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原大战的起因和双方兵力部署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037
颗粒名称: 一、中原大战的起因和双方兵力部署概况
分类号: K263.5
页数: 3
页码: 76-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原大战的起因和双方兵力部署概况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山东 中原大战 部署概况

内容

1930年,阎锡山深恐蒋介石独裁统治最后危及自己,于是酝酿准备联合倒蒋:在军事上资助冯玉祥回陕继续统率所部,同时与李宗仁、张发奎取得了合作,并将石友三、高桂滋、孙殿英、樊锺秀、刘振华、万选才、刘茂恩等拉拢在自己的旗帜下;政治上使亲信赵丕廉联络邀请国民党改组派汪精卫、陈公博、顾孟余,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王法勤、王乐平等人士前来太原秘密会商,筹开“扩大会议”自立政府。1930年1月,阎锡山提出了“整个的党,统一的国”的主张,反对蒋介石独揽大权,继而对蒋介石发动“电报战”,谴责蒋的武力统一政策和个人独裁,并以“礼让为国”之名,要求蒋介石下野。蒋则针锋相对进行反驳。双方互相攻讦,函电纷驰。3月间更紧锣密鼓,由鹿钟麟、商震、黄绍雄、徐永昌、白崇禧、宋哲元等54个将领联合通电逼请蒋介石下野,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和张学良为副总司令,李宗仁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冯玉祥兼第二方面军总司令,阎自兼第三方面军总司令。为了防范石友三反复,畀以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并许以任山东省主席;同时内定张学良为第五方面军总司令。
  蒋介石在面临剑拔弩张、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欲将原河南省主席韩复榘调济南接任陈调元的山东主席。韩本是冯玉祥一手提拔起来的,理应服从冯的指挥,但因下列原因,此时韩已与冯分手:在准备中原大战时,冯下令在山东、河南的西北军集中到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并在陕西华阴县召开将领会议。韩复榘不同意部队西撤,也不愿同蒋作战,冯大怒,对韩严加申斥,说韩是小孩子见解。韩很气愤,后经蒋介石给以大量金钱进行收买,并调他为山东省主席,他便脱离冯的指挥,率部东开投入蒋的怀抱。
  蒋介石把投入这场大战的部队编为四个军团。任韩复榘为第一军团总指挥,刘峙为第二军团总指挥,何成浚为第三军团总指挥,陈调元为预备军团总指挥,分别配备在津浦、陇海、平汉线上。4月初作为阎、冯倒蒋主力军的西北军和晋军已全部动员了。5月中旬,中原大会战在陇海路东段、平汉路南段、津浦路北段同时揭开了。
  这次主要战场在中原地区,故称中原大战。由于陇海线处在整个战场的中央,津浦、平汉线是它的两冀,双方都将主要兵力使用在陇海线。蒋介石配备在津浦线北段的是韩复榘第一军团。晋军承担山东境内作战的任务,阎锡山到6月中旬在津浦线北段共集中8个军的兵力,任命傅作义为第二路军总指挥,辖自兼军长的第十军,李生达的第四军,张会诏的第八军,冯鹏翥的第九军和丰玉玺的第十五军,附属炮兵3个团。张荫梧任徐四路军总指挥,辖王靖国的第三军,李服膺的第五军和秦绍观的第十八军,并附属炮兵两团。以上各军除第十五军和第十八军为每军3个旅,每旅两个团外,其他各军均为每军3个师,每师3个团。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本卷收录山东自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军事史料,以记述各个时期北洋和国民党军方面重大的战役和军事行动、在山东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军事人物为主要内容。 从我们掌握资料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稿件的取舍上,我们遵循了这样几条原则: 一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在山东进行的有较大影响的战役和军事活动;二是记述在全国、全省有代表性的山东籍军事人物;三是记述在抗日战场上为国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生平业绩;四是鉴于政协文史资料的特点,对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活动不作反映。所选稿件绝大部分为当事人的“三亲”史料,只是个别有影响的人物史料欠完整,我们请有关专家作了综合编写。 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状况所决定,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主政一方,或一生的主要经历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另外有的史料撰写角度不同,未从军事方面着墨。这样,为避免重复,我们把一部分军事人物的史料归入另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锡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