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时晋军入鲁作战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036
颗粒名称: 中原大战时晋军入鲁作战概况
分类号: K295.2
页数: 8
页码: 76-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原大战时晋军入鲁作战概况,这篇资料记述了中原大战时晋军入鲁作战的一些情况。
关键词: 山东 中原大战 晋军入鲁

内容

这篇资料记述了中原大战时晋军入鲁作战的一些情况。由于晋军入鲁作战是中原大战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整个战场的情况加以概述。限于各种原因,叙述很难全面。经过当时参加这次入鲁作战的,现在呼和浩特的原傅作义总部副参谋长贾璜,现任山西省政府参事的邓世通、李志舆等同志一起回忆,又经过我省参事室参事张进修(参加入鲁作战)以及随冯玉祥将军参加平汉线方面作战的张宣武等同志的帮助,终于写出了这个材料。
  一、中原大战的起因和双方兵力部署概况
  1930年,阎锡山深恐蒋介石独裁统治最后危及自己,于是酝酿准备联合倒蒋:在军事上资助冯玉祥回陕继续统率所部,同时与李宗仁、张发奎取得了合作,并将石友三、高桂滋、孙殿英、樊锺秀、刘振华、万选才、刘茂恩等拉拢在自己的旗帜下;政治上使亲信赵丕廉联络邀请国民党改组派汪精卫、陈公博、顾孟余,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王法勤、王乐平等人士前来太原秘密会商,筹开“扩大会议”自立政府。1930年1月,阎锡山提出了“整个的党,统一的国”的主张,反对蒋介石独揽大权,继而对蒋介石发动“电报战”,谴责蒋的武力统一政策和个人独裁,并以“礼让为国”之名,要求蒋介石下野。蒋则针锋相对进行反驳。双方互相攻讦,函电纷驰。3月间更紧锣密鼓,由鹿钟麟、商震、黄绍雄、徐永昌、白崇禧、宋哲元等54个将领联合通电逼请蒋介石下野,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和张学良为副总司令,李宗仁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冯玉祥兼第二方面军总司令,阎自兼第三方面军总司令。为了防范石友三反复,畀以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并许以任山东省主席;同时内定张学良为第五方面军总司令。
  蒋介石在面临剑拔弩张、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欲将原河南省主席韩复榘调济南接任陈调元的山东主席。韩本是冯玉祥一手提拔起来的,理应服从冯的指挥,但因下列原因,此时韩已与冯分手:在准备中原大战时,冯下令在山东、河南的西北军集中到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并在陕西华阴县召开将领会议。韩复榘不同意部队西撤,也不愿同蒋作战,冯大怒,对韩严加申斥,说韩是小孩子见解。韩很气愤,后经蒋介石给以大量金钱进行收买,并调他为山东省主席,他便脱离冯的指挥,率部东开投入蒋的怀抱。
  蒋介石把投入这场大战的部队编为四个军团。任韩复榘为第一军团总指挥,刘峙为第二军团总指挥,何成浚为第三军团总指挥,陈调元为预备军团总指挥,分别配备在津浦、陇海、平汉线上。4月初作为阎、冯倒蒋主力军的西北军和晋军已全部动员了。5月中旬,中原大会战在陇海路东段、平汉路南段、津浦路北段同时揭开了。
  这次主要战场在中原地区,故称中原大战。由于陇海线处在整个战场的中央,津浦、平汉线是它的两冀,双方都将主要兵力使用在陇海线。蒋介石配备在津浦线北段的是韩复榘第一军团。晋军承担山东境内作战的任务,阎锡山到6月中旬在津浦线北段共集中8个军的兵力,任命傅作义为第二路军总指挥,辖自兼军长的第十军,李生达的第四军,张会诏的第八军,冯鹏翥的第九军和丰玉玺的第十五军,附属炮兵3个团。张荫梧任徐四路军总指挥,辖王靖国的第三军,李服膺的第五军和秦绍观的第十八军,并附属炮兵两团。以上各军除第十五军和第十八军为每军3个旅,每旅两个团外,其他各军均为每军3个师,每师3个团。
  二、晋军人鲁作战情况
  津浦线开始由阎锡山亲自指挥。5月上旬进入鲁境开始搜索前进,5月23日到达禹城地区,29日进抵黄河北岸鹊山地区。韩复榘部未作有力抵抗,即撤守黄河南岸,并在长清境内归德镇筑有坚固工事,作为防守济南的据点。这时改组派、西山会议派,以及其他方面的代表,正集结在石家庄酝酿扩大会议。阎锡山热衷于召开这次会议,即匆忙地去石家庄了,任命傅作义以行营主任名义指挥作战。
  5月30日傅令冯鹏翥军开始渡河进攻归德镇。冯先派高鸿文师进攻,因外壕深而宽,屡攻不下,损失很大。冯继派黄光华师续攻。黄以全师兵力猛攻,同时黄河两岸炮兵对该据点集中猛烈炮击,协同步兵进攻,韩部因受重创,放弃归德镇,向长清撤退,晋军继续向济南追击,此时晋军主力从泺口以东地区强渡黄河成功。韩复榘因受到围攻的威胁,毫无抵抗,即放弃济南,全部向胶济线方面撤退。晋军于6月25日占领济南。
