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青岛新华纱厂经营管理点滴经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65
颗粒名称: 六、青岛新华纱厂经营管理点滴经验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0
页码: 14-23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文史资料华新4个纺织厂虽均属我父所创办,但余始终所负责者只是青岛华新纱厂,故对青岛华新情况之较,青岛新华纱厂经营管理点滴经验。
关键词: 青岛市 华新纱厂 经营管理

内容

华新4个纺织厂虽均属我父所创办,但余始终所负责者只是青岛华新纱厂,故对青岛华新情况之较详。青岛华新纱厂是在日商纱厂包围之中,以一敌九,孤军奋斗,相持近20年,不但未至倾复,反有欣欣向荣之势,揆厥原因,则以外在因素为主导。盖一则由于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中外纱厂区别对待,在大革命时期,青岛日本纱厂大罢工,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对敌斗争,华新纱厂始终未受波及。当时我个人尚自命为管理得法,劳资合作,实际上是党的政策对民族工业的照顾。此外则在历次抵制日货时期,由于人民爱国热情的激发,内
  中亦有党的领导,当时日厂纱布大部分转运南洋销售,致华商产品几乎独占市场。资本家借机高抬市价,谋取暴利,认为发展时机到来,实辜负了人民的爱国行动。但一般纱厂多半于此时大分红利,只图眼前利益,一旦不景气到来,即相继倒闭。而青岛华新纱厂,独以此额外收益充裕后程,改善设备,巩固基础,故能立于不败之地。当时在经营管理方法上,亦起了一定的配合作用,兹就个人点滴经验略述如下:
  (一)生产管理方面
  1.注重技术管理,重用技术人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国纱厂一般实行工头制,实权操在工头之手。机器的维护则依赖所谓老柜的机器匠,而工务长与车间管理员,只是管理事务与记帐员耳。自张季直在南通办纺织学校,聂云台在恒丰纱厂内办纺织传习所,始培育出技术人才。而我父在北洋政府中任全国棉业督办,亦在天津设棉业传习所培养纺织与植棉人才,虽班次不多,但华新后来的技术人员,除南通纺织学院的毕业生外,大多数皆棉业传习所同学。然天津厂最初仍用殷廷良包工制,后来才收回自管。青岛华新管理制度经过三变,最初用工务长制,由无锡人吴锦云担任,吴在业勤纱厂多年,记帐员出身,始终不懂技术,故生产调度工作均假手工头与机匠。后来改为工务长与总工程师并行制,用常州人李雪真为工务长,留日纺织毕业生汉中人史镜清为总工程师。但生产管理与技术管理分属两人,不分高下,时起摩擦,技术措施亦得不到贯彻。最后改为工务长兼总工程师制,由史镜清一人兼任两职,同时将车间管理员大部分换为棉业传习所学生。设考工科,增添技术干部,加强技术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不似过去放任自流。因此能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最初每锭24小时只出16支纱一
  磅,后来20支纱24小时出一磅有余,虽比解放后单位产量仍相差甚远,但在当时已超越其它纱厂),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均有显著成效。
  中国过去工厂内有文武场之分,有如鸿沟。所谓武场是机器匠,衣钵相承,专靠实践,文场则是管理人员,包括学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只重理论。青岛华新纱厂提出口号要文武场合一,故对工人设技术补习班,传授技术理论;对学校毕业生组织实地操作,注重机器保全,虽未收到合一之效,亦起到一定作用。
