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不和招敌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991
颗粒名称: 主客不和招敌至
分类号: K295.2
页数: 3
页码: 18-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主客不和招敌至,刘基炎之初至也,以奉命来援,自居於客军地位。既见连承基拥都督高位而兵力仅二百余人,心已轻之等情况。
关键词: 山东 主客 招敌至

内容

刘基炎之初至也,以奉命来援,自居於客军地位。既见连承基拥都督高位而兵力仅二百余人,心已轻之。其始,连承基尚侈言西攻,故筹款购械,颇为急切;及经北马之战,已知空谈之无济於实事,所以极力交欢於刘。近闻敌将由招远、莱阳调大队到黄,以是心常惴惴,且向刘表示让位之意。而地方人有不慊於连之聚敛者,则密启於刘,愿效拥戴之忱,刘至是遂有取而代之之想矣。初九日,北马之战,泸军唐统带欲令鲁军敢死团进驻黄山,曹亚东不听,主客遂生嫌隙。沪军在前敌获三人有间谍嫌疑,执送都督府讯之,连遽予枪决,刘闻之怒,即面责连督,谓此三人嫌疑则有之,罪状尚未分明,乌可如此卤莽,并不经审理质证,而居然草菅人命。且此三人而果为敌探,正可於此问取一切敌情,及其作战之计划也。今贸然置之死地,在不知者,得勿以君为通敌故杀之,以灭其口乎?言时,声色俱厉。最后连亦不服,相与驳辩,刘一麾而出。时正举行犒赏,沪军陆续回城,声言将休息整顿,再谋进取莱州,而刘基炎忽下令全部退登州。唐统领反对,以为不可退,退则前功尽弃,刘不听。王叔鹤闻讯,急往劝说,反复开导,几欲下泪。刘虽为之动容,而卒不可回。连承基亦亲往挽留。徐子鉴告以军民瞩望之殷,全城倚重之切,皆不纳,乃召集各界开城议事会。连承基提议挽留沪军,以保护全城生命、财产,且谓鲁军虽有四、五营,而人数不足、枪械亦不整齐;沪军有三千之众,且皆精锐,足以慑服敌人,云云。讵刘仍藉口於敢死团曹亚东之不用命,且唆使兵士殴辱司令;又云,已有电致莱州镇叶长盛,我军退回烟台,不准清兵前进,谅彼亦不敢轻动也。时全场一致劝留,久之不决,最后始允酌留炮队与机关枪队两营镇守,乃散会。晚间,沪军令民政署预备大车二十辆,马六十匹,各营皆整备行装。於是,连承基邀刘基炎到署,恳切磋商,告以情愿避位让贤。刘始犹谦逊,继即默然,遂允许不撤退。刘回营待至次日,见连督并无若何表示,地方人亦无举动,即又传令排队,扬言将赴龙口,实则绕道去矣。时十四日午刻也。附录刘致叶长盛电文如下:
  掖县叶镇台鉴:基炎奉命北伐,至止黄陲刁斗相闻,无任驰系日,昨北马之役,触犯贵部,过蒙退让,实深歉仄,同是轩辕胤裔,奈何受鞑虏之嗾,作萁豆之煎,窃为英豪惜之。所望和局早成,赓酬同胞于共和政府之下,欢聚时期,当在不远。敝部现奉令调回烟台,即日东行,黄县仍由连督坐镇。今特为帐下告者,勿以此间兵力弱而视为易与,又劳反攻。须知兵虽不满二百,枪虽不及一半,而我革命军锐气方兴,即千万人当之辟易矣。幸勿越雷池一步也。刘基炎元印。
  刘基炎既飘然引去,其部下亦纷纷随行。即前日所已经允留之炮队、机关枪队,皆开拔东还。于是,全城惊惶,商民逃避,连承基于晚间,秘嘱会计员预备款项,又命传集伕马,似有欲行之色。徐子鉴闻而阻之曰:刘客军也,退犹无妨,公都督也,万不可动,动则军心、民心必大扰乱,敌将乘虚而来袭,试问我辈回登州后,敌再至者,则将如之何?连谓:赴登州取援兵,并非不返,且我短衣作仆,从装束亦无有识者也。子鉴见其甚决,亦不便强聒,是夜一时许,子鉴巡城回至县署前,适遇连自内出,潜谓子鉴曰:与君至交,不敢相欺,今兵单械劣,城不可保,敌若果来,全城涂炭矣!不如先退为妙,顷已告唐志道君(时安静山病吐血,改委唐为司令),俟仆行后,天明时即调齐各队,托言出外野操,绕道回登州可也,言已匆匆而去。子鉴入内巡视,各科室职员多已避匿无踪。十五日,登州派炸弹队三十人至,连承基寻有信来,令勿退兵,明日带炮队回黄。连日安谧商民渐多还集。仓雄亚屡以失机为言,催促子鉴进兵,子鉴以众寡不敌,拟待炮队到后再行。次日午后三时,连督带炮队百二十余人,并过山炮两尊回城。十七日令第一营进驻北马镇,徐子鉴与仓雄亚带兵六十人,赴龙口收缴巡警局枪械。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本卷收录山东自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军事史料,以记述各个时期北洋和国民党军方面重大的战役和军事行动、在山东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军事人物为主要内容。 从我们掌握资料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稿件的取舍上,我们遵循了这样几条原则: 一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在山东进行的有较大影响的战役和军事活动;二是记述在全国、全省有代表性的山东籍军事人物;三是记述在抗日战场上为国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生平业绩;四是鉴于政协文史资料的特点,对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活动不作反映。所选稿件绝大部分为当事人的“三亲”史料,只是个别有影响的人物史料欠完整,我们请有关专家作了综合编写。 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状况所决定,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主政一方,或一生的主要经历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另外有的史料撰写角度不同,未从军事方面着墨。这样,为避免重复,我们把一部分军事人物的史料归入另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静斋
责任者
袁旨言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