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庙内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31
颗粒名称: 解放前庙内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概况
分类号: F014.4
页数: 2
页码: 316-3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庙内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概况一是拴娃娃(即祈求生儿),先由拴娃娃的人提出要求。交给拴娃娃的人带回家去,如带去所拴的泥娃娃。平时来庙拜神的,有的为神挂袍和送纸香供品等物。庙内卖茶水和简单的饭菜。逢节日或有客人时才吃面食,平时吃菜也较简单。我先学了摊煎饼和针线活,每年正月十五日以前和庙里重大节日。庙里师父有认干亲的习俗。
关键词: 经济收入 生活 寺庙

内容

那时的经济收入有三:一是拴娃娃(即祈求生儿)。拴娃娃的过程是,先由拴娃娃的人提出要求,然后确定一位师父办理。拴娃娃者用红头绳(绳两头拴有一对制钱)拴定小泥娃娃,师父用帖子写上娃娃的名字和本人的名字,交给拴娃娃的人带回家去。拴娃娃者要交一吊至五吊钱(富宦人家交的多),如带去所拴的泥娃娃,得交5元或更多的钱。二是香火收入。平时来庙拜神的,多自愿施舍部分香钱,许愿和还愿的施主,有的为神挂袍和送纸香供品等物,有的施舍部分香钱、供钱。三是副业收入。庙内卖茶水和简单的饭菜(有的还卖香纸),收入部分利润。另外,如遇到大的困难或修缮殿宇、重塑神像等大的开支,就要出“缘布”到外地化缘(即发动募捐),较小的开支,就在到泰城附近化缘解决。
  庙内人员集体生活,平时多吃红粮煎饼和小米粥,逢节日或有客人时才吃面食。平时吃菜也较简单,以豆腐青菜为主。碾米磨面和加工熟食等累活都由我们师兄弟干,我先学了摊煎饼和针线活,后来又学会了烹调,因技术较好,就叫我站厨房做菜。
  每年正月十五日以前和庙里重大节日,客人特别多。庙里师父有认干亲的习俗,有的师父有几个干亲。认干亲的原因,是有人因为小孩有病许愿,小孩病好后提出认师父的要求,师父答应后,这小孩的父亲就与该师父交为亲家。每年春节后干亲带着礼物到庙里来看师父,庙里要象招待客人那样招待干亲。
  庙内设有学校,聘请教师教徒尼学文化(也吸收庙外儿童入学)。我进庙时,因师父(祖)们多,师兄弟少,忙于干活和侍候人,没工夫读书。另因迎接游人和开展香火的任务重,没有讲经的专人,徒尼对佛经学习很差,懂得很少。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