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区佛塔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51
颗粒名称: 济南地区佛塔简述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9
页码: 396-4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地区佛塔简述、其中包括了神通寺四门塔、小宋塔、小龙虎塔、灵岩寺辟支塔等概括。
关键词: 济南市 地区 佛塔

内容

塔是中国古代一种佛教建筑形式,并非我国所固有。它早在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随着佛教兴起由印度传入我国,又受到我国文化传统和亭、台、楼、阁、塔等建筑形式的影响而演变成了中国塔的独特建筑风格。汉文中原来没有“塔”字,它是魏晋之后,专门造出来的。梵文称塔为“浮屠”。汉时按音译作“窣堵坡”、“塔婆”、“佛固”等。按意译作“方坟”、“园冢”、“灵庙”等。直到佛祖释迦牟尼故世后,才被赋予特殊意义,佛教信徒向埋葬佛骨的“窣堵坡”顶礼膜拜,以示虔诚和信仰。我国佛教信徒造塔,以收藏佛舍利、经卷,供奉佛像等。
  南北朝时,齐州(治所济南)为佛教中心,早在前秦苻坚皇始元年(公元351年),竺僧朗公在泰山金舆谷(柳埠东北)创建朗公寺,后改为神通寺,“大起殿舍,连楼累阁”。直到隋唐佛教鼎盛时期,在济南南部山区,择其灵秀,建造了不少造型优美、精工细雕、构筑奇特、国内罕见的石塔。主要分布在神通遗址、灵岩寺、翠屏山、龙洞。今分别述之于下:
  神通寺四门塔 此塔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石砌佛塔,位于历城县柳埠镇东北青龙山南麓神通寺遗址东侧。它是我国传统苑囿建筑亭阁与塔刹相结合,构成形式特殊的亭阁式方形单层尖顶古佛塔。塔高15.4米,每边宽7.4米,壁厚0.8米,全部用当地产大块青石砌成,外表原雕有几何状花纹,因风雨剥蚀已辨认不清。此塔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个半圆、高2.1米、宽1.4米拱形门,自宋以来就称“四门塔”。内有石砌方形空心塔柱,塔心柱与墙之间有石拱板和16根三角石梁,一起托住塔顶重量。塔檐挑出叠筑5层,塔顶用23行石板层层收缩叠筑,砌成四角方锥形攒尖塔顶,顶端有方形须弥座,四角置山华蕉叶,中央由相轮构成塔刹。塔的轮廓十分简洁,整个形体浑厚而朴实。
  塔后有株九顶古柏,人称九顶松。清人有诗赞道:“朗公精舍古神通,劫火烧残五代空,惟有四门古塔下,长松九顶尚葱葱”。此树高15米,树围5.4米,虽逾千年,历尽风霜,至今仍生机勃勃,与四门塔交相辉映。
  进入塔内,塔心柱各面原有大理石雕刻之佛像3躯,现只有正中一尊保存完好。像高约两米,都是螺髻、盘膝朝门静坐。这些佛像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南方欢喜世界宝声佛;东方香积世界阿内佛;北方莲花庄严世界微妙声佛。东西南3尊全为双手叠置腹前,作禅定姿态,唯北面一尊双手分置双膝,一手微微扬起,似在娓娓说法。从面部来看,南北两尊丰腴适中,东西两尊面部较为丰硕;从身材看来,东面一尊不及其它优美。整个作品用的是平直刀雕出规则的皱褶,南北两尊衣裙垂于台下作羊肠纹。造像神情端庄自然,刻工精湛,是我国现存佛教艺术之珍品。
  佛座下面,有题记两块。南面刻的是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杨显叔造像记,文曰:“武定二年三月乙卯十四日戊辰,冠将军司空府前西阁祭酒齐州骠大府长流参军杨显叔,仰为亡考忌十四日敬造石像四躯,顾令亡考生常值佛。”这块刻石原件已被清末反动官僚勾结败类所窃走,后又流入日本,现在的是1972年大修时按题记拓片摹刻的。另一块题记是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尼姑无畏、妙法造像记。据《济南金石志》载:“维大唐景龙三年岁次己酉七月戊午朔四日甲寅,比丘尼无畏,沙弥尼妙法,奉为己过,比丘僧思之,敬造弥陀佛一铺,观音、大势至、二圣僧,上为国王帝王师僧父母,下及全家眷属法届苍生,咸同斯福”。此题记解放前已下落不明。现在北佛座上刻有明代神通寺住持福胜宝山及禹城王贵、王风、王禄、王俊等题名,
