进民主的浓厚风气。1940年秋,促进宪政提到了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联合大会的议程。1944年,在范老亲自主持下,又召开了一次山东各界宪政问题座谈会。李澄之秘书长作了山东宪政运动情况的报告。刘民生、谷牧同志等17人发了言。会后由王清廉、靳星五整理成《座谈会纪要》。
  (六)当选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议长
  1940年7月26日,在中共山东分局领导下,召开了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联合大会。选举成立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同时,还建立了各群众团体省的领导机构。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感到我党政军民在敌后坚持抗战,日益发展壮大的严重威胁。乃回师向我根据地疯狂“扫荡”,实行武力摧残破坏,推行所谓“强化治安”妄图消灭我根据地。敌后抗战形成了“扫荡”反“扫荡”、“蚕食”反“蚕食”的新时期。而国民党的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消极抗战。坚持反共反人民的行径,委派各地的所谓“专员”、“县长”,建立其统治体系。而对抗战表现消极。敌人则乘机诱降,从而使山东抗战局面更加复杂艰巨。因此,我山东抗日军民,在我党领导下,迫切要求在工作上有一个大的整顿的转变。对抗日战争三年来各方面的工作,必须总结提高,建立山东全省性人民自己的政权。这样,把我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地方政府的法规和措施,以保障我党政军民在敌后抗战斗争中所取得的成果。并领导全省工农业生产,推行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等各项事业,大力支援抗战武装部队的发展壮大,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夺取最后胜利。为此,召开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联合大会,具有重大意义。
  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联合会,在蒙山脚下青驼寺镇(属沂南县)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有山东初选“国大”代表,各地区的工农青妇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大会筹备会负责人中共山东分局秘书长霍士廉同志宣布大会开幕。在热烈掌声中范老致开幕词,然后。大会根据主席团提出的议程依次进行。
  首先,复选出席国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当年国民党中央筹备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他们所谓的国大,“七·七”事变前,因全国人民反对,未能召开。此时,他们又要筹备召开,仍以1936年选的国大代表为基础,由他们任意指定补充。那些代表根本没有代表人民的资格。这次联合大会代表山东3800万人民郑重声明,否认那些代表的资格。由各地区初选国大代表150人,经联合大会投票复选山东出席国民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范明枢等61人,候补代表21人。选举结果,立即电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经代表投票选举,当选参议员81人。计有范明枢、马保三、刘民生、李澄之、耿光波、梁竹航、杨希文、张伯秋等。候补参议员26人。选举之后,当即举行第一次省临时会全体会议,选举范明枢为议长,马保三、刘民生为副议长。议长、副议长率同全体参议员宣誓就职。审议通过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提出的《山东战时施政纲领》。选举结果,当即电告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及其山东省政府。并要求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立即到省临参会报告工作。
  再次,选举成立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省战工会)。为了加强和推动全山东政权的建设与发展,联合大会代表一致要求建立山东省的抗日民主政权,经过热烈讨论,为了给国民党山东政府留一个机会,争取他们能幡然侮悟,放弃其反共和消极抗日的态度,继续留在抗日阵营之内,我们所成立的山东省抗日民主政权,暂定名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选出黎玉、李澄之、张伯秋、梁竹航、耿光波、杨希文等23人为委员。黎玉为首席组长(后改为主任委员)、李澄之为副首席组长(后改为副主任委员)。
