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领孙长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145
颗粒名称: 抗日将领孙长胜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
页码: 413-4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抗日将领孙长胜,抗日将领孙长胜,字凯旋,禹城县城内西街人,1879年二月初十生人,1971年逝世于北京,享年91岁等情况。
关键词: 山东 抗日将领 孙长胜

内容

抗日将领孙长胜,字凯旋,禹城县城内西街人,1879年二月初十生人,1971年逝世于北京,享年91岁。
  孙长胜生于贫寒之家,幼习木工以求温饱。1897年,长胜18岁,应招淮军后路马八营当骑兵。后来以战功递升,历任:直隶第四区守备队骑兵营营长、日北暂编陆军第一混成旅骑兵团团长,陆军骑兵第二师第一旅旅长、察绥骑兵前敌总指挥、陆军骑兵第四旅旅长、陆军骑兵第二师师长等职。他训练的黑马队、黄马队,战斗力较强,在察、绥两省颇有威望。由于他骁勇善战,1936年11月上旬傅作义将军委任他为百灵庙战役的总指挥。一举克敌,声震中外。流芳千古。
  百灵庙原是绥远境内(现内蒙古自治区)一镇,位于呼和浩特西北,包头市正北,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镇所在地。当时,论人口和富庶,都不及内地一座普通城镇。但由于地处察哈尔通过阿拉善额济纳至新疆的咽喉要道,就成了兵家瞩目的战略要地。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帝国主义按照预谋的“先占满蒙,后侵华北,进而并吞全中国”的侵略计划,看中了百灵庙这块地方,在百灵庙集结了大量的粮食和军火;企图把百灵庙作为进军华北的跳板。于是他们操纵、唆使锡林郭勒盟的德穆楚克栋鲁普王公(简称德王),伙同伪蒙军头目李守信收买的走狗土匪头子王英,于民国廿五年(1936年)7月在嘉卜寺召开秘密会议,别树异帜,背叛祖国,成立所谓“大元帝国——蒙古军政府”,德王自任总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动,借此得以明目张胆地进行。10月,日本关东军派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到百灵庙和德王的军政府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伪蒙军李守信部第七师2000余人及王英匪部为主力进攻绥远;并抽调伪满部队和日军三个师,由赤峰向商都、多伦、百灵庙一带靠近。作为配合,数百名日本军官随军指挥;整个军事行动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控制。11月23日上午,100多辆汽车运送的伪满军5000余人及大批武器弹药已由察北到达百灵庙,形势十分险恶,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绥远省驻军司令长官傅作义将军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伪蒙头目德王的无耻背叛行为,早已有所戒备。其时中共中央又派彭雪枫同志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信,秘密到绥远劝说傅作义将军。要他以东北沦陷为殷鉴,顺乎民心,救亡图存。傅作义将军毅然表示:“坚决抗日,不做亡国奴!”并连续召开高级军政人员会议,全面部署,做好抗侮的准备。会上,孙长胜将军坚决拥护傅作义将军的决策,积极秣马厉兵,决心对敢于来犯的日伪反动势力以迎头痛击。1936年11月上旬,红格尔图战役打响后,傅作义将军在总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以机智快速、先发制人的果敢行动,主动拉开百灵庙战役,击破匪巢,收复百灵庙。会上,任命骑兵司令赵长绶部孙长胜师长为该战役的总指挥;傅作义部三十五军二一一旅旅长孙兰峰为副总指挥。
  11月22日,孙长胜总指挥率部到达指定地点,当即召开由连长以上军官参加的作战会议,发布战斗命令:令步兵张成义团为主攻部队,由百灵庙作正面攻击;令步兵刘景新团一部由西面进攻,作为侧应;令骑兵刘应凯团,绕道百灵庙北攻取飞机场和伪蒙军政府办公处;令步兵刘景新团一营和部分骑兵,先期到百灵庙东北山口通滂江的大道两旁埋伏,阻击援军和截击溃散的残敌;总指挥部掌握步兵一营、炮兵一营为预备队,相机行动,整个作战意图是三面包围,网开一面,在敌溃退时歼灭敌人。
  23日晚10时许,一声令下,各部向预定目标同时发起猛烈的攻击。日军和蒙满伪军仓皇应战,手忙脚乱,眼看要溃散。日军指挥官特务机关长胜岛角其拔出战刀,亲自督战,连砍几名后退伪军,逼迫士兵拼死抵抗,战斗进入胶着状态。激战了三四个小时,进展不大。孙总指挥考虑到:如果拂晓前不能结束战斗,天明后敌人的援军可能赶到,加上日机轰炸助战,百灵庙难以收复。于是下决心动用预备队,同时亲临前沿指挥。前沿将士很受鼓舞,士气大增,连续发起七次冲锋,在炮火营强大炮火配合下,终于摧毁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连长张振基、杨天柱首先率装甲车突入敌阵。随着又有六汽车步兵从山口冲入,日伪军纷纷败进庙内。趁敌人还没站住脚。孙长胜部又奋勇攻破了庙门。与此同时,北路骑兵团也攻下了飞机场和伪蒙办公楼,燃起冲天大火。日酋见大势已去,急忙召集残兵败将,从东北山口溃围而出。
