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长老会和山东自立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563
颗粒名称: 美国长老会和山东自立会
分类号: B976.3
页数: 20
页码: 137-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美国长老会和山东自立会、其中包括耶稣、西方科学、文学、建筑、美术、倪维思夫妇等情况。
关键词: 美国长老会 山东自立会 基督教

内容

故乡烟台,民风淳厚,质朴无华。幼年,日常生活的四周,基督教气氛颇浓。当年耳闻目见,亲身经历,颇多值得追述。可惜经过岁月的腐蚀,记忆所余无多。朝夕余暇,静坐苦思,仅拾取些片断。今不揣绵薄,试记之。本文列举的事迹,当年地方出版的基督教刊物、史册不乏记载,固不待重写,唯本世纪经过数次大变动,必多散失,甚至荡然无存了。今日欲求叙述详尽、准确,不得不参考西方史料。
  明末清初,耶稣会前来中国工作。著书立论介绍西方科学、文学、建筑、美术,如利马窦、艾儒略、汤若望、南怀仁、郎士宁及其他40余人,各有论著和贡献。
  烟台开埠的百年前,天主教(方济会)在山东的中心是鲁西临城,工作推及附近11县。烟台开埠时,山东全省有天主教徒5700人。烟台的天主教会设于1862年,与原有在山东的教会无关,教士派自法国。
  17世纪以后,欧洲的基督教徒为了寻求信仰自由,大量移民新大陆。遂后,各宗派积极向新开拓的边区和国外开展工作。抵中国海岸最早的是伦敦会莫里逊,抵山东沿海最早的教士却为一德国人K.F.A.Guetzlaff(1832年)。英法联军破北京,天津条约立(一年内在北京批准生效),登州开埠,经清廷代表口头承诺,烟台划归登州区域。基督教各宗派派遣前来山东的首批教士全部来自上海和宁波。这些宗派包括:美国圣公会
  (EpiscoplianMission),他们承袭着英国圣公会的传统;着重入教之礼、坚持信者必须全身浸于水的英国浸礼会和美国浸信会(AmericanBaptistMission);约翰诺克司军教后的分支、以出版及分送圣经新约和传教并重的苏格兰圣经会;承袭瑞士约翰嘉文的信条和规章、强调教会中遴选年高德劭的信徒推为长老来辅佐牧师为原则的美国长老会(PresbyteriauMission)等。早期的教士们对中国文字已有学习,至少皆可操简单的汉语。后来,事实证明长老会的工作范围和地区超过其他差会工作的总和,至少鲁东方面的情形如此,最显著的成就是在教育和医药方面。山东中华基督教会(自立会)因长老会而产生,强调脱离西方差会关系的原则,“自立、自养、自传”,为中国他省所无,创中国基督教史新纪元。
  烟台(芝罘)是山东省的橱窗、门户。基督教的宣教工作自烟台和登州进入,然后南下西去,徐徐开展。
  英法联军破北京,条约签定期间,法军于1860年(咸丰十年)暂行退驻烟台,待清廷履行条约开埠,次年始全部撤去。当时有法籍随军教士决定留下,意欲在中国民间传教。其中一人罹疾,1862年他去。同年,霍乱(虎烈拉)猖獗华中各地,迅速传到北方,留下的那一名教士夫人染霍乱而逝,教士即刻返国。法国基督教会的工作至此结束。同年,法国天主教在烟台山下建教堂,在东南河沿设义诊所,至终设小学,继设男中崇正、女中崇德。
  1860年,美国浸信会派来花慕滋、海雅西两夫妇。当时烟台除了明代遗下的奇山千户所那座小石城,几个山庄、渔村外,仅见法军搭盖的临时营幕。初期,无屋可赁,乃夜宿帆船上。海雅西夫妇偕幼儿西去登州,在城北门里租到一间倒闭的当铺住下,早期美国长老会派赴登州的传教士都曾受他夫妇的招待。花慕滋夫妇约4岁的儿子则赁居烟台西山后面的珠玑村。花慕滋教士在烟台附近被捻军杀害后,工作另有人负责,在烟台大马路建浸信会堂,至终设卫灵女校,有小学、中学。唯在登州设女校较早,晚期迁黄县,扩大,男女生兼收,新名称崇实中学,并附设小学。
  美国圣公会两教士在烟台的遭遇与法国基督教两教士同,期短而坎坷。1861年,工作甫始,其一在郊外被捻军杀害。次年夏,另一名的夫人染霍乱而逝,教士于年底返国。直到“七七”事变,美国圣公会未曾续派人员到山东来。