  又次,联合大会还分别通过了山东省各群众团体的组织章程和工作纲领,并分别选举成立省的领导机关,这些省领导机关是:1、山东省民众动员委员会常委17人。2、山东省各界救国总会,执委23人。3、山东省职工抗日联合总会,执委27人。4、山东省农民救国会,执委21人。5、山东省青年救国总会,执委29人。6、山东省妇女救国总会,执委27人。7、山东省文化界救国协会,执委25人。
  联合大会选举成立了省临参会、省战工会,讨论通过省临参会组织条例、省战工会组织大纲、山东省施政纲领。把党的政策体现于这一纲领之中。这对全省各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起着重大作用。
  (七)主持山东省临参会、省参议会工作
  山东省临时参议会,一致选举范明枢、马保三、刘民生、李澄之、张伯秋、梁竹航、耿光波、杨希文等同志为驻会委员,常川驻会工作。1945年秋,经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全体参议员会议决议,改称山东省临时参议会为山东省参议会。原议长、副议长和驻会委员全部当选,继续执行任务。
  从1940年开始,到1947年范老逝世,在这漫长的7年间,在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在与敌伪顽错综复杂曲折残酷的斗争中,山东省临参会、山东省参议会,一直在范老议长亲自主持下,在马老、刘老两副议长大力协助、以及全体驻会委员的通力合作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共制订颁布重要条例76件,其他重要函电多件。所有这一切,对山东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监督政府机关工作,以及实行法制建设,都起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出色的工作,不但使山东省3800万人民身受其惠,而且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评价。毛泽东主席驰电赞扬:“坚持敌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为民族伸正气,为全国作榜样,凡属国人,莫不钦佩。”
  (八)痛斥卖国贼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五个年头。也是成败利钝最严峻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当局掀起反共高潮。是年初,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皖南事件,屠杀我成千的新四军抗日将士。噩耗传来,范老义愤填膺,悲痛欲绝。
  1941年1月24日,在省级机关驻地召开有三千多人参加的山东各界声援新四军大会,范老亲临会场,向死难烈士致祭,敬献花圈。大会开始,范老昂然起立,双目炯炯,发出庄严的声音:“这次陷害忠良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抗战以来,最使我痛心的事。这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因为抗战是大家的事,亡了国,谁都逃不了要做亡国奴的命运……我们能轻易让少数反共顽固派卖掉整个抗战吗?我们能让这些奸贼来残杀优秀人民的性命吗?我们坚决反对!真理是不能泯灭的。”
  范老发自内心的每一句话,都给大家一份力量,一份勇气,使大家清楚地认识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和阴险狠毒用心。更加明确深信为了抗日战争的前途,必须与反共顽固派斗争到底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九)光荣入党
  1945年,范老已是79周岁高龄。但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己”,依然精神振奋,宵旰勤劳。为党的事业,为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不遗余力地忘我工作。当时,在革命阵营中,都一致尊范老为“抗日老英雄”、“革命老人”。
  然而,范老并不以此为满足。年龄虽老,壮志犹存,争取上进,从未忘怀。一生寻求真理,并为正义而斗争。在抗日战争,建设根据地的过程中,一直在党的领导之下,做到无私奉献。虽然以身心许党,但未加入党的组织,总以为终身憾事。是年春,范老已考虑成熟,决心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按组织手续,一丝不苟地亲自撰写《自传》、《入党申请书》递交中共山东分局,转报中央。同年6月17日,经中央批准范老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革命一生的老人,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范老思想经历发展的必然结果。范老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奋发向上的楷模。当时,延安的《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我党和人民的光荣》为题,作了热情洋溢的长篇报道。还发表了专题文章,把范老入党、和法国著名科学家72岁的朗之万加入法共,美国作家74岁的德塞加入美共相媲美。
