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坡子教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46
颗粒名称: 邢家坡子教堂
分类号: B977.252
页数: 4
页码: 371-3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家坡子教堂是座著名的天主教堂,这就是若瑟教堂命名的缘由,东猪龙河两岸各有房屋3间一为教徒自建,是教徒们敬主祈祷、讲道、过教会节日、举行教会仪式之场所,并负责管理桓台县所有教会施行圣事,在邢家村内新建6间教堂、因该教堂建筑式样象。教会决定建个大型教堂。义和团在当地展开了灭洋教、驱逐外国神职人员的活动。又在大堂东修建了木地板屋。该教堂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教堂,整个教堂分为3个大院,大礼堂矗立于东西院之间,礼堂设有五彩玻璃圆形窗”在圣像下门额中间镌刻着。
关键词: 邢家 教堂 历史

内容

邢家坡子教堂是座著名的天主教堂,位于今桓台县邢家乡邢家村中心大街北侧,坐北向南,宏伟壮观。该教堂现称“天主堂”,原名“若瑟堂”。若瑟是耶稣的养父,终生主张至义、至勇、至洁、至顺、至逊。后来教徒们为效法他的诸德,便起了“若瑟”这个圣名,这就是若瑟教堂命名的缘由。
  天主教传入邢家村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相传,约在清代乾隆末年,宗王庄天主教徒宗承忠、宗承恩兄弟2人迁至邢家村安家落户,并传教于子孙。自此,世代相袭,不断发展。当时,在邢家村西,东猪龙河两岸各有房屋3间(一为教徒自建,一为借用民房),作为临时教堂,是教徒们敬主祈祷、讲道、过教会节日、举行教会仪式之场所。约在光绪十四年(1838年),由山东省天主教济南总教会派遣中国兖州籍王神甫驻邢家教会,并负责管理桓台县所有教会施行圣事。当时,又由王神甫主持,在邢家村内新建6间教堂(包括北屋、东屋各3间),遂将教会活动迁移至此。因该教堂建筑式样象“人”字,故称人字堂”。1898年济南总会又派意大利籍莫神甫来桓台县负责教务,仍驻邢家村教会。随着天主教徒的逐年发展,教会决定建个大型教堂,但缺乏资金。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在当地展开了灭洋教、驱逐外国神职人员的活动,打死了十余名教徒。《辛丑条约》签订后,莫神甫乘机率王、宗两位中国神甫,要求天主教总会代其向中国政府索取赔款,抚恤被杀教徒家属。新城县衙害怕洋人,便付结了部分钱财。莫神甫还以向被杀教徒家属表示慰问为由,让全体教徒捐了些钱。这祥,他便利用这笔钱备料兴工,由德籍圣方济各会会士庞修士绘图、监工,由唐山镇巴王村匠工王树贤承建,于1901年开始筹备,1903年大堂落成,命名为“若瑟堂”。1931年至1934年,美籍神甫白明远在此坐堂期间,又在大堂东修建了木地板屋。1938年至1941年,美籍神甫吴炳仁,又主持修建了修德院和其他一部分屋。这样,该教堂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教堂,成为桓台县天主教的活动中心。
  整个教堂分为3个大院,大礼堂是其主体建筑。全院南北长62米,东西长135米,呈长方形,总面积8370平方米。
  大礼堂矗立于东西院之间,南北方位,分上下两层,上层小,下层大,砖石结构,红瓦盖顶。计高20米,宽15米,长29.5米。上下层顶部两侧四角各装白色尖锥1个,黑色十字架高立堂顶前缘,颇具特色。前檐壁中上端绘有4米高的“若瑟”抱耶稣圣像,肃穆庄严。礼堂设有五彩玻璃圆形窗,两侧有与其相称的4个拱形窗。在圣像下门额中间镌刻着“天主堂”3个金色大字,在蓝底映衬下,金光闪烁,分外醒目。底层正南面并开了3个拱形门,中间者大,两侧者小,均为朱红色,其造型精美,新颖壮观。整个大堂结构形式中西结合,高雅别致,独具风格,充分显示了建筑之乡高超的建筑技艺。
  大堂内部,上层为8间,下层有两排10根红色石雕圆柱,把大厅分为3排24间。其中包括门前一间乐楼和北首的“若瑟”祭台。台中是“若瑟”塑像,高3米;台东侧是安多尼和耶稣塑像;台西侧是圣母塑像。整个雕刻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刻有花草的青石供桌上,供奉着木制耶稣圣心。花柱石栏与大厅相隔。在祭台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个小厢房。东厢房为神甫更衣室,通过门廊进木地板屋,共12间,东西长35.5米,宽7米,是砖木结构,苇草盖顶;西厢房为储藏室。
  大厅内,地面是4色釉面砖拼成的几何图案,上铺地毯,设有木制案台和跪橙。东、西两壁的巨幅布画是天主圣神14处苦像彩色图,形象逼真。在大堂前的一棵国槐上,悬挂着一个铜铁合金铸成的大钟,重50多公斤。撞钟时,钟声洪亮,方圆几公里都能听到。教徒们进堂诵经祈祷,鼓乐齐鸣,经声缭绕,一派盛景气象。
  教堂东院是修德院男生班,有屋50间;西院为修德院女生班,有屋30间,南院建有汽车库、马车处、粮仓、饲养处、磨坊等。教堂总计有房屋134间。
  邢家坡子教堂神职人员更迭频繁。先由意籍神甫在这里兴建大堂,从1910年开始,先后又派来德籍达神甫、敏神甫,美籍高、傅、白、韩4位神甫及吴炳仁神甫。在吴炳仁主持教会活动期间,正是日军侵华战争的第三个年头。日本宪兵队借口吴炳仁妨碍日军军事行动,将吴逮捕,押送潍坊,后到北京关押。1941年后,由德籍韩神甫、宰目良神甫接替了“若瑟堂”的任务,1945年济南总教会又派来周振沂神甫(山东淄川人),直到1946年2月调往周村教堂。解放前,先后共有国内外11个神职人员在此坐堂。解放后,该教堂先后有桓台县公安局、山东康复医院四分院、渤海三中、桓台县粮站等单位使用。“文革”中的1966年将大礼堂上层拆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于1984年10月6日成立了桓台县天主教爱国会。并于1984年12月15日将“若瑟堂”正式更名为“天主堂”。同时,定为桓台县天主教爱国会的会址。1985年,由淄博市政府拨款4000元,教徒集资7000多元,将教堂整修一新,教会也转入正常活动。现在全体教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爱国爱教旗帜,沿着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同心协力,为祖国的统一和两个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宗怀芝
责任者
张中山
责任者
徐登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