  英国浸礼会最早到烟台的教士是C.J.Hall。不幸次年(1862年)夏天也死于霍乱。H.Z.Klocker、J.H.Laughton两教士继其工作。延至1872年,李提摩太博士主持将该会工作中心西移青州。他晚年改负责基督教在中国最具规模的出版机构——上海广学会,凡25年。后来,英国浸礼会与长老会合作,将登州的文会馆扩大,迁潍县,成立广文学堂,为齐鲁大学的前身。
  苏格兰长老会兼圣经公会所派曾于1855年来华一向在华中一带工作的A.Williamson博士,于1864年到烟台,在通伸村赁屋,售书,分送圣经单行本,传教,兼从事翻译和写作,将中国现状和历史介绍于西方国家。据史料记载,他是进入潍县、济南、临沂(沂州府)最早的基督教传教士。
  美国长老会派至山东最早传教士是原在上海工作的SamuelR.Gayley和在宁波学习国语的J.A.Danforth。1861年5月,两夫妇到登州。同年秋天,Danforth夫人染霍乱而逝,丈夫当即整装返国。次年夏天Gayley在烟台返登州途中也染霍乱,及抵家门,气息奄奄。Gayley故后,夫人便匆匆归国去了。
  同年6月,美国长老会自上海加派倪维思博士夫妇到登州,此时已租得一所衰落不堪的庙宇,包括一个大院落,四合式建筑,正殿有观音石像,后将庙产购下,先办女学(1862年),以两名住校生为始,后设男校(1865年)。学生数目与年俱增,女校遂迁督察院北,通称“察院后”,即女校代名词。民国以后,女校复迁海滨之东关新校舍。男校自设小学起,到增设中学部、大学部(文会馆)成立并最终迁潍县(1904年),旧校舍仍由中、小学专用。80年来,“我在观音堂念书”成了文会男生的顺口语,相沿成习,直到珍珠港事变。
  西差会传教士在烟台和登州何以先始女校?理由不问自明。1861年,林肯总统上任后高唱人权,不拘宗教,不分种族,不限男女,人类一律平等。而我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愚昧思想依旧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男可嫖妓、纳妾,任意打骂妻女,女子识字与否,无关宏旨。女子谋生无技,被典卖、为娼,苦诉无门,只有逆来顺受,自叹命薄,一生呻吟于压迫下。当时中国的私塾竟与女子无缘。
  1862年春天,恐怖和悲哀紧紧地笼罩着华中、华北各地,春至晚秋凡6个月,仅上海一地因霍乱而死亡的人数每天平均1000人以上。
  同年6月,梅理士牧师自上海抵登州,夫妇仅有的两孩子受传染,死于途中。登州海滨一带多砂砾地,土壤贫瘠,荒芜不耕。梅牧师有见及此,乃将美国的大花生种鼓励农民试种成功。今日,花生是中国出口重要货物之一,九成供自山东省东部。梅牧师当年提倡之功实不可没。
  梅、倪两牧师即刻展开登州城外和附近乡镇的传教工作。年末,山东省出现第一名基督教徒,受洗礼入教的是莱阳人林青山。此公后来全家移居济南,外孙衣兴林(振青)是先父在潍县读广文学堂时期的同班生,留美归国后,任济南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齐鲁大学神学院教授。胞弟林济青(从其外公姓),美国宾州匹次堡大学毕业,返国后,也执教齐鲁,旋升文、理学院院长,继朱经农之后任校长,一度任省府委员、教育厅长。衣兴林和林济青对齐鲁大学的贡献甚多,为当地人士所尽知。
  梅牧师自1857年到上海工作为始,将生命中的38年时光献于中国人,足迹遍及山东各地,1895年逝于登州。1862年夏,正值霍乱猖獗时期,已在宁波工作多年的麦医生奉派到烟台行医、传道。但因租不到房子,暂住西郊通伸村,往返工作不便,志愿未能如愿施展,3年后,复整装与夫人南返。至其逝世之日算来,在华中和日本(短期)各地工作49年。麦医生去后,医务后继乏人。6年后,长老会始另派医生到烟台和登州,先后至少6名,唯皆属短期性质,来去匆匆,其中独有尼勒医生服务较久,后期奉调济南,兼任齐鲁大学医学院教授。1907年,长老会的希医生自美国来筹设烟台毓璜顶医院(今日的烟台地区医院),侯1909年邓医生到任以后,全部建筑和设施始告完成。邓医生的半山住宅在我家的斜对面。邓家的幼子与我同庚,15岁时全家离烟台返国(邓医生服务烟台20年整),至今仍能讲国语。去年作第二次返乡之游(游览团员为烟台出生、长大或烟台内地会英国学校的校友),归来后,自纽约市来电话,详告家乡近况,并馈赠羊毛绣烟台山景致图一张。