  2.不断改进设备,经常注意维修。纱厂保全机匠在日本厂地位很高,但在华厂向来亦受重视,青岛华新设保全科,配备技师、技术员,分别负责。同时以重金选聘上手机匠,如钢丝机匠沈顺泉曾为海京洋行到新疆等地装机,华新招来负责钢丝保全。
  十余年来,对于机器的改善,不断随潮流前进,如细纱改大牵伸后,前纺有余,得以扩充细纱锭降低成本。1933年余赴英、美、德、法考察纺织,在德、法两国买进烧毛机,从英国购进圆筒精梳机,制造细纱细线。并买进大钢铃合线机造6股线,为织花边之用,均系当时日厂所未用。此外在清花除尘方面,见外厂说明书中有新式设备,均购进试用。经常研究改良设备,同时奖励厂内革新工作,当时虽不能重视群众力量,开展革新运动,但对于一般技工亦鼓励创作,如摇纱车间的着水机,曾经多次改造,泼水均匀纱支不乱,即日本厂亦曾来参观仿效。
  3.经常派人到各地参观学习。当时各厂技术秘密,讳莫如深,固不能如现在的经验交流,但华新为保持进步,仍派人通
  过各种关系向各地吸取新技术与新的管理方法。计分公开与秘密两途,公开途径则以本厂成绩稍负时名,得以与他厂谅解互换参观;至秘密方法,则派技术人员与工匠利用亲友关系,混入他厂,调查学习,尤以对日本纱厂技术秘密全靠偷学,由于双方职工均有爱国热忱大力支援。总之常以不断革新为目标,不以已有成绩而自满也。
  4.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劳动管理。在西坦宿舍区与工厂花园内,均建有学徒大楼,分别为男女学徒宿舍。门外用花砖砌成“互助合作华新精神”8个字,这个标语,即代表主持人的主导思想。当时余所住为旧式的南楼,而学徒宿舍为新建的大楼,即以此为标榜。在华新初期,值鲁省连年遭水旱之灾,后来张宗昌祸鲁,民不聊生。故华新在临清与滨县两处招收农民子弟来厂作艺徒,因青岛当地工人在农忙时节,有的回家干农活,出勤率差,不如艺徒可靠,而且艺徒待遇低。但农民子弟不习惯工厂生活,又以待遇恶劣,到厂后时有逃者。因而厂方严作戒备,上下班派人押送,回宿舍后监视行动。但管理制度愈严,工作效率愈低,所谓扬汤止沸也。后来认识高压不是办法,因延关锡斌同志(参加革命后更名管易文)来担任人事科长,管理职工宿舍、艺徒教养、改建大楼。关与艺徒同吃同住,并设俱乐部、开讲习班共同学习,打成一片,颇收怀柔之效。在我是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在关氏则为了接近群众传播进步思想也。后来抗战发生,有一部分艺徒加入革命阵营。
  在旧社会工人只能当劳动力使用。但华新为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提高其文化水平,因此青岛华新纱厂职工补习学校,在当时颇着声誉。盖过去工人多文盲,更谈不到技术理论,华新自民国18年起开办职工补习学校,以工务长史镜
  清为校长,在工作之外树立师生关系。对于教室设备、教员经费,均由厂方大力支持。当时刊物中曾提出“补习学校的设立,可以为增高工人生产能力的原动力,消灭劳资斗争之根本剂”,则设校的目的昭然若揭矣。8年之间前后毕业约2000人,最初举行编级,测验识字者编为高级,不识字者编为初级,分早晚两班每日一小时。至民国19年高级班毕业生有继续求学兴趣,遂加设特级班,自行编印纺织技艺讲义。民国20年设特级二年一班,以求深造。至民国21年则按照当时劳工教育办法,改定各班名称与修学办法如下:
  班级表
  纺织专修班 本科3年
  纺织专修班 预科1年
  职业补习班 2年
  公民训练班 6个月
  识字训练班 6个月
  除少数文盲工人,按照厂内各部分比例摊派入学,为了扫盲带有强迫性教育性质以外,其他则鼓励其求学精神,自愿入学。尤以纺织专修班课程,有代数、几何、画图、理化大要、英文,虽人数不多而学生乐于求学。同时因工人中优秀学生得提升为职员,如路锡纯、吕劝显等皆工人出身,这对一般工人是莫大鼓舞。旧式工厂职员与工人显然为两个阶层,华新首先从工人中提拔职员,在一般纱厂为罕见。在当时除教学之外,并组织旅行(游崂山)、运动(篮球队等)及各种文娱活动(国剧社),以联络感情。
  在职工补习学校之外,还办了华新小学,为职工子弟读书之处,为全小性质。除职工子弟外兼收当地学龄儿童,历年毕
