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佛教小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15
颗粒名称: 泰山佛教小史
分类号: B949.52
页数: 7
页码: 284-2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泰山佛教小史、其中包括泰山、佛道、宗教、发展、明神宗把他的母亲李太后尊为九莲菩萨、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等情况。
关键词: 泰山 佛教 历史

内容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其传播区域以首都洛阳为中心,首先扩展到徐淮一带。山东是古代齐鲁的繁荣地区,盛行黄老学说,相信艺术和道仙的人很多,佛教传入之初,很多人把释迦牟尼和黄帝、老子并提,视为同类的神,把佛教也看成是一种神仙方术,所以山东充分具备了接受佛教的条件,地处山东中部的泰山一带,也就成为佛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
  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要想在泰山这块土地上扎根,不但要同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还必须同中国固有的哲学和宗教思想相融合。自东汉末年以来,外来的僧人增多,译出不少佛经。为了和汉代兴起的“泰山治鬼”之说相结合,不少僧人在翻译佛经中,把“地狱”译成“泰山”。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康僧会所译《六度集经》中,多处附会“泰山治鬼”之说。例如,“命终灵魂入泰山地狱”(卷一)。“泰山之苦,难可想见”(卷四)。“死于泰山,泰山之鬼拔出其舌,著于热沙,以牛耕之,又经热钉钉其五体,求死不得,殊恶如此”(卷五)。当时汉译佛以意译为主,上述佛典中之“泰山”,不是传自印度或西域,而是译者把佛经和泰山民间信仰相揉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人们要求宗教作为精神寄托,容易接受佛教关于彼岸世界的宣传,大多数统治者又极力扶植,于是佛教逐渐兴盛起来。
  前泰苻坚始皇元年(351年),佛图澄的弟子僧朗,为了逃避冉闵之乱迁居泰山,在泰山西北的金舆谷昆仑山清除了虑患,创建朗公寺,讲解《放光般若经》,传授弟子僧〓等百余人。
  僧朗博学硕通,在当时佛教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南燕主慕容德授予僧朗东齐王的称号,并赐与奉高、山茌两县的封禄,以师事之。前秦主苻坚,“送紫金数斤,绢绫三十匹,奴子三人,以备洒扫”。不仅赠物,而且还赠送奴隶!此外,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后秦主姚兴、东晋孝武帝,都和僧朗有过书信往来和厚礼馈赠,这在泰山佛教史甚至中国佛教史上,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
  当时一些名僧也经常往来于泰山一带,高僧道安就是突出的一个。道安对佛经的翻译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为佛教寺院订立规制;划一僧人的姓氏,道安以后僧尼一律姓“释”,这些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有划时代的意义。道安翻译的佛典《鬼子母经》中,也有“死后亦入泰山地狱”之语。大约在前秦苻坚建元十六、十七年(380—381年),道安来到泰山,参加金舆谷之会,他的这次东下,可能是应僧朗的邀请。
  僧朗、道安以后100多年,到了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法定来到泰山西北的灵岩开山,建成灵岩寺。当时泰山一带,除较大的朗公寺、灵岩寺外,还有北魏时兴建的光化寺,北齐时兴建的四禅寺,以及谷山玉泉寺、神宝寺、普照寺等,泰山已初步成为佛光普照的释家领地。