  倪维思夫妇在登州工作年余,夫人忽罹重疾,到南方某地就医,无效,于1864年返国。夫妇再返时为1871年,调往烟台。一生的工作与登州的梅牧师同,足迹也遍及山东各地,数次参与水灾(黄河、小清河决口)和旱灾的赈济工作,每次在灾区放赈粮、散药品、布道,恒数月不归。他对烟台地方最大的贡献乃在园艺、农事方面。他将美国的大花生种介绍烟台区的农人,自美国和欧洲搜求各种苹果、梨、葡萄等果树的幼苗,复自日本取来草萄苗,凭其幼年纽约州农家生活所获对果树培育的经验,在毓璜顶东南坡的高地上(对面是西南曈)自置农田10华亩,辟作示范农场,取中国果树用接木法得到更佳品种,每年将幼苗赠送农人,利用山坡地带植下。原来,烟台有苹果,俗称“福山苹果”。幼年,我仍见市上有,但不久即被淘汰。此品种早熟,仲秋上市,甜味够足,不脆、不香、缺汁,孩子们戏称“棉花苹果”。福山县志(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已有“贫婆”果树的记载,即此品种。驰誉远近的“烟台香蕉苹果”是与美国种的接枝新种,较甜,汁多,香气浓。1893年,倪博士病故,夫人继续工作,直到1910年寿终,各葬于毓璜顶北麓美国公墓。遵遗命,果园归义女淑美女士,即于志圣夫人。于的儿媳是我的堂姨母,此果园是我幼年熟悉的乐而忘返之地。
  甲午战争,中国败后,反洋、仇教运动始自江南,传至北方,山东民间有大刀会兴起,与白莲教、八卦教徒合流,秘组义和团,盛行山东、山西、河北。当时山东乡下有口谣传出:“外国人不杀郭显德,中国人不杀赵斗南”。此已说明山东(或曰鲁东)人民对郭、赵2人爱戴、景仰之深。赵斗南是早期一位牧师,是民国初年青岛同善教会赵承九牧师的父亲。赵斗南牧师的事迹不详,待考。
  郭显德博士夫妇,美国宾州人,于1863年自纽约港搭乘一艘载重仅900吨之船,经好望角,历160天的惊险路程始抵上海。船近菲岛海域时,忽遇飓风,险遭不测。自上海至烟台途中,船至刘公岛西方搁浅,幸被英兵舰救助,将船拖进烟台。自纽约上船,一路同行的狄考文夫妇也是宾州人,与倪维思博士同,3位都是神学博士、法学博士。
  关于狄考文博士一生的事迹,见拙文“登州文会馆的创办人——狄考文”(山东文献九卷四期)。
  郭显德博士承袭爱尔兰和苏格兰人刚毅耐苦的传统和天性,中学毕业后,入捷弗森和普林斯顿(在新泽西州,与哈弗和耶鲁齐名)两处大学,毕业后决心到中国传道。自1863年底到登州起至1920年逝世,倘除去第一年在登州苦读中文,四度返美国省亲,到各地报告基督教在山东传布的情形所费的时间,历50年,一直抱着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的精神。他不介意于乡民的咒骂、嘲笑,暴徒的袭击(1873年即墨地区的一次庙会上,有暴徒啸聚大批青年,用石块将他围击),不顾穷乡僻壤住宿的简陋,饭食的粗糙,步行或骑骡的颠簸之苦,传染病的威胁,蚊蝇蚁蚤的骚扰……将基督救世福音传给山东人。
  郭移烟台后,聘一汉学老师,日日相伴,形影不离,历时6年。读四书,习中国礼貌和伦理观念,读白话小说以充实词汇和提高言语的表达力。凡入骡马店或山林中庙堂借宿被拒时,则将孔孟学说宽宏忍让之道来说服对方。初次生,两次熟,渐渐地朋友广结各地。郭一生两度丧偶。元配身体素弱,5个半月航程的折磨使她的肠胃宿疾恶化,终酿成致命伤。继室助他创办了启喑学校,烟台市民以哑吧学校称之。
  杜宇宁女士在郭的领导下,创办女校会英后与男校文先合并管理,取名会文。杜女士出身富家,对于中、小学的建筑费数度出资。会文的小学部是信义小学的前身,中学部与实益学馆合并为益文学校,设商专后,改名益文商专。中国人自办真光女中,校舍借自美国长老会。
  自烟台始,工作向南推展到福山、栖霞、莱阳、即墨、胶州。郭显德和倪维思通力合作。
  登州区的工作是向西南方推展到招远、掖县、平度、潍县。负责人是狄考文和梅牧师。
