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微山县耶稣家庭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01
颗粒名称:
微山县耶稣家庭概况
分类号:
B929
页数:
8
页码:
244-2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微山县耶稣家庭概况、其中包括微山县“家庭”的创立和发展、家庭的组织及封建剥削压迫等情况。
关键词:
微山县
耶稣家庭
创立发展
内容
“耶稣家庭”(以下简称“家庭”)成立于1927年,首先由泰安人敬奠灜在泰安马庄创办,到1948年解放前夕,全国共有“家庭”127处,蔓及绥远、甘肃、云南、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
“家庭”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基督教社团,和外国差会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它把基督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与封建专制结合起来。“家庭”在信仰上,过着一种狂热型的宗教生活,它要求信徒接受基督教信仰时要痛哭流涕地“认罪”(承认自己罪恶深重,表示痛改前非)。然后追求“灵恩”(或称“圣灵充满”),即在祈祷时由于情绪过份激动而身不由己地颤动,或发出不规则的语言。
“家庭”要求入“家”者,必须“舍家”“破产”,即离弃自己原来的家而加入“家庭”,并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及个人知识、劳力,甚至人身全部“破除私有”。全体成员集体生活,共同劳动,思想、行动上都受到严格控制,过着一种极端贫穷愚昧的所谓“使徒时期”的生活。基督教传入我县后,“家庭”遂在韩庄、多义等地产生。
一、微山县“家庭”的创立和发展
微山县“家庭”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这是一个社会动乱,广大人民群众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年代。1928年,鲁西南沿湖一带发生蝗灾,秋禾殆尽,3万多百姓流离失所,逃荒要饭,大片湖地无人耕种。1929年夏季又遇到一场罕见的大水,南部村庄除微山岛的9个村,郗山的3个村外,其它村庄全部被洪水淹没。7万多人无家可归,卖儿卖女,过着无食充饥,无衣遮体的生活。当年流传过这样的民谣:“荒湖涝洼苦难说,水灾、旱灾、蚂蚱多。豺狼催租逼得紧,穷人血泪流成河”。“头年淹,二年旱,三年蚂蚱又连片,逃荒要饭卖儿女,啥时能过安乐年”。
我县多义“家庭”就成立于这年秋末。郑良作创办时,草房1间半,地8亩,只有5个人。男耕女织,过着集体生活。1933年殷茂坤带地8亩,入家后又盖草房3间,发展到十几个人,地约20亩,牛、驴各1头,农具1套。入“家”者都是灵恩派的虔诚信徒和一些走投无路的灾民,在县城内,“家庭”的影响并不大。
由于“家庭”的不断扩大,郑良作已不适应当家长,到1934年郑把家长职位正式让位于殷茂坤。
殷茂坤(沐恩),11岁时在本村上小学,16岁初小毕业,后跟祖父卖布为业。22岁至23岁无职业,伙同本村张广忠当了土匪。1928年清查土匪时,他逃到芜湖,仍和当地土匪勾结,残害群众。1931年因分脏不清,杀死同伙潜回本村。1928年参加耶稣教会,1933年入“家庭”,1934年任家长,1966年4月11日因奸污妇女,被微山县人民法院逮捕判刑18年,后取保外医,1974年死于家中。
战争和饥饿,使不少人死于无辜。妻离子散,无家可归,住宿村巷街头,沿街乞讨者,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蒙受社会灾难的受苦者表示同情。殷茂坤在作歌时唱道:“东也愁,西也愁,南也愁,北也愁,四面八方皆黑暗,优优愁愁无路走,只恨人间不平安,不知自己做死囚。”“家庭好,家庭妙,妙难言,男女老幼爱一团,劳苦服务精神建,吃粗穿破滋味甜,日日渡着无优天,互帮互助歌咏天”。这些宣传赢得了那些受欺凌而自感毫无出路的破产农民的相信,不少人纷纷入家。抗日战争前夕的一段时间里,家庭人数增加到20多人。从原来的大家庭内又分出3个小家庭,即葛店家庭、弯槐树家庭、韩庄家庭。家长都由殷茂坤指定,葛店家长李家南、弯槐树家长孙业本,韩庄家长由殷茂坤兼任。家庭的一切事物还是殷茂坤说了算。家庭共有土地23.5亩,牛、驴各1头,农具1套,草房11间,奶羊5只。
在这个时期入家的有:孙进奋,男,17岁,枣庄市单楼人,父母死于战乱,无依无靠。听说入家每顿有碗糊涂喝,虽说干活苦点累点,也比沿街要饭强,就积极要求入家。入家后,负责每天供应家庭用水,还负责喂养5只奶羊。
