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洪家楼天主教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206
颗粒名称: 我所知道的洪家楼天主教堂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6
页码: 112-1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钱金铎作的我所知道的洪家楼天主教堂,包括教堂的建堂前后、教堂的所谓“文化教育慈善事业”、频繁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剥削。
关键词: 山东 天主教堂 洪家楼

内容

洪家楼天主教堂位于济南市东郊洪家楼村,是一座有四十多米高的歌特式双尖建筑。这座教堂建于一九〇五年,仅主体工程就建了三年多时间。其他大小修道院、中小学校和教会举办各种“慈善事业”的用房又相继建了数年。建筑工程之大,附属单位之多,宗教活动之繁,剥削方式之广,都具有天主教会的特色,在国内是比较典型的天主教堂之一,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气。
  一、教堂的建堂前后
  一九〇〇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便企图进一步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那时德国已占领了胶州湾,山东成了德国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为了长期霸占和掠夺山东的财富,首先扩建了胶济铁路,并在铁路沿线成立几个教区,建筑几个教堂,作为文化侵略的基地。因此德国传教士选择了济南东郊洪家楼。并把“主教座堂”设在这里。
  “主教座堂”,每逢大的宗教节日、祝圣大典和丧葬大礼等大的宗教活动,都由主教在此举行。所以在建筑上就要求规模宏大,造型壮观,并具有德国教堂的特色。为此,帝国主义传教士特请德国著名设计师制图,由德国工程师监工,雇佣大批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兴建,费时三年才刚刚建起主体工程。由于当时条件很差,没有先进的吊装和运输设备。据老人讲,当时的工人都是用“土屯法”把一块块沉重的料石搬运上去的。所有大石柱的节间都是由一钻一钻透雕而成的料石砌成,门上的砖花都是专门烧制的,这都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建筑这样一座高大的教堂和群体工程耗费资金很多,具体数字不得而知,但据中国传教士说,那时主教府账房里成天是满当当的银子。这些银子都是哪里来的呢?谁都知道,这笔巨款是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但是一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帝国主义传教士,却把这笔讹诈的巨款,说成是“外国教会捐助的”,借以欺骗教徒,并以此向广大教徒推行崇洋媚外的奴化教育。
  在建筑教堂的同时,还在洪家楼庄南划了一大片土地用为埋葬帝国主义传教士的坟地,教徒称之为“主教林子”。坟地四面筑有石墙,院内有用料石筑成的大祭台和大十字架,满院栽植苍松翠柏,每个墓前都竖有为外国传教士歌功颂德的石碑。每年十一月初的“诸圣瞻礼”、“追思已亡瞻礼”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以扩大宗教影响。据老年人讲,当时帝国主义传教士还强令历城知县在每个墙垛上都安上一个石刻的圆顶,象征中国人的头,为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害的传教士抵命,借以炫耀帝国主义的威风,恫吓清朝政府和镇压群众。
  建堂之后,帝国主义传教士为扩大宗教影响,还举办了一次成千上万人参加的“贺堂大典”。发动各地教徒进行捐献,打着“万民旗”、“万民伞”,派代表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当时清政府的地方官吏由于惧怕洋人,也都送礼送匾前来祝贺。
  二、教堂的所谓“文化教育慈善事业”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清政府统治下的旧中国更加灾难重重,民不聊生。每遇灾荒歉年便有大批农民逃荒要饭,流离失所,甚而卖儿卖女,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这正是帝国主义传教士扩大宗教影响的好机会,因此在洪家楼天主教堂也兴办了一些所谓的“慈善事业”,如“仁慈堂”、“婴孩院”等。
  “仁慈堂”主要收容女孩和女婴,也收容少数老年妇女。被收容的女孩或女婴,自收容后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因此有些女孩子长大了,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自被收容后便不许与外界接触,天天接受宗教教育,过着囚牢式的生活。长到六、七岁时,就学着看孩子,即大孩看小孩(女婴),再稍大便洗衣做饭。整个教会的衣服被褥和宗教祭祀用的大白衣、小白衣、台布等,都由女孩子们包洗包做。每天吃的是窝头和咸菜,实际上她们过的还不如童工的生活。女孩长到十六,七岁,便由本堂神父介绍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教会对男方要求的条件首先是必须信教,并保证后代也得信教。这也是帝国主义传教士扩大宗教势力的一种手段。