  自古以来,中原多事,朝代更变,难民流徙。鲁东、鲁南乃多山之区,避难藏身实得其所,以是本省人烟稠密。烟台开埠时期,山东全省人口已达2900万人。山区人民,强悍保守,问占卜,信风水,拜鬼狐,设坛扶乩,迷信积习颇深,不易接受外来影响,遑论碧眼黄发的洋人传布“洋教”。郭、倪、狄、梅4位和当时一般同仁所遭遇的困难的程度,今日自难想象,亦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达。
  美国长老会在烟台除了设立前述的中、小学,聋童小学、医院、护士学校等外,又在西南曈设一间专供成年妇女的学校。市区设立博物馆,筹备数年,始告完成。置虎、狮、猿、双头怪牛、野猪、蟒、鱼贝类,植物、矿物类标本和出土文物等,是民前烟台市最具吸引力一高级趣味的场所。门票免收,旨在传教。盛时,每年观众8至10万人。郭显德故后多年,我读高小时随校前去参观,只见院有杂草,阶生青苔,室内多蛛网灰尘,显见乏专人负责与经费短绌,新采集当然谈不到了,终至任其衰落、荒芜,见者惋惜。当年,前面街道因它得名:博物院街。今日改称市府街。
  回忆北伐完成后,一般西方差会久被不察历史事实的左翼份子指控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先锋”,是项错觉谬论实在不值一驳。就长老会各传教士本身而论,乃是本着人类彼此相爱相助的原则,至终目的在传扬基督福音,因此甘心从安定和物阜民丰的国家到贫瘠落后的地区来。就差会而论,它纯属民间团体,丝毫不受国家或政治团体的资助、支持或左右。教士们在海外的生活费和建教堂的经费来源全赖差会支持,不在中国人间募取分文。例如早期长老会小学的校舍,本由杜宇宁女士自捐部分,纽约市长老会也捐出500元(美币,以下同),中学校舍则由美国维齐他市长老会独捐2500元,博物院的经费是由克雷顿市一富商慕尔和一位在同地、同姓的医生各出1000元来充作基金。烟台实益学馆和益文商专先后建校舍时,部分款项为克利夫兰一工业巨子(L.H.Severance,Cleveland,Oh.)所赠,后来他又出资建幼稚园,即今日市立二中的“理化室”。
  郭显德的天性宽厚,态度温和,语言感人,综观他一生的建树,对烟台和鲁东一带的贡献,影响之深,负责教区之广大,工作年日之久长,在近代基督教宣道史上,能与他等量齐观的人实在很少。
  英国戴德生牧师创内地会,对烟台地方的贡献虽难与美国长老会相比,但成绩也颇值得记述。1890年以前(确切年份不详),内地会派教士苏格兰人马茂兰夫妇到烟台来。他们鉴于街市上穷苦儿童流浪无依,状甚可悯,遂开始收容孤儿(“马师娘的孤儿院”),教他们读书、识字、念圣经、学习编织花边、结发网,将产品运到欧美各国。试销成功,遂以所获开设一间花边学校(即培真学校的前身,后来加进初中,分男校、女校),脱离内地会,自建教堂(奇山会),成立公司JamesMcMullan&Co.营进出口,代理船务、保险,附设印刷部,承印中英文书籍、刊物,创英文报Chefoo Daily News。
  后来,事实证明马茂兰夫妇给地方委实造福不浅:所教授和提倡的花边、绣花台布、发网,发展了胶东的农村副业。商业机构也训练了不少印刷、航务、保险和国际贸易人才。
  在烟台和登州各地教授织花边结发网的技术,另有一人可记,即长老会传教士赫士夫人,他夫妇工作于登州两年、烟台4年(1888—1894年),后来回美国去了。
  内地会为了一般在中国传教士、外交官、商人子女们就学方便计,于烟台东郊葡萄山东麓设ChinaInlandMission(CIM)School。学生每逢列队外出,女生在前,男生列后,队容精神,制服整齐,态度严肃,予中国学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学生卒业返国升学完成,重回远东工作者有,但在自己本国定居者多。二次大战时,多属支持中国的分子。1961年坦干尼卡独立,当时我居住坦国国都,一次晚会上,该国农业部长Bryson(汉口出生,是独立后坦国唯一的白种人部长)谈及在烟台读CIM中学时代旧事,怀念之情,溢于言表。据告:当他的家乡(汉口和烟台)陷落时,在英国考入航校,任职皇家空军,在缅甸上空与中、美空军比翼对日本作战。机坠腿折,退役,战后一度在东非务农云云。CIM中学于1881年(光绪七年)设立,珍珠港事变后,就潍县集中营复课,胜利后烟台复校,1948年撤退。今日校友会设加拿大多伦多市,英、美、澳、纽共有4个分会,先后组成“回国观光团”两次,访问烟台、蓬莱为主。