  业生不少,有的考入中学,家境贫寒的,尚可申请助学金。余自兼校长,以示重视。青岛自行车厂副厂长孙鸿正即华新小学毕业生。后来又举办怀幼院,为幼儿园性质,使工人对工厂发生家庭关系。
  华新还办有职工俱乐部,除平时文娱活动外,在年终组织同乐会,演剧与职工同庆,除邀请职业剧团外,并有本厂职工参加演出。
  余平日专以资本增殖扩大财源为事,自奉甚约,对烟、赌、娼尤为反对。在管理职工方面,亦希望他们能作清教徒,专门为资本家服务。但旧社会腐化堕落之风日盛,职工亦受沾染,在宿舍中有烟有赌。因于民国24年先在员生中组织同人进德会,规定宗旨:“以研究学术,交换知识,提倡正当娱乐,摒绝不良嗜好为主”,分下列各组,计书画组、乒乓组、音乐组、游艺组、篮球组、足球组、网球组、台球组、微考尔夫球组。明白规定以“烟、赌、嫖为禁条”,“以勤俭为信条”,提出“励行早起,努力职务,减少应酬,力绌浮华”,以余为会长,全体员生为会员。但社会风气尚非一人一家所能改,在宿舍之中,烟、赌固未禁绝,而尤以外地采办棉花的人员,受棉商所包围,狂嫖滥赌,贪污腐化,始终不改。
  华新过去为了宣传劳资合作,对职工提倡老关系,培养职工子弟进厂工作,故有两世在厂服务的。同时为了维系人心,对全体职员和一部分工人创办储蓄、慰劳金制度,按薪金10%由厂提给慰劳金,另由月薪提5%为储蓄金,工作在若干年以上的,可以领作养老之用。另外有矜恤部,由厂方拨存基金,为职工疾病死亡周济之用。厂中有中西医疗药房免费医疗,有施棺处有义地作殡葬之用。盖当时既无劳保条例,遂由厂方自定办法。
  (二)业务经营方面
  1.重视产品质量。山东销纱地区在抗战前为潍县、昌邑、丈岭等地,该地区号称有10万台布机,与河北的高阳、江苏的南通同为土布中心。当时贩纱客商均住青岛义德栈,最大客商为王德普,专门推销我厂纱支。我厂除在纱厂内设有试纱室日夜检验质量之外,并经常派人至集市上听取各用户意见,并买回日厂棉纱作检查比较。有一次用户反映我厂棉纱捻度过松,拉力不足,因派人深入农村织户检查,并携回各种日厂棉纱作对比。查当地织布浆纱多用土法,故对棉纱质量的要求与新式织厂不同,我厂因设备人力织布机与浆纱槽,作为织布试验室,在与农村同样条件下,检验本厂棉纱的质量,以符合用户的要求。
  2.增加新品种。山东销纱最初是16支,后来逐步改以20支纱为大宗。但日本纱厂竞争激烈,我厂遂改纺32支,后来日本纱厂亦加纺32支,我厂遂试做股线。所出42支双股、42支三股、20支三股,为乡农缝纫之用。更研究制造20支六股、32支六股,为股东织花边出口之用。因市场销额不大,已为我厂捷足先登,日厂既无意仿制,遂成为我厂独占之局,利润较大。最后添购了精梳烧毛设备,遂试制60支双股线,当时在国内各厂制造此种细纱细线的尚不多。由于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我厂在纱厂之外,添办了织布厂,因日厂织机台数甚多,专织12磅平布,我厂遂添设刮绒机,生产一部分15磅绒布,为乡民做卫生衣之用。嗣后又创办印染厂,生产各种漂白、染色、印花布匹,经常研究花样翻新。聘请熟悉市场情况的售货员,经常与客商联系,了解情况,研究新的品种,以销定产,故无滞销积压之患。
  3.开辟新市场。本厂最初开工时,青岛只有日商内外棉和华新两家,故所出棉纱尚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后来青岛有10家
  纱厂,市场有充斥之患,本厂乃另辟蹊径,棉纱以南运为主,在上海设办事处转销广帮。因为注重质量,捻数低、拉力强,故32支松鹿牌棉纱、42支五子牌双股线,在广帮中颇负声誉。至6股花边线,则在栖霞、莱阳畅销,以烟台为聚散地,余为此曾亲赴烟台调查。所出次牌在即墨行销,由即墨人王文肃包销。及添办布厂后,亦以日货先占据了山东市场,遂舍近图远派人至西安销售,整车发运。及至染厂完成,则以日本纱厂并无印染设备,日商瑞丰染厂资力不厚,且只有印染并无纺织,非全能厂。故我厂以自纺、自织、自印、自染为号召,并利用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口号,畅销南北,在天津、上海、济南等埠,除联系客商批发外,并直接设店零销以考察市场动态,当时业务有蒸蒸日上之势。
