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济南回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507
颗粒名称: 漫话济南回民
分类号: K254.43
页数: 7
页码: 7-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是多民族杂、散居城市、其中、回族人数占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解放前夕、济南回族、济南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键词: 济南市 回民 革命斗争

内容

济南是多民族杂、散居城市。其中,回族人数占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解放前夕,济南回族4435户,17672人。济南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迁徙和分布
  济南回族的迁入始自公元13世纪初。最初迁入的回族大都住在历山顶附近的“乌满〓”(穆斯林别称)巷一带,即今历下区按察司街,建有礼拜寺。1295年春,因在寺址营建盐运司,将礼拜寺迁至绵缠沟以东,即今市中区西青龙街礼拜寺巷清真南大寺,回族居民也因之迁来。明、清时期,统治者镇压我国西北起义的回族,“分而治之”,因而被迫东迁,或因战事落居,或因黄河水患、天灾人祸而逃避灾害,纷纷迁入济南。长期以来,回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散居、杂居,逐步形成小聚集、大分散的特点。
  济南回族以赛、马、金、周、穆姓氏为多。其他姓氏有:丁、米、左、宛、沙、李、杨、崔、陈、王、邱、韩、赵、黄、吴、郑、冯、唐、钱、朱、于、贺、展、黑、洪、云、刘、白、彭、宫、顾、萧、袁、张等。由于回族较为集中,常以姓氏命名驻地。如永长街的“左家胡同”、“穆家车门”、“金家店”,杆石桥外有“马家台子”、“杨家大门”,仓巷的“杨家场”,旧新街的“朱家花园”,麟趾巷的“金家花园”,南关的“穆家园”等。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历来靠近清真寺居住。在杆石桥以东1000余米的永长街,东西两侧有元朝建的清真南大寺,清朝建的清真北大寺,还有清真女寺、金家店清真寺、穆家车门清真寺和城顶下崖清真寺。这里有回族的园田和墓地。如“崔家园畦”、“陈家园畦”、“陈家林子”、“丁家林子”等。民国初年。在杆石桥以西修建了清真西寺。明朝嘉靖年间,修建了南关清真寺,即今正觉寺街清真寺。清朝建立北大槐树清真寺和纬十一路清真寺。在农村,自成村落的回民村有:郊区堤口、小金庄、孟王庄;历城党家庄、刘家村、并渡口东村;长清县赵家营、青杨树、凤凰庄;章丘县杨家巷、大冶、阎满庄等。这些回民村均建有清真寺。
  二、政治和经济生活
  济南回族人民具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
  1919年5月4日,北京政府逮捕爱国学生,消息传入济南,回族人们纷纷上街游行示威,爱国志士马云亭、朱春焘、朱春祥等,在清真南大寺秘密集会,组织了“山东回教救国后援会”,下设“救国十人团”,并于7月18日组织、参加了砸《昌言报》馆活动。不久,马云亭等3人被捕,被枪杀在南圩子门外,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济南血案”。
  抗日战争时期,济南回族人民积极投入抗日斗争。1938年建立“徐家花园”和“北大槐树”两个中共党支部。1942年,济南成立回民抗日救国会。党家庄东村张廷勋、十二马路周茂林两家设立党的地下联络站,宣传发动抗日工作,购买军用物资、药品等。1946年秋,他2人被捕,受尽严刑拷打,始终未泄露党的秘密。