  中共山东分局,在赞扬范老一生的革命功勋时指出:“你的生活与共产主义事业早已密切地结合。你曾为这个伟大的人类解放事业,遭受过反革命的摧残与压迫,可是你不屈不挠地为真理而排除万难,坚持不懈,表现了崇高的品质。”
  范老在获悉中共中央批准他入党的喜讯,接到中共山东分局的复文以后,反复诵读,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向新华社记者发表感想:“我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乃完成了毕生的夙愿。无限荣幸愉快、兴奋之情,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并表示:“虽因年迈力衰,已难能为党的事业更多努力,唯一息尚存,必当奋斗到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十)两次祝寿
  我们一致不对老年人举行祝寿仪式,唯对范老例外。人们都怀着特别崇敬的特殊感情,为范老举行过两次祝寿活动:一次是1941年;一次是1946年。
  范老在1941年,已届75周岁。身体健壮、精神旺盛。出于对范老爱慕尊敬的心情,是年1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驻会委员会,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大众日报社等联合发起为范老祝寿。布置了俭朴庄重的寿堂。范老高高兴兴地在寿堂中,接受同志们的祝贺!范老和每位来庆寿的同志握手,表示谢意,让座、递茶、让吃长生果。范老健步往来,情真意切,笑容可掬,感染着大家,参加祝寿的各界代表60多人,热烈的掌声持续不断。大家一致向抗战寿星致敬。马保三副议长代表大家致庆寿词。抗敌协会代表李澄之同志,报告抗战老人生平奋斗史,充分肯定范老的战斗精神。范老也在寿堂上追述了往事,给大家以很多哲理启示。
  范老用深沉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语调说:“天地间事,应早加上心。要知道在世界中生活,如唐僧取经,洞洞出妖精,险恶四伏。有许多事,赶到发觉了,也就糟踏坏了。人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定正确方向,努力干,最终是成功的多,失败的少”。范老一席话,鼓舞着每一位与会的同志。
  1946年,范老80周岁大寿,适逢农历春节期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节日,大家都兴高采烈,衷心为范老祝寿。当时,中共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军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山东省参议会、山东省军区以及各群众团体省的领导机关,都驻在山东省临时省会——临沂县城。这些领导机关的同志和干部群众数百人,在山东省政府的大礼堂,为范老祝寿。寿堂布置得庄严隆重,陈毅将军、罗炳辉将军等亲自到会祝贺,并在大会上致贺词,高度评价范老是革命老人,赞扬范老抗战和建设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号召同志们都要学习范老积极革命的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奋学习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范老很谦逊地致答词,一切归功于党的领导,对领导同志和广大干群为他热情祝寿,表示衷心感谢。
  (十一)与世长辞
  1946年,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撕毁《停战协定》,掀起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山东省参议会和山东省政府等机关,从临沂县城转移。1947年,为反击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领导机关决定省参议会的几位革命老人转驻渤海区乐陵县,范明枢、马保三、刘民生、张伯秋等均在其行。范老由于年老力衰,加之鞍马劳顿,病魔侵袭,医药罔效,不幸于1947年10月2日,在乐陵县与世长辞,享年81周岁。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司令部、山东省参议会、山东省政府发出唁电。由陈毅、张云逸、黎玉、马保三、刘民生、张伯秋、袁也烈、景晓村、李植庭、李人风、于勋臣等同志,组成治丧委员会,在乐陵县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马保三同志主持大会,刘民生同志致悼词。
  根据范老的遗言,于1950年12月,将范老灵柩从乐陵县移葬于泰山南麓普照寺附近,和冯玉祥将军墓东西相望。墓前立巨大石碑联接三通。正中正面为:“故山东省参议会范议长明枢之墓”。右为林伯渠同志题词:“革命老人永垂不朽”。左为谢觉哉同志题词:“永远是人民的老师”。碑阴为范参议长公葬委员会撰写的碑文,概述范老生平事迹。
