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皮毛业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443
颗粒名称: 济宁皮毛业今昔
分类号: K295.2
页数: 8
页码: 161-168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的济宁皮毛业今昔,济宁城位于鲁西南平原,距省会济南180公里,历代均为山东西南部的交通枢纽,是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史载:“邑隶省之西南,实为要塞,湖河环绕,轮轨交通,商务殷繁,物产富有。四方之人,群萃于此……。”在这座古城的运河两岸,也居住着众多的回族穆斯林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济南 皮毛业 今昔

内容

济宁城位于鲁西南平原,距省会济南180公里,历代均为山东西南部的交通枢纽,是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史载:“邑隶省之西南,实为要塞,湖河环绕,轮轨交通,商务殷繁,物产富有。四方之人,群萃于此……。”在这座古城的运河两岸,也居住着众多的回族穆斯林。
  济宁皮业,起于元朝而盛于明清。操此业者,多为回族。在繁茂兴盛的众多行业中,年营业额高达亿元(银币)以上,而济宁的皮毛业居七大行业(皮毛业、粮油业、杂货业,绸布业、药材业、竹业、钱业)之首,它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到本世纪20年代后期,外商洋行涉足济宁皮毛业后,使发达的皮毛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此时,皮毛行栈已有80余家(不包括作坊),可谓行栈林立,商贾云集。当时,南关一带——越河两岸、小南门内外的皮毛行栈彻夜灯火辉煌,皮毛交易通宵达旦,盛极一时。至此,济宁皮毛行业不仅为济宁七大行业之首,也已成为全国大皮毛市场之一。是青猾皮、羔叉皮的主要市场,青猾皮在国际上称为“中国济宁路青猾皮”。
  一、皮毛行业的历史沿革
  济宁的皮毛行业,始于元代,从明至清代中业,已相当发达,开设了许多皮毛作坊,制作工艺日臻完善,市场也逐渐形成。至清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50年左右),已出现大作坊多家,如马东彪、马西彪兄弟开设的马家作坊,雇工百余人,制作皮大衣,运往江南苏州,由皮庄收购包销。清光绪年间,皮毛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较大的作坊有20余家,雇工千人以上,其中以马振兴、朱养和、王增盛三家作坊最有名。当时的回族聚居区——越河两岸,几乎家家从业,户户做工。作坊资金总额达20万两白银,年产各种皮衣数以万计。制作工艺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产品在各地享有盛誉,大宗皮衣多由江南皮庄收购包销,苏州“增盛皮庄”就专收济宁各大作坊的皮衣,每年亦由该庄定价开盘,作为市场交易的标准。
  由于皮毛工业作坊的发展,皮毛行栈商业也伴随着兴盛起来。清末民初,有马恒兴、盛兴永等数家皮行,尔后发展为30余家。著名的行栈有李增兴、王增盛、沙义隆、陈德隆,旧称“四大行栈”,年经营各种皮张数十万张。各大作坊也有派人去张家口、兰州、东北等地设庄收购。当时,各路皮张汇集济宁,每逢旺季,一日成交额即可达10万余两银子,济宁皮毛市场呈现一派兴盛景象。
  到了本世纪20年代,外国资本逐渐渗入济宁皮毛业。1926年,天津的德、美外商“兴盛皮庄”、“北茂洋行”等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在济宁直接设庄,大量收购青猾皮、羔叉皮,后来,津、沪各地洋行和国内行商也陆续云集济宁设庄,主要有:“大陆洋行”、“公诚洋行”、“华北洋行”、“古宝财洋行”等。最多时外商达17家之多,他们主要收购青猾皮、羔叉皮,这两种产品一时成了出口的热货,行情竟哄抬至市价的10倍以上(青猾皮为五六元,羔叉皮高达50元,均为银币)。从那时起,为“济宁路青猾皮”这一名牌商品奠定了基础。由于外商的渗入和价格飞快上涨的刺激,青猾皮、羔叉皮产量骤增。