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周村的制丝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712
颗粒名称: 建国前周村的制丝业
分类号: K295.2
页数: 9
页码: 108-116
摘要: 本篇记述了近代山东的桑蚕制丝业,除胶东外,逐渐集中于临朐、益都和周村。周村原为长山县的一个镇,建国前周村的制丝业。
关键词: 烟台市 建国前 制丝业

内容

一、制丝业的萌芽
  近代山东的桑蚕制丝业,除胶东外,逐渐集中于临朐、益都和周村。周村原为长山县的一个镇。长山县的桑蚕业向称发达,而且集中于周村镇周围,1932年产茧高达百万斤。由于桑蚕业的发展,制丝业亦日形活跃。其产品,最初为大框丝,又名土丝。1935年,今南阎、大姜、张坊、南营等乡,即有土丝灶100余只,年产大框丝5000斤。这种丝多系农民利用自己养的蚕自己缫制,也有的是少数农民为无框的蚕农或丝商加工缫制,都是家庭副业,季节性生产,每年在收茧季节生产一二个月。所缫之丝,因品质低劣,售价甚低,大部分运往周村供给丝织业或丝线业的生产需要,少部分出口外销。清朝末年,小框丝技术已在中国的南方传播开来,光绪二十七八年传到周村。
  据传,当时长山县长曹恒惕每年向周村工商界收捐银12000两,引起周村工商界的反对和控告。为了掩人耳目,乃在周村附近购桑田数亩,并由其家乡南方招雇一批技工缫小框丝,他把这种事业取名桑园;虽然只办了2年即停业,但从此周村有了小框丝技术。小框丝丝缕配合有定数,纤度均匀,光洁鲜亮,适合国内外市场之需要,售价较高。于是有些丝绸商开始在周村投资建厂。第一个是益都县人李敬义,于光绪末年设鸿裕丝场,至宣统三年(1911年)增加到人力框100只,工人200
  余人。同时,李敬义于宣统元年(1909年)与本县人徐芳洲、临朐县人马紫封合资4万两白银在中正门外路南,现在淄博丝绸印染厂地址建裕厚堂丝厂,用人力框缫小框丝。第二个是牟平县人孙子山,于民国6年(1917年)在老龙窝街,今淄博织染厂地址,投资4万两白银建恒兴德丝厂,开始时有人力框30只。第三个是章丘县人张相南、孟希文、李华峰合资10万元,于民国8年(1919年)在中正门里,今周村工会俱乐部和影剧院一带建立同丰公司缫丝厂,创办之初,有人力框100只。此后,永聚公、文盛祥、庆兴、义新、太来、广诚等丝场相继建立。丝织业也有个别场设立缫丝厂。如合记机坊设立的缫丝场,有10余只人力框,产品以一部分出口外销,一部分供给在明水的机坊织缎子。慎记机坊也在王家胡同设人力框30余只,产品大部分出口,质量次的自用。总计小框丝场先后发展到10余家,周村不仅是重要的蚕丝市场,也成为重要的蚕丝产地。
  周村小框丝场出现以后,技术逐步推开。临朐、益都、莱芜等县缫大框丝的手工业者多来学习技术,或聘请技术人员前往传授技术。有个叫李星甫的不但到以上各县传授技术,还远到过山海关。由于新技术的推广,临朐、益都、莱芜等桑蚕繁盛地区,也出现了缫小框丝的手工工场,其中临朐县有100余家,年产丝4万担(每担100斤),居全省之首位。
  山东机器制丝工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初叶。那时德国人和日本人先后在青岛建立了德华丝厂(1902年)和铃木丝厂(1917年)。民族制丝企业始建于周村,而且直至解放前夕,除博山有个福春恒丝厂外,都集中在周村。其中,裕厚堂于宣统三年(1911年)安装了蒸汽机,同丰公司于民国11年(1922年)改机器生产,恒兴德于民国14年(1925年)开始用蒸汽机作动力。
