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淄博的各项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572
颗粒名称: 基督教在淄博的各项事业
分类号: B979
页数: 6
页码: 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基督教在淄博的各项事业、其中包括了光被中学、遵道女校与明道神学院、复育医院等情况。
关键词: 基督教 淄博 事业

内容

为了扩大宗教影响,基督教会在淄博也举办了一些文化和医疗事业。兹简介如下:
  (一)光被中学
  早在1905年,英浸会就在教会区域内吸收部分小学毕业生,开办了“中学堂”。邹平的“中学堂”也于是年开办,招学生37名,蔚兰光做了第一任校长。1906年,蔚兰光回国,林惠生任校长,定校名为“光被中学”,从青州请来刚从广德书院毕业的李乐书、刘玉鼎任教员,另从当地请秀才刘炳章任国文教员。1909年由传教士宋志诚任校长,不到两年又换成潘亨利。周村东门外的校舍建成后,该校于1915年迁到周村,校长为高膺福。学生多是从各段高小学堂毕业的学生中选送来的。入学后每个学生都必须填写志愿书。课程以宗教课程为主,其他普通课程也不过是宗教课的辅助教材。圣经课是必修课,而且早礼拜、主日礼拜也是必修课程。连暑假期间也不放过对学生的宗教教育。1916年后规定学生假期要回到各支会作义务布道或担任礼拜堂的主日学的教学工作。
  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要求教会学校必须立案。立案的条件是“必须取消宗教课程,必须由中国人任校长。”这是外国传教士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对立案一事一拖再拖。到1928年认为不能再硬拖了,便由统会做出决议,名义上成立了“组织董事部”,“接洽立案事宜”,实则换一种手法继续拖延,并向各处发信博取同情。当时山东省教育厅对教会学校立案一事一直没有明确的措施,一味观望。学生们看到立案无望,威胁到了个人升学和就业的前途,青州守善中学的学生就起来罢课示威,要求立案。中国校长王梓重逃到济南,学生们把在青州开统会的教会负责人张伯怀、王钧堂、张培真等7人扣起来送到青州县党部禁闭起来,县政府认为县党部无权扣人,就派警察局长去把扣押的人送回教会。于是,传教士们借题发挥,说“县党部挑唆学生闹学潮”,说“中国政府不给立案”,“环境恶劣”等,把不立案的责任推到中国政府身上。同时,指使周村光被中学校长高膺福赶快遣散学生,以免再闹学潮。因此,光被中学于1930年春停办,同时传教士们还决定将其他教会办的各中小学一律停办。
  1929年12月15日,在青州召开的统会年议会上制定下了“学校的改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英浸会所办的3处中学(青州守善、北镇鸿文、周村光被)都把“中学”的名义取消。青州守善中学改为“守善工农神学院”,北镇鸿文中学改为“鸿文工农道学院”,周村光被中学停顿一个时期后改为“光被道学班”,挂起“农工”、“神学”的招牌,就不用立案了。
  自中学改为道学班,学生们对前途悲观,纷纷离校。道学班降低到初小程度,人数大大减少。为了维持下去,对学生来者必收,程度参差不齐。1932年统会又同意成立“筹备委员会”负责复校事宜。经过一年的筹备,仍毫无结果。1933年11月统会作了如下决定:“恢复青州、周村、北镇3处高小,每校于3年内筹足大洋6000元即行开办。此6000元之基金由各地自募3000元,请差会每校津助3000元。”1934年,特别成立了“周村邹平区恢复光被学校委员会”,发出了《恢复光被学校募捐说明书》,开展了募捐活动。但经过3年,仍因款项不足,不能恢复开学。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张思敬在周村西郊原明道神学院校址办“难民救济会”,以工代赈,利用难民修整房屋墙院,并把收容的青年、儿童130余人分成初小三、四年级,高小五、六年级共4个班,请了原先光被中学教员张文敷做校长,光被学校就此算是按1933年决议恢复了高小,临时称做“光被学道班”。