  四门塔始建于何年,不见文献记载。过去有关四门塔的中外著作是根据杨显叔武定二年造像记,认为四门塔是东魏武定二年或不晚于此年的建筑物。其它造像记仅言造像,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四门塔。1972年国家拨款对四门塔作了一次大的维修。在塔顶内部拆下一块板石,上刻有“大业七年造”字样。同时在塔心柱内发现一个舍利函,函内贮有一枚隋代铜钱。两相印证,四门塔当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距今1370余年,它与河北省赵县隋代建造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一样,同为我国至今尚存的最古地面建筑。
  四门塔整个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其建筑艺术受到中外学者的很高评价,称“该塔造型简洁,朴实无华,落落大方,颇有我国古代建筑之遗风。”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塔 此塔以塔雕有龙虎而得名,位于白虎山东麓神通寺“祖师林”的南面,与四门塔隔谷相望,造型优美,与四门塔古朴的风貌,形成显明的对照。龙虎塔始建年代不详,从建筑风格推断塔基和塔身建于唐代,塔顶补建于宋代。结构为砖石混合建筑,单层重檐方形塔,塔高10.8米。塔座至塔身全是繁纹斑澜的高浮雕,塔基为3层平台大檐的须弥座,每层束腰部位,都用伏莲、乐伎、狮子等浮雕精心装饰。塔身用4块完整的方石筑成,四面各有一火焰状纹饰的门,南门和北门两侧雕有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像;东门两侧是阿难和迦叶雕像,以及周身布满刻工精细的高浮雕龙虎、乐伎、飞天等图案,气势飞动,华丽壮观。塔室内有石雕的四面佛龛,龛额刻飞天、云纹。龛内4个佛像,突胸细腰,脸型瘦长。上配砖砌塔顶,重檐,檐下双挑华拱承托,用石和瓷砖筑成复盆、相轮塔刹,形成一座构思精巧、与众不同、具有中国古代民族建筑形式的佛塔。
  龙虎塔不仅雕刻闻名,在唐代佛塔中,其建筑造型也别具一格,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刻工十分精细,虽经千年风霜,所雕形象仍神态飞动,栩栩如生。特别是塔的西面南面风蚀较少,刻工尤为清晰、完整,显示出盛唐雕塑的独特风格,是研究雕塑的珍贵资料。
  小龙虎塔 位于四门塔偏西北青龙山坡上,因塔身东侧有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造塔题记,又称小唐塔,俗称“皇姑塔”。是1972年由柳埠镇西北突泉村皇姑庵移此,供观瞻。
  这座方形密檐式石塔,高3.25米,原高7级,现存6级,最上一级及塔刹已毁坏。塔身满布浮雕,有伏莲、乐伎、飞天等。南有拱门,门侧雕有天王像,室内雕有阿弥陀佛,阿难、迦叶二弟子像。其建筑风格,依唐代贯例。对研究唐代雕刻,建筑艺术和古塔断代,有着珍贵的实物资料价值。
  小宋塔 位于四门塔身后青龙山的半坡上,是一座3级方形石塔。建于北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塔铭云:“毗近四门塔。”这是今天所见到关于四门塔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九顶塔 位于历城柳埠镇东南约两公里灵鹫山西南麓向阳坡上九塔寺院内。塔通高13.3米,砖砌结构,平面为内弧等边八角形,塔檐叠涩挑出17层,又迭涩收缩16层。塔腰间有水线,水线以下用挑花浆粗砌,水线以上为水磨砖对缝砌法,檐呈凹形曲线,异常柔和,形成八角平座。上端各角筑小方塔8座,高2.84米,在小塔中央筑有中心塔,高5.33米,突兀众塔之上,组成塔林,成为塔上之塔的奇特造型,故称九顶塔。这9座小塔全系3层叠筑挑檐,每座都有小门,造型优美,构思奇特,别具一格,是我国古塔建筑的杰作。塔身南面距离地面3.16米处辟一拱门,内为佛龛,龛内有石像一佛二僧,二僧像已残,佛像高1.2米的趺静坐面南,不露足迹,面容丰腴饱满,刀纹精细,下为束腰佛座,龛内有残存壁画,考证为明清作品。从剥落处来看,当有更早的壁画被覆盖,东壁尚留有宋人题名四则,说明此塔建于宋代之前。
  这里有古寺名曰九塔寺,寺久废,寺墙镶有明许邦才的《重修九塔寺记》。载:“泰山北下麓野之间,有地曰齐城,有山曰灵鹫,有川曰锦阳,峰峦复合,林荟苍郁,距群邑百里,称异境云,建寺于此,莫知其始。历考寺碑,惟得唐天宝、大历之文为古,然曰重修,则非其始也。逮我皇明弘治十三年重修九塔寺之碑,而寺名有定证矣。其塔一基上而九顶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故寺名九顶。”