  内地会于民国初年在烟台设立一间专为中国穷苦子弟免费的内地会小学。内地会教士、学者卜内德被派到中国(年份不详),原在甘肃省工作,义和团时期到烟台避难,或因与母会政策发生歧见,受英本国朋友支持,在烟台自由工作。人尚勤劳,精木工,将西方建筑——绘图、装潢、设下水道渗坑方法等传与中国人。细工夫会制小提琴(“七七”事变时,我以35元代价向他购买一只排号50多的小提琴,可惜遗于家乡),教授学生。
  初期,他在烟台太平街设福音堂,教英语,讲解圣经,继在葡萄山西面设“葡萄山会”,会众200人以上,多属出口商和建筑业人士。卜内德对一般国际贸易文件、契约的义务译述工作,和给予建筑商的指导,使教徒们不必再求助于专家或技师。
  郭显德、倪维思和他的中国同工,每当救灾时,就在灾区黎民间住土房,宿帐篷,和医务、放赈粮人员并肩工作,直到次年初夏麦收时为止,甚至协助孤寡人家给死者完成丧事。他们的爱心和工作精神令受惠人和目见者折服,善行广传。
  世间事,凡有果,必有因,义和团时期有“不杀郭显德”的口谣流传民间,知其人其事者,便不会咄咄称奇了!那时,倪维思已于5年前病逝烟台。
  巡抚袁世凯的保侨政策使山东基督教会的传教士和家属顺利撤至烟台和青岛,除了两名天主教德籍修士为大刀会所杀外,全省无一西教士丧生。事后,查明全国共有134名基督教教士和眷属被害。山西省独占78人,是那反洋心重、前山东巡抚毓贤调驻该省的结果。倘他依旧在山东任,山东的情形定必惨烈。长老会的财产,沂州、济南各有破坏,潍县损失最重:中、小学、教堂、学生宿舍、西人住宅,全被焚毁。后来,广文学堂的校舍是重建的。
  据长老会史料,胶东各地郭显德负责的区域,传教、教育、救灾等工作,成绩卓著,被大众推崇的有:王才、董文臣、林书堂、于树法、袁广德、宗云升、李锡源、金祜和、丁克元、丁立瑞、王向祥、王长泰、赵培鲁、于志圣、王兆祥、董文正、刘寿山等人(包括译音,字未必确切)。若乡贤先辈素知故人旧事,望不吝将事迹公之,用示纪念。藉垂久远。
  青岛开埠前,即墨、胶州一带,长老会的工作由郭显德自烟台领导。开埠后(1898年),委派在烟台工作成绩斐然的柏尔根前来设教会,始将即、胶区划归青岛。次年,烟台方面又加派德位思来协助。柏尔根留青岛3年,调登州,任文会馆校长兼负责潍县长老会的重建事宜。3年来,校舍完成,文会馆迁潍县,柏尔根任校长。
  郭显德一生荣获清朝和民国时代地方官府的感谢状多份,以及清廷颁予的“双龙勋章”一枚。值75岁生辰,各地寄来祝辞贺函多达700件。后来的八九年中,直到卧病在床,他依旧到山东各地去访问。郭显德80岁时,烟台已设教会、学校、医院等如前述,各县、乡区,共立教会31所,附设学校40所,学生1660人。美国长老会在鲁东开拓工作的4元老,郭显德那时为仅存的一位。据当时(1914年)的统计:中国全国有基督教徒40万人,山东省占3.2万人。
  1920年1月,郭显德寿终,葬烟台毓璜顶北麓美国公墓(今日不复见,早已掘光铲平)狄考文和倪维思之侧。入葬前,棺置长老会堂(20年代末期改名“毓璜顶中华基督教会”)。地方官吏、各国领事、商会、各教会、学校、乡区教会代表,依序瞻仰遗容。我正读小学一年级,随校队前来,只见他银须及胸,两眼深陷,静卧棺中,状似沉睡。追悼会用华语、英语各举行一次。教堂仅容200余,众宾客各凭黑纱条入内。当日,教堂四周,附近中、小学校园内外直到二百码外的墓地,一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景象历历在目。
  由于教会学校的开办,传教事业的勃兴,医院的创建,烟台人的文化水准因此提高,对世界的观念也有所改变。加上手工业的发展,水果的生产,花生种植区的扩大,航业、邮电的建立,人口不过数千人的石城、山庄、渔村,逐渐有了商埠的
