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晋军人鲁作战失败的原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040
颗粒名称: 四、晋军人鲁作战失败的原因
分类号: K263.5
页数: 2
页码: 82-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军人鲁作战失败的原因,这次阎、冯倒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战略上和联络友军上的失败,其次是指挥不统一。例如在战略上,阎、冯是外线作战等情况。
关键词: 山东 晋军人鲁 作战失败

内容

这次阎、冯倒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战略上和联络友军上的失败,其次是指挥不统一。例如在战略上,阎、冯是外线作战。当时的作战方略,是李宗仁的第一方面军,出兵湖南、进攻武汉,冯玉祥第二方面军担任河南境内及陇海、平汉两路线作战任务分向徐州、武汉进攻;阎锡山第三方面军担任山东境内津浦、胶济两路作战任务,与第二方面军会攻徐州,然后沿津浦线南进直捣南京;石友三第四方面军以主力进攻济宁、兖州,以一部协同第三方面军进攻。但晋军攻占济南后,未能乘胜以主力迅速沿津浦线南下,协同陇海线作战,会攻徐州,反而将一半兵力平均使用于胶济线,致使津浦线被蒋介石各个击破,首告失败,影响全局。而第一方面军进到湖南被阻,未能完成进攻武汉的任务。在联络友军上,未能争取张学良共同倒蒋,即发动大战,是不智的,是危险的。在指挥上,首先表现在晋军指挥不统一。傅作义和张荫梧素不和睦,在作战指挥上阎又使他们互相牵制,因而彼此大闹意见,在占领济南后,部队停滞,未能不失时机迅速南进。更由于阎锡山在占领济南后,将山东省主席给了石友三,石遂派人接收了济南兵工厂和鲁境沿津浦线北段附近各县政权,对晋军后方的补给在指挥上也是不统一的。在晋军入鲁作战后期,阎锡山曾亲率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三期学生军及其警卫旅来山东亲自指挥督战,然为时已晚,缓不济急,无法挽回颓势。总之,阎、冯主力都在陇海线东段,而不在津浦线。特别是韩复榘采用了蒋介石参谋长杨杰的意见,采取“离心退却”战略,全部改向胶济线淄博方向东退,使晋军在山东将近二分之一的兵力,引向胶济线,蒋介石得以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形势,抽出有力部队会同广东援军,先对兵力薄弱的津浦线傅军予以各个击破。此不仅是津浦线先开始失败之主要原因,亦中原大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附注:
  当傅作义在津浦线作战进展顺利攻占济南的时候,张荫梧忽然给阎锡山发一密电说:“张学良和张群、吴铁城、方本仁等在北戴河开会时,傅作义秘密参加了这个会议,请注意。”阎得电立即发表张荫梧为二、四路军总指挥,率两个军参加津浦线作战,意在对傅监视。因此,傅、张二人大闹意见,傅当然认为这是阎对他不信任,不免泄气,直接影响了津浦线的结局。当时很多人不赞成这样做,因为大家都知道傅、张二人素来不和,这样做是不利于作战的。可是阎一定要这样做,大家都猜不透阎的意思。直到阎失败离晋到大连后,机要处长高管亟清理机要电文时,检出张荫梧给阎的密电,才明白了阎所以如此做的原因。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本卷收录山东自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军事史料,以记述各个时期北洋和国民党军方面重大的战役和军事行动、在山东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军事人物为主要内容。 从我们掌握资料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稿件的取舍上,我们遵循了这样几条原则: 一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在山东进行的有较大影响的战役和军事活动;二是记述在全国、全省有代表性的山东籍军事人物;三是记述在抗日战场上为国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生平业绩;四是鉴于政协文史资料的特点,对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活动不作反映。所选稿件绝大部分为当事人的“三亲”史料,只是个别有影响的人物史料欠完整,我们请有关专家作了综合编写。 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状况所决定,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主政一方,或一生的主要经历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另外有的史料撰写角度不同,未从军事方面着墨。这样,为避免重复,我们把一部分军事人物的史料归入另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锡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