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酱园的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782
颗粒名称: 玉堂酱园的演变
分类号: K810.2
页数: 6
页码: 269-270
摘要: 本篇记述了济宁玉堂酱园的沿革大致经历了戴某经营时期,孙、冷合资时期以及孙家独营时期3个阶段,玉堂酱园的演变。
关键词: 济宁 玉堂酱园 演变

内容

济宁玉堂酱园的沿革大致经历了戴某经营时期,孙、冷合资时期以及孙家独营时期3个阶段。
  1.戴某经营时期
  苏州人戴某草创了“玉堂”之后,由于规模小,自制的产品仅有黄酱、酱油、醋、酱菜之类,大多数商品是从江南贩运来的,所以,买卖并不兴隆。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于戴某年纪大了,走南下北,就有些吃力,加之“粮船”水路遥远来货不能及时应市,以资金周转发生困难无力继续经营下去,于是声明将“玉堂”出卖。
  戴某出卖“玉堂”的消息传出后,这时在济宁开德聚药材栈、德聚钱庄的大商人冷长连,便联合了孙玉庭,各出白银500两,把“玉堂”买了过来。
  2.孙、冷合资时期
  孙冷两家把“姑苏戴玉堂”买妥后,依戴某卖店不卖字号的协约,把“戴”字去掉,改名为“姑苏玉堂”。并把原有的3间小门面,扩建成6间大门面,还盖了5间小楼,扩大了作坊,增加了产品种类。工人也由10多人增加到100多人。一切店务虽有孙、冷两家聘请的代理人负责,但冷长连经常到店“走动”过问店事。因此,孙、冷合资经营的“玉堂”初期的开拓
  和发展是与冷长连的经营分不开的。
  至道光七年(1827年),孙、冷两家才从伙计中选了一名精明干练的梁圣铭任总经理。从此店中的一切事物便由总经理负责,孙、冷两家就不大到店里走动了。
  梁圣铭任总经理期间,为发展“玉堂”的事业,采取了量才用人,提高产品质量,引进新品种,出钱票活跃市场以及实行“规矩牌”制度等项措施。尤其为增加花色品种,曾派了一名聪明能干的伙计,去江南某酱园学做豆腐乳,学了一年多,终于把配方及制造技术学到了手。回店后,经研究仿制,生产了口味、色泽均高出江南的豆腐乳。从此,玉堂酱园的产品,就有了“味压江南”的美称。
  正是由于梁圣铭的精心经营,所以,“玉堂”逐渐成了当时济宁酿造业中独一无二的大字号、大手工业工场。资金由原来千两白银,后增加到39万吊(合银2万两左右);工人也由百多人增加到200多人;作坊增加到数百间;产品增加到50余种,成为孙、冷合资经营时期的黄金时代。
  梁圣铭去世后,连换了几个总经理,经营情况每况愈下,以致资金短缺,周转不灵。到了光绪元年(1875年),孙、冷两家又选拔了一个大伙计陈守和担任总经理。
  陈担任总经理后,除继续袭用梁的办法外,还利用孙家在朝为官的势力,结交官府,走动衙门,并以3000两银子捐了个相当州官的六品顶戴。采取了吸收达官贵人的闲散游资,大量发行钱票,对外投资,以及开展多种经营等方法,使“玉堂”的经营有了明显好转。这时生产的酱菜、酒类,除保有原江南口味,为南方人欢迎外,又逐渐改进适应了北方人的口味,具备了南北酱菜兼而有之的风味。所以,其产品不仅在当地批发零
  售,而且还畅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为发展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扩大宣传影响,陈守和以重金聘请了清末著名书法家项文彦为玉堂酱园写了100个大字,其内容是:“姑苏玉堂酱园老店,自造秋油伏酱,五香茶干,远年干酱、甜酱,独流老醋,佳制金波药洒,各种名酒,各色提露真柿干酒,干榨黄酒,绍兴零沽,糟鱼,醉蟹,佳制冬菜,酱糟腐乳,八珍豆豉,关东虾酱、虾油,太仓糟油,南北各种小菜,本槽香豆油坊,敬神素烛,一应俱全。”把这100个大字放大至130公分左右,粉刷于酱堂南墙上,非常醒目。一时吸引了不少游人墨客专来济宁观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扩大了宣传,因而“玉堂”愈益名扬四海。
  “玉堂”的名声远扬,京冬菜、酱菜在京津一带也享有盛名,名声逐渐传进皇宫内院后,慈禧太后也要品尝一下“玉堂”的小菜。光绪年间,皇宫传出慈禧太后“御旨”,命军机大臣孙毓汶、顺天府尹孙楫,将其家经营的“玉堂小菜”送进宫去。于是孙毓汶叔侄忙由任所跑回济宁,叫工人特别制作了几样精致“小菜”(如冬菜、合锦、八宝菜、人参笋、豆腐乳、酱花生米等),并派一名精明大伙计林大松和一名厨房师傅,乘专船由运河水路晋京,进贡宫廷。
  这些特制的“进贡小菜”,是经特意研究的。先精心做成半成品,后装在船上,由河路北上时,再经月余的细心调理,待到京后,打开坛罐,就成为光泽鲜艳、甜而不腻、咸而不浊、脆酥适口、味美芳香的佳品了。所以,当慈禧品尝后,赞不绝口地说:“真是京省驰名!”接着赐林大松挂七品官衔;封厨房师傅为“御厨师”。从此,玉堂酱园的名声就更大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陈守和病故,孙静峰以股东的身
