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院之首——太清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18
颗粒名称: 崂山道院之首——太清宫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292-2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崂山道院之首——太清宫、其中包括七十二座名庵、聚仙宫、沧海观、蔚竹庵、神清宫、大劳观、华楼宫、太平宫、历史等情况。
关键词: 崂山 道院 太清宫

内容

崂山道院相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座名庵,而今可数者有17处,据传:建于汉代者二,建于唐代者一,建于五代者一,建于宋代者一,建于元代者五,建于明代者五,不知建于何时者二。其中属于郝祖华山派者有聚仙宫、沧海观、蔚竹庵、神清宫、大劳观、华楼宫、太平宫等7处;属于邱祖龙门派者有太和观、上清宫两处;属于孙祖金山派者有明道观、白云洞、通真观、明霞洞等4处;属于刘祖随山派者有太清宫、关帝庙2处;属于徐祖鹤山派者有玉清宫一处;属于纯阳派者有寿阳庵一处,唯太清宫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完整。
  太清宫亦称下宫,位于崂山东南部下宫湾畔,前临浩海,背依七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小江南”之称。太清宫始建于西汉汉武帝建元元年,唐昭宗天祐元年经李哲玄增建后,有三宫殿、三清殿、三皇殿,始初具规模。五代时期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道人刘若拙,自蜀来崂山太清宫,自修一庵,供奉老子像。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敕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奉敕回山重修本宫庙宇,太清宫得到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万历十三年至十七年,太清宫发生了一起僧道斗争案件。关于这一案件,《即墨县志》和《崂山志》上均有记载:“憨山,名德清,南京报恩寺僧……,纵观天下名山……东蹈海,寻那罗延不可居,至下清宫止焉”。“下清宫,旧道院也,倾圮墓,羽流窜亡。一二香火守废基,苦无籍,念可建大法幢者此其机。久之,羽流窘,举地售之,清走帝师奏请内庭供奉,于是出旗檀佛及大部藏经畀之,建梵刹曰海印寺。”居数年,道士耿义兰……,逆出怨言,讼于公,见笞,益怨。乃指宫门詈曰:“尔秃覆楚,予将秦庭七日哭,而覆尔也!”“诣京上变告,憨山被诬,戍雷州。”现太清宫前的海印寺遗址碑刻记有“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复宫后的太清宫比原来更加壮观,山界四至较前又有扩大,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修成了梯石通路。万历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日,敕谕赐《道藏》一部于太清宫。《道藏》是道教的正统经典,共有5305卷。有了钦赐《道藏》,更增加了太清宫的声望。现存的太清宫,大体是这一时期的建筑。
  太清宫共分3个独立院落,150多间殿宇,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围墙,单开山门。东南院是三宫殿,殿内塑有“真武”、“雷神”、“监坛”等神像。院内有紫薇、银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别是正殿前院的两棵干粗合抱的耐冬,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每逢冬尽春临之际,拳头大的花朵开满枝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花期持续3个月。据说这两棵耐冬,是明永乐年间,道士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植于此。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香玉》篇里所描写的香玉和绛雪,就是院中的一棵红牡丹和这棵白耐冬的化身。
  出三宫殿西边门,沿石板路走进中间的院落——三清殿,殿内塑有“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宝灵天尊”的神像,殿门东侧外,有一棵植于唐代的榆树,人称“唐榆”,因它枝干弯曲象龙头,故又名“龙头榆”。西侧台阶下,有一清泉,名叫“神水泉”,泉水清洌,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的名泉之首。
  三清殿之西,便是三皇殿,殿内塑有:“伏羲”、“神农”、“轩辕大帝”的神像。殿门上有以老子《道德经》中的两句话镌成的篆书楹联:“天下有道,行马走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殿前院内古柏成林,内有一棵古柏,传说是太清宫创始人张廉夫手植,人称“汉柏”,已有两千多年的树龄。有一颗碗口粗的凌霄寄生在汉柏树上,盘绕而上,直达16米高的树梢。每年春季,粉红色的凌霄花开满树冠,汉柏苍翠、凌霄的艳丽,融为一体,别有情趣。还有一棵五倍子树寄生在汉柏树上,“三树一体”是崂山的奇迹之一。三皇殿门外两侧的石墙上,各镶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元太祖成吉思汗给太清宫的道长——邱处机的圣旨全文。这两块石碑,在太清宫现有的石刻中,是较为古老的。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