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盐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827
颗粒名称: 广饶盐业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365-369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广饶县东北滨海,滩涂辽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产盐区。早在夏代就有煮海水为盐之说,广饶盐业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广饶 盐业

内容

广饶县东北滨海,滩涂辽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产盐区。早在夏代就有煮海水为盐之说。
  广饶县的盐业,自古以来,在全国盐业中就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春秋时,太公封于营丘,建立齐国。便大兴山海之利,重点移民北海,逐民煮盐捕鱼,而民富国强。《史记》载:“太公至国修改,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民多归齐”。
  到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天下,齐桓公用管仲为相国。管仲为相国后,便整顿盐政,施行盐的专制,不准私营。依靠盐赋充实军费,致使国库岁银收入增加数倍。由此齐国富强,称霸于天下。
  汉兴以后,王朝对盐业也很重视。桑弘羊任大农丞时,掌管盐铁事,积极修正盐法,振兴盐业,增加盐赋收入。由于推行了灶民注籍,管发牢盆,并拨给粮秣,规定每盆煮盐斤两,按盆数征收赋税的办法,所以煮盐灶户即以官册固定下来,从此盐业大兴。
  三国至元代这一较长历史时期内,因济水年久失疏,雨季洪水四溢,淹没滩涂。灶户无以生计,有的背乡外逃,有的弃盐务农,该县境内灶户大减,盐业时兴时衰。
  到明代成化癸巳年间(1473年),采取分段疏通的办法,开始治理小清河。经过清淤治理,河道疏通,水循故道而入海,退出良田数万顷,沿海滩涂也向东延伸数十里,形成一片广阔而平坦的沙碱地。官府又逐民进行煮盐,故外逃灶户又重归故里,择地而居,割草煮盐。因为小清河的疏通,高家港变成了盐的集装码头,河内来往盐船络绎不绝。
  盐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盐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在制卤方法上,由古老的灰淋法改进为土淋法,从而扩大了煎用卤水的来源。在制盐方法上,由煮煎改为滩晒,大大提高了盐的产量,过去用煮煎法煎盐三昼夜方成一锅,得盐不过百斤。大约至明末,广饶县境所属王家岗盐场已开始弃煎为晒,如清《盐法志》所述:“古者盐皆以煎,所谓渠展之盐,伐菹薪而煮海水者也。其后易煎为晒,未详始于何时。旧志十场,登宁、石河、信阳皆以煎,永利、永阜、王家岗皆以晒。”这说明王家岗场易煎为晒较早于其他场。制盐易煎为晒,这是盐业史上的重大转折。
  至清代初,该县盐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县设有王家岗、辛镇、高家港3个盐场,拥有灶丁2758人,灶地616顷82亩2分8厘,滩池32副,年产盐224万斤。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东省对盐场进行了一次裁减,由原来的19场,裁并为8场。该县的3个场并为1个场,称王家岗场。管理机关驻王家岗。新修《盐法志》记述:“王家岗场,二三月开晒,六月停止。于惊蛰后开始修滩池,用碌碡将滩池滚压坚固。井滩以柳斗取水,沟滩用风车汲水,卤汁由圈入池,天晴三五日即可成盐,若遇阴雨天尚须多日。池大者,一次可得1500斤,小者得1000斤。盐次白而明,味咸中带甘”。
