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县基督教和天主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575
颗粒名称: 临邑县基督教和天主教
分类号: B979
页数: 6
页码: 192-1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临邑县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中包括临邑县基督教的历史、临邑县基督教的现状等情况。
关键词: 临邑县 基督教 天主教

内容

一、临邑县基督教的历史
  1900年美籍牧师莫约汗·载锐在平原县前后芦家村修建教堂,即在临邑、济阳等县部分村庄传教。同年亦有其他美籍牧师、中国牧师等进入临邑境内传教。李家乡荆家村荆贵庆之父被按立为长老。中国牧师张和亭在夏口街发展郭文林、郭文治等人为教徒。美籍牧师纳·韩活动在孙安乡寄庄户一带。1920年济阳牧师孙宝珍来临邑,在县城圣麟街(仓圣街)创办临邑支会,1923年教会在西街修建教堂。从此,基督教在临邑县逐步传播发展起来。
  1.教会学校。1920年至1937年间,临邑教会在双丰乡宋家村、太平寺乡西张村、夏口镇夏口街、朱楼等村相继建立8处教会小学(主要是宣传基督教义,扩大影响,发展教徒),当时,美籍人员通过教会每天供给学生两餐小米饭,扩大学生来源。仅西张北村、宋家村两处小学一期就有200多名学生,全部被发展为教徒。有的学校只有初级班,有的开设高级班。办学时间短的4个月(宋家村),长者达5年之久(西张村1922年结束,办学28年),这些学校解放前陆续停办。教会学校开设文化课,客观上对当时的文化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教堂。临邑县基督教会原教堂位于临邑城西街,1923年修建。当时只有4间北房,一间门楼(砖瓦结构),门口两边各有一个石狮。后扩建有17间西房、7间东房(土房),南屋是一座6间2层砖楼。教堂共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1949年后逐渐失修、毁坏,由教会自行拆除。“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仅存11间平房,因县城规划,予以拆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县拨给教会房产款2万元。1986年以长老陈青山为首在利禹公路西、临邑镇西教场东设立教会、三自爱国会办公地点。现有北房5间、西房4间(砖瓦结构)。
  3.三自革新运动的兴起。解放前,临邑县基督教会牧师李鸣歧等神职人员索取教徒奉献,接受美国教会的津贴,始终受美教会领导和控制。
  解放后,全国开展了三自爱国运动。1954年9月22日,牧师钟玉深在张法古村召集全县教会牧师(李鸣歧)、长老(宋孝广、朱兆凤、王德彪、李永福)、执事(王念维、郑庭臣、李永香〈女〉)等10余人,开会一天。会上钟玉深讲述了“三自”革新运动的意义、要求,会后对教徒重新登记。1945年,长老朱兆凤从上海学习教务回临邑,和牧师李鸣歧于7月25日在西街教堂召开60多名长老、执事、教徒参加的骨干会议,会上产生了“三自”爱国委员会。委员有朱兆凤、朱兆然、荆文修、张立全、郑庭臣等20余人。会后对教徒进行登记。8月11日召开了全县“三自”革新运动会议,到会的神职人员和教徒骨干57人。“三自”爱国委员会要求全县神职人员和教徒,要爱国爱教,不能依靠帝国主义吃饭,搞好生产,建设新中国。“三自”爱国运动的开展,使我县的基督教会逐渐改变了面貌,神职人员与美国教会断绝了联系,索取奉献改为自愿奉献。
  4.教徒发展。1923年教堂修建后,仍受美籍牧师莫约汗和外县牧师控制,干涉教务。这时,教会主要依靠教会学校、赈济灾民、劝其信教等方式,发展教徒。1937年达到最盛阶段,全县有牧师3名、长老18名、执事5名。教徒1780名,分布在224个村庄,设临时聚会11处(李佛头、刘渤海、朱楼、宁楼、周道口、老刘庄、李王、侯家、马章寨、刘玉环、马家庄)。
  解放前夕,美籍牧师和外县牧师离开临邑县境内,本县神职人员活动日趋消沉,教徒聚会转入以村为单位,有些教徒停止活动。1945年临邑解放,很多教徒从实践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要求自愿退教。据调查,齐家、刘渤海、大孙、草寺4个村退教的31户,占当时信教总数的70%。1949年教徒减为866人。
  建国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牧师李鸣歧为首的神职人员,恢复了宗教活动。1952年全县有牧师1人、长老14人、执事3人,教徒1000余人。到1957年发展到1799人。1958年后,教徒大量减少,至1965年,教徒仅有600人,分布在15个乡镇,99个村庄。“文化大革命”10年,基督教会基本停止活动。
  二、临邑县基督教的现状