1928年,青猾皮产量300余万张,羔叉皮150余万张,连驴马驹皮的产量也在万张以上。其时,青猾皮最高价每张15元,羔叉皮每张竟达60元。从甘肃、宁夏等地到济宁从事贩运的皮商约有2000余人。皮毛商业生意兴隆,利润丰厚,促使皮毛作坊和其他行业转产经营行栈商业,大小行栈纷纷建立,行栈最多时的1937年有83家,其中皮行53家,皮栈30家(含洋庄皮栈20家)。最大的洋庄栈有:沙义隆、陈德隆、瑞茂、修记等,从业人员3000余人。济宁南关一带,所有皮毛行栈,大小作坊无不竭尽全力为各国洋商服务,市场价格多为洋商操纵,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涨落起伏朝夕不同,时有暴涨或暴落,可谓瞬息万变。尽管如此,济宁的皮毛行业毕竟达到了空前的高涨与繁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初济宁沦陷后,皮毛行业日益衰落。最初尚可勉为生计,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国际贸易完全中断,以出口为主的皮毛业从此一蹶不振。加之,日本军国主义对“皮毛组合”的全面控制,济宁的皮毛行栈、作坊,直至一般工人,无不惨遭日寇的残酷压榨,苦不堪言。1945年,日寇投降,国民党占据济宁,更加变本加厉,强取豪夺,弄得行栈倒闭,作坊停产,工人失业,济宁皮行业至此已濒于绝境。
  济宁解放后,经过政府的积极扶持,济宁的皮毛行业又获得了新生,著名的新华皮毛总厂为中国的裘革、皮毛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皮毛作坊的发展及其独特工艺
  如上所述,济宁皮毛业始于元朝而盛于明清,当时皮货的制作工艺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如熟制各种皮毛,由于竞争激烈,大部分产品均能达到优质标准,而对各种细毛裘衣,更能根据皮张的种类和部位分档制作,细毛裘衣的产品有:狐腿、狐头、狐脊、狐肷、狐膆、狐腮、貉绒、猞猁、紫貂、水獭、灰鼠、金钱豹、艾叶豹等高级衣料皮筒。羊皮分类也很分明,按出产地区有北口(内蒙、张家口一带)、西口(甘肃兰州,宁夏银川一带)之别;以毛叶的质地来分,有大毛、二毛、小毛、寒羊、紫羔、滩羊、银绒等品种。在手艺方面,要求精工细作。因之,生产高档裘衣,要雇用技艺高超,做工精细的老工人。产品因原料皮珍贵,做工复杂细致,工艺要求极高。如制作一件狐膆(用许多狐狸皮的膆部皮毛做成)或狐肷、狐脊、狐腿裘衣,多需几百张狐狸皮,先仔细将皮的头、膆、脊、肷、腿各部位分别卸下,按毛的大小、绒的厚薄与色泽分别挑选,再按它的面积大小,分别拼接,联接成片、成衣,皮毛工艺的精湛,由此可见。为了求生存,回族皮毛工人也拜师学艺,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逐渐形成了一支掌握皮毛特殊工艺的技术力量。
  皮毛生产工艺分为鞣制和裁制两大系列,每一系列又细分为若干工序,由原料生产制作成裘衣成品,大小工序共20多道。鞣制是把原料生皮制成熟皮,供制作成品用;裁制是用熟皮裁缝成供穿戴使用的裘皮制品。
  鞣制系列的工艺和主要工序是:洗、鞣、铲、招;裁制系列主要工序是:配、裁、整(这两大系列工序很多,恕不详细介绍)。长期以来,济宁回族皮毛工人在制革、制裘技艺上,以工艺完整高超、技术精细居全省首位。
  三、皮毛行栈的特点及其经营方式
  一般行栈是商业流通过程中的一个中转环节,也可谓之中间商。它的经营方式是为买卖双方提供方便、引线搭桥,促成交易,提取佣金。济宁回族经营的皮毛行栈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其特点(或曰特殊性)在于:行、栈分设,经营不同,另有中间商——“跑行的”。皮行是卖方与货物的集中地,行主为卖方提供食宿,并帮其购货。另一方面,买方不能直接进皮行买货,买卖双方多不直接成交。另有“跑行的”把货由卖方买来,再卖给买方,形成双层交易。贸易方式是皮行(货物与卖方的集中地)——“跑行的”(中间商)——皮栈(买方集居所)。这种贸易方式,系自古沿袭下来,虽无成文规定,但行栈之贸易一直遵循此例。
