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青岛华新纱厂到华新总公司及华北棉业的兴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61
颗粒名称: 二、从青岛华新纱厂到华新总公司及华北棉业的兴衰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
页码: 3-7
摘要: 本篇记述了盖因华新总公司的成败与华北棉业的兴衰实有密切联系,从青岛华新纱厂到华新总公司及华北棉业的兴衰。
关键词: 青岛市 华新纱厂 华北棉业

内容

青岛华新纱厂本属华新纺织总公司的第二厂,因此叙述青岛华新纱厂,就不能不联系到华新纺织总公司及华北棉业的总趋势。盖因华新总公司的成败与华北棉业的兴衰实有密切联系。
  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棉纺织业较有基础。早在清光绪年间,
  李鸿章在上海建纺织局,张之洞在湖北办棉麻纺织厂,已开风气之先。但当时在英国、印度棉布倾销之下,迄无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外货中断,中国的棉纺织工业始有进展,但最初只是在长江流域,尤其是上海等地发展较快,在华北尚无动静。时我父以北方实业界领袖身份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除以私人资本与无锡人杨寿楣在无锡创办了广勤纱厂外,并授意王锡彤、马〓等人于民国4年(1915年)具呈创办华新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便发展华北棉纺织业。当时计划甚大,拟在直鲁豫3省设厂,资本1000万元,官股4成,商股6成,股本年息8厘,请政府保息5年(8厘是固定股息,不足之数由政府补足以资提倡,当时政府为辅助振兴工业有此办法,盈余较多时加分红利),呈到财政部经当时大总统袁世凯批准,委我叔父周学辉为督办。第一次官商股份各筹1/4,官股系由长芦盐公所应还大清银行旧欠一项指拨,商股则由我父主办的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矿务公司中主要股东、财团与北洋官僚军阀投资(如徐世昌、田中玉、陈光远、孟恩远等)。第一厂设在天津,由美商慎昌洋行经购美国沙可老尔厂纱机25000锭。当时天津除地方官办的模范纱厂仅有5000锭外,别无其它纱厂。自华新创办以后,对北方的棉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因此仉幼丹的裕元纱厂、王克敏的裕大纱厂、刘柏森的宝成纱厂、天津八大纱号合办的北洋纱厂先后继起。曹锟、曹锐兄弟亦投资合并模范纱厂改为恒源纱厂,遂奠定了天津纺织业的基础。同时潘复在济南创办了鲁丰纱厂,后来苗海南办成通纱厂,马伯声办仁丰纱厂,在济南成鼎足之势,故华新纱厂的兴办实标志着北方棉纺织业的发展。但华新的创办实经过一番波折,在欧战中机器迟到,建筑又愆期,我父又去财政部,遂有人欲攫为官办(浙人陶兰泉
  运动财政部将委陶为督办)。股东闻讯大哗,星夜集会决议醵资将官股退回,改为纯粹商办,取消督办,推我父任总理,无锡人杨寿枬(味云)为协理共同主持。杨为无锡纱厂世家(他们兄弟所有业勤纱厂亦属中国老纱厂之一),因招无锡匠工来津漏夜安装克期完成。最初用包工办法,由无锡人殷廷良任工务长承办,每件纱规定工缴费若干元,工资的多少、用料的省费公司不问,厂内用人行政之权亦归承包人。当时纱贵花贱盈余甚丰,后来逐步取消承包改为直接管理经营,同时议建第二厂于青岛。当时华新虽名为总公司,但各厂资本独立,盈亏自负,用人行政亦归各厂董事会负责,有较大的企业自主权。