  当韩放弃济南后,张荫梧率第四路军抵济,接到阎锡山命令成立第二、四路联合军,以张荫梧为联合军总指挥。当时傅作义为行营主任,指挥作战,现阎又派张荫梧为二、四路联合军总指挥,有人问阎究竟谁指挥谁,界限不清。阎说:“我有多年的经验,不要问,下令吧!”(原因详见附注)张荫梧到济南后,前方的给养弹药等供应,统有张分配。傅电阎,张不补给粮弹,无法打仗;张则电阎,傅不听指挥。二人互相攻击。本来在津浦线晋军是主攻力量,并有与第二方面军会攻徐州的任务,应在占领济南后,乘势以主力迅速南下,但因张、傅争吵,致使战局停滞不前。后阎决定把张、傅二人分开,令傅南攻,令张东进。
  傅作义率其第二路军沿津浦线南下,连克泰安等县城后进攻大汶口,蒋军马鸿逵、夏斗寅等部向南溃退,因晋军未及时乘胜追击,马、夏等部退至曲阜附近,占领阵地继续抵抗。同时蒋介石抽出一部兵力增援,傅部进攻至此,即展开激战,战斗数日,未获进展,形成胶着状态。这时第四方面军石友三部协同晋军进攻济宁、兖州,亦未得手,形成对峙。
  张荫梧率第四路军沿胶济线向韩追击,到达临淄河岸为韩部所阻,即在临淄河西岸占领阵地,并令李服膺军从左翼开阔地区迂回到韩部后方贾涧村,令冯鹏翥军从中央铁路线出击,会师贾涧村。但因李军安锡嘏师行动错误,致未完成任务,双方在临淄河沿岸对峙20余日。
  我当时在秦绍观的第十八军任司令部直属特务连(即警卫连)连长,后任军部少校参谋。该军先是由北平开到大汶口待命,继奉令转回济南归张荫梧指挥。这个军的第十旅旅长是梁培璜,第十一旅旅长是樊赓灿,第十二旅旅长是黄士桐。接到张荫梧的命令乘火车到周村下车,以急行军经桓台、广饶至寿光,对韩复榘进行了七日夜大迂回抄袭。韩军惊惶失措,向坊子、潍县撤退。晋军追至高密附近地区,与韩军激战,由于阴雨连绵,相持不下,不能进展。
  傅作义部对曲阜、兖州久攻不下,形成对峙之局。蒋介石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形势,以陈诚部增援津浦线,并让当时拥蒋的广东部队第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两个师从海州登陆,直向西北越沂蒙山区扑向曲阜东北方傅军之侧背。傅即分兵拒之,适值连日大雨,在调动中未及占领阵地,即遭陈诚部的猛击而溃退。马鸿逵、夏斗寅部亦乘胜出击,傅部遂全线崩溃。
  我所在的第十八军,此时奉令从益都以东地区调往津浦线增援,及到达泰安附近时,傅作义已率其二路军等部队向北撤退中。阎锡山为了尔后反攻,决定以第十八军第二十旅配属第十旅的一个团和一个山炮营,固守泰安城及其城北泰山南麓要地,并以第十五军一部守肥城等县城。
  张荫梧部在高密一带。蒋军以李蕴珩部由海运在胶东登陆,直向该部进行袭击,韩部乘势猛烈反攻,张部亦崩溃下来。
  第十八军守泰安城的部队,到9月初在弹尽粮绝后援无望的情况下,被马鸿逵的十五路军挖地道轰塌西城门攻入城内,除少数改穿便衣藏匿民间者外,旅长黄士桐、团长张潜等全部官兵缴械被俘。
  晋军两路军因先后遭到溃败,军心涣散,士无斗志,均继续争先恐后向北撤退。当时第十八军司令部住万德车站附近,因蒋军十九路军逼近该地区,奉令星夜北撤,及通过黄河铁桥行至桑梓店时,黄河铁桥即被蒋军飞机炸断,在行进中奉令暂住禹城待命。
  三、晋军从鲁大撤退
  8月15日退守济南的傅部张会诏、丰玉玺两军,因大势已去,无法挽回,未经激战,即放弃济南。蒋军第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占领济南。由于蒋军进展迅速,晋军在黄河南岸难以立足,纷纷抢渡黄河,被水淹死和被炸死在黄河铁桥上的不计其数,其状至惨。更由于败退的军队,扰害地方,惹起民忿,很多零星部队被当地红枪会解决。已退到黄河北岸的晋军,经收容整顿,构筑防御工事,隔河防守,这时已是9月初旬。在阎、冯倒蒋大战中,晋军在津浦线首告失败,因而使蒋得以回师陇海线东段,挫败了阎、冯主力军发动的以徐州为目标的“八月攻势”。后冯玉祥将平汉、陇海两线战线缩短,集结兵力于郑州外围,想在晋军协助下背城一战,以挽颓势。但阎为保存实力,却令陇海线晋军也向黄河以北撤退,冯终于无力支持,令所属西北军退至豫北、晋南、陕西等地。
  阎、冯初发动倒蒋大战时,东北军的张学良举足轻重,成了双方竞相争取的对象。张在大战一开始,即持中立态度,作壁上观,对蒋、阎双方派大员前来拉拢,均不为所动。后因蒋介石拥有东南富庶地区,有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并窃取了国民党中央党政大权,得以高官厚禄相诱,加上他所派的吴铁城比阎所派的代表贾景德更会拉拢,能挥霍大量金钱收买张学良之左右人物,因此,张学良近蒋远阎的局面逐渐形成。经过数月观望,张终于9月18日发出呼吁弭战,维护统一的通电,并挥军入关,直趋平津。整个形势急转直下,不仅在北平以汪精卫为首领导的扩大会议撤往太原,在反蒋阵营中亦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反蒋战争无法再继续进行。