  至24日晨8时,中国军队完全收复百灵庙,战斗结束。此役共计击毙敌人300余人,其中日军20余名;击伤敌人600余人;俘虏400余人。缴获敌人积蓄的面粉2万袋,子弹2万余箱,枪械千余支,汽油一批。对俘获的伪军,经电请傅作义将军同意,每人发给面粉一袋,银洋5元释放回家。
  29日孙长胜师长奉命率部队到威川休整,到达时全县百姓设香案、敲锣鼓,万民空巷出街迎接。老将军笑逐颜开,在马上向欢迎的民众频频点头致谢。
  12月初。孙师长率部沿马兰花、大庙一带,追歼百灵庙溃散出来的残敌。王英匪徒两部,慑于将军的威势,反正归顺;伪蒙第七师亦复缴械。12月12日上午,收复了大庙,再次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百灵庙大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信心。各民众团体、社会名流纷纷前往战地慰问,政府当局也通令表彰。
  《大公报》民国25年11月×日,以《收复百灵庙的勋将》为题,刊登了九将士的照片、简历,而孙长胜师长的照片,赫然居于首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孙长胜师长率部挥师南下,进入山西宁武关时与日军杀了个三进三出,有力地支援了平型关大战的胜利。此后,率部驻守苛岚、兴县、静乐等晋西北一带。
  1939年底,孙师长所部南下整编,孙师长入庐山军训团受训。
  以后,孙师长考虑自己年事已高,不宜再带兵作战,便辞去师长职务,领中将参议衔,客居西安。
  北平沦陷后,日军查知孙将军的家眷还在北平,便通过关系,诱迫将军与日伪合作,走卖国投降之路,被将军严词拒绝。日寇恼羞成怒要下毒手,孙夫人及其子女只好离开北平,逃遁于山西、陕西之间的崇山峻岭中,以求保全性命,最后辗转来到西安,向将军哭诉经过。即使这样,将军仍以民族大义为重,不为淫威所屈,誓与日寇对抗到底。
  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曾面请孙长胜再次“出山”,“为党国效力”。孙将军严正地回答:“打鬼子,豁上我这百十斤;打内战嘛,恕不从命,我是一枪不发。”
  北平解放后,将军毅然携幼子尚志等,从西安迁回北京定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念及孙将军的抗战功绩,为照顾其生活,派人安排将军到国家文史馆工作。孙将军考虑自己年届古稀,且不善文墨,更以新中国刚刚成立,战争创伤犹在,经济困难重重,便出于爱国之心,不愿增加政府负担,尽管自己生活清贫,却没领过国家分文工资。
  1971年,91岁的孙将军病逝于北京家中。
  孙将军一生,从袁世凯小站练兵时起,即置身行伍,过着军旅生涯,为保国安民,战斗在长城内外。东到黑龙江,北到蒙古,西至绥西,偌大一片土地上,都记下了将军的功绩。将军晚年,在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交锋的关键时刻,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大义凛然,一身正气,赢得全国人民的尊敬。孙将军的英名将永垂青史!
  (禹城县政协供稿)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本卷收录山东自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军事史料,以记述各个时期北洋和国民党军方面重大的战役和军事行动、在山东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军事人物为主要内容。 从我们掌握资料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稿件的取舍上,我们遵循了这样几条原则: 一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在山东进行的有较大影响的战役和军事活动;二是记述在全国、全省有代表性的山东籍军事人物;三是记述在抗日战场上为国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生平业绩;四是鉴于政协文史资料的特点,对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活动不作反映。所选稿件绝大部分为当事人的“三亲”史料,只是个别有影响的人物史料欠完整,我们请有关专家作了综合编写。 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状况所决定,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主政一方,或一生的主要经历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另外有的史料撰写角度不同,未从军事方面着墨。这样,为避免重复,我们把一部分军事人物的史料归入另卷。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俊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