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芝与潍县第一架宽面织布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718
颗粒名称: 张瑞芝与潍县第一架宽面织布机
分类号: K295.2
页数: 4
页码: 119-122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文史资料手拉梭的出现,使台机日产量猛增两倍多,熟练机手可日产20余尺,从而大大推动了家庭织布的商品化生产,张瑞芝与潍县第一架宽面织布机。
关键词: 潍县 张瑞芝 织布机

内容

手拉梭的出现,使台机日产量猛增两倍多,熟练机手可日
  产20余尺,从而大大推动了家庭织布的商品化生产,至清朝末年,专织户几乎已遍及所有农村,市场自然也就出现了竞争,这又使人们在品种花色上出点子、想办法,不久便有条纹布、花边布、格子布等问世了,这类新产品一出来就受到欢迎。往年所产土布皆是白色,必须经过染色,方能穿用。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习俗,常人不能着白色衣服。清贫人家有了白布只好再用槐树花、高粱糠等作为染料,以改变坯布本色。有了条格布,可直接应用于做单衣,省却一道印染工序。又各种宽窄不同的条纹,大小各异的格子,有着装饰作用,比穿青一色要美得多,因之很快畅销于城乡各地。这又启迪业织户向着改进布的款式迈步了。
  清末民初,有人从日本引进了铁木织布机(简称铁机),可织幅宽为2.6尺的棉布。这种机被启用伊始就显示出其优越性:只消用两脚蹬动,即全机工作自如,比拉梭布机功效高而省力,产品质量更佳,于是淘汰旧机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对此我们不能不提一下本县第一个引进宽面铁机的人物——张瑞芝。
  张瑞芝,字辑五,寒亭镇寒亭村人,出生于一个生活较为宽裕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敏颖悟,兼口齿伶俐,童年入塾,对先生所授只两遍即可背诵如流。家人见他有旷世才华,遂竭全力供他读书,果不负所望,在学校里连连跳级,20岁刚出头,便随同比他大四五岁的同学东渡去日本留学。他一到日本,就看到了人家那发达的工业,远非祖国可比,像衣着这件生活中的首要大事,在日本根本不需同中国那样,要以占半数的女人们为之终日操劳,只不过几家工厂即可供人民穿得那么华美。这太使他羡慕了,于是立志攻学染织专业,以期学成后回来为祖国振兴实业。
  1907年,他征得家人同意,以卖掉部分家产的钱,由日本输入了6台铁木织布机,与张伯言等人一同试织宽幅棉布,并打算推广后开创东洋印染新法。这位带头人特把自己的产品命名为爱国布,其质地良好,较之土布光滑均匀,纹理紧密,被社会上称作“洋”布。他更用所学“新染色法”配料,人工试染各种色布,获得成功。
  张瑞芝本想由此大力发展新型染织事业,但缺乏资金。乡人虽然看到了这种宽幅布的优点,然而思想守旧,对这种乍见的“洋玩意”前景怎样,疑虑重重,一时不敢盲目插手资助;在那一味闭关自守的清朝社会上层,更不想予以支持,致使他的这一创举,昙花一现,遂即夭折。他的后人张晓初,曾留有他所撰“关于发展新型染织”、“日本染色”等文稿,以及自制的各种颜色的染料标本、画册等遗物,后历经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和地方杂牌军队骚扰等劫难,已一无所存了。
  张君的新型染织业没有发展起来,究其社会原因,是清廷腐败,国人未觉醒的缘故。于是他毅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曾担任过革命军某部军需职务,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至今寒亭镇齐家埠村的龙王庙址前齐芾南的纪念碑上还刻有他的名字。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但军阀混战继起,相互割据。张瑞芝见到这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的现实,对从政事意懒心交,遂去了苏联。抗日战争时期,由苏联转到新疆伊宁县,在那里重操旧业,打算奠定根基,东山再起,以实现其发展中国染织业大志。1942年曾发明过两种简易印染机器,登载于《新疆日报》。但当时依然得不到政府重视,虽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终孤掌难鸣,资金周转不灵,后年事日高,事业作罢。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俊卿
责任者
栾云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