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淄博陶瓷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852
颗粒名称: 近代淄博陶瓷生产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414-218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淄博陶瓷业,自清末以来,虽然也有现代化技术的融入和改造,但更多地受到战乱和时局的影响,经历着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近代淄博陶瓷生产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淄博’陶瓷生产

内容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中国,民族工商业受到巨大的冲击。淄博陶瓷业,自清末以来,虽然也有现代化技术的融入和改造,但更多地受到战乱和时局的影响,经历着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戊戌变法”和“洋务派”实业救国的呼声中,山东工艺局局长黄华(曾任淄川县长)主持在博山创办全省第一个官办窑厂,称名“博山陶瓷工艺传习所”。这个工艺传习所兴办的宗旨,是想用新技术实现对博山陶瓷业的改造,提高本地陶瓷产品的质量档次。实际上也起到了引进先进技术,培养技术骨干,促进技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博山陶瓷工艺传习所,每年由公费出资3000两,委济南古董商王子久为总办。王子久对陶瓷比较熟悉,主事之后,锐意进取。他首先在本地招聘能工巧匠,为发现当地技术人才,常到市场和业户走访,凡工艺精巧产品质量出众者,即想法将制作人选聘入所。为引进外地的先进技术,王子久还从江西景德镇聘请了多名制瓷工人,到博山传授技艺。这期间,对陶瓷原料、生产设备、制作工具等都有所改进,如将烧窑习用的匣钵,改为帽垫式笼盆,为生产满釉的净底产品(无砂圈支痕)创造了条件。产品成型用手摇转轮,提高了工作效率。陶瓷原料和配方也有改进,产品分圆器、琢器、雕塑3大类,除白瓷而外,还有蓝、绿、黑、纹片各釉色。对艺术陶瓷和仿古陶瓷制作很重视,研究恢复了在本地失传多年的宋代名贵釉色茶叶末和雨点瓷。恢复茶叶末的是本地工匠陈希龄,恢复雨点瓷的是本地工匠侯相会。
  工艺传习所兴建之初,先在博山北岭租窑试产,后由山东巡抚衙门拨库银2万两作开办费,在博山下河建立窑厂。到民国3年(1914年),由当时的博山商会会长石冠英接王子久继任总办,更名为瓷业公司。因经营不善,连年亏累,不得不缩小规模,裁削人员,景况大不如前。而后,石冠英引举前淄川知县陈尔延主办瓷业公司,陈购得该公司设备财产,由官办转为商办,到民国13年(1924年),也因亏损过多,被迫停办。
  这个官办窑厂,寿命不长,但在淄博陶瓷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博山从此掌握了利用当地原料生产日用细瓷的工艺。在这里工作过的工匠,分散各地,都成了陶瓷业的生产能手和技术骨干。谭景文著《博山县乡土教本》说:“吾博山的瓷业,得到这一番的熏陶濡染,出品的提高,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实近来瓷业改良的一新纪元。”给予了较高评价。
  继瓷业公司之后,1931年,国民党山东实业厅派杨法权来博山,于现山东耐火材料厂厂址处设立模范窑业厂,职工130余人。采用机械设备和科学方法改进透明瓷器,产品包括日用器具、化学器具,还有电瓷、卫生瓷等约40余种,月产量6万余件。1934年7月改名山东窑业试验厂,至博山沦陷时为日本人占领。
  本世纪初,淄博陶瓷生产,除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细瓷的生产引人注目外,还有工业陶瓷的兴起。1918年前后,博山五龙开始陶管和钢砖、钢瓦的生产,1930年开始了耐火材料的生产。1944年秋,原在青岛经营大德铁工厂的李荆山在五龙村栗子沟兴建鼎丰窑业厂(现淄博工业陶瓷厂前身),至解放后,生产耐火材料、耐酸坛、管等。
  据调查了解,自本世纪初到20年代末,淄博陶瓷生产有所发展,胶济铁路和张博线通车后,对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方便。1930年淄博拥有窑炉190座。“九·一八”事变后,销路不畅,窑业一度萧条,窑炉锐减至不足20年代的一半。到抗日战争前,恢复到窑炉189座,业户400余家。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者不仅对中国人民实行政治压迫,而且加强了经济掠夺,对淄博陶瓷生产实行控制和垄断。早在1914年,日本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后,日商曾在博山开办日华窑业公司。1937年底,博山沦陷后,日寇即对陶瓷生产的重要原料焦宝石矿严加控制,对耐火材料等以“投标”方式,实行生产垄断,日用陶瓷的销售,也由日本官商合资设立的“组合”,进行市场操纵。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还直接插手陶瓷的生产经营,建立日营窑厂。以本地的人力和资源生产,摧残中国民族工业,获取陶瓷之利。这些窑厂是:(1)博山窑业公司。是由日本名古屋碍子株式会社以100万伪币将山东省窑业试验厂“收买”后在试验厂的原址建立的,总经理为飞鸟井二。后改为博山窑业股份有限公司,经理为大野。以生产耐火材料为主,又附设一处大野制陶所,生产电瓷和日用陶瓷。(2)六合公司。是日商强行霸占北岭、李家窑民窑多处成立六合公司,除进行日用陶瓷生产外,包揽对外订货,独霸销售业务。(3)长谷川窑厂。于1942年建于博山公平庄钱家林南,生产日式瓷器,专供日人购用。(4)厚生窑厂,日伪合资,设于博山大柳杭。
  日伪时期,由于日本的控制和掠夺,陶瓷生产受到影响。陶瓷工人收入低下。在长达七八年的过程中,也由于机械的采用,如山头益丰釉厂、华兴长釉厂等采用机械化生产,技术上有所进步;由于日商对陶瓷业的投资,其他各业的凋蔽和南北交通的阻塞、外地产品的断绝,也给陶瓷生产造成机会,生产有所发展。1944年前后,淄博地区有窑炉260余座,业户计400多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解放前,由于战争频仍,陶瓷工厂和陶瓷业户难以支撑,纷纷倒闭和改业,陶瓷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与抗日战争以前相比,从业者锐减。据调查,1948年解放前夕,淄博能维持生产的工厂和作坊只有78家,从业工人只有1387人,还达不到战前的一半。产品品种也大量减少,主要生产缸、盆、碗等,与1933年的产量相比,大缸下降77.9%,盆下降61.5%,黑陶碗下降96.4%。白陶瓷产品下降62.7%。工业
  瓷、美术陶瓷的生产,更趋衰微。
  建国后,淄博陶瓷生产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才获得了新生,淄博已成为布局合理、生产协调、产品多样、门类齐全的陶瓷生产重要基地。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