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抗日英烈魏凤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120
颗粒名称: 回忆父亲——抗日英烈魏凤韶
分类号: K295.2
页数: 7
页码: 328-3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回忆父亲——抗日英烈魏凤韶,先父魏凤韶,字虞廷,黄县城东上庄魏家人。1889年8月19日生,1943年5月12日阵亡于鲁南沂源县南的唐山乡薄板台董家峪抗日战场。时任国民党鲁苏战区司令部副官处少将处长。终年55岁。
关键词: 山东 抗日英烈 魏凤韶

内容

先父魏凤韶,字虞廷,黄县城东上庄魏家人。1889年8月19日生,1943年5月12日阵亡于鲁南沂源县南的唐山乡薄板台董家峪抗日战场。时任国民党鲁苏战区司令部副官处少将处长。终年55岁。
  父亲自幼好学,为人正派,为扶植父亲上进,一向资助我家生活的外祖父大力支持父亲上学读书。父亲先毕业于烟台毓材中学堂,后就读于奉天法政学堂。在求学的过程中,父亲接受了新的思想,为以后进入本县劝学所,劝导青年男女共同受教育、读书救国打下了基础。
  1915年至1916年间,父亲创办了“秀慧女学校”。当时,这在黄县东乡是首创的第一个女子学校。
  父亲亲自为穷人家的女孩上学四处奔走呼吁,募集资金,并将自家房子辟为教室。在教学上,父亲坚持革新,增加了地理、历史、国文、英文等新课程,有的课程没有教员,父亲就亲自任教。女校从民初始创,共办了20多年。
  民国初年,军阀拥兵割据,各自为政,形成了混战局面。秀才出身的吴佩孚打出了“文官不贪污卖国,武官不争地盘”、“不住租界,不做督军”的旗号。父亲从各方面了解比较,觉得吴佩孚还是个有救国救民思想的人。他的部下于学忠、赵荣华都是蓬、黄老乡——我家与赵家还沾点亲戚关系。1917年北洋陆军十八混成旅成立。赵荣华是旅长,于学忠当了炮兵营长。来年,父亲投笔从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1923年前后,父亲当了营附,被选派到保定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又回原部队,一直随于学忠驻扎湖北一带。
  1926年,国民革命军自南方出师北伐。大军北上,势如破竹,直捣盘踞湖北的吴佩孚。1927年6月,吴部土崩瓦解,于学忠解甲返归蓬莱于家庄故里。父亲表示愿与其共进退,回到黄县故乡。
  于学忠当时身膺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官高名显。下野不久,即为张作霖、张学良邀到北平,任命为镇威军四方面军二十军军长。其时,父亲认为国民革命军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军,与于学忠所见大相径庭,两人终至分道扬镳。经人介绍,父亲出任了国民革命军第五师独立团一营营长,驻上海吴淞口、崇明岛等地,后又参加了讨阎、讨冯战役。
  父亲任独立第三十六旅七○七团团长时,参加过江西剿共。在赣西北铜鼓,万载、修水战役中连吃败仗。南昌附近的万寿宫一战,几乎全团覆没。这次大败,震动了蒋介石剿共大本营,父亲有被杀头的危险。后经某师长力保,并代为收容人员、枪械,父亲才幸免于难,后随队进入瑞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为日军侵占。父亲内心痛苦万分。激于义愤,筹资数百元予三子魏兆烈,令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将田中奏折全文翻印,拟名《日本侵略中国计划书》,共印了5000册。书的封面印有父亲的签名、印赠字样。书内有父亲的附信。书印好后,由魏兆烈分别寄往江西、山东黄县及上海各界亲友。当时我在黄县上学,也翻看过。
  1932年1月28日,日军侵犯上海。十九路军奋起应战,仗打得非常漂亮,得到全国军民的热烈拥护。但蒋介石却韪天悖理,与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父亲为此感慨万端,酒后仰天长叹,吟哦“休将协定告英灵”诗句以渲泄心中的不满。