  四、范老事迹数则
  (一)勤奋学习,诚恳待人
  1938年,我在沂水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编《动员日报》的时候,范老从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亲莅沂水县城视察沂水县动委会工作。那时我便得以亲聆教诲。1939年,范老和刘民生、李澄之同志创建鲁南国民抗敌协会(简称抗协)和抗敌自卫军(简称自卫军),我得追随左右,在抗协省会部做秘书工作。1940年经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联合大会,选举产生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范老当选议长。同时选举产生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我在该会任秘书,和范老常年朝夕相处,深受教益。从1938年到1947年十年的时间里,只要见到范老,总是看到他口袋里装的是书报,手里拿的是书报,如果发现敌情,或者进行反“扫荡”的时候,书报不能象平常及时送到手中,范老总是走坐不安,常说一时看不到书报,就感到空虚,象缺少了什么贵重东西似的。
  范老在任何时候,从来不同别人闲扯或清谈,也从来没看见他有什么文娱活动,如下棋、打扑克之类。范老的手里,总是离不开一支红蓝两色铅笔。凡是他看过的书报和文件,都有他亲自划过的红线和蓝线,单线和双线,以及简明扼要的评语。
  1941年冬到1942年春,日本侵略军纠集五万多兵力,对我鲁南根据地进行所谓的“铁壁合围”、“拉网战术”大“扫荡”。待反“扫荡”胜利结束后,省领导机关在沂南县张家峪子村一带集合。稍事安顿,领导上让我到一个深山密林里极为隐蔽的地方。去看望慰问范老。他住在一座用茅草苦盖起来的小屋子里,打了个地铺,铺着厚厚的茅草和树叶子,既暄软又暖和。他的儿媳范四嫂在这里照顾老人。范老一眼看见我进门,就热情地招呼。我说明受省里领导派遗,来此对他进行看望和慰问。老人对此表示感激,让我回去代他向领导表示谢意。看到我为他带来的大宗书报文件,老人不禁眉开眼笑,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多少天来没看见书报,真是闷得不得了。”对给他带来的慰问品,则表示受之有愧。
  我向范老简要汇报这次反“扫荡”的胜利消息,特别是沂南县萧家坪战役大捷,全歼日本侵略军近千人。老人眉飞色舞、兴高彩烈。说到我们也受了一些损失,有的同志牺牲,有的同志受伤。当说到李澄之同志被俘的不幸消息时,老人不胜忧伤,不禁老泪纵横。
  当我的任务完成向范老告辞时,老人坚持下铺出门送我一程。我说明外面风大天冷,山路崎岖难行,委婉劝阻,老人说:“你很远跑来看我,难道我就不该送你几步吗?让我送你一段路,我心里就踏实了”到底送了我一程,才依依惜别。
  (二)教育青年,化雨春风
  1944年5月,鲁中军区粉碎了日伪的“扫荡”,机关在沂水县夏蔚区安顿下来,卫生科住在赤绊村。卫生科的工作人员吴凡峨、张舜琴和史文晋等,都是二十来岁的小青年。当他得知范老明枢议长就隐蔽在离赤绊村只有二华里多路的抗日模范村——桃花坪北面的一片树林里时。这三位青年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想去见见范老。一天,春风和煦,晴空万里,他们向卫生科长请了假,径奔桃花坪北面茂密的树林里,找到了范老的住所。
  范老住的是桃花坪群众特意盖好的两间草房。房子被枝繁叶茂的丛林深深掩蔽起来。他们好不容易找到这座草房。但见房门半掩着。吴凡峨同志轻轻喊了声张同志(范老的化名)在家吗?活音刚落,房门一开,走出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来。他们趋前敬礼,异口同声地说:“范老你好!”范老笑呵呵地把三位青年让进屋里。让他们坐在用石头支起来的凳子上。范老在床边上坐了下来。房子中间用秫秸隔了开来,成为明暗两间。每间都有一张床铺。外间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砚台、毛笔和一把茶壶。里间支着一个小火炉,旁边有一个盛水的罐子,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正在烧水(这位妇女是范老的四儿媳,领导上派来照顾范老的)。
  范老环视一下这三位不速之客,从床头取过一个本子,又把毛笔蘸好墨,和气地问了三位青年人的姓名,在哪里工作,老家是什么地方。他们一一做了回答。范老戴上老花镜,工工整整地记在本子上。范老边收拾本子边说:“人老了记性不好。新见面的同志,不记下名字,过几天就容易忘。老矣,老矣。”
  范老知道这三位青年人是做卫生工作的时候,连连点头说:“做卫生工作很有出息,军队需要,百姓需要。”这时,范老以沉重的语气说,“乡里百姓生活困难,无钱看病,缺药少医。什么时候不打仗了,你们这些做卫生工作的都到乡下来,为穷苦大众服务。你们说好不好?”三位青年都笑着答应了。范老又问起三位青年人的学习情况。他们回答:“经常转移行军,没有条件学习。”范老听后,连连摇头说:“不对了,学习是随身之事,如同吃饭穿衣,虽年老不可弃,何况青年战。”接着说,“古有梁灏,八十二岁及第。今有冯玉祥,五十多岁发愤读书,你们正是二十上下,焉有不学之理?!”