  4.重视原料品质量。纺织印染本是一条龙,纱厂以棉花为原料,布厂以棉纱为原料,印染厂以胚布为原料,是以掌握原料才能保证质量,防止扯皮。而且适应市场需要,更换品种时,只有自纺、自织、自印、自染才能随机应变不受牵制,此乃本厂取胜的关键。日厂所用原棉除由美、印运来外,一般华棉由日本洋行委托华商经手,以济南、张店为聚散地,故常有使潮、掺杂之患,我厂为了保持原棉质量,自在产棉区设庄。当时山东两大棉区,在运河流域以临清为集散地;在黄河流域以滨县为集散地。我厂在临清设庄,收夏津、高唐等县原棉;在滨县设庄,收蒲台、利津等县原棉,自行开秤,减少中间掺假机会。当时山东建设厅在齐东、夏津、临清等十余县设改良场,推广脱字棉,邹平乡村研究院亦有棉业试验场,推广改良棉,我厂以华商关系,得以向他们尽先收购。而最重要的,则在民国24年,余担任青岛工商学会理事长,该会为民众团体,目的使技术与生产相结合,沟通知识界与工商界共同发展建设。虽无其它成就,但由华新出资,用工商学
  会名义,在青岛设植棉总场,在高密设植棉分场,由叶德备为技师,附设学习班,最初推广金字棉,后来试验斯字棉,颇有成效。山东原为脱字棉与金字棉区(日本人从朝鲜运来金字棉,曾在滨县一带推广,山东建设厅则采用脱字棉),但斯字棉后来居上,棉长絮多可纺40支以上纱支,因在高密大力推广。为保留良种,由华新在蔡家庄自设动力轧花厂,收进籽棉自轧。同时号召农民组织生产合作社,两年之间成效卓著,遂在安丘开辟第二植棉场。余曾亲至高密、安丘视察,当时农民对棉业合作社,均极拥护。新棉上市时,高密棉农肩挑车推云集蔡家庄轧花厂前,既省却棉商中饱,而我厂亦取得良棉纺细支纱,同时保全纯种为下年度之用。当时正在积极推广之际,而日本发起侵华战争,高密轧花厂遭日军破坏。但高密植棉基础已深入农村,至今斯字棉仍为优良品种,高密成为斯字棉优良品种产区,实以华新植棉技师叶德备之力为多。除在青岛华新办有成效外,后来在上海办信和纱厂,亦曾派植棉班学生到安庆、东流试办植棉场,并在南通商购棉垦公司土地20000亩,准备抗战后发展优良品种,但均未实现。
  (三)财务管理方面
  1.自设金融机关调动款项。我国人经营工业,多半为资力所限,往往将股本投入固定资产以后,原料成品、周转资金即感竭蹶。我厂亦有同样情形,但因我父当时主管其它企业甚多,可以酌盈济虚,彼此调剂。最初组织惠通银号,附设在华新厂之内,由启新、滦矿等公司存款,由银号转贷与华新使用,后来扩大为华新银行,由启新、滦矿、华新等公司投资为股东。当时所谓北洋实业团体,有两个金融机构,一为中国实业银行,一为华新银行,后来华新银行又缩小为久安信托公司。在华新银行时期,津、沪设行,至久安信托公司则只在天津一地,但对
  青岛华新纱厂的挹注起到很大作用。在“七七”事变时,青岛华新结欠久安公司尚有百余万元。多财善贾,故能在棉区设庄收花,而厂内经常保持四五个月原料,以保证供应。在青厂售归平安公司后,始将久安公司欠款还清。余经营工业数十年,深感工业资本必须与金融资本相结合,方能运用自如。余在上海办信和纱厂、信义机器厂、信孚印染厂、新安电机厂、新业制酸厂等工业,除与诸大银行联系外,仍自办茂华银行以资挹注,仍是从我父过去遗规也。
  2.多积累少分配为青岛华新经营原则。当时各厂在顺利时多分红利,一遇逆风即难立足,我考虑到纱厂盈虚无常,尤以我厂在日厂包围之中,必须少分股利多留后备。因此我厂除一般公积金折旧外,对帐务的处理有两个特点:(1)一般添置与修建,应当付作资产的,尽量作为生产费用开支报销或摊入制造成本,以降低盈余减少分配。如当时改用电力传动,买进瑞士卜郎比厂电机、德国西门子马达,因系革新而非扩建,故每月摊入制造费用,而不作为资产入账。(2)库存大量原棉,每次付用时常按超过进价的数字报支,尤其在原进价低于市价时,即按市价报支,原进价高于市价时,即按进价报支,使栈存原料价格逐步降低,成为暗盈。当时因棉价涨落甚大,纱厂时亏时盈,本厂有此平衡准备金,隐藏于栈存棉价之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也。
  (青岛市政协供稿)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志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