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北城满族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520
颗粒名称: 益都北城满族概述
分类号: K280.152
页数: 13
页码: 28-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益都北城满族概述、其中包括北城的兴建与规模、旗兵的由来、旗兵的编制、俸饷、民国初年的北城旗兵等情况。
关键词: 益都 满族 传说

内容

益都(现青州市)北城,原是清朝“青州驻防满洲旗城”。其故址,在益都县西北5华里处,即现在北城大队北城村。它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毁于1947年,共存在217年。原来,人们为了把同益都县城区别开来,称益都县城为南城,称满族旗城为北城。现在旗城虽已毁掉,人们仍然习惯地称满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叫北城。
  一、北城的兴建与规模
  根据北城老人的传说,雍正八年(1730年)清廷派湖南进士田敬山督工领建青州驻防满洲旗城。同时又严令青州知府广寿指挥。引征府属各县能工巧匠和民夫出工卖力。所用木料属地难筹,又自东北几省经海上、陆地运来。据《青社琐记》筑驻防城文载:“吾郡驻防城地及军教场,旧皆民田。筑城时以官价买之,价甚廉。可相传东店庄何姓,富室也,田多在此间。”
  “驻防满洲城在青州府北,雍正八年(1730年)建,九年(1731年)告竣。门四:东曰海晏、南曰齐宁、西曰泰安、北曰拱辰互详形胜”(咸丰九年版《青州府志》卷二十九,考六、兵防考)。现存海晏门石刻匾额记:“雍正十年(1732年)北城落成”(咸丰九年版《青州府志》卷十三,表四之九)。又载:“溯自雍正十年(1732年)设青州驻防满洲营将军以下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裁将军,惟以副都统领之。为海滨之重镇,无事则为屏藩,有事则为将帅。”这就是适应清朝统治而设立的青州驻防满洲旗城的由来。
  根据传说,原计划修建的青州驻防满洲旗城,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池。城墙要石砌砖垛,要以南阳河、东阳河、北阳河、西河等天然河堑为护城河。然而,因领工督建官员田敬山贪吞了大批建筑经费,没有按原计划修建。实际上建成的却是一座南北280丈、东南240丈的长方形的三合土城。城垛是用砖砌的,四周是人工挖的护城河。城墙,高1.25丈,底宽1.2丈,顶宽7尺,城周围长六里零一百四十丈,连同城外面长1049丈。城里面长974.4丈。外面城垛口2000个。护城河宽4.5丈。马道宽15丈。护城河共长1120丈。雍正钦定命名南门曰“宁齐”、东门曰“海晏”、西门曰“泰安”、北门曰“拱辰”。4城门名,均为名书法家书写石刻匾额镶嵌在城门上。4城门外护城河上各有石桥一座,沟通进出。全城总面积746640平方米,合1120市亩。旗城共有官衙57座,用房668间。宫殿一座,用房22间,庙宇21座,厅房2座。连同旗兵住房共4899间(咸丰九年版《青州府志》卷二十七,考四之三)、(《青社琐记》手抄本)。
  二、北城旗兵的由来