  范老说到冯玉祥读书一事,三位青年人猛然想起三十年代冯玉祥在泰山读书时,拜范老为师的传闻。就坦率地问道:“你当过冯将军的老师吧?”范老摆手道:“不敢当,不敢当。冯将军年少有志,忧国忧民,而且爱好读书,可以说手不释卷,是极有见识有学问的人,我哪能敢称老师呢?只是在一起学习罢了。”
  说到这里,几个人趁机请范老为他们题词,说:“请议长给我们题个字吧!”范老爽快地答应了。从本子下撕下两张纸,题了两幅字。第一幅是:“学问从无而有。事业由易而艰。少年获得秘诀,己自不平凡。”第二幅是:“处世要和而界,有柳下惠之风。虽处于庸庸之中,不露锋芒,方为不可及。”范老解释说,事情都是从无而有,从易而艰,从小而大的。我们进行的抗战,我们建设的抗日根据地,目前正处在最艰难最困苦的阶段,只要坚持抗战,就一定会胜利。你们年轻人,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奋斗到底,一定会前程远大,前途无量。对于第二幅题字,范老着重解释了“和而界”。范老说,“和”是团结,“界”是界限。对同志对朋友要“和”,对敌人要划清界限,要斗争到底。哪些人是我们的朋友呢?简言之,一切愿意参加抗战而不破坏抗战的人都是朋友。朋友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我们都要团结。坏人有明显的,也有暗藏的:前者象鬼子、汗奸、顽固派;后者象打着抗日旗号的敌对分子,我们一定要识破他们,揭露他们,打垮他们。范老说话,节奏均匀,语气和缓,不时地打着手势,仿佛是给学生讲课,每句话都象和风细雨似的,沁入三位青年人的心坎里。
  (三)群众爱戴,鱼水情深
  1942年秋,我们的情报机构,侦知日伪军又要发动进攻。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一面积极备战,迎击敌人,一面精心隐蔽革命阵营中的老弱病残。领导同志特别注意范老的安全。这次考虑不再到沂南山区疏散,特别是范老过去曾经住过的地方,不宣再去,以策万全。经多方面研究,最后,决定转移沂水县山区。著名的抗日模范村一桃花坪。
  桃花坪村党支部,接到范老来他们村住的通知后,具体细致地研究,妥善安置。为了安全安静,选定在桃花坪村北树木葱茏茂密的盘龙岗山腰上,建了两间草屋,让范老住在这里。范老住下不久,敌人大“扫荡”就开始了。为了范老的绝对安全,村支部又在他住处下面的一道石堑上,挖了一个洞。让范老隐藏在洞子里面,再把洞口垒起来,和石堑一模一样,任谁也认不出洞口来。因为每天给范老往洞子里送饭送茶,在洞口前踏出一条路来。这样,就有破绽,怕不保险。桃花坪的一个老党员董廷会想了个办法,在洞子前面垒上了一个羊圈,洞口就在羊圈里面。范老一看这个办法,非常赞赏。他对董廷会说:“廷会,你真挺会想办法,晚上还有和我做伴的哩!(指羊群)”范老在这个洞子里隐蔽了十八天。反“扫荡”结束,范老从洞子里出来,风趣地对群众说:“我下蛰,又出蛰了!”(编者注:下蛰是冬眠之意)。
  一天,有人给范老转来一封信,内容是他的三儿子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当时侍奉老人的范四嫂主张不让范老看,恐怕老人看了信悲痛。后来,大家一商量,认为这样的大事,应让老人知道,以范老的高度修养和开朗胸怀,一定能顶得住。范老看过信以后,很冷静地说:“我四个儿子,八个孙子,现仅存小孙子范行一人,其他的都在抗日前线牺牲了。革命就是这样,只有流血牺牲,才能换来胜利!他们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国家。”范老还劝别人不要悲伤。
  范老同桃花坪村的干部就象一家人一样。他虽身为省参议会议长,但是,没有一点架子,平易近人,和霭可亲。范老诞辰时,很多人都来给范老庆寿。抗协省会部的负责人,自卫军司令员梁竹航同志,也亲来探望祝贺。有一年冯玉祥将军还从重庆托人给范老捎来一块有三斤重的铜牌子,上边铸着中国地图,还有冯玉祥三个字。
  1947年10月2日,范老在乐陵病故后,桃花坪干部都陷于沉默哀悼之中,不少人痛哭流涕,缅怀这位慈祥的革命老人,抗战英雄。
  (四)大度容物,宽以待人
  范老并不知道。可是当这个学生知道范老因此被捕下狱时,内心愧恧,非常难过。抗日军兴,他也参加了革命工作。一次,他说到范老,向范老坦诚地陈述往事,表示痛悔之情。范老坦然说道:“那是过去的事了,我并不知道,你也不必难过。你现已参加革命工作,那就很好嘛!接受教训,坚定立场,积极为党的事业工作学习,尽力多做贡献,我就感到满意了。”那位同志,事后逢人就诉说此事,深深感到范老真是大度容物,宽以待人,他把范老的谆谆教诲,作为座右铭,时时鞭策自己。
  (五)疾恶如仇,不稍宽容
  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目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山东政治形势突变。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改建为山东省政府。从莒南大店镇进驻山东临时省会——临沂县城。山东省参议会等机关同时进驻。范老住在山东省政府驻地西小院三间平房里。