  回顾欧战停止以前,是纱厂黄金时代,华新二厂尚未办妥,即筹办第三厂于唐山,第四厂于河南卫辉,各订英国赫色林敦厂机器12000锭。当时因受德国潜艇威胁,机器久未运到,并以12000锭规模太小,而将英机合并唐山厂为24000锭。另将已拟办模范厂的美机10000锭(文素厂出品)拨归卫辉厂,再加订10000锭(当时我父任全国棉业督办,曾拟在山东临清办模范厂因款绌中止,遂将机器连同厂址让归卫厂)共为20000锭。尚时欧战已停,外汇暴涨,机价锐跌。在欧战时期机价贵而外汇贱,纱机每锭合美金40余元,但美金1元只合华币0.7元余,停战后,汇价逐步上升一二倍,机价则跌去一半,上海许多纱厂如聂云台的大中华纱厂、王正廷的华丰纱厂均因外汇未结,赔累不堪,被迫转手(华丰厂归日本人,大中华即现在的永安纱厂)。华新因此大受影响,唐、卫两厂亦有搁浅之虞。当时各厂概自负盈亏自顾不暇,两厂有滦厂投资(我父创办滦州煤矿为了抵制英商开平煤矿,后来不为清廷支持,被迫走向联合管理,因在合同中规定,10年之后滦矿可以备价赎回英商开
  平矿权。当时滦矿获利甚厚,曾规定股息不能超过每股2.4元,多余之数发给新事业存款摺,以备将来赎回开平矿权之用,但当时不能赎矿,遂以此款投资唐、卫厂及创办耀华玻璃厂之用),唐厂因与启新洋灰公司毗邻,故得启新支持渡过难关开工获利。卫厂虽有滦矿投资仍未能解决困难,当时我父已退休,经股东决议组织唐、卫两厂联合管理处,推我父主持,对两厂金融进行运筹、调拨。卫厂向银行接洽发行月息一分二厘公司债券(年息一分四厘四)180万元,以全部财产作抵,由中国实业银行担保还本付息。由中南、金城等银行包销。当时银行界均集中于北洋政府公债库券的销售,对包销公司债券实属创举(启新公司过去曾发行公司债券但不是银行包销)。当时中国实业银行对担保问题,经过反复磋商几至破裂,赖我父以银行创办人身份勉强通过。后来卫厂开工因产棉销纱地点优胜,河南全省只有彰德广益纱厂并且管理不善生产不正常,卫厂棉纱遂得行销全省。到民国25年公司债全部还清,唐、卫两厂联合管理处已经取消,同时4厂协商各自彻底独立,取消总公司,另加地名注册(如天津华新、青岛华新等),从此分道扬镳矣。后来在日本侵略魔爪下,各厂都未能幸免,首先唐山华新纱厂在殷汝耕冀东伪政权统治之下受尽压迫,当时北戴河为日商走私集中之地,大批棉纱、白糖整船运销,唐厂无力与之竞争,最后经当地势力指定与东洋棉纺绩株式会社合作,改为中日合办。后来天津华新纱厂因亏赔不堪,股东意见分歧急于脱手,于1936年8月以120万元售与日本钟渊纺织株式会社,当时裕元纱厂已在同年出售与钟渊纱厂矣。至于裕大纱厂因原欠日本贷款,则于1935年为日本东洋拓殖会社所接收。宝成纱厂则于1936年为日本纺绩株式会社所合并,仅余北洋、恒源两厂亦负
  债累累,由金城、中南两银行组织通成公司将北洋收买,恒源作为债权管理成为仅存的一家华商纱厂。查日本对中国纺织业的侵略本集中于上海,第二个中心则为青岛,至于天津自华新创办以来为华商清一色的局面。但在“七七”事变以前已经风云变色,天津各厂相继沦入敌手,只青岛华新尚在艰难挣扎中。及至卢沟桥事起国民党政府持不抵抗主义,我们民族工商业明知无法保全,青岛华新纱厂遂一面拆迁一面借美国保护,但终未能脱离魔爪,详细经过已见前章。
  后来日军进入河南,卫辉华新纱厂亦被迫与日商合作。同时济南鲁丰纱厂、成通纱厂、仁丰纱厂亦相继在日军压迫下或与日商合作,或者出售,华北微弱的棉纺织业被一网打尽矣。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志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