  魏晋以来,由于玄学的强大影响,直到东晋后期,以宣传“空”为中心的般若学始终是佛教的主流。泰山经石峪的北齐隶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就是大乘空宗的主要经典。经石峪隶刻为举世无双、稀世之宝,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1916年9月,康有为由曲阜到泰安,下车后直奔经石峪,他在古人的斗大字书面前,佩服得五体投地,深深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所震撼!此外,光化寺和映佛岩也是刻的般若经,两处石刻都是武平元年(570年)王子椿题,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这些规模宏大的佛经石刻的出现,是佛教在泰山一带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
  经过魏晋南北朝几个朝代的发展,佛教在泰山一带逐渐扎下根来,到了隋唐,由于统治阶级大力扶植,泰山和全国一样,佛教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隋文帝曾多次下诏在各地兴建寺院、佛塔,按罗和剃度僧侣,组织翻译佛经。开皇元年(581年),“三月诏于五岳各立一寺”。开皇三年,朗公寺改为神通寺,并广造神像,大建佛塔,隋唐时又在岱阴大举摩崖造像,泰山一跃而成为山东佛教文化的中心。开皇十三年,又“令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这些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的标志。试看今日泰山各地,凡有佛教寺塔之处,无不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给广大人民以美的享受。泰山集自然、人文景象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
  当时一些名僧经常往来于泰山一带,唐初慧斌就曾主持灵岩寺,慧斌晚年为弘福寺主。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就是在这个弘福寺,开始了大规模翻译佛教经典的工作。
  武则天在争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利用佛教为自己制造舆论,曾谕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僧服)处黄冠(道士)之前”。麟德二年(665年),高宗和武则天来泰山封禅时,打破以往帝王之列,先到灵岩拜佛,然后到岱顶祭天,说明高宗和武则天对佛教的重视。
  唐中叶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最有势力的宗派,佛教完全中国化。禅宗在泰山一带也广为传播,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开元(713—741年)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佛教规制,饮食上僧人过午不食、不饮酒、戒荤食,坐禅修行又长达90天之久。为此,需要一种即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清除坐禅产生的疲劳,这样,茶就成为僧人坐禅最理想的饮料。由于禅宗大力提倡,不仅泰山寺院僧人饮茶成风,而且促进了民间饮茶习惯的进一步普及。
  唐代中国高僧鉴真曾东渡传法,鉴真在日本的第四代弟子、日本国慈觉大师在公元839年,随最后一次遣唐使入唐求法。他在中国期间,对泰山等地风土人情作了详细了解,回国后,用汉字写了《入唐求法礼行记》,记载了在唐10年的经历。《入唐求法礼行记》一书,曾与《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游记》并列,被世界公认为古代东方3大游记。
  黄巢起义爆发后,唐僖宗逃亡成都,僖宗也是一个佞佛的皇帝,中和三年(883年),他听说泰山有一个叫大行的僧人,念诵《阿弥陀经》很有功夫,便赏给这个僧人一个赐号,叫“常精进菩萨”,赐爵“开国”,并且还召见他。《阿弥陀经》主要宣扬“极乐世界”如何“美妙无比”,“阿弥陀佛”如何“神通广大”,只要反复诵念“南无(皈依、致敬)阿弥陀佛”,死后就可进入西方“净土”。佛教净土宗就是通过这部经而得以广泛传播的。
  泰山佛教经历隋唐时期的顺利发展,到北宋又达到新的高峰,据记载,灵岩寺“每岁孟春迄夏首,四向千里老幼匍匐而来,散财施宝,惟恐不及,岁入数千缗,”可见香火之盛。北宋8个皇帝中就有4个皇帝御书相赐,并规定灵岩寺的住持必须由皇帝直接派遣。灵岩寺现在尚存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40尊,其中有东土初祖达摩、庐山莲社慧远、天台醉菩提济颠(济公)、晋朝泰山僧朗、灵岩寺开山法定、净仁大师仁钦等名僧皆在,栩栩如生,梁启超誉之为“海内第一名塑”。灵岩彩塑不仅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卓绝艺术才能,而且也是宋代泰山佛教昌盛的生动写照。