  皮行,一般由商业资本家独资经营,也有少数合资经营的。资金多少不定,殷实之家,资金雄厚,多至上万元;小的皮行,几百元资本即可开设。皮行设掌柜(即经理)一人,统管全行业务,多为行主自己担任,也有另聘业务能手担任的。“盘子手”(也叫掌盘的,系主要业务人员)一人,负责洽谈生意,与买卖双方联系,看货验质,开盘定价,促成交易。帐房先生(即会计)一人,专管各种财目和核算。另外有店伙(即店员)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负责进出货物、扛抬、晾晒、点数、打捆、运输等。皮行的基本经营方式是:招徕各地皮商、皮贩投行,货存行内,待价而沽。货物价格由客商根据行情,自行定价。“跑行的”三五成群到各行走串,看有无所需货物,如意欲购买,即行看货验质,开盘给价,待双方认为有利可图,就拍板成交。行主则由卖方总额中提取3%的佣金,作为收益。正因为行主的收益与客货多少,成交额的大小直接相连,所以各行都想方设法拉客商投行,广泛组织货源,促成买卖双方成交。大的皮行则以自己资本雄厚、信誉可靠、买卖公平、服务周到招徕顾客。长期以来的业务往来,形成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固定客户。当然,也有个别行家,采取不正当手段拉他行客户者,此举一经败露则遭谴责,为众行家所不齿。
  皮行的另一主要收益是:有的货物,货主要价便宜,或行主看准行情见涨,遂自将货物买下,待货价上涨后,再行出售,牟取利润,此项利润往往较行佣高出几倍,开行发财,多赖于此。
  皮栈的开设,资金、人员配备与皮行近似,但开设皮栈必须以皮行为依托,有“行贴制度”的限制,即“一行一栈”,一行只能附一个皮栈。皮栈开设前要与某一皮行商谈好,以其为依,方能开业,但其间并无直接依附和经济关系,各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皮栈的经营方式是:代客收购所需皮张,靠收取佣金为主要收益,大的皮栈,有代客储存款项、垫付货款的,也有兼营汇兑的。皮栈分“洋庄”、“杂皮”两种。“洋庄”皮栈专营外商洋行和口岸皮商生意,收购出口皮张,如青猾皮、羔叉皮、黄狼皮等,因之,资金、成交额、利润都很大。最早的“义洋栈”和后来的“沙义隆皮栈”系“洋庄”,前者,专与天津出口商交易,后者专与外商和津沪客商交易。“杂皮栈”是经营各种杂皮,系内销皮张。
  “跑行的”是皮行货主与皮栈购货客户之间的中间商。他们由货主处买到皮张,转手再卖给购货的客户,其主要特点是转手倒卖。“跑行的”多三五成群,合伙集资,终日流动在行栈之间,了解各方情况,信息甚为灵通。对各行栈、客商、品种、价格等,他们都了如指掌,加上懂皮识路,眼力颇真,遇有合适的货,就及时买下,付部分货款或订金,马上转至皮栈卖给客商,收回货款,再回皮行付清所欠,从中牟利。每成交一宗买卖,获利不一,少则几十元,多则成百上千元(银币),他们有时一日可成交数宗,也有时几日不成交一宗,一旦成交,即有利可得,很少赔本,名日“跑行的”实为皮毛经纪人,皮毛业兴盛时,操此业者多达500余人。
  四、皮毛行业的新生
  1948年,济宁解放后,中共济宁市委和政府很关心回族人民的生活,组成以济宁回协为主体的工作组,帮助皮毛业恢复生产,从生产自救开始,创建了“济宁新华皮厂”,而后发展成拥有587名职工(回族职工占2/3)的“新华皮毛总厂”。主要设备机械总台数为221台,总动力为730瓩,用机械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主要产品有鞣制青猾皮及青猾皮制品,鞣制白羔皮制品以及鞣制绵羊皮、兔皮等,这些产品的质量不仅达到了轻、薄、软的要求,而且具有较高抗张强度、良好的延伸性和稳定的耐热性,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1981年生产的鞣制青猾皮荣获国家银质奖,鞣制白羔皮荣获全省优质奖。40年来,该厂为裘革、皮毛的生产发展和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抗战纪实篇、革命家足迹篇、史海钩沉篇、报界旧闻篇、工商史鉴篇、齐鲁名士篇、文物沧桑篇、社会百态篇、海外来稿篇,具体包括周星夫的《坚持新蒙县抗战三年》、赵芳洲的《1940至1944年湖西地区统战工作片断回忆》、王傅文的《一个投身中国抗战的奥地利人》、武杰的《怀念抗日英烈潘维周同志》、王志胜的《光荣的使命——护送刘少奇同志》等的内容及燃烧。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超奇
责任者
宋子宽
责任者
沙程九
责任者
黄杨濂
责任者
马世骐
责任者
王长友
责任者
刘庆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