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道士生活四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38
颗粒名称:
道士生活四十年
分类号:
K820
页数:
8
页码:
329-3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道士生活四十年、其中包括何武轩、金龙山庙等情况。
关键词:
道士
何武轩
人物
内容
我叫何武轩,1909年春进雷神庙当道士,1947年秋还俗,对本地道教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今回忆成篇。因年至耄耋,时过境迁,回忆所及错讹难免,恳请方家赐教。
一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七月初三日,我出生于牟平县普济乡岿山社(今武宁乡)北堠子夼村。呱呱坠地刚满7天,母亲得产科病辞世。我由祖母抚养。当时家中有祖母、父亲、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共6口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祖父何士仁,30岁左右赶集卖粮食返回时,钱褡子放在驴背上,不慎失窃了。回家后卧床不起,愁苦而死。父亲何广铜嗜酒好赌,半年时间就把8间房子、18亩地、1个石窝子的家产挥霍净尽。只身逃往高丽(今朝鲜)。民国18年,我们兄弟俩一再函催,才把父亲请回故土。第三年,父亲就去世了。
因营养不良,我的健康状况很差。祖母怕我养不活,常找人算命。有一个看相的人说:“这孩子前生作孽,难保永年,必须出家修道,补偿前愆,方保无虞。”这样,我出生7个多月,就被送到庙上当了道士。
开始,祖母把我送到金龙山庙(县城南7里许)。当时,金龙山庙宫规模不小,香火很盛,农历二月初十和六月初八都开3天庙会。住持叫高加全,祖籍湖北,原为烟台海防营兵卒,后到毓璜顶庙出家。高加全惧兵燹,图清静,又与毓璜顶庙道士不和,就到了金龙山庙当了住持。金龙山庙与毓璜顶庙都属华山派。华山派是全真教“七真人”之一郝大通所创。我初进庙时,总是啼哭,高师傅没法侍弄,就商请同一宗派的雷神庙住持李晓春师傅抚养。李师傅是牟平城东关人,从小出家在雷神庙。他会刷锅做饭,洗浆缝补,外号“老婆骨头”。李师傅同意喂养我这个小徒弟,我也就成了雷神庙的小道士。李师傅象妈妈一样抚育我。会说话时我就叫李师傅是“妈妈”,一直叫到6岁。这年,县城附近的道士都在城隍庙(今县面粉加工厂处)集合。在众人面前,我对师傅叫了声“妈妈”,师兄徐忠玉说:“你再不叫师傅,叫妈妈,我揍你!”这才给我改了过来。
初入庙时,师傅赐名发科,法名宗元。8岁前,我跟师傅姓李,叫李宗元。上学后,改为何守元。1947年还俗后,改名何武轩。
二
道家衣着简朴,一般都是穿大领服,或称“道袍”,头戴软帽(圆形,中间有空),节日时脚踏“天官履”(中间有鼻,两边饰有云形花纹,中间绣一“寿”字)。食物也不大讲究,不忌荤腥。住持爱荤,则全庙偏荤;住持讲素,则全庙吃素。我们的住持性情豁达,饮食同地方一样,多是玉米饼子、地瓜、馒头、面条等。雷神庙有庙产地30多亩,年收粮4000斤左右。靠雇短工耕种,多余土地出租,粮食自给有余。
道士修行、供奉、祈禳的活动场所称宫观,与和尚的寺庙有别,宋代以后,宫观寺庙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全真道的庙分两种:一是“十方庙”,庙产属于本道或某某某一派共有,凡是道教徒都有在此挂单居留的权力。本县的天齐庙(旧址现染织厂),就是“十方庙”。另一种是“子孙庙”(或称“祖遗庙”),是道家的私有财产,没有接纳十方道众的义务。庙中师父即住持(或称“当家”),兼管庙中的宗教事务和庙产。师父故去,庙产由法嗣的徒弟接管继承。代代相传。师徒可以收授弟子,称道童,教以道经和经咒,待十方丛林开坛传戒时送去受戒,受戒后即为正式道士。本县的雷神庙、三官庙、三清观等,均属子孙庙之列。
雷神庙道士属“七真派”。七真派信奉的是“全真教”。全真教(亦称全真道)为咸阳道士王重阳及其弟子所创。全真派以三教合一为显著特征。所谓三教合一,就是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融为一炉而创出一种不同于“正一道”的新道派。在宗教信仰上,主张人们“看破红尘”、“明心见性”,以求“得道成仙”。要得道成仙,必须清心寡欲,与世无争,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救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名为“全真”。