  南宋初年,金兵大举南犯,烧毁灵岩寺的殿宇、僧舍。年仅22岁的辛弃疾,鉴于僧众对金兵的愤恨,发动僧人抗金,联合济南地区其他佛寺僧众艺千余人,编入耿京的抗金队伍。
  元代佛教各派中,还有以禅宗最为繁荣,在法相宗面,名僧普善曾住持泰山南麓的普照寺。这时的泰山寺院,不仅国内僧徒络绎不绝,海外僧人来泰山传统学法的也迅速增加。日本国邵元和尚,“慕中华释教之盛”,于延祐四年(1317年),乘船来中国,他在中国期间翻译了大量佛经,结识了不少名僧,灵岩寺第39代住持僧息庵就是其中之一。息庵去世后,邵元在“息庵禅师道行碑”中,历述息庵生平,赞扬息庵佛门好事,其文情深意长,是一篇歌颂中日友好的史诗。
  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高丽僧满空等。登泰山访古刹,先在泰山西麓的竹林寺,后又到普照寺任住持20多年,为朝鲜翻译了大批佛经。明天顺七年(1463年)满空去世后,就葬在普照寺西南不远处,满空等高僧,到泰山虽然出于宗教的动机,但他们胆识过人,表现了惊人的毅力,在不同国家民族,传播与交流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意义也就超出了宗教的范围。
  明朝为了加强对寺僧的管理,景泰三年(1452年),曾规定各寺观田土不得超过60亩,“僧既不能输税,其地令没官。”强调了寺院田地必须由朝廷收税的原则。但灵岩寺拥有瞻寺地3500亩,自宋以后就免差役,只纳税银,金元明时都奉旨税银和差役全免,一直到清代仍不纳税,这表明了最高统治者对泰山灵岩寺的重视。
  由于宋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趋强化,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于是经过隋唐时期的儒、释、道三教鼎立,逐渐走向三教会同。儒家主张入世,孔子对死的问题并不感兴趣,而佛学提出一整套关于生死的学说,为中国固有文化所欠缺;道家讲玄之又玄,恰与佛教空宗理论相通,中华文化伟大之处,正是不断地接受、改造外来思想,成为自身结构的一部分。
  宋以后泰山不少寺僧与封建士大夫往来酬和,宋大观(1107—1110年)初,灵岩寺的住持仁钦,赐号静照大师,他在“灵岩建绝景亭以宴宾客,修崇兴桥经通往来士大夫,咸(都)爱与之游焉。”明正统(1436—1449年)中,住持古奇,“能文善诗,士大夫多敬重之。”万历(1573—1620年)初,灵岩可长老,擅长诗赋,精通戒律,“名重朝野”,由于他对佛教教义有很高的造诣,被朝廷封为达观大师。不仅如此,当时儒家中也出现不少不受戒的佛门弟子,更多的士大夫虽未皈依佛门,却精通佛典,也有的出家为僧。元玉,字祖诊,原为明朝进士,后弃儒以佛,康熙初年,卓锡普照寺,在泰山广结社会名流,在寺东构筑后堂以读书,别号石堂老人。有《石堂集稿》等著作。
  至清代,由于泰山开始成为碧霞元君的道家的天下,红门原为佛教院,这时由于香火冷落,院内除了原有的弥勒佛外,又供上“碧霞元君”的神像,“敲着木鱼念佛经,烧香磕头供元君”。红门宫边又筑起一座“孔子登临处”石坊,也设有香坛,这也正是儒、释、道三教会同的写照。
  除了僧佛相互渗透之外,佛道也逐渐结合。据《日知录》记载:明神宗把他的母亲李太后尊为“九莲菩萨”,为李太后建太殿在“天书观”。天书观却是宋真宗时建的道教观宇,供碧霞元君。斗母宫也是佛道结合的地方,斗母的全名是“先天斗母大圣元君”,传为北斗众星之母,是道教信奉的神,可是大部分时间这里住的却是尼姑。院中斗母殿原供斗母及十二星君像,东厢殿祀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像,西侧配殿又祀碧霞元君。
  综上所述,一部泰山佛教史是佛教在全国传播的缩影。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汉代传入后,经过依附、融合等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扎下根来。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阶段,佛教在泰山也进入了繁荣时期,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思想的特点,建立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各种宗派,如法相宗、禅宗、净土宗等。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宪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