  雍正十年(1732年)岁暮,大雪深夜,旗兵自北京经德州等地赶到青州驻防地(入关前住长白山一带,入关后住北京。现在北城的满族人,仍称自己的老家是东北的长白山)。据老人讲,当年老祖宗皇太极等就是采取来无影去无踪的神速战术进占关内外的。据《青史稿》十四志,三千八百七十页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设青州驻防将军、副都统各1人,协领4人,佐领、防御、骁骑校各16人,暨八旗满蒙兵弓、铁匠。雍正八年(1730年)设驻防青州八旗满洲兵2000人”。这些人分数批进驻青州旗城,也是采取了来无影去无踪的神速战术。尔后旗兵眷属也陆续赶到。进驻青州旗城的达4700余户,1万多人。因城小难以容纳,又在北城西南和东南两地(即现在的西店和东店)也住有部分满洲旗兵及眷属。现在北城大队菜园村、北辛村是北城旗兵的佃户村。在这些佃户村中,也为当时的皇帝官贵建立了一些佃户庄园和乡间别墅。现西店大队西北角的西店小学,就是青州旗城佐领乌勒畚的乡间别墅,清朝末年改为海岱书院。另外,现在的王母宫公社李家官庄及利津县等地,还有一定数量的北城旗地,自清朝时期到民国以后,很长时间,由耕种这些旗地的人,按时缴纳粮草等物。到抗日战争前后,北城大部分旗地被当时维持秩序的一些负责人,卖掉私分了。除旗地外,在沂山尚有青州驻防旗城的军马放牧场,放牧着千余匹军马。
  青州驻防城旗以满族人为主,也有少数“包衣”(满语,译汉语就是家里的奴仆)身份的蒙古族人。
  三、北城旗兵的编制、俸饷
  北城旗兵采用努尔哈赤创办的八旗制编建。平时以行政管理,生产生活,习文学武等。战时健壮男女组队攻守进退,是亦民亦兵的形式。这种形式,均有严格固定的方位,即黄旗在北,白旗在东,红旗在西,蓝旗在南。青州驻防旗城的编制,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蓝(这三旗的四边镶一道红边)、镶红(红旗四边镶一道白边)八旗组成。每旗又分前后两佐,所以称青州驻防旗城为八旗十六佐(即佐领,满语称牛录额真)。
  自雍正十年(1732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清朝政府派任青州驻防旗城有将军13员、副都统44员、协领35员、佐领59员、防御71员、骁骑校73员、理事同知73员,共368员(见光绪三十三年版《益都县图志》卷二十三驻防官职表一至七)。有一首北城满族民谣,唱出了清朝驻防旗城的政治编制状况:“将军都统的头,同知衙门的尾,四个协领四条腿,佐领防御骁骑校,三级老爷身上肉,左右司里吃肠肚,八旗兵民喝汤水。”这既反映了统治青州旗城满族人民的各级官员的权势,也反映了被统治的青州旗城满族人民所处的地位。
  青州驻防满洲旗城,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最高将军(官阶一品),改为副都统(官阶从二品)。副都统下有4个协领(官阶三品)。每协领又辖4个佐领(官阶四品)。佐领下是防御(官阶五品)、骁骑校(官阶六品)、笔帖式(官阶七、八、九品等)。按清朝编制,青州满洲旗城,每任自骁骑校到协领,即所谓北城四十八员官。另有兵甲3600员。士兵分领催、前锋、马甲、步甲、箭手、炮手、养育兵(家有军功,本人残疾)、练军、匠役等若干种类。
  北城旗兵的俸饷是:副都统年薪等约白银1050多两。家属米110多石(每石合150公斤)。协领年俸银等约200两,家属米97石。佐领年俸银等约150两,家属米65石。防御年俸银等约115两,家属米40石。骁骑校年俸银等约84两,家属米39石。七品笔帖式年傣银等约73两,家属米16石。八品笔帖式年俸银等约68两,家属米14石。九品笔帖式年俸银约51两,无家属米。士兵中领催和前锋月饷银3两,岁给家属米30石、马乾(饲养军马草料等)折价银12两。步兵领催月饷银3两,岁给家属米10石。马甲月饷银2两,岁给家属米和马乾折价银20两。副马甲月饷银不详,岁给家属米15石。步甲(满语押夫士)月饷银2两,岁给家属米10石。炮手月饷银2两,岁给家属米24石和马乾折价银10两。