  1978年临邑县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于1979年成立了“三自”爱国小组。组长陈青山、钟玉深、王玉科为小组成员。从此,教徒逐步恢复和发展。1984年发展教徒几百人,1986年陈青山被山东省三自爱委会按立为“长老”,先后又为几百名望友洗礼、入教。到1987年全县临时聚会点24处,教徒457人、教友960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宗教活动趋于正常化。1988年3月,山东省“三自”爱国会副会长牧师许长泰、牧师蔡重生来临邑县基督教会指导工作,并按立刘立奎、李眉林为长老,同年4月成立临邑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会员。董大海任主任、副主任王万然、王希成。委员刘立奎、李眉林、王金铭、钟爱修、许维升、张俊芳、李福升、乔从明。秘书许维升(兼)。1989年刘立奎长老考取山东神学院,许维升上了神学函授,刘文奎当选为县第四届政协常委,许维升为委员。据统计,全县4处中心聚会点,51处分点,教徒发展到5200人。
  三、临邑县天主教
  天主教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基督外,还尊玛利亚为“圣母”。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德国爱神甫来临邑宿安乡刘家寨村传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该村建立教堂一座,名为“圣家教堂”。在占用该村庙地庙产的基础上由德国教会资助建立,除主教堂外,另有平房20间,占地1300平方米,民国19年(1930年),德国宁神甫来林子乡曹家寨村传教并修筑“总铎教堂”一座,除主教堂外,另有平房10间,占地1000平方米。解放前,县境内先后建有教堂20处,其中宿安乡刘家寨、东小张村、林子乡林子街、曹家寨、营子乡营子街、李家乡李仙台村6处教堂都是德国式的尖顶大教堂,有平房60间。其他宿安乡东辛庄、张耿家;赵家乡孙家;李家乡荆家、大郭家;林子乡小庞家、徐店、刘双槐、河沟、朱尔歪、前官道、弥家、马寺、宋家14处都是3至5间的平房。
  刘家寨“圣家教堂”属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领导,管辖原临邑、商河两县教堂,也是临邑县天主教的领导中心,由德籍神父爱、总、于芳范、郎、中国神父张成福、赵传树等人相继主管,临邑境内下设曹家寨、林子街、东小张、荆家村、李仙台5个分堂,负责所属村庄的教务。曹家寨“总铎教堂”在刘家寨教堂领导下,管辖原德平、陵县两县教堂。
  办学、赈灾、施药、劝信是发展教徒的主要方式,1943年前刘家寨、曹家寨、李仙台3处教堂先后开办了教会小学,历年总计学生700余名,都被发展为教徒。1941年至1943年大旱,田地龟裂,以曹家寨教堂为中心,借赈济灾民之机,大量吸收教徒,当时群众中流传着“奉教为了铜钱两吊”的歌谣。解放前,百姓缺医少药,生病多求神问卜,刘家寨等6教堂德籍神父对发烧头痛一类的求医病人给点药品,并劝其入教。还有部分群众在“入教后天主赐福免灾,死后赦罪上天堂”的劝说下入了教。
  教徒初有几十人,1931年100余人,1937年发展到3000人,其中贞女21名。主要分布在宿安乡刘家寨、东小张、张耿家;林子乡林子街、曹家寨、小庞家、河沟崖、朱尔歪、宋家、弥家、小刘家、徐店子、前官道、马家寺;李家乡李仙台、荆家;赵家乡宋家、王党家、孙家、王草子、七里庙;营子乡营子街等一带村庄。
  建国后,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徒开始公开过“主日”,信教者增加。1957年有教徒550人,其中修女18人,会长17人。1962年发展到605人,1963年后因3年自然灾害信教者锐减至150人。1965年恢复到200人,其中修女14人,会长15人,分布在5个公社17个村庄。“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徒基本停止活动,仅有极少数老人在家做“主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纠正了“文革”期间左倾错误,落实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天主教徒重新进行宗教活动。1985年全县有教徒150人,教友200人。主要分布在林子乡曹家寨、小庞家;赵家乡国家寨;宿安乡刘家寨、东小张;李家乡李仙台、大郭家、洼里王、张史家;营子乡营子街;孟寺乡李官庄;德平镇三刘等7个乡镇14个村庄。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刘传秀
责任者
葛孚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临邑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