  民国13年(1924年)长山县(今属邹平县)人张敏斋,投资10000元,在马路街东首路南,今周村粮食局饲料公司地址,建源丰丝厂,一开始就用蒸汽机作动力。4个机器丝厂的建立,正值周村丝业极盛时期,最高年产丝20万斤(2000箱),其中,机器厂即产10万斤左右,产品称厂丝。20年代末,帝国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蚕丝出口骤减,同时英日等国家人造丝大量输入,国内销路亦锐减,生丝价格暴跌。4个机器厂都因资不顶债,于30年代初相继倒闭或停业。以后丝价稍有回升,裕厚堂(后相继改为新记和华成)和恒兴德(后相继改为安昌和公记)相继复工。但因国际市场仍不景气,而且1937年后战乱频仍,茧源减少,所以只能部分开工,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最高水平。1931年至1937年期间,周村有缫丝厂(场)6家,有缫车260台,职工750人,最高年产丝500担。1923年日人在张店开设铃木丝厂,有缫车400台,年产丝810担,操纵了全省的蚕丝业,周村各厂(场)备受其害。日伪统治时期,华成和公记,逐渐转为为日商加工。全国解放前夕,周村制丝业已奄奄一息,濒于破产。
  解放初期,山东有缫丝厂两个,都在周村,一为华成缫丝厂,一为山东第二丝织厂(后改称周村缫丝厂)。1950年,两厂共有座缫机425台,职工1246人,年开工150天,产量350担。
  1953年,山东省工业厅在周村建山东人民制丝厂,即现在的淄博制丝厂,有20绪立缫车320台,职工2000人。这是省内第一家新型制丝厂,也是目前山东最大的制丝厂。新型丝厂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丝的产量和质量,基本上改变了山东桑蚕茧依靠缫土丝和原料外调的情况。
  二、缫+丝生产状况
  建国前,周村缫丝生产分手工、人力机和蒸汽机3种。
  手工缫丝设备简单,仅为大缸数个,用来腌茧;大锅一口,用来煮茧;大框一只,用来框丝。大框是木制,周长约1丈6尺(旧制)。其传统工艺是:收茧后,先置缸中以盐腌之,防其出蛾。缫丝时将大框和煮茧锅临时安置家庭闲园中,由2人操作。一人把腌过的茧放于盛水的大锅中煮沸,搅拌均匀;待煮成褐色,用竹刷轻轻在茧上磨擦,使茧尽挂于竹刷之上,经过整理,交于另一人。另一人将丝头十余个过铁制集绪器,上下成交搭于缫车上缫之。缫车安放于煮茧锅左边,操作者左手摇动丝框回转,右手添绪。每次添绪自一二颗至七八颗不等。添绪多采用卷添法,不结头,也不留绪。丝缕的配合没有定数,一般需要30颗茧。缫时又不换汤。因而色泽不鲜,纤度不匀,条分粗,丝缕乱,名大框丝。缫完即行整理,包括裁框、绞丝和打捆,通常以120两((旧制)为一捆,不打包,也不装箱。
  有的丝贩先购进大框丝,托农民再缫,即将大框丝缫于小框上(小框周围约1尺2寸5分,长7寸5分,六角形体),经过结头和整理,充小框丝出售。
  人力机所缫之丝为小框丝。缫丝装置是将六七口缫丝锅列为一排,左端安置煮茧灶,锅下管道通煮茧灶。每口缫丝锅边有一丝框,周长约4尺半(旧制),六角形体,亦名小籰子,下有管道,用以传送热气,烘烤丝片使之干燥。操作时,一人负责煮茧,将煮过的茧分送缫丝锅,每只丝框前有一人缫丝,一边索绪集绪,一边用足踏机械,令丝框旋转,将丝绕于框上。缫完后,经过翻摇将丝转缫于较大的框上。这种缫法所缫之丝,丝
  缕配有定数,洁白光亮,类似厂丝。其生产程序为:(1)烘茧;(2)煮茧;(3)缫丝;(4)落框;(5)检查:(6)整理;(7)过磅打包。
  杀蛹贮茧办法亦由盐腌改为火烘。烘茧灶为砖木结构,高约2米,长约3米,宽2米多。灶壁用砖垒砌,灶堂用石灰抹皮,膛内为纵横成行的木架,底部设火炉,上部设通风口,炉前有两个门用以添茧和收茧。添茧时,先将茧厚薄均匀地放置篦子内,再装入灶内。每次放篦子20~30个,每个篦子约放茧三四斤。连烘3遍,第一遍主要是杀蛹;因为茧灶是利用辐射热烘茧,各层茧篦的受热程度不尽一致,一次烘烤很难达到干燥均匀,所以先烘至六成干左右,达到杀蛹目的。堆放适当时间,使之还性后,再烘二遍、三遍,达到炙干的目的。每烘一遍,约用30分钟,中间翻检一次。炙干后,过秤、打包、封口、入库。每只炉由3人操作,1人司炉,2人装茧。