养育兵月饷银1两,岁给家属米18石。练军月米4斗(合60公斤)小钱粮。匠役月饷银1两,岁给家属米24石。此外,还有功名钱粮。有战功的一般官兵阵亡后,其后为世袭其御(3年后改为世袭恩其御);三品以上官员阵亡,其子女为世袭骑都御。还有鳏寡孤独或失去自理能力的享受“乌木都”(满语),月米4斗小钱粮。为国丧夫而守节的妇女,享受“大终身”的待遇(一般享受其丈夫的原俸禄)。另外,八旗官兵遇红白事还有赏银。乾隆时,因北城人丁兴旺,又奖赠女孩胭脂粉钱。但是,北城满族人得一份钱粮极不易。男16岁考中方能入丁。再经一马三枪文武考试得中为练军,月饷米4斗。再有押夫士、兵甲、前锋、领催等逐一考进。有的一辈子都考不上一份钱粮,只有靠施舍乞讨为生。上述俸饷又被层层克扣,一般官兵只得到6成。满族简史转载(《清穆宗实录》卷八十八,页十九上)“青州旗人就是‘因粮晌缺乏,已将所有物件变卖糊口。现在无可折卖,衣敝履穿,形同乞丐’,入冬以后,‘男妇赴乡乞食,死者甚多’。”后因北城旗兵多次抗击外患,死伤甚众,屡次建功。清廷又奖俸晌2成,这样才得8成俸饷。
  四、民国初年的北城旗兵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政府虽然垮台了,北城旗兵仍然存在,原官兵约3000人,多年来,人口繁衍,实数还多。因经费不足,兵员逐渐减少。青壮年又多外出谋生,实有官兵约1000人左右。但武器配备精良,是少有的地方武装力量。1925年,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借北城满族代表锡风臣(祁锡璋)、赵塔元、徐师竹等来省请愿要求生活出路之机,收编了北城旗兵。据说,张宗昌这个军阀是个顽固派,对清朝很有感情。当时对北城满族代表非常客气,但其用心也非常恶毒。这个军阀见军队就想抓,所以他一方面给满族人民以生活出路,另一方面又将北城旗兵收编为自己的军队。他首先将北城旗兵改编为旗兵团,原旗兵官长基本不变。由副都统吴延年任团长,编制是1团3营,每营3连。团部另有直属机枪连和迫击炮连,共11个连,1776人。原4个协领任营长。以后又改由汪季五(吴延年的妻弟)任第一营长,李焕章任第二营长,李振西任三营长。粮饷服装武器等均按张宗昌部队待遇。到1929年前后,益都的吴延年、薛德周等,与土匪武装刘振彪、窦宝璋等发生了一次混战。在这次混战中,青州旗兵团被彻底打垮。至此,这支武装力量就逐渐解散了。
  五、北城人民的生活
  自清代中叶旗城建立,到民国初年(1929年)青州旗兵垮台,北城满族人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俸饷。平日兵甲练武准备打仗,其他民丁不事农工。家有田产者,交佃户伙计代种或代管;也有少数富家经营商业。这个时期的北城,既是青州的政治中心,也是青州的经济中心。城内天天有集市,商贾店铺列满十字街口及东西南北4街。南街是粮食、柴草、蔬菜市,北街是生熟肉和豆腐市。每集,东关卖牛羊肉的货摊就有40多个。另外还有5个猪肉的货摊。西街有“元和成”、“义聚成”等杂货糕点铺。东街米面加工和肉铺。十字街口有“同顺成”杂货糕点铺、“乐意馆”饭店及京药铺十余处。另外还有理发馆、洗染店、当铺、赁铺等。这些店铺,原来多为汉族开办,到清末民初停发俸饷阶段,北城满族人民为了生活,也在城里开设店铺经商。当时北城的商业十分活跃,购销方便,天天早4点到中午为集,可上人1000多。据老人讲,当时北城满族人,多好吃喝玩乐,所得有限的俸饷不足供用。乾隆皇帝知此情景,恐日久丧失旗兵战力,遂赐以土地、耕畜、资金等,令回东北原籍耕牧。当时回东北2000多人,后来因不眼耕牧之苦,钱花光了,又把田地、牲畜卖给汉人,返回青州北城。到了清朝末年,政治日益腐朽,社会日益黑暗,曾是显赫一时、拼敌外患的北城旗兵越来越堕落,不习文不习武,只知道吃喝玩乐了。