  济南回族进行反歧视斗争。1932年6月,上海北新书店、南华文艺社曾先后刊载有辱回族的文章,激起回族人民的极大愤慨,济南公推穆华亭为代表,赴南京请愿。南京政府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做出处理,并通令全国尊重宗教信仰。是年秋,济南《华北新闻》报也刊载有辱回民的宣传,引起回族人民强烈不满,数百人到报社提出质问,纷纷冲入报社,将报社捣毁。后经调处,报社负责人赔礼道歉,承认错误。1945年冬,济南市长张金铭在火车站对新闻界谈话,发表了有损回族人民的言论,《经纬日报》第二天登出歧视、威胁少数民族的文章。当日有数百人到政府示威请愿,要求市长出面作解释,迫使市长派秘书出来赔情,又到清真寺向回族群众道歉认错。
  解放前,济南大多数回族群众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回族历代被称为“穷回回”,生活无保证。市区回民大部分依靠肩挑贩卖为生。手工业仅有制革、羊皮加工等十几处。另有部分人在工厂做工谋生。回族工人较多的工厂有:济南仁丰纱厂、济南振业火柴厂。在农村,由于农业生产落后,地少产量低,生活极为困难。
  济南回族特色行业有:牛羊肉食业。解放前夕,全市有回民牛羊肉商户250家。摊贩120户,有“回回身上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和“杀一千,宰一万,住了刀子断了饭”的说法;饮食业。解放前夕,全市有回民饭馆80家,回民饮食摊贩800多户,主要经营甜沫、油条、马蹄烧饼、馓子、绿豆切糕等。较大的回民饭馆有:聚乐楼、历景楼、卫生社、一条龙、大观园老马家馆、历下清真楼、西市场马家馆、国货商场等;回民糕点业。只有十一马路义顺成清真点心铺,建于1929年,手工操作,产量很少。
  三、文化教育、卫生体育
  民国初年,济南市回族的教育事业只是在市区有所开展。西关一代曾开设徐家花园、斜街、旧新街、永长街私塾馆等,有少数人入馆求学。1913年,陈愚在徐家花园窑胡同集资创办历城县立第五小学,招收学生60多人。“五四”运动后,回族教育有所发展。到1933年,济南回族学校有,私立金氏小学,地址在徐家花园,为金汉青所创设,学生200人;私立新育初级小学,校址在永长街,为马骥良所经营,学生100人;私立第六初级小学,校址在杆石桥街,学生80人;市立第十二初级小学,校址在南大寺内,有学生80余人;第五初级小学,校址在堤口,有学生80余人(回族占三分之一);私立清真小学位于南关清真寺;济南城达师范,建于1925年,校址在永长街穆家车门清真寺,由马松亭创办,学生12人,开设阿文、汉文、史地、数学等课,1928年该校迁至北京。另外,1940年创办私立伊光小学,校址在清真北大寺,招收学生100多人。同时,在清真南大寺创办私立穆汉小学,招收学生100多人。
  解放前,回族群众医疗卫生条件极差,没有单独医疗卫生机构,仅有正觉寺“保安堂”、西青龙街陈家药铺、纬八路于龙德眼药店等。
  济南回族爱好体育,擅长武术,民间习武、摔跤活动十分普遍。民国初在西关建立“济南俊英体育社”,义务教授武术20多年,培养大批武术人才,其中,杨法武、马裕甫、杨松山参加1928年全国第一届武术国考,均列最优等。30年代,回族群众摔跤运动十分兴盛,市区有永长街清真北大寺等9个摔跤场,各摔跤场少者有几十人,多者上百人参加训练。
  四、风俗和宗教信仰
  济南回族有着传统的风俗习惯。饮食以米面为主,肉食禁止一切自死物、血液和猪肉,禁食骡、马、驴、狗、猫、虎、狼、熊、狐等不反刍动物和无鳞鱼类及乌鸦、鹰华、猫头鹰等凶鸟;语言文字至今还保留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如“多斯堤”(朋友)、“赛阿布”(施舍)、“赛伯布”(机会)、“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者)、“海里凡”(学生)、“埋斯志代”(清真寺)、“阿訇”(学者)等。