  模样。新移民自各乡区涌进,出口商行、花边发网行庄,花生的收集、加工,面粉、酿酒、榨油、肥皂、冷饮、冷冻、铁工、造钟等工业皆应时而生。广东人来开南货行并收购北货运到华南,浙江人来任职邮电局,开西服店,湖北人来开理发店,河北人开包子铺、清真馆……后来,九成以上的烟台市民来自外地他乡。
  50年代初期,我和曾服务烟台商界10年、出生新界粉岭的前辈何大宏在香港同事1年半。他说:“天津、上海、汕头、广东等地我都住过,但没有一处能找到象你们烟台人那么忠实可靠的!”我听了,真是受宠若惊。仔细回味,此语尚非阿谀取悦,颇具真实性,可是在太阳光照射之下,阴影仍是存在的。烟台不但有“红灯区”,富贵人家蓄婢纳妾,商人饮酒召妓之风皆炽。
  直到30年代,烟台一年三节“招账”之风气仍存在。市民入某些店铺,将物购妥,店员入账,不须问价,不用签收,说明何人,地址何处,节前自会有店伙前来取钱。这种赊账法烟台人谓之“招账”。类此习惯,本属乡镇小城的特色,是尊孔孟之道、重道德的结果,但亦因受基督教感化所致。
  到鲁东工作后继的传教士虽多,唯后来的环境与精神和先驱们却不能相提并论。舒适的宅园,助理、仆役为之服务,一年一休假,3年一回国,享受高过其本国,今不欲追寻记述,亦非本文范围。
  西方传教士对山东他方面的影响,就私人和团体两点兹从略述之,作一结束,亦属本文的中心。私人方面试举一例。
  栾月鹤牧师,原籍栖霞小栾家(邻村有大栾家,与臧家庄一河之隔),是我外公的长兄。兄弟两人拥有薄田十余亩,中等农家。幼读私塾,长老会教士到村传教,他去登州读书,完成文会馆神科,学成即任职该地。义和团时期,登州危险,率家逃难烟台,后迁安丘等地工作。长子宝深,生女瑞仙,负笈北京,“五四”运动时为女生的领导人,燕京卒业后嫁王又得(唐山丰滦中学校长),生子心圃(正相),战前在崂山北九水经营崂山大饭店,战后当青岛市参议员。次子早逝,遗孀任烟台启喑学校校长。三子宝德,战前胶济铁路青岛四方机厂厂长,战后铁路局青岛办事处长。四子宝霖,留德归国任职四方机厂工程师。长女适张子清(松溪,青岛文德女中第一任校长,简况容后专述)。次女适烟台孙显臣(哲嗣孙克懋,是战后培隆总统时期阿根廷唯一亚裔国会议员)。三女适烟台于仁斋。今日孙辈散居中国与北美各地,专业工程、医务、音乐。堪称一门俊秀,三代蕃昌。
  对团体方面的影响,首见于传教事业的建立。
  据中华基督教年鉴(第七册)所记,1885年山东文会馆学生邹立文等40余人合创山东酬恩会,派定长老多人到高密、平度等地去传扬基督真理,经济不仰西方,国人自理。
  邹立文,文会馆第一届(1876年)毕业生(其他两名为李秉义和李山青),早期任职长老会,助狄考文博士翻译新约全书,中年死于肺痨(长子邹渐逵是我大姨父)。
  1908年,长老会牧师等联合20余人立“远方布道会”,以“自立、自养、自传”为号召,并拟订章程,可算为中华基督教会之雏形。
  据《山东中华基督教自立会概略》所记:“1901年始,中国基督徒为了摆脱外国差会,以实行中国教会自立、自养、自传,山东基督徒刘寿山、刘滋堂、曲子元、孙修五、孙莱坤、周世训、谭海峰等教会先辈,在山东、济南、烟台、青岛、潍县等地建立中华基督教会,首于1911年在济南召开‘华北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联合会议’……”
  刘寿山(鹤亭),莱阳人,幼丧父,年8岁时随寡母到烟台谋生,经郭显德牧师的介绍,入一英商人家庭工作。某夜,主宅失火,母子英勇,奋不顾身,救助英商脱险,荣获中外人士的嘉奖。中学读毕,刘寿山去登州,读文会馆,中辍。值青岛开埠,投身建筑业而致富。刘寿山为人急公好义,一生助慈善事业不辍,出巨资建济南、青岛(三处)的自立会所和基督教青年会。
  刘滋堂(树德),登州人,文会馆毕业生,有译著,与海阳郭城人孙伯峨合创亿中公司,任荆沙海关监督公署秘书,入南京金陵神学,是烟台西南关中华基督教会(50年代被封,1981年开放)第二任牧师,直到50年代寿终为止。刘宅与先父的故居建于同巷,对面葡萄园,两宅中间为二叔的故居。齐大校长刘世传(书铭)是刘滋堂的堂侄,二婶母经他的介绍将宅售予。“七七”事变后,韩复榘图保兵力,弃守黄河,刘校长率家人自济南匆转烟台。年末,日军在烟台登陆,翌年春,齐鲁迁校成都华西坝消息传来,他即启程经海路南下,当时我冒险送他上船,幸未被日军特务察觉。