  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后,阎、冯联电张学良表示愿意停战,并决定下野听候和平解决。阎一面令傅作义和张荫梧指挥入鲁作战部队向晋绥两省撤退,一面将平、津两市和冀、察两省和平而有秩序地移交张学良接管。傅、张遵照阎的命令于9月下旬即率黄河北岸及其以北的各军分别北撤,退出鲁境。
  此次中原大战,战线绵延数千里,历时七个月,双方伤亡三四十万人,给国家人民造成空前深重的灾难。
  四、晋军人鲁作战失败的原因
  这次阎、冯倒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战略上和联络友军上的失败,其次是指挥不统一。例如在战略上,阎、冯是外线作战。当时的作战方略,是李宗仁的第一方面军,出兵湖南、进攻武汉,冯玉祥第二方面军担任河南境内及陇海、平汉两路线作战任务分向徐州、武汉进攻;阎锡山第三方面军担任山东境内津浦、胶济两路作战任务,与第二方面军会攻徐州,然后沿津浦线南进直捣南京;石友三第四方面军以主力进攻济宁、兖州,以一部协同第三方面军进攻。但晋军攻占济南后,未能乘胜以主力迅速沿津浦线南下,协同陇海线作战,会攻徐州,反而将一半兵力平均使用于胶济线,致使津浦线被蒋介石各个击破,首告失败,影响全局。而第一方面军进到湖南被阻,未能完成进攻武汉的任务。在联络友军上,未能争取张学良共同倒蒋,即发动大战,是不智的,是危险的。在指挥上,首先表现在晋军指挥不统一。傅作义和张荫梧素不和睦,在作战指挥上阎又使他们互相牵制,因而彼此大闹意见,在占领济南后,部队停滞,未能不失时机迅速南进。更由于阎锡山在占领济南后,将山东省主席给了石友三,石遂派人接收了济南兵工厂和鲁境沿津浦线北段附近各县政权,对晋军后方的补给在指挥上也是不统一的。在晋军入鲁作战后期,阎锡山曾亲率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三期学生军及其警卫旅来山东亲自指挥督战,然为时已晚,缓不济急,无法挽回颓势。总之,阎、冯主力都在陇海线东段,而不在津浦线。特别是韩复榘采用了蒋介石参谋长杨杰的意见,采取“离心退却”战略,全部改向胶济线淄博方向东退,使晋军在山东将近二分之一的兵力,引向胶济线,蒋介石得以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形势,抽出有力部队会同广东援军,先对兵力薄弱的津浦线傅军予以各个击破。此不仅是津浦线先开始失败之主要原因,亦中原大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附注:
  当傅作义在津浦线作战进展顺利攻占济南的时候,张荫梧忽然给阎锡山发一密电说:“张学良和张群、吴铁城、方本仁等在北戴河开会时,傅作义秘密参加了这个会议,请注意。”阎得电立即发表张荫梧为二、四路军总指挥,率两个军参加津浦线作战,意在对傅监视。因此,傅、张二人大闹意见,傅当然认为这是阎对他不信任,不免泄气,直接影响了津浦线的结局。当时很多人不赞成这样做,因为大家都知道傅、张二人素来不和,这样做是不利于作战的。可是阎一定要这样做,大家都猜不透阎的意思。直到阎失败离晋到大连后,机要处长高管亟清理机要电文时,检出张荫梧给阎的密电,才明白了阎所以如此做的原因。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本卷收录山东自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军事史料,以记述各个时期北洋和国民党军方面重大的战役和军事行动、在山东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军事人物为主要内容。 从我们掌握资料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稿件的取舍上,我们遵循了这样几条原则: 一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在山东进行的有较大影响的战役和军事活动;二是记述在全国、全省有代表性的山东籍军事人物;三是记述在抗日战场上为国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生平业绩;四是鉴于政协文史资料的特点,对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活动不作反映。所选稿件绝大部分为当事人的“三亲”史料,只是个别有影响的人物史料欠完整,我们请有关专家作了综合编写。 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状况所决定,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主政一方,或一生的主要经历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另外有的史料撰写角度不同,未从军事方面着墨。这样,为避免重复,我们把一部分军事人物的史料归入另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锡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