  “婴孩院”只收容男孩,不收容男婴。入院后即可从事一定的劳动,就是瞎子也得推磨,哑巴也得送信。总之是不能有一个吃闲饭的。他们除了受宗教教育之外,没有受其他教育的机会。一天到晚只准你念经、干活。待长到十几岁之后,才开始叫你学点手艺,好将来组成一个宗教家庭,以发展宗教势力,扩大宗教影响。虽然有的学了木匠,有的学了铁匠,有的学了瓦匠,有的学了裁缝,但都是终年劳动,得不到报酬。有的不能学手艺便当长工,养猪喂马,给教会耕种土地。也有的终生待候主教神甫,端茶送饭,铺床叠被,守夜看门,打扫卫生。
  解放后,党和政府接管了教会所办的一切所谓“慈善事业”,孤儿、孤女经政府介绍就了业,走向社会,和全国人民一道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献出了力量。残、老人员也都送入敬老院,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洪家楼天主教堂办的所谓“教育事业”也不少,有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程度的学校。有男学,也有女学。受教育的过程大致如下:
  教徒的男、女儿童,在学龄前先受宗教教育,即参加“经言班”学习。课程是学经言,听道理,过宗教生活。到了七、八岁,男的便入德育小学,后升德育中学。女的便入懿范附小,后升懿范女中。最初这些教会学校都把宗教课列为必修课,后来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特别是非教徒师生的反对,才改为选修课。但教徒学生必须选修宗教课。这些学校对学生实行封建统治,严禁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所聘教师多系教徒和外国传教士,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聘请非教徒教师任课。在校学生除受一般的课程教育外,还多受一层崇洋、媚外的奴化教育,教徒学生还更多受一层宗教教育,因此他们的思想更加保守落后,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更加淡薄。男生中学毕业后,教会便把“听命”的教徒学生选送修道院学拉丁文、学神学、哲学,经过长期考验认为有“圣召”(实际是帝国主义传教士认为合格)的被选升为神甫,终身为教会服务,为帝国主义传教事业服务。对不愿进修升神甫的学生,帝国主义分子认为他有培养前途,即愿为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服务的,教会愿保送或资助他升大学或留洋深造,但以毕业后必须为教会服务作为条件。有时也以升大学或留洋诱使青年入学、入教,以扩大宗教影响。更多的人则既升不起大学也留不了洋,便走向社会,在崇洋、媚外的思想影响下,直接或间接地为帝国主义侵略效劳。
  三、频繁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剥削
  天主教的宗教活动非常频繁,每个教徒每天都得过固定的宗教生活。把祈祷定为必修课,因此把早晚的祈祷叫“早晚功课”。早有早课经文,晚有晚课经文。每天起早先进堂“跪弥撒”念早课,晚上睡觉前还得念晚课,有时晚上还得“跪降福”。每星期日(教会中叫“主日”)必须“罢工”、“守主日”(即不许干活,要过礼拜)。主日这天宗教生活更加频繁。早晨“跪小弥撒”念早课,早饭后“跪大弥撒”,听“讲道理”;下午“跪降福”,降福前还得“拜苦路”,晚上还得念晚课,一天都忙于宗教生活中。天主教一年还有四大瞻礼,八小瞻礼,这些节日更要“罢工”。如“复活瞻礼”,前后约一星期时间都忙于过宗教生活。这样繁多的宗教活动,的确给信教群众带来很大负担,给生活也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多年来在洪家楼居住的一些不信天主教的群众,一直不信天主教,原因当然很多,但负担不了繁重的宗教活动也是原因之一,他们说“我们信不起”。
  天主教的经济收入,和其他宗教一样,绝大多数是靠地租、房租和所谓“宗教捐献”等剥削方式来维持。洪家楼教堂拥有七顷多土地,“伙计院”(即长工院)终年都有几十名长工和童工在劳动,牛马成群,猪羊满圈,天主教堂真是一个相当大的地主家园。因此群众说:天主堂实际上是地主堂。在城市里的教堂,多以房租进行剥削。除此以外还进行高利贷剥削,主教府的账房和社会上的银行、钱庄相互勾结,除放高利贷外还经营着投机倒把的买卖。
  另外,天主教还有专门的宗教剥削制度。名叫“弥撒献仪”。明文规定:一台小弥撒两元,一台大弥撒伍元,一台五、六品的“大弥撒”拾元。献“弥撒”的目的各有不同,但无非是“求福免祸”。这样一来便扩大了教会的收入。至于其他捐献,更可以巧立名目,方式方法就更加繁多了。这些,洪家楼天主教堂都是名目不少。

知识出处

文史资料选辑

《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并所写了《回忆青岛的停战谈判》、《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的发展经过》、《邹平抗日游击队“特务营”的始末》、《马保三同志生平事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钱金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