王重阳的7大弟子以后分别创立了7个支派:邱处机创立龙门派;刘处玄创立了随山派;谭处端创立了南无派;马钰创立了遇仙派;郝大通创立了华山派;王处一创立了昆山派;孙不二创立了金山派。宁海一带的道士多系华山派,各派的教义,不离“全真教”正宗,但各有侧重。华山派强调“静”和“修”:以“清静”为宗,以“修真养性”为乐。遵循的是“三皈依”、“八戒”。三皈依是:归顺李耳的道、归顺李耳的经(话),归顺本命师(太上老君)。八戒是:眼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操,足不妄践,心不妄杀,意不妄贪。
在青年时期,我学道的主要内容是学经和习艺,从15岁起我就到烟台毓璜顶庙学经文。学经文又叫“做功课”,早晚两次。经文为五言和七言的诗句(偈语)。如:早功课名为“步虚”:太极分高厚,轻清上属天。人能修至道,身乃做真仙。行溢三千数,始定四万年。丹台开宝偈,金口永流传。七言的又叫“吊挂”,如:真身清静道为宗,匹被中天宝月同。净扫迷云无点翼,一轮光满太虚空。上药身中神气精,人人俱足非亏盈。能知混合回讽道,全鼎黄芽日日生。晚坛的“步虚”是:大道洞玄虚,有念无不启。炼质八仙镇,随成金刚体。超度三界难,地狱无苦解。悉皈太山经,静念稽首礼。晚坛的“吊挂”是:种种无名是苦根,苦根除尽善根存。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轮回无苦门。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圣智圆通地,便是天生得道人。
入庙后,我认为师傅就是长辈,恩同父母。16岁那年才知道自己是“出了家”的人,应当学点“本事”,不然将来恐怕“站不住脚”。
一个道士,不但要精通本派宗教的教义,而且在器乐演奏上要有较好的水平。只有在唱、念、做、演奏乐器等方面才能出众的道士,才有资格在斋醮法事中担任“都讲”、“高功”等较高的职务。因此,我除了学经以外,又专心学器乐,先学管乐器——笙、管子、笛。阴晴寒暑,每天4个小时,风雨不误,所学曲子都为“超荐”(为亡者诵经拜忏,超越苦难)所用。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经卷通达,丝竹充满”。目的是,将来能够“挂单”(只身云游四方),不被人冷眼相看。刻苦修炼出真功,三五年后,我的管乐已很熟练了。解放前几年,烟台东部各庙道士,以经文和乐器论,我的水平算是最高的。1929—1937年之间,文登竹园林有个竹林会,正月初七斋醮(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有道士8人念经,无一人比我熟练。作乐也以我为最佳,各调我都可以配合。一般大场面,主人都是要我联系僧道的。
解放前,地方上有身份的人死了,往往请道士给死人念经送殡“作道场”(亦称斋醮)。信奉道教的人,给道观捐赠钱粮,请求诵经、祈福,消灾避难,称为“建醮”。竹林村每年“建醮”。由岳姑殿住持丛诚仁牵头组织道士参加。凡作道场都由我领头念经、吹奏。
道士的礼神活动有固定的时间。年节从腊月十五日起,到正月十五日止,奉祀三清老祖、岳祖是二月十五日,奉祀雷祖是六月二十四日。奉祀活动主要是烧香上供。“上香”早晚各一次,3柱香代表天、地、人,供品是: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或布),时称“十供”。供品多放在盘子里。此外,朔望日(初一、十五)为惯例。只烧香不上供。
“香”的作用是“避邪”。传说蚩尤与黄帝作战,因遇火光败阵,接着又一次遭遇檀香木林火败北。道家认为香火可以驱除邪恶,因而留下了烧香“避邪”的习俗。烧纸本应是黄表纸,含表达虔诚之意,以后发展为烧“纸钱”的草纸了。
民国后,孙中山先生提倡“破除迷信,打倒庙宇”,宫观寺庙多半改建学校,庙产变为校产。和尚、道士的经济来源断绝,改行、还俗者屡见不鲜。草场庵(庙址在玉林店乡磨王格王村)的沙信可经常聚赌,后被县衙门捉走,庙产由岿山社社长初起焜(牟平西关人)接管。他抽出一半办起了“雷神庙初级小学”,草场庵庙院随之散伙。我的师兄高东昌还俗后日子过不下去,常来“啃”师傅。有一次把雷神庙小学老师的铺盖偷走了,没来得及走远,就被官府查获。因这件事,李师傅也吓跑了。事后,雷神庙住持的担子落到我的肩上。
听祖辈说,华山派共经历了10代住持:一代是潘正明,二代是贾本福,三代是刘仁松,四代是刘义纯,五代是沈礼志,六代是唐智洪,七代是耿信清,八代是王喜谋,九代是李祥成(晓春),十代就是我。