  机器缫丝,是指以蒸汽机和电力作动力缫丝。缫车有座缫车(坐着操作)、立缫车(立着操作)和自动缫车之分。4个机器缫丝厂均使用蒸汽机带动座缫车缫丝。工人摆脱了笨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缫成之丝品位不高,较之现代出现的以电力作动力的立缫车和自动缫车缫丝仍然落后得多。
  机器缫丝的主要工序是:(1)混茧;(2)剥茧;(3)选茧;(4)煮茧;(5)缫丝;(6)复摇和整理。
  混茧。是根据工艺设计的要求,选择几个有条件的庄口,把茧子混合起来,使符合定粒缫丝的要求。
  剥茧。是剥去蚕茧外面的一层丝缕松乱的茧衣。
  选茧。是除去一批不能缫丝的下茧,如重黄斑茧、双宫茧、薄皮茧、软绵茧、烂茧、重油茧、重畸形茧等。
  煮茧。是利用水热使丝胶得到膨润和溶解,以降低丝条之间的相互胶着力,使茧丝顺次离解。
  缫丝。是把煮熟的茧子的丝绪理出后,根据目的纤度的要求,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制成生丝。
  大框丝制造业的经营方式,一般由个人出资收买鲜茧,然后自备一只大框和一口大锅,招募少量工人,即开始缫丝。结束后,根据行情送周村售于丝织业或丝线业。另有一种是合伙经营,即蚕农若干家,自动联合起来,各出所收之茧,共同雇人制丝,然后按各家之茧量分配生丝,摊派加工费。再有一种就是为蚕农或丝贩加工,收取一定之加工费。或为人作翻摇生意,将大框丝改小框丝。此种家庭副业,无精确之成本核算,每箱丝(100斤)的成本约需380元,售价500元左右,利润100余元。
  小框丝和厂丝,每制一箱用鲜茧1400斤,按每斤0.30元计算,茧本为420元,缫费及运费250元,合计成本650元左右,产品销路除次品供当地机坊使用外,主要运往上海货栈,再经洋行转销美国和欧洲。销售价格,1931年以前,每箱丝1500余元,利润900元左右,1932年以后,价格急剧下跌,降至500余元,1934年更降至370余元。
  周村几家较大的丝厂均资金短缺,如恒兴德有资金12万两白银,其中流动资金只有2万两。因此各厂都依靠使用上海丝栈的押款(利息一般为月息8厘)和银行贷款。一遇风浪即周转不灵,甚至负债破产。为此,周村丝业代表李华峰曾于民国21年(1932年)向山东省政府呈文,请济南各大银行投资或贷款。民国22年5月,长山县长袁鸣谦呈请山东省政府批准在周村发行丝业救济券5万元,杯水车薪,当然无助于丝业生产的
  恢复。
  制丝业各厂均实行经理聘任制,管理人员一般为经理1人(有的叫掌柜),副理1~2人,会计(有的叫帐房先生)1至2人,总把头1人,把头若干人。管理机构一般设帐房和丝务室。恒兴德设帐房、茧屋子、丝屋子;华成设庶务、茧务、丝务3课。
  各厂均实行计件加奖励的工资制度。工人月工资,早期一般为6~7元,奖金2~4元。职员工资略高于工人,但年终可参加分红。学徒工“3年为满,4年为全”,即在4年内基本无工资,只每月馈送1.5~3吊铜钱;满徒后可略高些,但不实行计件制。以故各厂大量使用学徒工。日伪时期,物价上涨,工人工资增至10余元。学徒工亦增至4~5元。职工膳食由厂方供给。
  三、当时的主要厂家