  九顶塔解放前多年失修,1962年在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指导下,做了认真的维修。梁思成先生认为,此塔虽无年代可考,但窥其风格和塔内造像,应为唐代遗物。
  灵岩寺辟支塔 位于长清县灵岩寺,耸立千佛殿西侧,为灵岩寺的重要标志。辟支出于梵文中的“独觉”(自觉不以他闻),音译“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系密檐式砖塔,据史载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经反复考察,知现存塔于宋代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始建。塔的5层处有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建塔碑记。塔基处有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该塔建成时的“题记”。计算起来此塔前后共花费了63年始得建成。据文献记载,“修塔助钱姓名约三千人,皆属河北、山东,而舍铁铸器独远及于淮南等地,所涉及地域近九州、九十余村镇,而助缘之人市户最多。”可见建塔经济来源主要自民间募集。
  该塔高54米,底周长48米,共有9级12檐,平面八角,基座石筑,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浮雕(现埋于地下)。第一层至三层为重檐,余者皆为单檐。檐下由华拱两挑组成上承托檐,杂数逐层变化。塔各层高度与塔径自上而下逐渐递减,收分得体,挺拔雄伟。塔内底层有塔心柱,至第四层内设登塔阶梯,自第五层起为实砌塔体。登塔时须沿塔檐平座绕转而上。塔顶置铁莲刹。由复体、相貌、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有8根铁链分别由9层塔上各角的8尊金刚拽引加固。塔的砌筑精细,底层采用磨砖对缝法砌筑。整个塔型既精细又壮观,挺拔雄伟,北宋文学家曾巩赞道:“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灵峦。”
  翠屏山多佛塔 此塔在平阴县西南25华里的翠屏宝峰极顶的玉皇阁院内。塔是用当地青石筑成,塔的底层外周长18.5米,分13层,呈八棱状,全高1.7米。原为104尊,现存88尊,浮雕石佛镶嵌在塔的四周各层佛龛内,故称多佛塔。
  塔的底层佛龛8尊浮雕像最大,高110厘米,肩宽60厘米,跏趺而坐,面庞丰腴,佛身同饰有背光、唐草浮雕图案底座联在一起。底层佛龛门柱上有“题记”,刻敬造者姓名,可惜没有年月。从第二层往上的80尊为半立雕佛像,高60厘米,肩宽15厘米,愈高间隔愈小。所有佛雕个个正襟危坐,形态逼真,从服饰衣纹皱褶看,雕工极为精细。塔顶铁制冠刹,高1.9米,内分3级紧扣相联为一,构造甚为巧妙,冠刹上铸文清晰,字字可辨,系著名金火匠杜剑文、杜思温于嘉靖六年三月铸造。塔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后因年久倾斜,明嘉靖元年至六年三月重修,不但大量沿用了原塔的佛雕,整个造型都保持了唐代佛塔风格。重建是由灵岩佛敕赐住持高僧了慈,前往主持奠基礼。
  鹫栖岩报恩塔 位于济南市东南15公里近郊龙洞鹫栖岩之巅,是座7级方形石塔。塔高近10米,名报恩塔。建于宋代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塔的式样有些像西安慈恩寺的雁塔,不过规模小多了,距今已800多年历史。修塔之人是林棣开元寺讲经论僧宗义及龙洞管勾僧德彦。塔的底层佛龛中雕观音像。塔侧有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立《自云庵主庆八十礼塔会碑》,此碑是为庆祝宗义80寿辰而立的。碑文介绍宗义的身世和功德。宗义俗姓杨,棣(惠民)人,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为僧,曾在洛阳、汴梁修行。60岁左右到此地任住持僧人,曾倾囊建此塔,是当时济南地区有很高声望的名僧。