1928年,七里店子三官庙的住持郝祥阳(寿光人),因收入微薄,生计困难,跑到了吉林省行医。从前我教过郝祥阳的小徒弟学经,与郝交往较深,这样,我又兼管了三官庙的住持。1933年,天齐庙的住持郭祥庆(平度人)病故,杨家庄礼宾、典主杨杏村又请我兼天齐庙的住持。1940年,桂家疃三官庙的住待王家宾(本县坝疃人)病故,此庙道士亦属华山派,住持由我接替也是顺理成章的。这样我就集4个住持于一身,兼管了4个庙的大小事体。
三
1920年后,道家每况愈下,时局也不安定。师傅常对我和师兄说:“庙事前景不佳,你们要及早返俗。”而且花了钱给我们两个人定了婚事。师兄先成家返俗,我21岁成家,但没有离庙。因为我自小入庙,是师傅把我拉扯大,师傅老了无人奉养怎么行呢?所以我还住在庙里,但女人不得上庙居住,侨居武宁乡官庄村。从“七真人”开始,道家经历了700多年清居生活,到民国十几年,逐步改变了性质,成为“夥居道”。因庙事冷落,“三皈依”、“八戒”也被慢慢放弃了。这时,道士只有衣帽的外形,而无道教的实质,1947年,庙上只有我师徒2人了。
我的40年道士生活,主要是在雷神庙渡过的。
雷神庙为宁海知州饶登所建。崇祯七年(1634年)大旱,宁海知州饶登率文武官员到金龙山龙王庙求雨。回至“范园”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因此修庙以志不忘。庙内供奉闻太师、雷振子(鸡嘴雷神,手持锤、钻),闪神(手持宝剑)、恶布(手持书笔)、雨神(手持钢鞭、花瓶内插杨柳),正门横匾题“玉枢宝殿”4字。
雷神庙西院为“范园”,原属宁海州学正范怿的私人花园,内有“怡老亭”,供野老遗贤操琴对弈之用。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与“七真人”讲道时,尝游晏于此。以后范怿将此园施舍与真人马钰“永为清化之庵”。泰和六年(1206年),马钰在范园西端北侧建“玄都观”,一年完成,已卯年(1219年),殿宇、住房、门墙、库房建成。戊申(1248年)秋,邱长春应诏后,改观为宫。元宪宗八年(1258年),因遭兵燹,重修“玄都宫”,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住持沈礼志将玄都宫搬迁到东院,即今雷神庙(北大殿东三间)。庙内奉三清老祖。乾隆十五年,王贺庄王心丹创修岳王庙。王当时在北京开茶馆,与一太监过从甚密。一日,太监说:“岳飞要回山东,托梦给太后,太后答应立庙相迎。”太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王心丹。王回乡后与当时的庙住持沈礼志联系,遵旨破土兴工,在雷神庙与三清殿之间盖了个岳王殿,内奉岳飞神像,张宪、岳云站立两边。门前高挂“至德显忠”匾额,旁有对联:“思二圣之不归,十年中铁骑长驱,方期立雪南都耻;指三关其将复,旬日内金牌迭降,终恨未清朔漠师。”
以上3殿有龙兽装饰。正殿之外,相继修建了山门、南厅、东西厢房,成为如今复原的四合院。
雷神庙2月15日开“山会”,在庙前唱戏3天,城乡货物云集,赶会的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1938年2月13日,雷神庙战斗时,日寇烧了南大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理琪司令和杜梓林队长等人以身殉国。这年清明时,我同师傅商议,做了一个高1尺半、宽4寸的牌位,写上“战殁将士英灵之位”,放在岳飞像前供奉。因为岳飞是“兵家”出身,牺牲的同志也是“兵家”,都是爱国志士。
1945—1947年,上级在庙院内立了锅灶,招收新兵。大家叫这里是“新兵营”。其中有个头目,不知姓甚名谁,建议我把那牌位改成“三军总司令理琪英灵之位”。背面写“民国二十七年旧历正月十四日”。
1947年土地改革时,党和政府分给我房子、土地,在王贺庄定居。1948年夏秋,我曾到夏村、文登、荣成一带“出夫”。回来后才落了发,真正成了农民。1958年前当过村民委员会的委员。1961年当大队保管,1967年后在小队菜园劳动。1982年以来,因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就不再干什么重活了。
拙妻王氏,生下一个女儿。如今全家和睦,生活宽裕,深感晚年逢盛世,其乐融融,这非道家虚无缥缈的孤寂生活可比。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武轩
责任者
宋协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人物
相关人物
何武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