邵士洪,父亲死于灾荒,撇下老的老,小的小,无法生活,和其母一起带地2亩半入家。
贫苦农民庞福喜、孙景维,也是这个时期入家的。入家后负责推磨轧碾。
“家庭”大发展是在1951年土地改革后。农民手中有了土地,就想尽快地过富裕点。但,新形势下有新的难处,有的家中无劳力,不会种地。有的家中常年有病人,生活艰难无法维持。在这种境况下,殷茂坤主要宣传两点:“祈祷可以治病,入家使人平等相爱,集体生活,共同劳动,统一衣食,无贫富贵贱之分”。家庭设有医药部,为人施诊给药。他强调祈祷能使慢性病患者好转,根治疑难病症,延长寿命。对身心不得安宁的
人很有吸引力,即使对那些尚得温饱而心有余悸的人,也是一种诱惑,不少人纷纷“舍家”破产进入“家庭”。“家庭”人口增加到43人,土地55.5亩,牛、驴各两头,农具3套,草房还是11间,楼房1间。为便于生活,1955年又在“小营”增建“家庭”,先由池培贵任家长,后有郑允苏接任。这个时期是“家庭”最兴旺的时候。
盖学礼,男,枣庄市高村人,全家11口人,1950年开始信基督教,父母年迈,妻子常年患病,7个孩子,最大的12岁。土地多是山地,无法耕种,每年收粮不够半年食用。1955年他带地20亩,牛、驴各1头,农具全套舍家入“家”。当他看到农村中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时,深受教育,1957年又出“家”加入农业合作社,1958年任管区文书,后当民办教师。
孙景义,男,枣庄市周营人。兄妹5人。6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全家随母信基督教。11岁因母有病,全家舍家入“家”。入“家”时带地10亩、房两间、大树10棵、全套农具。直到1966年,耶稣家庭解散才回枣庄入社。
陈立志,男,徐州市贾汪人。做小生意,妻子常患病,多方求医无效,1948年信基督教,多次祈祷治病,求殷施诊给药。1951年带地5亩入“家”。由于受不住“家庭”的艰苦生活,1953年其妻病死于“家庭”,1954年陈立志把地抽出入农业合作社。
刘桂秀,女,枣庄曹庄人。全家7口人,4儿1女。女儿常年患精神病。1949年全家信基督教。殷茂坤对她说:“如果您入家,我保证治好您女儿的病,如不入家,‘主’说了,也叫您那4个儿子都得同样的病”。刘桂秀乃于1952年带地5.4亩入“家”。殷茂坤借“主爱您”、“给您悔罪”,将母女2人奸污。1957年全家离“家”入农业合作社。
家庭就这样进进出出,到1965年3月底,常住“家庭”还剩18口人,光郑允苏一家就7口人。土地33亩8厘,草房11间,楼1间,牛、驴各1头,地排车1辆,耙1盘,农具1套,磨1盘,瓦2000块,奶羊5只。
二、家庭的组织及封建剥削压迫
“家庭”为什么能长期立足生存,并有所发展扩大?这是与社会环境和神权的统治分不开的。这些入家者原来都是有宗教信仰的,都是属“灵派”的。如有些人就是追求一种宗教“献身”精神。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是社会、战争、灾难,使人们失去了最起码的生活条件,而“家庭”是一个独立的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解决了当时人们最需要的温饱,给人以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确实是一个很吸引人的“世外桃园”。
信徒生活的无上目标是绝对顺从“神的意志”,即使为此捐躯亦在所不惜。信徒对现实无所求,就只好求助“主”了,这便是“立志为主死,存心为主活”。一心一意顺从“神的意愿”,俯首贴耳服从“家长”的统治,过着“使徒时期”的生活。
家长是“家庭”的最高统治者,在韩庄多义除殷茂坤外,还有4个小家长。他们控制着信徒们的思想和行动。从吃、穿、劳动、休息直到婚姻。“家庭”设有石料部、木工部、医疗室、砖瓦部、领修院、婴儿部、农工部、针线房。每人都参加一个部门的工作。和泰安马庄家庭不同的,是夫妻同居生活。他们强调家庭成员要吃粗穿破,要吃苦、忍耐、吞酸、受辱,才能达到“心灵丰盛”。殷教唱的《贫而乐》:“贫而乐、贫靠主、福自多。常食千家饭,布衣可作萝。南瓜、野菜食,其中美味多。贫而乐,贫而乐,穷与主结合,世人我最乐……”。
而殷茂坤自己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每顿有酒、有肉,鸡蛋、鲜鱼不断,“家庭”喂的5只奶羊除保证他每顿0.5公斤羊奶外,其余全部卖掉,钱归他所有。为他做饭有大小锅灶。殷茂坤和他老婆冬天有皮袄、皮袍子。而孙景义入“家”后,5年没给买一个褂子穿。殷茂坤过着剥削生活,实行封建统治。他用大米稀饭泡煎饼烧盐汤喂狗,跟他放羊的小孩吃点烂煎饼连咸菜也捞不着,还不让吃饱,两年就饿跑了5个孩子。一般“家庭”成员每年吃不到半年粮,特别是春天,树叶、杂草、南瓜秧、地瓜秧都吃。吃粮食就是喝两碗糊涂,吃熟菜除了萝卜一类东西,鱼肉根本吃不到。1952年过春节,殷茂坤把吃剩的一斤三两羊肉给孙景义一“家”12人过了个年。