  裕厚堂 改机器生产后,设意大利产座缫机100台,中国制卧式三节锅炉两座,烘茧灶5只,职工200人。经理先后为李敬升、马步莹。每年开工7~9个月,产丝100~150箱。条分规格为13~14,商标为“厂图”。产品除少量在当地销售外,经铁路转销海外。19世纪20年代生产形势最好,年产值白银20余万两,年盈利10万两左右。该厂因资金不足,常以押款方式向上海益丰长货栈贷款,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丝价跌落,裕厚堂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破产。1937年由益丰长接管,投资6万元,当年重新开业,更名为华成,经理为单澍生,有职工130人,年出丝约100箱。日伪统治时期,因原料被日人所垄断,华成转为为日商加工,生产时断时续。1948年周村解放后,恢复生产。1956年重建了厂房,购置了新锅炉,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年产量达26.28万吨。1961年9月因原料不足而撤销。
  恒兴德 开始时除用人力机缫丝外,同时做翻生意,即把大框丝经过翻摇,掺上小框丝向上海出售。改机器缫丝后,设意大利产座缫机160台,兰开夏式三节锅炉两部,单汽缸21马力蒸汽机一部。年需茧20万斤左右,出丝100~200箱,总产值20万元左右。产品商标为“金象”,主要销于欧美各地。该厂有职工200人,吕滋生、沈虎臣、宫惊海先后任经理。由于资金短缺,每年收茧季节以厂房设备作抵押,向上海货栈预支资金以及向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贷款。20年代末30年代初,生丝销量锐减,亏累甚巨,被迫停业,并于1933年将全部厂房地产押于上海银行及钱庄。恒兴德倒闭之后,宫惊海等临时集资收茧缫丝,将厂名改为安昌,1940年夏改为公记。全年只开工半年,年产丝约120箱。日伪统治时期转为为日商加工,后期直接停产。解放后,山东省工业厅在此基础上建立周村缫丝厂,年产能力2.1万市斤。1952年因厂房失修,设备落后而撤销。
  同丰公司 为股份有限公司。原拟开办电力厂,因看到经营缫丝利润大,先开设了缫丝厂。改机器生产后设缫丝机200台,锅炉两座,均系意大利制造。每年用鲜茧30万斤,出丝180箱,商标为“仙女”,由胶济铁路转海道运往上海益丰长货栈,再经洋行转销于欧美各国。建厂之初正值丝业的黄金时代,获利甚丰。民国16年(1927年)原料涨价,亏本2万元,民国17年盈利3万元,民国18年亏本4.5万元,至民国19年,亏损日甚,被迫将缫丝设备抵债于上海益丰长货栈。60千瓦发电机等部分设备器材由原主办人于民国21年作价收买,另设周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同丰公司由孟希文、景作初、李华峰等先后任经理,有职工350人,为当时周村最大的丝厂。
  源丰 设缫丝机50台,系济南兴顺福铁工厂仿照日本产品制造。设锅炉一座,约值洋1000元。每年用鲜茧6万斤,产丝50箱,商标为“金鼎”、“银鼎”,又名“金银鼠”,经上海销于欧美各地。源丰之特点为拥有改丝机18台。改丝机又名倒框,丝缫好后,再经过翻摇整理转缫于较大的框上使丝缕整齐,好看好用。该厂由李××、陈子久先后任经理,有职工100余人。工人每日劳动11~12小时,每月工资15~20吊铜钱。每班缫丝8~9两,条分为13~14、21~23。开始时常年生产,以后因茧源不足,改为半年生产。1932年丝业萧条时倒闭。
  (本文根据恒兴德会计孟公南,恒兴德工人徐长海,裕厚堂职员沈广君,孟凡鲁,同丰公司工人王志丰,源丰工人王志玉等口述整理。淄博市周村区政协供稿)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于洪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