  北城满族人民,在清朝统治时期,以军兵为业,以俸饷为生。那个时期,生活尚好。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廷垮台,中华民国建立,生活逐渐困难。起初,还根据《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和《关于清皇族待遇条件》,从“皇室经费”中拨款,暂时保留北城兵民的俸饷。到民国2年(1913年)开始缩减,约在民国13年(1924年)即全部停发。北城满族人民本来靠俸饷生活,别无收入。停发俸饷以后,生活极端困苦,除所住的“官房”(清政府盖的营房,当时北城人叫它“官房”),毫无资财积蓄。饥饿迫使北城人只有“卖”和“逃”两条出路:“卖”,就是先卖“官房”什物,后卖儿卖女;“逃”,就是房屋儿女卖完后,就外逃谋生。逃出去干什么呢?主要是当兵和做工人。现在北城十四队社员石质彬的二姨,在民国6年以6斗高粱的价钱卖给广饶县累子埠村做童养媳,16岁结婚,当年丧夫守寡。60岁时走过一次娘家,父母早已亡故。唯见姐姐弟弟。姐妹见面,泣不成声,几番昏厥在地。现在,益都县饮食服务公司徐来云的母亲、益都县阀门厂唐振方的姑母,都在六七岁的时候,就被卖出去做童养媳。象这样卖出去的女孩子,当时有200余人。另外逃到外地的有3500户,8300余人。那时候,挣扎着留在北城的仅有1200户,2300余人。留下的这部分北城满族人,为了生活,开始学工学农。北城成立了工艺局,教习铁木建筑等技术。抗日战争时期,北城只开东门供进出,其他3门封闭。这时,北城满族人民最是艰苦难熬。留在家里无饭吃,外出谋生无门路。为了活命,只好再卖“官房”及家中什物。当时,益都火车站附近,曾出现了一个北城旗人卖砖瓦木料及古玩字画的破烂市场。日本投降后,在解放战争时期,北城满族人仍无生活出路。只好靠“三杆”求生:有文化者,投亲友谋个小职员,靠“笔杆”;身强力壮有本钱者,做肩挑贸易,靠“秤杆”;别无办法者,为了吃饭去当兵,靠“枪杆”。原来清朝统治时期,为了巩固其统治而建立的青州驻防满洲旗城,住兵民1万余人。从清朝垮台到全国解放的近50年,北城满族人,外逃了十分之八。仅在济南、青岛两地的北城满族人,达1000多人。青岛市沧口区就有“小北城”之称。1929年以后,北城满族人的俸饷断绝后,当时的青岛四方机车材料厂厂长唐蜀眉,为了解决北城满族人民的生活问题,曾专派列车来益都接纳北城满族人,安排到青岛第六纺织厂和青岛卷烟厂做工。其他以卖艺、教书或沦为娼妓者也不乏其人。
  1947年,北城解放了。从此,北城满族人民走上了康庄大道,苦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北城满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镇压了旗城内的反革命分子,进行了土地改革。从此,北城满族人民紧紧跟着中国共产党,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学耕习农,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自己的新家园,过上了幸福生活。党和人民政府,为了照顾和帮助北城满族人民发展生产,曾多次拨款拨粮。自1951年至1954年就拨发救济粮6.4万公斤。生产补助款1.3万元,各种农机具1300多件。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北城满族人民学会了种庄稼、栽黄烟、养猪羊、搞工业、办商业,很快就改变了北城贫穷落后的面貌。