  灵岩寺塔林 位于长清县灵岩寺之西侧,香霏岩南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西临溪谷,背依青山,耸立着一座座高低不一大小不等的石塔,排列错落有致,场面极为壮观。这是灵岩寺自唐至清历代住持僧圆寂后,僧徒根据他们的佛学造诣和佛门地位及寺内经济状况而建的墓塔。因塔多如林,故称塔林。
  灵岩寺从前秦高僧朗公开山说法,北魏法定建寺,直到唐初慧崇迁寺,这里最早的墓塔是唐天宝年间为贞观年间高僧所建的慧崇塔。慧崇塔高5.3米,每面宽3.74米,为单层重檐方形石塔,石料砌、雕、磨都很精致。南壁半圆拱形门,龛内为方室,慧崇像已失存。外壁东侧刻有明万历戊子(公元1588年)可真和尚《礼慧崇塔诗》:“龙盂盛得玉泉流,法雨慈云处处周。岩树犹含天宝色,西风落叶不胜秋。”券门额雕有火焰状尖拱及力士像。东西设饰门,雕有侍女手提净瓶,凭门缝半掩,又似正迈步走出之状,极为生动逼真。门上部雕饰狮头、乐伎、飞天、武士等图案。塔顶置山华、蕉叶、露盘承托宝珠组成塔刹。整个造型结构简洁、古朴优美,是四门塔造型艺术的发展,是典型唐代亭阁式塔型。
  塔林现存墓塔167座,另有志铭石碑81幢,都是历代住持僧圆寂之葬地。其延续时间之长,类型之丰富,造型之优美,保存之完好,在我国塔林中实为罕见,堪与少林寺塔林媲美。少林寺塔林多为砖塔,这里系石塔。其中唐代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余系元、明两代遗物。每座塔都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高者数米,矮者米许。塔呈方形、圆形、八角形,塔身一般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建塔年代,以钟形、鼓形者居多。一般都雕有象征吉祥、圣洁的狮子、莲花等装饰图案;有的雕有重压之下,张大嘴,瞪圆目、四肢腰背弯曲、全身肌肉突出的力士;有的雕有力士骑着狮子逗打起舞和双狮打曲棍球;还有雕有飞天抖舞长绸等场面。塔刹有的相轮、复盆、仰月、宝珠等造型精美。塔的造型结构简朴,雕刻砌筑工艺等各具特色,是研究古代建筑、雕刻艺术、佛教史等的珍贵实物资料。
  值得提出的是,元代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是由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四正法寺住持邵文撰文并书写的,是一篇感情充沛、热情友好的铭文,也是历史上中日文化和佛教交流的实证。郭沫若曾题诗曰:“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
  神通寺塔林 位于历城柳埠镇,过柳埠沿锦绣川河谷东北行约一公里,有一四面环山、风景优美的狭长谷地,神通寺遗址就在此处。在遗址西北方向高地,就是神通寺高僧圆寂后墓地,俗称“祖师林”。
  现存墓塔43座(其中两座金代石塔,是1972年由济南东北卧牛山移此),金代神通寺住持“清公山元之塔”是这里最早的一座,砖砌结构,五层密檐,平面六角,塔身雕有一半掩佛门,有一女探身外窥,颇有唐代建筑雕饰意味。塔铭中记载还有元代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中统三年进公、希公之塔;有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定公暗梨、元公法师之塔;还有定泰二年(公元1325年)敬公寿塔,是一种庑殿式的重檐平面长方形墓塔。明代建造的阙式石塔,在须弥座上一石碑形塔身,上为3层楼式的五脊瓦形顶。这种颇具特色的塔,颇为专家所重视。这里塔的造型有密檐式、亭阁式、钟形、圆筒状、经幢形,上面刻有铭文,雕有人、动物和花纹图案做装饰。千姿百态,造型各异。
  值得注意的是,有座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二月的尼姑塔,铭文曰:“在家为长女,出家为法子,随父同出家,一修大忌成,诸佛真妙法,不变男和女,一心归净土,真十本不虚。”这位尼姑叫明喜,其父在明朝为官。因年事已高,辞官不做,出家修行,在神通寺当了和尚。明喜出家在涌泉庵当了尼姑,死后人们称她是孝女,又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将她葬在神通寺祖师林中。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尹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