  曲子元,先父,黄县人,潍县广文学堂毕业,任教保定陆军师范。民国成立,与叔父合创出口贸易,推动民众教育和爱国运动,给《明星晚报》撰社论有年,继于志圣之后任青年会长(三任)、真光女中校长(6年),组成公司到绥远河套临河县开垦。卒因沈阳事变后内蒙治安问题,开垦和移民计划遂告失败。
  孙修五、孙莱坤(济南)、周书训、谭玉峰(潍县)的个人学历和事迹不详,有待乡贤或同道们补述。
  1901年,青岛方面有刘寿山、周世训、谭海峰、王守纯、于世荣等组织教会,第一任牧师为丁立美,在北京路双鹤里设会所礼拜,对外布道,是为山东最早的自立会。
  丁立美(我姑母适其弟丁立介),胶州大辛曈人,文会馆毕业生,为当时一杰出人才(本文所提到的丁克元为其同宗长辈,丁立瑞是其族兄或堂兄),因反对帝制,提倡民主政治,得罪了官府,山东巡抚明令通缉,密逃上海。中年,一度任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少年部干事。国内布道会首批6人到边疆云南布道,他是领导人。晚期,他执教滕县华北神学院和天津神学院(国内布道会予我的印象迄今清晰。因为幼时每届新年得压岁钱全部投入该发给会的印花储蓄盒里。当年先父曾为烟台市的联络人。国内布道会成立于1918年8月18日,在九江牯岭莲谷夏令会时召开筹备会。发起人为余日章、陈敬一、陈维屏、胡素贞、石美玉、蔡苏娟)。
  1901年,因青岛地区辽阔,乃在东镇云门一路成立分会,牧师为韩振纲。丁立美被迫离开青岛后,韩振纲兼职北京路自立会牧师。
  继1911年在济南召开会议后,次年,在青岛有刘寿山、刘思义、袁日俊、李道辉(岸光)、王元德(宣忱)联合声明,重审前议,唯名义由“华北”改为“山东”,“提倡自立、除去依赖,期民国肇造,圣道播兴,谋人类进步与和平幸福……”1913年,代表齐集济南。青岛有刘寿山、周书训、隋熙(锡?)麟,济南有刘思义,潍县有李道辉,烟台有刘滋堂。议决成立山东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同年有刘寿山代表呈请山东督办周自齐和济南商埠局局长蔡序东,请领建堂所需要的地皮,略以:“基督教自入中华,传道救人,兴学行医,育婴安老等善举……今发起创自立教会……”两个月后,官方批给商埠禄字盈号地20亩,准予建教堂之用,并豁免税捐。次年兴工建筑,刘寿山独捐3万元以示倡导。1915年选出第一届董事:刘寿山、隋正熙、刘滋堂、李道辉、王元德、邹次明(此公后来是象棋国手)。并制定原则、简章:1.不受西差会援助;2.各地教会平等,要事可提供总会;3.牧师之任免须经总会同意;4.总会置董事主持会务。
  1914年,山东长老会和中华基督教会合作,重订“赞神圣诗”,负责人是于志圣(60年前,倪维思已选择圣诗百余首。)。后迭经赫士、周铭九(书训)、张子清(松溪)、王宣忱(元德)、袁文星(景奎)、袁润甫(德沾)、于复元(仁斋)的协助,始克完成新诗册。
  于志圣(子明),登州人,文会馆毕业生,初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教授。清末,在烟台创基督教青年会(“德、智、体”3育为宗,后来又加上“群”成为4育),创平民夜校。民初,创真光女中,任校长。并任烟台毓璜顶长老会的主任长老,直到逝世。一生对地方贡献甚大,是妇孺皆知的名人。赫士,任文会馆校长6年,1901年受袁世凯聘请,协助创立山东高等学堂任教务长,并介绍文会馆毕业生6名前来任教,负责理化、数学、生物各课。后来他任教广文、齐鲁,将神学院迁潍县,复迁滕县,成立华北神学。
