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斋先生评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460
颗粒名称: 宋心斋先生评传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251-254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的宋心斋先生评传,宋锡鸾先生,字心斋,号“是我斋”主人。清同治六年(即1867年)生于山东省郓城县小民屯村。家庭世代务农,十分清苦。年青时,就读于乡塾,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为生计所迫,18岁起便吃教书的饭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山东 宋心斋 评传

内容

宋锡鸾先生,字心斋,号“是我斋”主人。清同治六年(即1867年)生于山东省郓城县小民屯村。家庭世代务农,十分清苦。年青时,就读于乡塾,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为生计所迫,18岁起便吃教书的饭。20岁时,中了个他自认为“一钱不值”的秀才,继续在乡塾执教。因厌恶八股,以后再也不去应试。光绪时期,变法维新兴起,郓城县令许叶玠是个新派人物,很赏识先生的才学,愿推荐他去济南高等学堂深造。当时到省学堂的学生,不满一年即可派往日本留学,先生心向往之。终为家室所累,不果去。他常引以为终生憾事。辛亥革命后,他受到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乃倾心西学。曾接受过达尔文、赫胥黎的进化论,相信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够救中国。同时,也阅读了马克思、列宁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一些著作。并在生活拮据的境遇下,挤出钱来订阅不少报纸刊物,如《新青年》等。由于他锐意进取,勤于思考,经过长期观察,反复比较,思想为之巨变,由封建时代文人变为反封建的猛士;由进化论变为阶级论。那时,他已经到“知天命”之年了。
  先生信仰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他说:“哲学的唯物唯心,千古聚讼,我承认科学,所以偏心唯物”。他认为唯心主义是“玄学”,是“神学的变相”。(1924年,《是我斋随笔》第五册。以下简称《随笔》)。他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他说:“现在的军阀、官僚、议员、政客以及大资本家,和帝国主义列强,他的行为,哪不是损人利己,哪不是土匪性质?”(1924年,《随笔》第三册)。“我国政府(指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引者注)全是各饱私囊,绝无利国利民的思想。且全是当列强的奴隶,帮助列强剥削国民,即全是卖国。”(1924年,《随笔》第四册)。他在《我的月旦》一文中尖锐指出:“袁世凯是奸雄,黎元洪是庸奴,吴佩孚是昏蛋,陈炯明、陆荣廷是真小人,曹锟、张作霖等是混世魔鬼,简直打不到人类。”(1923年,《随笔》第一册)。他热情颂扬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相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他说:“一观马克思的学说,知资本主义的快要推倒,社会主义的快要代替,已成为科学的,换句话说,就是必然的,不得不然的。俄国不是已走上路了吗?”(1922年,《随笔》第一册)。他认为:“社会主义,将来必有个实现。现在我国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和苏俄劳农专政,还不过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一个过渡。但苏俄刚走上路,已经有大好的成绩,便证明资本主义的必至崩坏,社会主义的必然成功。”(1924年,《随笔》第三册)。他关心国共合作,但对合作的前途,并不乐观。他敏锐地预言道:“听说国共合作,共产党想还够不上领袖的地位。倘是这样,这回革命定还不能成功。”(1926年,《随笔》第七册)。他盛赞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他说:“孙文临死的几年,所言所行,确已同化于共产党”。他认为,“明白的国民党人,爽快取消国民党,改称共产党,才算名实相符。”(1926年,《随笔》第六册)。他对胡适在《我的歧路篇》中所说的,孔丘、朱熹的奴隶减少了,却添上了一班马克思的奴隶等荒谬言论极为愤慨,说:“胡说真是胡说”。(1924年,《随笔》第五册)。他高度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带头写白话文。积极支持关闭私塾,创办学堂。他在菏泽、郓城等地担任高级小学、师范讲习所的国语教师期间,曾结合教学大力宣传新思想。当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他曾亲自制作旗帜,表示欢迎。大革命失败后,山东军阀混战,苛政暴敛,民不聊生。农民纷纷成立自卫组织。先生亲自参加,领导农民进行抗争,被军阀和保守势力视为“赤化分子”,欲加之罪,赖亲友帮助,才幸免于难。他痛恨“乡愿”,说:“乡愿总算恶人,可惜现在还不少。世有几个乡愿,万万不能进化。打倒乡愿,确是一件要事。”(1929年,《随笔》第十一册)。他甚至还说:“本村的人,非保皇党而保皇的,居十之六;非北洋系而北洋系的,居十之四;真有点革命思想的,一个无有。”(1928年,《随笔》第十册)这又失之偏激。先生刚正不阿,直言不讳,是其可贵的品格。但由于太直、太露,又难免为保守势力所不容。因此,在他的晚年,欲在本乡谋一小学教师而不可能。在极端贫困下,又染上半身瘫痪症,医治无效,乃于1930年郁郁病逝,享年63岁。
  先生于1921年开始写《是我斋随笔》。《随笔》多属政论性杂文,似匕首,似投枪,直面人生,褒贬时政,减否人物,一针见血。读了他的杂文,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两个人以杂文作为武器,差不多开始于同一时期,而且犀利的战斗风格,也有类似之处。当然,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知识的渊博,视野的广阔与作品的深度,都是先生所不能比拟的;但在阶级观念的确立,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方面,先生似还先于鲁迅数年。这对一个生长于穷乡僻壤中,而又多年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人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先生在贫病交困下,仍坚持在病榻上写作,这种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与坚强毅力,尤令人感动。直到1929年底,病情加重,他才放下那支饱蘸心血的毛锥子,与世长辞。先生呕心沥血8年,完成《随笔》11册,约20余万言,作为留赠后人的礼物。除此而外,从《随笔》中发现,他还有八股文200篇,试帖诗数10首,古体诗一卷,先生都视之如敝展,并早已佚失。
  先生的文章从未公开发表过。他知道,这些内容,当时的“报章是不敢登的”。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持他顽强的写作呢?他认定“或者早晚有人一看,会有点小小的益处”,“这样也就对得起这点笔墨了。”(1924年,《随笔》第四册)。是的,他多么想用这些文章,在乡里播下革命的火种啊?可惜的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这一堆手稿仍冷冷地埋藏在他往日的破箧中。虽然也曾有人借去阅读过,但却因之遗失两册。遭遇是很不幸的。今天再读这些文章,可能会有隔世之感,但其孜孜追求真理的精神,赤忱热爱祖国的情操,和对腐朽势力横眉冷对的大无畏气概,仍能给人以激励、以启迪、以感召。这对于帮助当代青年认识中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来说,它并未过时。固然,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时还残存着某些“进化论”和“改良主义”的痕迹,这只能说是时代的局限;而且瑕不掩瑜,无损于它革命的光辉。祝愿《是我斋随笔》能够早日问世。
  (本文作者系原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东郓城人。本文系根据追忆和宋锡民提供的资料撰写。)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抗战纪实篇、革命家足迹篇、史海钩沉篇、报界旧闻篇、工商史鉴篇、齐鲁名士篇、文物沧桑篇、社会百态篇、海外来稿篇,具体包括周星夫的《坚持新蒙县抗战三年》、赵芳洲的《1940至1944年湖西地区统战工作片断回忆》、王傅文的《一个投身中国抗战的奥地利人》、武杰的《怀念抗日英烈潘维周同志》、王志胜的《光荣的使命——护送刘少奇同志》等的内容及燃烧。

阅读

相关人物

宋锡仁
责任者
宋锡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