  郝鹏举起义后,于1946年春节期间,到山东省政府和参议会等机关拜访。省府和省参议会礼节性的接待,郝鹏举酒醉饭饱之后,一阵心血来潮,可能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一定要拜访范老。在几位同志陪同下,郝来到省府西小院范老住的房间。郝鹏举进屋后,范老没等郝坐下来,就十分冷淡地说:“我老了,有些糊涂了,耳朵聋,眼睛瞎了,分辨不清是非好歹来了。”
  郝鹏举碰了一鼻子灰,没趣地走了。郝逆反复无常。起义不久,就又叛变了。做了陈毅将军的阶下囚。人们议论起这件往事,不禁回忆起范老不仅爱憎分明,划清界限,而且好似有先见之明:预见到郝鹏举不可能走革命道路。不久郝即反水。
  (六)从无私蓄,一心奉公
  范老一生不爱钱,从来没有私蓄,远在抗日战争,冯玉祥将军第二次隐居泰山,拜范为师,冯将军每月发给范老薪金100元。范老虽坚辞不受,但总会计还是照发不误。过了一段时间,范老便把这笔钱如数献出,买了若干土地,做为武训小学的试验园林。
  1932年,范老被韩复榘下狱,经冯玉祥将军营救,释放回家。当时的省教育厅长何思源,是范老在省立第六中学任教时的学生。因范老没有职业,何厅长决定由教育厅每月补助范老10元。范老不便拒绝、但也不肯装进腰包。于是就想借此兴学。到山口村找好友姚新府等,每人每月各出10元,共同创办山口村小学。范老任义务校长并兼义务教师,给高年级讲《左传》等历史课。这是在冯玉祥将军拜范老为师之前的事。
  1938年,范老在鲁村参加沈鸿烈召开的军政会议之后,回到鲁南抗敌工作团和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席尚未暖,沈鸿烈就下令撤销这两个组织。同时,强行邀请范老去东里店,任他所组建的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赠送200元现金给范老作零用钱。这一回,范老破例如数收下。但并不是装进自己腰包,立即转手捐献给经济困难的大众日报社,并风趣地说:“沈鸿烈的钱,不是好来的。但是,这200元钱,却用到正经事上了。”范老很热爱《大众日报》,因它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抗日战争真实情况。所以,范老对《大众日报》爱不释手。常说:“不可一日无此君!”
  根据我自己的回忆和所见所闻,并参考了同志们提供的许多资料,得以完成本篇。提供参考资料的同志有:陶钝、王华岭等所写史料,谨此致谢。对范老生平事迹,虽然记述很多,然而总觉未尽。仅咏俚句,作为末股:
  谁云世上无完人?
  范老纯真华夏魂。
  磊落光明师天下,
  春风化雨育群伦。
  忧国爱众怀宇宙,
  牺牲子孙保乾坤。
  册载革命达理想,
  业绩昭示后来人。
  (作者系山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范老任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时,有一位学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严刑逼供,强迫他承认范老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被拷打昏迷中默认了。其实
  
  
  
  
  
  
  
  其次,选举成立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国民党中央决定,各省成立临时参议会,作为民意机关监督省政府工作。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故意拖延不予成立。这次联合会一致决议成立
  
  
  
  范老出狱后,在押学生的家长都恳求范老设法为孩子们解脱苦难。范老忧心如焚,慨允尽力而为。迨冯玉祥将军聘请范老为师,为之讲授经史,冯将军对范老的品质学识极为钦佩,情感友谊深厚融洽。范老时刻惦记着在济南监狱关押济南乡村师范学校的学生。一天在讲完功课之后,看到冯将军精神很好,情绪高兴,范老便向冯将军提出要求营救在押的这些无辜青年学生。冯将军慷慨应允,立即给韩复榘写信,说明这些学生只是爱国家恨敌人,虽有过激言行,但不是共产党员,又无轨外行为,并非犯法分子,要求释放他们出狱,回学校去好好读书学习知识,将来好为祖国出力等语。韩复榘见信后,经过考虑,认为不应为了几个青年学生,开罪于冯将军。只好应允,将这些在押的青年学生全部释放了。他们后来都参加了抗日战争,在建设根据地的工作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九辑并发表了《革命老人范明枢》、《抗战功臣万春圃》、《从举人到革命者——亓养斋生平》、《附录打不得九论》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靳星五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