  这期间,父亲作为武昌路珈山军官训练团的学员,聆听过周恩来同志的形势报告。他逢人便将周恩来论述的问题重述一番,再三念叨:报告精辟,有独到见解,实在是中国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演说家!从此,对抗战前途和国家命运有了信心。
  他在军中,既非嫡系,又不是南方人,国内战争中也未立下功劳,处处受歧视。职务从七○七团团长改任第十三旅副旅长,再改任新编第二十三师师附、副官主任、留守主任——实为明升暗降,被禠夺了兵权。
  父亲当时身处湖南常德、重庆等大后方,面对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鞭长莫及,只能捶胸顿足,徒唤奈何。
  1938年春,抗日救国的使命感使父亲与于学忠统一了认识。得悉于学忠在鲁南抗击日寇,毅然奔赴山东,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在台儿庄大会战后的撤退途中,于学忠骑马,让父亲坐他的汽车。途中与敌遭遇,伤亡官兵百余人,其中将官三名。可见战斗的残酷激烈。在混战中,父亲与于学忠失散,两人又一次分手。父亲与几位高级将领先化装到苏北,转上海去香港,再取道回湖南湘北驻地。
  1941年,父亲任新编二十三师副职,特向上级要求拨给一个团的兵力,亲自率领过江与日军作战。其间曾写信给我说:“江北抗战,歼敌无算,是余平生最痛快事也!”
  父亲身处后方,杀敌救国心切,有心杀敌,但无用武之地,面对前方战事,忧心如焚。为此,他又一次下决心抛弃了妻室子女,抛弃了安逸的生活环境,偕同二子魏兆煦化装成商人,从湖南常德出发,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敌占区,几乎是徒步3000余里,直奔鲁苏战区司令部,找他的老上司于学忠请缨杀敌。
  行前,我曾劝阻他不要冒险:“鲁苏战区重点在鲁南。此地四面受敌,完全在敌人包围圈中,况且高山峻岭,用兵布阵行动不便。”并提醒他:蒋介石所以把于学忠安排到这个地方,其目的就是想借敌伪力量消灭这支东北军。
  当时,我在昆明中央银行工作。我劝父亲到昆明来,不要到危险区去。他驳斥说:“我早年从事国内战争,毫无意义,实为终生憾事。眼下大敌压境,河山沦陷,岂能偷安!我五十刚过,正当为国效力的壮年,非退隐解甲之时……”我见劝阻无效,只好把工资汇了400元到常德,给他做路费。但此款被退了回来,附信说:“此人已离去。”可见他走的何等急切、匆忙!
  父亲去鲁南之前,曾通过鲁苏战区总部驻渝办事处的电台与于学忠联系过。于回电表示欢迎。父亲一行抵达皖北阜阳时,寄了一张穿长袍马褂的照片给我。阜阳当时是鲁苏战区后方,于学忠部的军需辎重大都是从大后方转到阜阳,再转运鲁南的。父亲在阜阳中转站逢到于学忠总部的王营长来押运武器枪械。王营长获悉父亲是到鲁南参战的,十分尊敬,诚恳地要求一路同行,以便请教,圆满完成押运任务。
  押运营通过陇海、津浦铁路时,路侧是深及丈余的沟壕,路口还设有电网阻拦。一路上,父亲与王营长身先士卒,并肩对敌,子弹常常由头顶呼啸而过,他置生死于度外,从容自若。二哥劝他说:“你还没见到于司令便这么不顾生死地干,值得吗
  父亲严肃地说:“临阵杀敌是军人的天职。死有什么可怕的?”
  押运营一路上经过多次战斗,终于到达鲁苏战区司令部。父亲与鲁苏战区司令于学忠、山东省主席牟中珩见了面。
  牟中珩的父亲牟克全当年与父亲在黄县劝学所共过事。牟中珩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上学时,父亲所在的讲武堂与军校同院,两人过从甚密。抗日战争时期,我与牟中珩的长子牟云官在重庆同学。魏、牟两家可谓三代世交。
  当时,牟中珩想挽留父亲在省政府任保安师长。父亲婉言相告,到前线去抗日杀敌,效法马援“马革裹尸”是自己多年心愿。于学忠对父亲从大后方挺身来敌后抗战的行动很敬佩,当即发表父亲为鲁苏战区总司令部副官处少将处长。副官处下辖一个特务团。父亲与团长朱如霖密切配合,竭尽心力保卫总部的安全。
  1943年5月,于学忠的鲁苏战区总部在山东沂蒙山区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国民党“中央社”1943年5月18日发布的山东某地17日电称:我军于上月中旬向莱芜以东地区发起攻击,予敌以沉重打击。敌为报复计,集三万余众于本月11日晚开始蠢动,由临朐、沂水、博山、莱芜、新泰、蒙阴等地分路向沂蒙山区进犯。我军分路阻击,战斗甚为激烈……事后牟中珩、于学忠在唁电中说,敌人5月11日分别发起围攻。父亲是第二天,也就是5月12日殉难的。