  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又重新治理小清河,历经2年浚通,使海运与河运连接起来,船舶从羊角沟港可直驶济南黄台站。为该县盐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利津县的吕家洼处黄河决口,永阜盐场被淹,盐不敷用。省抚运两宪以新清河运输之便,谕令王家岗场大使转谕绅商、豪户等,允可在王家岗场境内择地修建新滩。建滩工本费用皆由灶户自备,或由外地盐商借给。南自宁海寺、北至沙营这百余里的滩涂上,展开了有史以来的盐田扩建大会战。辛镇、沙营、王家岗地区新扩建沟滩百余副,在塘头营、高堤、田家河坞处新建沟滩60余副,在宁海寺、龙车道等处增建井滩440余副。共新建滩池600余副。新滩池的布局也进行了更新。“所产之盐皆由新清河上驶,供本省地者为北运,供河南归德八属者为南运。每年运出盐20余万包,至三十五六万包不等,每包净重400斤。”(清《盐法史》)到民国5年(1916年),山东省省长孙发绪以王家岗场署在广饶,官台场署在侯镇,行政领导不便,即令二场署合并,改称官岗场,并将场署迁驻寿光县的侯镇,从此行政领导机关属寿光县管辖。民国7年(1918年),场署又迁至寿光县的羊角沟镇,改场名为王官场。是年,因辛镇、沙营、王家岗等地的滩场离小清河盐运码头较远,集运不便,又加滩池分散,管理不善,走私严重,即令其撤销,迁散盐民,逐其务农。到民国16年(1927年),寿光县境内的钜淀湖芦荡内,群匪集结,贩运私盐。场署又以匪徒滋扰警护为难之由,将小清河北岸的滩场全部撤销。广饶县境内古老的制盐业,曾一度消失。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年8月30日黄河在麻湾决口,洪水淹没了广北大地。洪水刚退,次年8月渤海又发生了强烈的海啸,潮水涌入内地30多公里,潮退后土地严重碱化,五谷不收。三柳村一带居民为了糊口,便重操旧业,三五户插伙在村边沟旁修建滩池,引海水晒盐。所产之盐多为自产自销自给,以盐换粮度日。那时兵荒马乱,贸易不昌,销路闭塞,虽有盐商行销,但多奸诈,肆意压低盐价,100斤盐只能兑换三五斤高粱,盐业生产处在微型状态。
  1943年冬,为了解决抗日经费,扩大财源,渤海行署即委派工商局长吕镜符、工会会长孙效芝、妇联主任王月村,会同广饶县各救会会长宋立言、七区区长庆凯三等人组成盐田开发领导小组,分赴赵嘴、武王、沙营等乡村,组织群众集资入股,于1944年春在武王村创办了解放区第一个盐业合作社——“福顺兴”盐业合作社,属渤海行署实业科领导。当时入社者有1700多户,集筹股金39892元、粮食28.8万斤(折合币值14400元)。为了鼓励农民开展盐业生产,政府还贷给盐民粮款20万元,先作为购盐定金,后以盐偿还。这样盐民借本生利,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支脉河以北广阔滩涂上大小盐池星罗棋布,年产原盐80万担。为了适应盐业发展的需要,于1945年秋,“福顺兴”盐业合作社又建立了3个分社。在田家庄设有集盐坨基,有武装民兵守卫。为了开辟西路销区,1946年又将盐坨搬到邱家庄。合作社对盐实行民产官销,严禁私营。政府并在南薛、宁家、史口村设有办事处,负责办理盐的运销工作。据1946年《渤海日报》载:“七区民主政府春天贷粮贷款发动群众晒盐,共计滩池314副,组织盐民1030名,产盐2575万斤,价值3875.5万元。”1947年广饶县土地改革工作结束,盐民分到了自己的粮田。为了生产粮食支援前线,多数盐民退股还耕。又加当时盐业生产多属自愿插伙经营的个体经济,盐民有利就干,无利就散,生产很不稳定,再加盐质低劣,销路不好,偷税严重,所以政府于1948年宣布将“福顺兴”盐业合作社解散。
  继“福顺兴”盐业合作社建立之后,1945年渤海行署又批准实业公司在羊角沟镇滩涂上兴建国营“新兴”盐场。因兴建大型盐场财力不足,便改定在塘头营原废旧滩框上进行复修。经过一冬的施工,完成7副滩池,1946年春投入生产,当年产盐2400吨。
  新兴盐场初建场时,场部设在塘头营,有职工129人(其中工人110人),另有劳教所晒滩犯人38名。1948年8月,在羊口建立盐务局,新兴盐场归属小清河南盐务局管理。1950年新兴盐场改名为羊口盐场。为了便利南北盐区的生产、集坨和运销管理,场部由塘头营迁至南台,并修建房子12间。设有坨面1个,在小清河北岸安装了简易码头,所产之盐在这里装船上驶济南销区。场内的晒盐工人为季节工,按日计价,工日报酬多为支付粮食。1952年改为固定工,实行工资制。经营管理逐步完善。年总产原盐,1950年为119734担,每担110斤,1951年为123423担,1952年为118189担。解放后,广饶盐业获得新生,1960年盐场定为国营企业。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雨先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