  份进店任总经理。这是自孙、冷合资以来孙家第一次进店主持店务。孙静峰进店前,已在曲阜听到“玉堂”资金不足的情况,所以事前筹集了3万吊钱,他进店后,即以充实资金为名,邀请冷家商议增加股金。这时的冷家已自顾不暇,而且由于常年从店中长支短挂的数目已超过了原投资的数倍。所以,当孙家提出增资问题时,只好退股。当冷家表示退股后,孙家即表示愿以原股1万吊退给冷家,在店里的一切长支短挂也一笔勾销,至此冷家与“玉堂”永无瓜葛。双方达成协议后,冷家代表冷元晖携款去山西开矿,孙家又赠送路费银子3000两,从此,冷家退出“玉堂”,孙家独营的“玉堂”便开始了。
  3.孙家独营时期
  孙家独自经营“玉堂”后,孙静峰仍任总经理,邀请了当时济宁“名人”李梦白、杨道园等当参谋,进行了一番内部整顿,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加新品种,创造新产品,保持了名牌。在这方面的主要助手是他的大儿子孙笠樵。孙笠樵是清末秀才,擅诗文,有才华,于清末民初,在艺人刘好仁的协助下,又研制出了多种新露酒,如万国春、丰年乐、合家欢、宴嘉宾、醉重阳、满庭芳、菡萏香、玉芙蓉、冰雪露等,很受群众欢迎。上述酒类的销售,是有所考究的。如:农历大年初一饮用“合家欢”酒;3月份饮用“满庭芳”酒;6月份饮用“菡萏香”酒;9月份饮用“醉重阳”酒;请客应酬时可用“宴嘉宾”酒。各种露酒配以诗文,使之富有诗情画意。这些露酒在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南洋劝业会、民国3年(1914年)山东展览会上,均得到金奖牌金奖章。民国4年(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济宁玉堂”孙敏卿参加了会议,玉堂的金波酒、万国春酒、冰雪露、酒宴嘉宾酒和酱油、酱菜获得了金牌奖。可见,“玉堂
  酱园”在群芳斗妍中独占鳌头,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孙静峰于民国9年(1920年)离职时,其营业额已达到铜元80多万吊,合银币13万多元。由于在他任总经理期间,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是为“玉堂”历史的中兴时期。
  孙静峰离职后,孙氏5兄弟(5个股东)公推孙笠樵为总经理。在民国16年(1927年)正月,由5支股东将“玉堂”全部资产60万吊平均分为6份,除每支各得一份外,剩余的一份以“笃玉堂”名义作5支共有进行开支。这次分资,实质是“玉堂”股东的又一次改组,由孙家一大家族独资转为孙家5支合营。
  孙家分资后,适逢军阀孙传芳的残兵败将在济宁一带烧杀抢掠。孙笠樵于民国18年(1929年)遂去杭州,在西子湖畔盖了一所别墅,过起了吃斋念佛的生活,直到民国24年(1935年)病逝,共7年时间,在此期间“玉堂”的一切事务均委托张慕轩负责。一切仍按老章法办事,“玉堂”的营业一直是平平淡淡,既未衰退,也没起色。
  民国25年(1936年)1月,孙野农(孙笠樵的四弟)继任总经理。一上台,便从“玉堂”挂支4000元充实自己在曲阜开的“协玉酱园”,并以分期付款名义赊销“玉堂”产品,并长期不与结算。到民国26年(1937年)底,他就不干了。
  不久,日军于1938年1月占了济宁,日军长濑正三少佐强行驻进“玉堂”。8天后,店内一切由袁奉莪维持。7个多月未营业。同年8月,推选孙笃丞为总经理,他由曲阜到了济宁“主持”玉堂酱园,并正式任用袁奉莪为总栈经理,杨汉阁为老店经理,秦质生为东店经理,当月开门营业。
  在日伪统治时期,孙、袁2人仍按部就班,循旧例办事。虽
  然袁奉莪当上了日伪济宁商会常务委员和酱菜业公会会长,与敌伪各方面有所联系,但在日伪第五次“强化治安”时,“玉堂”附设的德泰恒杂货栈被捏造罪名,其全部货物惨遭掠夺,并将该栈经理姜建堂和袁奉莪一起逮走,并没收了剩余货物。经托人花了4000元,才将人放出。
  1946年1月9日济宁第一次解放,在人民政府关怀下,用“冀南银行”100万元贷款,贸易公司赊给的3万斤粮食,才使老企业走上了新生。但为时不久,农历八月份济宁又被国民党军占领。
  国民党统治时期,“玉堂”一如往昔,没有什么起色。除经常遭到敲诈勒索外,于1947年7月,“玉堂”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损失。当我人民解放军围攻济宁城时,国民党县长张积庆为保住城池,采取了焦土政策。于17日夜把南门外一带烧成一片瓦砾。“玉堂”也被抢了三天三夜,遇到了创始以来最重的浩劫。
  济宁第二次解放(1948年7月)后,“玉堂”虽仍由孙笃丞主持,袁奉莪为总经理,但已是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时代了,尤其于1954年公私合营后,这个古老的“玉堂”才发生了历史的变革,换了新貌。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