阿拉伯文字老年人粗识一些,特别在宗教活动和婚丧事宜中还在使用,如写“依扎布(结婚证词)、扯“开凡布”(白布),在回族群众住宅、饮食店门口或摊点张贴或挂着“都哇”(祈祷吉祥的意思);服饰男人喜戴圆顶白帽(或黑帽),不仅参加宗教活动时戴,而且在参加其他社会活动也戴。回族女人在作礼拜时戴白布盖头;举行婚礼时,常请阿訇到场作证婚;回族实行土葬,不用棺材,3日内出殡。出殡前,停放3日,男的请男阿訇,女的请师娘用清水洗净尸体,撒放卫生香料,用36尺白布包裹,由阿訇主持深埋地下,亡者头北脚南,安放妥后以“护门石”堵住洞口,最后用土填满,堆起北高南低鱼脊形的坟墓;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3大主要节日。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念古兰经,礼拜,封斋,按教规交纳经费,朝觐,以上称“念、礼、斋、课、朝”5功。
  五、代表人物
  陈英,明朝永乐年间人,在朝供职光禄寺,曾奉明成祖之命,出使西域。精通伊斯兰教义,1426年封山东督掌教,荐木铎为济南府礼拜寺掌教,整顿教务。墓在济南巴巴坟地。
  陈思,明嘉靖年间任济南府礼拜寺掌教,撰有《来复铭》,镌碑记文。
  党瑜(1703—1785年),幼学阿文,壮年四方游学,赴麦加朝天房。回来后任掌教。墓在济南巴巴坟地。
  杨魁元,济南西郊孟王庄人。乾隆初年因募资修寺,南去广州,后赴沈阳,后与格的目教群众,在永长街建清真北大寺,卒于1765年。济南穆斯林称之为杨巴巴。
  马云亭(1856—1919年),章丘大冶人,甲午战争中,跟随爱国将领左宝贵赴朝参战,退役后,在济南正觉寺街开保安堂药店,创办清真第四小学。“五四”时组织山东回教后援会和爱国十人团。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1918年8月5日被军阀马良所害。
  宫澹庵,济南西关西小仓街人,济南知名阿訇,从事伊斯兰教研究多年,精通熟背《古兰经》,酷爱汉学诗书,名画家,任教长多年,兴学劝道。1925年,孙中山到济南演讲,宫阿訇代表济南回民与孙中山握手,转达穆斯林的敬意,在济南回族中享有很高威望。
  穆华亭(1876—1942年),壮年从戎,曾任边防第二师副官长,1919年对马良屠杀回民爱国领袖不满,心怀愤怒离职。1921年赴麦加朝觐,获哈吉称号。归来后,捐赠清真寺私宅一所及部分田地。1925年与马松亭等人创建成达师范。
  周怀清(1874—1945年),30年代任清真南大寺教长,不收经礼。1940年被选为清真南大寺“伊玛目”,穆斯林献匾一方,匾文“翊赞圣道”,由回族名书法家金棻书写。
  米长茂(1911—1982年)山东齐河人,任济南清真西寺、北大寺教长多年,并任清真南大寺教长,曾两次赴麦加朝觐。解放后任省、市人大常委、省政协常委等数职。在济南回族中享有很高威望。
  王兆林(1883—1968年),济南回族著名武师,曾任教于济南师范、齐鲁大学、山东医学院。对拳术、器械、摔跤等颇有研究。1921年在清真南大寺创办“俊英体育社”。1930年任山东省国术馆教务长。解放后任两届省政协委员。
  张登鳌(1878—1953年),济南党家庄人,曾在泰安等地任教长48年。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将3个儿子送往八路军部队,参加抗日斗争。
  金棻(1896—1972年),济南回族著名书法家。擅长魏碑,自成一体,在济南书法界具有一定影响,如趵突泉楹联、泰山“岱庙”2字均为其亲笔所书。解放后被聘为市文史馆馆员、市政协委员。
  金子常(1902—1961年),哲合林叶派,济南清真道堂“热以思”,曾赴麦加朝觐,获哈吉称号,擅写阿文书法,曾撰写《埃及留学记》、《沙特访问记》、《古兰读法》等书。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许万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