韩庄二街虔诚信徒段玉平谈道:“我每天捕鱼到韩庄街去卖,捕两条鲤鱼我就给殷茂坤一条。捕一条我就不卖,给他吃,殷说这是‘主’的意思。我每年光鲤鱼就送给他100多条”。
对稍有不驯服的家庭成员,殷茂坤就采用“棍棒”、“禁食”来处罚。一般禁食为一天半,对病人要求禁食3天祈祷。有人昏过去,也只给口水喝,不准开斋。他还以“神爱”的“拣选”,奸污妇女13人。在“家长”名义下,为所欲为,干尽了坏事,经过群众的揭发,1966年4月12日逮捕了殷茂坤,在微山存在37年之久的耶稣家庭宣告结束。
三、在“家庭”信仰上的差异
1966年当殷茂坤的伪善面目被揭穿时,他所宣传的整套基督教信仰亦自然受到冲击。其信徒在宗教信仰问题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一类是受宗教传统影响不太深,身心受其“家庭”迫害的信徒,信仰基础有所动摇,宗教狂热显著下降。现在在河
南焦作工作的陈林林,是殷茂坤的表侄孙女,当提到“家庭”这段生活时,她痛哭流涕,骂不绝口。枣庄市曹庄的曹召銮,出嫁到东北,至今对“家庭”恨之入骨。韩庄多义沟的褚思森是个虔诚信徒,早年就入“家庭”,当“家庭”黑暗内情被揭开,觉悟有了提高。信仰虽然基本未变,但逐渐对基督教“家庭化”产生了怀疑。另一类是受“家庭”影响极深,而又不愿面对现实的成员,认为殷茂坤的罪恶,与“家庭”生存无关,“家庭”还是至高无上的。在思想感情上仍对它予以肯定。郑允苏就是坚持“家庭”的信仰及组织不愿改变的典型。
郑允苏,男,55岁,多义村人。自幼上学至16岁,后跟其父学做鞋手艺,18岁正式信基督教,送原峄县匡谭耶稣家庭,一年后随其父去西安、陕西眉县学手艺,解放后回多义。1954年到多义耶稣家庭任副家长兼小营家长。1966年4月耶稣家庭被政府明令取缔后又回多义村,1970年因现行反革命罪逮捕判刑20年,1978年改判无罪回队劳动。
“家庭”解散后,郑允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坚持在其成员中继续主持宗教活动,由秘密走向半公开。郑允苏等人平反后,更标榜自己“为信仰受迫害,坚贞不屈”,到处传教。现在该村有信徒四五百人,1982年、1983年过“圣诞节”时,人来人往,昼夜人声喧哗,闹得鸡犬不宁,群众意见很大。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郑允苏于1983年联合7家信徒(3家是原家庭成员,4家是郑的子女),32人,又成立了“家庭”。把几家的衣服、粮食、农具、牲畜、家具、柴草、树木、房屋都归“家庭”公有。不管谁家多少,均不记账,不打价,成为一家。共有土地40亩,地排车3辆、1骡1牛,羊10只,耙1盘、犁1张、铁锨10张、锄7张、木锨3张、瓦屋6间、草房10间、现金300元。设有农工部、后勤部、财会部,每人都参加一项。
农工部,由李月汉负责,安排每天的生产活路,代管农具、牲畜。
后勤部,由高清贞(郑允苏之妻)、刘爱光(徐守浩之妻)负责,管“全家”的吃、住、穿、用。
财会部,由徐守浩、郑纪品负责,掌握全部财产收支,买、卖,在外联络生产门路;每天3餐,饭前祈祷,晚上在郑允苏原来的宅子5间草房聚会,星期日过礼拜,重新恢复了“家庭”集体生活。
但是,今天的社会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经济生活迅速提高,这种封建的宗教组织“家庭”如昙花一样,又自动解散了。现在社会情况变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机会多了,对愚腐的旧生活、旧传统、旧思想逐步感到厌烦,对丰富多彩的新生活更加向往,再也不留恋那种单调的宗教生活。
1984年4月16日,我对韩庄聚会点信徒进行调查,在123人中,老信徒87人,新信徒36人;从性别看,中老年妇女93人,中老年男性30人;从年龄看,50岁以上的55人,40岁以上的26人,30岁以上的28人,20岁以上的14人,20岁以下的这次没有发现;从信基督教年限看,信教20年以上的56人,10年以上的31人,5年以上的21人,5年以下的15人。这说明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将会逐渐淡薄的。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常志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微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