  六、北城满族人民的姓氏
  满族人民的姓氏,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皇朝通志·氏族略》等有关文献记载,并参照北城满族人民所冠汉字,主要有以地方为氏的;以部族为氏的;以姓为氏的;受赐姓的;更改姓氏的;随名为姓的等几种。现北城满族人民大多自称是入关前住在长白山一带。故考其姓氏,主要有瓜尔佳氏(关、常等为所冠汉字,下同)那木都鲁氏、纳喇氏(那、郭、南、叶等),阿礼哈氏、辉和氏、必喇氏(何),他塔喇氏、汤务氏(唐),赫舍里氏(赫、高、康、张、郝),完颜氏(王、汪、颜),钮祜禄氏(郎、钮),富察氏(李、付、富)、颜扎氏、扎库塔氏(张),索佳氏(曹),伊喇氏、留佳氏(刘),倭氏、阿颜郝氏、倭勒氏(石),阿哈觉罗氏、舒舒觉罗氏、阿颜觉罗氏、鄂卓氏、兆佳氏(赵),舒禄氏(舒),舒穆哩氏(莫),佟佳氏(佟),拜音氏、巴雅拉氏(白),乌尔锡氏、乌雅氏、乌苏氏、屋鲁古氏(吴),韩扎氏(韩),洪佳氏(洪),黄佳氏、乌雅氏(黄),瑚尔佳氏(胡),锡克特哩氏(西),喜塔喇氏(齐),徐吉氏、舒穆禄氏(徐),费佳氏(费),马佳氏(马),奇德里氏(祁),费莫氏(麻),甘佳氏(甘),伊拉里氏(伊、倪)。另外,还有容、奎、寇、陆等姓氏,安、付两姓有部分蒙族人。据一些满族老人讲,北城满族中无皇家宗室,故无姓爱新觉罗氏的。
  北城满族人民有不直接称姓名,而以名的首字加其字为姓名的习惯。即所谓随名为姓。如吴延年,字寿卿。吴为全族共姓,名延年,但称他时为“延寿卿”。因为吴延年是清朝镇守山东青州驻防满洲营副都统,尊称他是延副都统或延大人。所以有些满族人,也就以名中的某字,一般以首字为姓了。但却不忘其祖或族姓。满族成年男子,称呼其时,要以乳名加“爷”字。如某人乳名“大山”,则称其“大山爷”,他的夫人为“大山奶奶”。此人如有官职或功名,就称其“大山老爷”或其名的首字加“大人”2字,其夫人为“××太太”。现在这些称呼已改变了。满族人民姓氏复杂,遗久难核。以上姓氏,是对照现在北城满族人的姓氏及过去的使用姓名习惯等,参引刘庆华著《满族氏族录》,校正列出,以供参考。
  七、北城满族人民的信仰
  北城满族人民是非常虔诚地信仰自己的祖宗的。各家各户同姓血统的成为一祖,供奉共同的祖宗。一般用梨木制成的祖宗板,高祭在木坤塔(满语,族长)室内西山墙上。所以满族人以西为上,严禁外人或小辈顶占。另外还有祖宗口袋及锁子等。祖宗口袋里装有用满汉文记的家谱和重大事件。逢大喜大庆的日子或族内人许愿,在适当时机还愿时,要祭祀祖宗。一般一年或几年大祭祀一次,各族氏不尽一致。主祭人一般是族长,或公推族内某人主持。祭祀时杀纯黑猪一口,不要五爪的。以热酒注入猪耳内,猪即尖叫,即所谓“领声”(领生),而取其吉利。祭祀时非常严肃,要在午夜时进行。祭祀时要祭佛佗妈妈,因为佛佗妈妈为救清皇祖而被杀害。为了感激追念她,留下这一祭祀。另外祭奠佛佗妈妈时要背灯光进行,因为她被杀害时没有穿衣服。这一祭祀,证明满族人民不忘过去救命的恩情。祭祀时,也有供奉喜鹊的,这是满族祖先曾以喜鹊为“图腾”进行崇拜而流传下的。祭祀完毕,共同分食祭品(黑猪熟肉),肉不放盐。此时,男女分桌,并按辈份排列,木坤塔(族长)在上桌上座。祭祀时,还要由木坤塔按事先拟好的祭文颂扬祖业祖功。此时,族内妇女不得参加。满族人祭祀祖宗与修家谱是分不开的,一般在一定年限或祭祀后,或遇重大事件,要由木坤塔负责修谱。但是,每次祭祀后,都要求登记人丁,也就是修家谱。办法是以黑字造册登记去世的人;以红字造册登记出生的人。也有的生了男孩后以小弓一张或羊小腿骨一块,系在祖宗锁子上,以示记载,各家不尽一致,妇女另册登记。登记的内容,以满汉文记姓名、旗籍或生卒年月、系属等。这种家谱,也就是一姓的系统或世系表,近似一个家族的户籍册。