  1941年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英日宣战,英浸会的传教士被集中到济南去,有的被送进潍县集中营,教会学校被封了门。后来经张思敬奔走活动,1942年春正式恢复了“光被中学”。1947年周村解放时,校长张文敷坚持反动立场,带着部分学生逃到济南办“流亡中学”,后迁回。周村再次解放,他又第二次带学生逃到济南,借用广智院的房子搞“流亡中学”。直到济南解放后,得到人民政府的照顾和安排,流亡师生回到周村,光被中学回到人民的怀抱,演变为今天的淄博六中。
  (二)遵道女校与明道神学院
  1911年在周村西郊开办的女学堂已逐步发展到高小程度,与邹平女学堂考选来的一部分女学生合办为“遵道女校”,以培养女传道人员为最初宗旨。由女传教士党翠珠任校长,从青州调来女传教士司敦任教员。至1924年添了中学班。1924年,司会硬要把遵道女校的中学班移到青州,与崇道女校中学部合并,而把崇道女校的高等班移到周村,使崇道成为完全的女中,遵道成为完全高小。周村的传教士大有意见,于1928年的统会上提出提案,通过决议恢复原状。只因学校立案问题,统会决定各学校一律停办,所以也就没有恢复原状的必要了。
  自1926年中学部正式调走之后,遵道女校办了一个短期“学道班”,以顶替中学班,所以中学部是名亡实存,遵道女校也从此改名为“明道神学”。最初是一年毕业,1928年改为3年毕业,校长由党翠珠改为女传教士苏慕德担任。1930年秋光被中学停办后,这里正式挂起“明道神学院”的校牌,取代了光被中学的地位。“七七”事变前,因“时局紧张”已开办光被学道班,明道神学院便迁到东门外原光被中学的旧址,于1939年6月13日开学,招收19名。同时办起了一个“贫儿托养所”,收养贫苦儿童100余人。明道神学院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被日本封了门,学生分散。1946年恢复起来,迁到青州与圣经学院合并为“明道圣经学院”。1947年青州解放前夕,明道圣经学院逃到济南广智院办“流亡神学”。解放后,于1952年9月华东12个神学院联合时,流亡济南的明道圣经学院与齐鲁神学院一同合并到南京成立的“金陵协和神学院”。
  (三)复育医院
  1889年,传教士仲均安在邹平办了一个诊所,由传教士商德成大夫主理药房,并请中国大夫安明珠、王知礼协助。商德成到周村后,由传教士巴德顺接管,药房逐步扩大。1898年在邹平东门外强占大片土地,撵走居民,开始建筑医院,施工未久,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邹平的传教士逃跑了,当地群众把这个刚建起一半的医院捣毁。1902年传教士又回来,将医院修好开张,定名为“施医院”,巴德顺任院长,请华人王会泽、朱少康为大夫,韩俊士为医院里的传道员,还有一位工人刘永欣。病床不过十余张。1913年,在周村东门外兴建了一片院落,1915年将邹平施医院迁了过来,又把原在周村的诊所合并进来,改名为“复育医院”。因巴德顺1914年秋回国,所以将传教士武成宪由青州调来任院长。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教士们有的回国,有的忙于招收华工,院长由中国大夫王会泽代理。1920年,由新来中国的贝德儒任院长。这时,武成宪到邹平想将施医院恢复起来,未能成功,把医院房产出卖后,仍回周村,用卖房的钱盖了一座护士楼。复育医院发展到病床40张,护士实习生10人,全院共计30余人。复育医院迁到周村后,招了部分教友子弟学护士。最初有夏雨亭、张思民、蔡志正。到1925年正式招生成立护士班,第一期有6名学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复育医院被日军查封,1948年冬恢复,11月22日正式开诊,1949年迁到城里基督教堂内。1954年2月,复育医院合并到周村区医院。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