  张子清,青州人,文会馆毕业生,栾月鹤牧师的长婿,初在青岛德国教会所创美懿女书院任教。日本攻青岛时(1914年),与栾佩卿将学生带到安丘朱家沙窝复校,后迁胶州大辛曈。欧战结束后,经胶东道尹高恩洪资助1万元,与美国长老会合办,成立文德女中,附设幼稚园和小学(今日中学部,成为山东省立青岛市第八中学),任校长。直到北伐后高梓接任,后退休,举家迁居北平为止。张氏夫妇督导子女有方,各完成大学学业。长子振文任职开栾矿务公司,战后任平津善救署秘书;次子博文继梁传琴任西安青年会总干事;三子汇文,中央大学教授。女振义、振德、振芳,皆卒业燕京,与夫婿(其中两名为大学教授)在学术界各有成就。王宣忱,昌乐人,文会馆毕业,晚年在青岛创“华北酒精厂”,二次大战时逝世。袁文星,广文学堂毕业,胶州人,身高大,有异才,精英汉语,善言能辩,谐语笑谭,信口可出。初创“久安公司”于烟台,欧战时受损失,后迁青岛经营,卒于中年。袁润甫,昌邑人,广文学堂毕业,性温和,善言谈,具涵养,息争和事,未闻求者被拒。中年自营贸易,任烟台培真女中校长,奇山会堂(迄今未发还)的主任长老。幼年,“二袁”为吾家中的常客,我等晚辈私下以“大袁”、“小袁”称之。于复元(仁斋),广文毕业生,为人忠诚谦和,继承父(于志圣)志,唯功绩声望不及老父。生平有译作,服务商界、地方、教会。
  据“自立会概略”所记,烟台自立会应始于清末,西南关中华基督教会新会所,就记忆应完成于1920年。当年发起建堂人兼长老为:刘滋堂、孙伯峨、谭恩溥、戚梅五、曲子元等,各出巨金,以示倡导。
  20年代末期,烟台三马路奇山会(牧师李时和、长老袁润甫),毓璜顶长老会(牧师张宗岳、长老于仁斋)先后自立,更改名称。唯后者因产权问题无法与美国长老会解决,徒具“中华基督教会”名义,而未达实质。
  青岛自立会所于1920年建竣,绝大部分的资力出自刘鹤亭的捐赠。会所依山势而筑。牧师和职员住宅居上,会所和尚德小学(胜利后我忝为该校董事会的召集人)校舍居中,下层临街有诊所、工人房、图书室、和谈道室。此后,北京路双鹤里会所即停用,唯东镇云门一路的会所照旧。1926年,为应西镇方面的需要,由刘寿山会同西镇的基督徒双方各出1500元,在城武路置业、扩建,成立新会所。
  各地自立会历届牧师名衔列后:
  烟台西南关:于复初、刘滋堂(教产1981年发还,今日何人负责不详)。
  济南商埠:李道辉、孙希圣、刘思义、刘子长、张凤鸣、王启明、马景唐、衣振青、门炳年、项辛原(自教会开放即复原职)。
  青岛北京路:丁立美、韩振纲(1920年终止,教会移上海路)。
  青岛上海路:王守纯、刘思义、滕祥五(哲嗣滕近辉博士,学者、作家、教授、牧师,今日驰誉香港、东南亚)、刘长子、王德仁(已恢复牧师职,在职迄今)。教会于1958年奉令停止,1980年11月恢复工作,迁江苏路原德国教堂,可容千人,主日礼拜,座无虚席。
  青岛东镇云门一路:韩振纲(兼)、王守纯(兼)。教会1958年奉令停止。今日假清和路信义会原址重开。四方区则假嘉禾路原神召会堂重开。此外沧口和李村各有一处,地址及负责人不详。
  青岛西镇城武路:刘思义(兼)、王守纯(兼)、韩克理、刘子长(兼)、刘修斋(代)、李崇恩。1958年奉令停止,迄今未恢复。
  1949年,山东全省除前列各地的自立会以外,还有:
  地点 负责人
  潍县城里 牧师孙来章
  海阳郭城 不详
  坊子 牧师卢鸿渐
  栖霞朱元沟 长老王凤阁
  胶县大辛曈 不详
  滕县北关 牧师吴道泉
  恩县 不详
  济南水塔东 牧师王启明
  烟台三马路 长老袁润甫
  目前未闻上列各地教产被发还或已开放。但确知即墨、胶县、崂山南北岭3处已新设教会,至少已有聚集和礼拜的地点。
  自基督教进入烟台和登州,迄今已120年,其间种种发展和经过本属复杂,而有关人物也众多,原非一短文所能陈述。然本文取材已参考美国长老会史料3册,传记1册(大半为美国长老会历史学会所推介——费城),加上国内通信,以及分散北美各地原出生、长大于山东的老年人多名(半数已届80岁),电话交谈后所得。本文已尽简略,但难保证全部无误,故望识者匡正之,补充之。以上所述国人先辈,当年皆非显赫人物,不是革命或抗日时代英雄,无绚烂的成就可言,名不见报端,也非传记作家所颂扬的人;他们在一生中只是默默地在推动工作,希望用传播和教育方法使教义广传,同时创造一个除恶向善的社会,而西方传教士对鲁东的贡献更是伟大。不论政治过去怎样,将来如何演变,上述事迹都不该否认,应常存史册。
  1985年元旦美国宾州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曲拯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