  沂源县董家峪村南之战,敌伪声称要活捉于学忠。想借于学忠在东北和华北诸省的声望,麻痹中国人民,充实其傀儡政府组织的伪统帅部。当时于的总部驻节许庄,后移沂水县的申庄。5月11日午后3时左右,有一卖菜者进入村子,及侦察员发现此人可疑,周围50里已有敌人出现。总部研究后,晚饭前5时一面准备迎战,一面转移。不料一万五六千人走了一夜没突出包围圈。拂晓,在沂源县董家峪南山前后左右展开了激战。空中有40余架敌机配合地面部队行动。因天阴有雾,扫射目标不准,敌我都有伤亡。保卫总部的特务团在朱如霖和父亲指挥下,浴血奋战。于学忠任河北省主席时,从法国买来一批自动步枪,成立了一个自动步枪连。这些步枪从没轻易动用。局势险恶,敌人包围圈在逐渐缩小,父亲只好命令自动步枪连连长任常理将全部枪支投入战斗,以保卫总部的安全。
  敌人已侦悉于学忠随身带有这个自动步枪连。一听到我方发出的枪响特殊,断定于学忠是被困在这里了。配合日军围攻的吴化文部即喊出:“于总司令下山吧!我们以礼相待!”
  于学忠在气愤至极的情况下,亲自指挥部队抵抗,左右伤亡甚重。父亲多次促于突围,于则疾声怒喝:“与日寇拼了!”
  形势危急,刻不容缓。父亲发现东南山头有羊群在安然吃草,当即命令于的两个外甥、副官阎克周和阎德进搀架着于学忠向那个方向突围。父亲则佯装成于学忠,声东击西吸引敌人,使于学忠脱了险。这时,弹如雨下,步枪手纷纷中弹伤亡。父亲接过自动步枪对准蜂涌而上的敌人射击。敌酋在望远镜中发现了身穿黄呢军装、胸前挂着望远镜的父亲,遂令集中火力射击,致使父亲头部中弹身亡。
  三天后,于学忠、牟中珩派于洪宾、王中华清理战场,处理善后,认清父亲遗体,备棺殓葬于董家峪村东。留下2000余元钱,托付村民董月来看坟。坟碑上刻有“黄县魏虞廷先生之墓”字样。此坟如今还算完好,唯石碑已在十年动乱中被砸断,建小学校舍时砌了墙。
  此次战役后,于学忠的部队于1943年9月撤至安徽阜阳。不久,于学忠即卸去鲁苏战区司令的职务,被召至重庆委任为军事参议院副院长,余部被汤恩伯收编。一支转战多年的抗日劲旅遂销声匿迹。
  一晃40多年过去了。1986年10月18日,有关部门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追认先父为革命烈士,并给家属颁发了证书。先父有知当含笑瞑目于九泉!
  (龙口市政协供稿)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本卷收录山东自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军事史料,以记述各个时期北洋和国民党军方面重大的战役和军事行动、在山东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军事人物为主要内容。 从我们掌握资料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稿件的取舍上,我们遵循了这样几条原则: 一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在山东进行的有较大影响的战役和军事活动;二是记述在全国、全省有代表性的山东籍军事人物;三是记述在抗日战场上为国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生平业绩;四是鉴于政协文史资料的特点,对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活动不作反映。所选稿件绝大部分为当事人的“三亲”史料,只是个别有影响的人物史料欠完整,我们请有关专家作了综合编写。 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状况所决定,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主政一方,或一生的主要经历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另外有的史料撰写角度不同,未从军事方面着墨。这样,为避免重复,我们把一部分军事人物的史料归入另卷。

阅读

相关人物

魏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