  满族人祭祀祖宗的目的,是把祖宗列为家神供奉。通过祭祀祖宗,对本族人员进行优良传统的再教育,要求后代不忘祖业开创的艰难,要继承和发扬祖宗创业的精神,现录北城大队瓜尔加氏(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祭祀修谱记事全文如下:“先祖令于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随德宪台调赴江宁防堵。于次年三月拨赴镇江堵御。六月十四日英夷攻打镇江。族中弟侄等拾名去江苏省内打仗,虽未立功,亦经注册。而现有受头等伤一名,阵亡者一名,并无私回青州。异何以此,斯见族中忠义之气,实祖宗之德也。今二十四年八月间,公同商议定为,遵照伯父等旧定章程内,列为五年两头祭祀”。
  北城满族人民的祭礼与修家谱活动,保持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现在北城满族人民仍有保留着祖传下的、祭祀祖宗的口袋、锁子、祖宗杆子柱石和家谱。从这个问题来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断的祭祀和修家谱这一信仰活动,至今仍保留在北城满族人民心中。
  清朝末年以后,北城满族人民也有信奉基督教的。但是北城满族人民信仰其祖宗这一传统习俗,仍保留在多数人中。
  北城满族人民对祖宗的崇信,追溯甚远,是很多年沿习下来的。历史不断发展,北城满族人民的信仰,也在不断地变化。
  八、北城满族人民的语言和文字
  北城满族人民,初到青州时,官场上讲满语。以后就习惯讲汉语,但却不同于益都的地方语,而是讲的东北和河北通州音韵的混合腔。听起来近似普通话,好听、易懂、易学。
  北城满族人民,原来公事行文都用满文。后来满汉文并用。到清朝末年,北城满族中先后考中几十名进士和翰林,均擅满汉两种文字。民国至今,人们都用汉文。现在北城满族人民会满文满语者,已经很少了。
  九、北城满族人民的习俗
  北城满族人民同全国各兄弟民族人民一样,有着勤劳、勇敢、好学、智慧等优良传统。讲究文明礼貌,严于尊长爱幼的家教,在满族人民中更为突出。满族人在家早晚要给长辈请安问候,路遇尊长要请安致礼,并要礼让先行。平辈路遇或接办事宜,要先礼而后会语理事。
  北城满族妇女,自古至今都是天足。入关前,男女共同耕牧,兵源不足时,妇女也要入伍参战。入关后,满族妇女不参与政事,专事家务。民国前,满族女孩12岁后,不准出大门,现在这种不良的习俗已改变了。
  北城满族人民的婚姻。清朝时期,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后来,男可娶其他民族女,女只嫁满族男。民国后,满族妇女开始外嫁,逐渐改变了满族人民不与其他民族人民通婚的习惯。
  北城满族人民讲究起居卫生和饮食营养。整理室内外卫生,洗晒被褥衣服等,已形成习惯。每年的农历六月一日和腊月二十四日,要全家出动,搬箱倒柜地大扫除。北城满族人民虽讲究饮食营养,但食不厌粗而能细做;菜不选优而善烹制。无大吃大喝和走亲戚的习惯。民国前,每旗有“官学堂”,男女孩6岁免费入学,习满汉文及礼节,进行启蒙教育。健壮男孩12岁后,清晨要到“大房”练习武功。北城满族人民有倡导教育、好学上进的传统。清末民初时期,曾创办了女子学堂和海岱书院英文专修班。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北城满族人民这些优良传统和习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唐汝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